《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豪格自然能看清眼下形势,但他担心一旦妥协,又会像当初争位之后一样,没有翻身的机会。北多尔衮据有北直、山西、中原、山东、两淮、江南,地域比他广阔,人口比他众多,赋税比他丰厚,他现在不拼,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这时济尔哈朗的话,却让他眉头一挑,“王叔的意思难道是让本王联合南明?”

    济尔哈朗到没想到联合南明,他没想豪格思维这么跳跃,不过其实对满人而言,他们一直压着汉人打,联合也就联合,并没有什么心里阻碍,而且两弱打一强,这符合连横合纵之道,可关键南明一边已经与满清建立血仇,而明朝后期的外交一直十分僵化,南明未必会愿意。

    济尔哈朗摇摇头道:“倒不是要与南明联合,而是适当的示好,让南明先与多尔衮对掐,肃王便有时间整合川陕,建号称帝,调整国策,建立新八旗,再向西扩张,先打穿西域,征服西蒙古,再回头与多尔衮一决雌雄,争霸中原。”

    豪格听了,别的不说,建号称帝便让他十分意动,他这辈子如果不能登基为帝,恐怕就是死了也不瞑目。

    豪格又拿起诏旨看了看,三秦之地确实残破,但是他有成都粮仓,已经如关西之秦。

    如果能让南明与多尔衮互掐,给他足够的时间,整合川蜀,避开两强,向西面发展,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好,就依叔王之言。”豪格振臂说道,但话头一转,他又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过,多尔衮抓捕的宗室和八旗大臣,必须释放,愿意随本王去关中的人,必须放行。”

第637章关西风云

    十月间,发生在满清内部的这场内斗,在满清太后布木布泰与和事老代善的力挽狂澜下,剑拔弩张的多尔衮同豪格,最终偃旗息鼓,避免了继续流血冲突,至少在表面上安定下来。

    十月底,豪格拔营西去,可以寓见,自此西北虽然名义上还接受大清领导,但事实上已经处于独立的状态。

    在豪格走后不久,松了一口气的代善亦领兵返回关外,他虽然没与多尔衮彻底闹翻,但只要多尔衮活着一天,代善也不可能进京了。

    北京城下,满清避免了一场同族大战,内部矛盾被暂时压制,但强大的满清自此也分成几块。

    豪格回到西安,立刻派唐通把守潼关,断绝川陕与北京的官方往来,然后立刻宣布将西安改称长安,自立之心昭然若揭。

    同时豪格开始修缮被李自成烧毁的原大明秦王府,又传檄川陕各地,宣布节制川陕。

    清廷川陕总督孟乔芳很快被豪格召回长安,并解掉他的兵权,但不久又任命其为行辕大学士,于长安组阁搭建中枢班子,开科举、武举,吸纳人才。

    此时豪格手中只有两蓝旗和一少部分两黄旗,整个川陕的旗丁连带着家眷也不到七八万人,豪格统治的根基十分不稳定,而且凭借这点力量,他根本无法完成西扩的目标。

    此时,如何使得川陕之地能够支持他,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豪格首先想到的是拉拢在汉中休整的吴三桂,然后又有汉官韩昭宣谏言,“不剃发,复衣冠,天下臣民悉从其便,则川陕民心可定。”

    这韩昭宣便是当年参与镇压赵应元青州之变的明朝青州道,算是王彦的熟人。历史上,此公前脚镇压了赵应元,后脚便也走上了抗清的道路。

    原本此公将于晋南起兵,推宗室朱溧为韩王,响应姜襄,可结果事败被杀,朱溧转转逃入湖北,最后于房县同郝摇旗汇合,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韩主定武”政权。

    除了韩昭宣外,又有另一人,再次谏言,却是早前因为支持陈名夏,谏言“三千年未有令改”反对剃发令的汉员,原清廷陕西河西道孔闻。

    他原本被多尔衮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但豪格想要在川陕另立朝廷,便需要大批的人才来管理政事,经略地方。

    这些被多尔衮流放到西宁等地的南党官员,便被大批起用。

    支持满清全面汉化的南党汉员,是多尔衮重点打击的对象,南党一派,自然也视多尔衮如猛虎,现在豪格要搬倒多尔衮,这些官员自然支持。

    在这批官员的推波助澜,加上豪格本身掌握的满族势力严重不足够的情况下,豪格不得不改变民族政策,走上了拉拢汉族士绅,来攻打叶尔羌汗国,攻打西蒙古的道路,否则以他自身的势力,根本无力向西扩张。

    为了凝聚实力,也为了区别豪格政权与多尔衮控制的大清并不相同,多尔衮在川陕推行的政策,很快被豪格全面推翻。

    他废除剃发令,并选练汉兵,编练新八旗,除了暂时没有建号称帝,基本已经与多尔衮彻底决裂。

    清廷这边风起云涌,南明这边也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随着王彦从武昌出发前往广京,朝廷对于王彦的封赏,便再也拖不下去。

    这其他诸部论功行赏,早已完毕,唯有王彦一部的封赏,迟迟不能敲定,这眼看就要到了年底,封赏若还是下不来,便实在说不过去。

    广京朝堂上,隆武皇帝端坐大宝,旁边司礼监大太监庞天寿侍立一旁,底下绯袍、青袍官员分立两侧,殿中一人抱着笏板,朗声说道:“王相荡平楚赣,扫除建夷,兼有拥立救驾之功。数年来,行忠君爱国之事,今率十余万儿郎光复川东川南,累功足以封王。陛下,有功不赏,则将士离心,何况累功不赏呼?臣请陛下旨,将王相进爵为衡阳王。”

    “臣附议!”王彦的几名心腹立刻出列拜倒。

    这提议之人,正是袁彭年,虽然他人品不怎么样,但却物尽其用,可以作为王彦在朝堂上的喉舌。

    历史上,他是坚决反对孙可望请封秦王的,但现在却是为王彦请封郡王的急先锋。

    这边语毕,那边便又出来一人,却是大学士陈子壮,“陛下,臣以为封王之事不妥,祖制无异姓封王之例,此例绝不可开。”

    袁彭年抖擞精神,立刻呛道:“那不知阁老准备如何封赏王相?”

    陈子壮瞪了袁彭年一眼,拂袖道:“如何封赏,你问本阁作甚?臣子岂能替君王做主,袁御史是何居心?”

    袁彭年微微一愣,遂即冷哼道:“阁部莫要危言耸听,下官是谏台官员,有奏事、谏言之权。下官为王相请封,只是给陛下建议,倒是阁老否定下官之议,又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来,难免有尸位素餐之嫌!”

    陈子壮听了大怒,但袁彭年却继续说道:“陛下,易经有语,穷则变变则通,天下之事,由分封到郡县,由察举到科举,世事皆在变化,齐桓公若完全遵循祖制,便没有管仲变法,齐国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秦国若完全遵循祖制,不用商鞅变法,早已被强魏所灭。祖制虽要遵循,但也要根据时事变化,臣以为,时下以一封号而收数十万将士之心,并无不可,还请陛下明鉴。”

    “袁御史翘舌雌黄,变法为变法,封王为封王,岂可混淆一谈。自古异姓封王,绝非朝廷之福。”一名大臣又站出来反对道。

    袁彭年独战几人,却越战越勇,“陛下,朝廷如今能战者,王相、豫国公、鄂国公、国姓成功,如公爵之赏,已然登顶,那江南由谁来打?金陵由谁光复呢?有功不赏,将士何以效命?”

    隆武听了,脸上看不清喜怒,挥挥手道:“此事争议甚大,朕有些疲乏了,改日再议吧!”

    一旁的庞天寿听了,立刻唱道:“退朝!”

    “恭送陛下!”百官齐齐躬身,待隆武被搀扶着离开大殿,大臣才议论纷纷的出殿。

    这时御史金堡才走到门口,便被一名内侍叫住,“金御史,陛下有请。”

第638章君臣斗法

    金堡原是庞天寿收拢的谏台大将,专门用来在朝堂上攻击王彦,可是谶语事件中,庞天寿一党大败,王彦碍于皇帝的面子没有继续追查,但金堡也因此被王彦抓住了与桂王勾结的把柄,不过这点庞天寿却并不知情。

    当时他一败涂地,收拢的一群土鸡瓦狗表现平平,但唯有金堡可圈可点。

    隆武帝也觉得金堡是个可以培养的人,便有意提拔,不久就收为了心腹。

    这王彦封王之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阻力主要来自于皇帝,一部分思想守旧的大臣,还有就是西南的几支小军阀,但其中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隆武皇帝,不然一个封赏,也不会拖那么久。

    金堡作为皇帝新收的心腹,又是可以满嘴放炮的谏台官员,方才本该挺身而出,为皇帝分忧,但结果却是楚党的御史袁彭年,在殿上独领风骚、侃侃而谈,让皇帝心中颇为窝火。

    听了内侍的话,金堡估计皇帝多是为了方才殿上之事。

    他伸手弹了弹官袍下摆,一手撩起来,便随口对内侍说道:“有劳公公了。”

    “金御史,请跟小的来。”当下那内侍便领着金堡往宫里去。

    这广京的行宫无法与两京相比,规模小了许多,就跟一富人的宅子似的,这也是皇权的一种衰落,不过好在庞天寿确实会敛财,在王彦出征的这段时间,他为皇帝弄了不少银钱,才将这行宫稍微修缮了一下,看上去有那么一丝皇家气派。

    这行宫,金堡没少进,对于格局十分清楚,皇帝召见外臣,一般是在日常处理政事的勤政殿,但今天内侍带他去的方向却是御花园,他们走过一条长廊,穿过一间穿堂,又拐上一条甬道,便看见隆武帝负手立在花园中。

    金堡忙走上前去,躬身行礼,“陛下!”

    隆武帝闻声,回头见他,“南方的天气与中原不同,这一要下雨,就闷的难受,爱卿随朕走走。”

    金堡听了抬头看天,湛蓝湛蓝,太阳刚躲入几朵雪白的云儿后面,并没有要下雨的意思,怕不是天气闷,而是皇帝心中闷了。

    这时隆武帝语毕,便提步走上一条鹅石甬道,金堡见此赶紧跟上,始终慢上小半步,既不失了君臣礼节,也不让皇帝转身才能见他。

    此时太阳正好从云朵后面出来,照得花儿草儿假山怪石一片泛白,也照得人格外温暖,君臣两人便沿着甬道,闲庭信步。

    “卫公啊,方才朝堂之事,你怎么看,为何没发表意见呢?”终于走在前面的隆武帝开口问道。

    自从谶语事件后,王相与皇帝不和,基本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而这次关于封赏的事情,皇帝又做的如此明显,下面的臣子只要不是白痴,都知道皇帝有意压制王相,皇帝把金堡当做自己人,这话里虽然没说什么,但字面下的意思却是再责问他为什么不站出来说几句话。

    金堡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但他有把柄捏在王彦手里,而这一次袁彭年、严起恒、吴晋锡、王赞爵、何刚、曲从直等人几乎全部跳出来裸打,直接亮明身份,就是王彦一党,就是要为王彦挣爵,这明显就是得到了王彦的暗示,楚党对于王彦封爵是誓不罢休,他怎么敢出来阻拦。

    金堡听了隆武的话,他在朝堂上可以不发声,但现在却躲不过去,“陛下,恕臣直言,这个王爵,还是随了他们的心意为好。”

    隆武帝听了,停下步子,他心里其实也十分清楚,反对封王的势力中,无论是那些思想守旧的大臣,还是那些害怕王彦做大,侵吞他们地盘的西南小军阀,都没有实力与王彦对抗,而左懋第、苏观生等阁臣又不吱声,摆明着两边都不得罪,真正阻止王彦封王就是他本人。

    其实对于王彦,隆武帝内心十分复杂,之前大明一直靠着王彦支持,所以他十分倚重王彦,同时又害怕王彦做大,威胁朱家江山,但总体而言倚重多过害怕,君臣也还能够相处融洽。

    如今大明的局势好转,江西的金声桓,福建的郑成功,似乎都可以独当一面,王彦对于明朝而言,不再那么重要,他在隆武心中的位置,也就从大明支柱,逐渐变成了最大的威胁。

    隆武自己也知道,这个王爵迟早要交出去,他之所以拖着目的,其实是为了打击王彦在军中的威性。这有功不赏,固然会使士卒与朝廷离心,但连个封赏都讨不下来,也会使得将士对王彦不满。

    不过隆武帝也知道,这个拖延也得有一个度,眼下明智的做法是稳住王彦,而不是激怒他,否则他若像弘光时的四镇一样跋扈,说句“皇帝我辈所立”,完全撕破脸皮,不听朝廷诏命,那对他的江山社稷绝对是惨重的打击。

    “爱卿以为朕做错了吗?”隆武帝侧过身来,见金堡低头垂手的站着。

    金堡忙躬身行礼,“臣不敢!”

    “没什么敢不敢的,有话直说,朕恕你无罪!”隆武直视着金堡。

    皇帝这么说金堡便不再迟疑,沉声道:“臣以为,陛下操之过急了。”

    “怎么说?”隆武问道。

    金堡叹道:“王相兵强,势力以成,陛下压的太急,一旦反弹,后果不堪设想,不如以封号暂收人心,暗中培养势力,不要过早树敌。”

    隆武点点头,现在他势力薄弱,与王彦失和,若王彦生了反心,他完全无力招架,行为确实不智,不过他之所以急着打压王彦,也有他的苦衷,他已经过了半百,说句不好听的,随时都可能去见先帝,然而太子又那么小,留下一个权臣在,要是篡了大明江山,那他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卿家之言有理。”隆武叹了口气,又开口道:“爱卿言朕操之过急,不知可有缓策教朕?”

    金堡躬身一礼,他心里以有一计,“正要禀报陛下,陛下可一面封王相为郡王,命其留守中枢,一面封高一功、戴之藩等人为公爵,命其等在外征战,许以有功之日即封王爵。如此一来,王相在中枢不能立功,而诸多镇将得了承诺,必然踊跃奉命,多立战功,到时五忠五镇全封为王,与王相并肩而立,王相对于陛下的威胁,自然瓦解。”

    隆武听后眼前一亮,觉得此计可行,他正要夸奖,庞天寿却忽然急急匆匆的跑来,隆武颇为不悦,责问道:“什么事?这么不成体统!”

    “陛下,刚得到消息,王相过了梧州转道去肇庆了。”庞天寿顾不上礼仪,慌张道。

    隆武听顿时一个踉跄,幸好被金堡扶住,待他稳住身子,不禁恼怒的推开金堡,大怒道:“王士衡他想做什么?”

    (喜欢本书的书友,请qq阅读支持正版)

第639章皇帝妥协

    桂王朱由榔一直也是朱聿键警惕的对象,王彦因为恼怒桂王一派在广京散播谶语,所以借着入川的机会,顺道扫灭了桂王监国政权。

    对此,朱聿键心中也是十分欣喜,点头赞同。

    除去北面的建夷,这天下能够威胁他皇位的人,算起来只有三个,王彦和鲁王都不能排在第一,他最大的威胁还是大明法统上的继承人桂王朱由榔。

    广西桂王政权被王彦铲除,朱聿键起初还是一喜,已经命人在广京准备了软禁

    之地,只要桂王落入他的手中,要不了多久就会传出死讯,要么暴毙,要么意外亡故,要么染疾病死,反正就是要死,谁也拦不住,靖江王不就是这么死的么?

    广京是朱聿键的主场,将桂王软禁在高墙内,谁知道怎么死的呢?

    朱聿键原本都想好了策略,他最希望王彦直接将桂王杀了,这样即可为他背锅,还能留下一个整治王彦的借口,可惜王彦不仅没有伤害桂王,而且也没有将桂王送来广京,而是送往肇庆安置,并且留下兵马护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