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坏了,坏了,这真和信中说的一样了。

    代善眉头紧锁,惶恐之际,心中也一阵恼怒,大清朝之所以能有今天,全都是因为内部的事情,大家可以协商、妥协,最后达成一个各派都能接受的条件,大伙一起护着大清向前。

    当初皇太极登基,后来豪格与多尔衮争位,都是商量后进行妥协,不然大清早就自己杀做一团。

    现在多尔衮做的不好,八旗各方势力,在议政王会议上把他拉下马,那是合情合理,更符合满清的传统,但多尔衮却设了套子,让八旗大臣和宗室去钻,还调兵入城,这是坏了满清的规矩,开了个不好的头,以后大家便都不用商量,直接兵戎相见了。

    代善眼中闪过一抹厉色,他原本不准备直接参与,但此时却不能坐以待毙了。

    “你去对来人说,本王身体不适,重疾病在身,这次会议便不去了。”

    包衣听了,忙行个满礼,急急忙忙的跑了出去,但不一会儿又跑了回来,跪地禀报:“主子爷,来人不肯走,一定要见主子爷。”

    代善大怒,多尔衮这是欺人太甚,“你把他们带到大堂,能拖多久是多久,明白吗?”

    “喳,奴才知晓了。”包衣是礼亲王府的老人,也是见过市面的,见代善如此,心中也多少有些明白。包衣就是主子家奴,与主家一荣俱荣,老包衣神色肃然起来。

    代善吩咐完,立刻提步离开了暖阁,疾步来到后院,叫上四子瓦克达,连后门都没走,直接翻墙而出。

    清廷议政王大臣会议议事堂。

    这是满期的最高的权利机构,能够参与进来的都是满清的皇族,以及八旗大臣,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堂官都没有资格参与,汉人中只有极少数的八旗大臣,才有资格进殿。

    这时殿内已经聚集了不少满洲贵族,可殿中却寂静的可怕,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任何人说话,相互间只是眼神交流。

    豪格同鳌拜站在一处,多尔衮提前召开会议,让豪格有些措手不及,但也没往心里去,以为是江南或是山东又发生了什么大事,才临时将会议提前。

    这些日子以来,可以被拉拢的宗室和八旗大臣,豪格都拜访过,剩下的都是死心跟随多尔衮之人,就算拉拢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反倒容易让多尔衮察觉,现在会议提前,对豪格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豪格起初并未觉得异样,可看了一圈,居然不见济尔哈朗同代善两人,豪格便发现气氛不对头了,让他隐约间感到事有蹊跷。

    “鳌拜,今日之事,先不要冲动,看本王眼色行事。”豪格小声说道。

    鳌拜也在找济尔哈朗和代善两人,这济尔哈朗还是他联络的,这两人不到,让他也感到一阵疑虑。鳌拜虽然长相粗犷,但内心其实十分细腻,他听了豪格交代,点了点头,用更小的声音说道:“王爷放心。”

    两人正小声说道时,一人从殿外走进来,却是两黄旗的索尼,他站在门口看了看,瞧见豪格便立刻走了过来,“王爷,两白旗进城了。”

    豪格与鳌拜顿时大惊,而正在此时,一声尖锐的嗓音响起:“皇上驾到,摄政王到。”

    几百只眼睛齐刷刷望过去,只见在多尔衮牵着小皇帝出来,顺治小儿座大宝,多尔衮坐在一旁。 豪格顾不上震惊,只得与众人一起,推金山倒玉柱,行下了大礼,山呼万岁,摄政王千岁。

第625章引蛇出洞

    顺治还小,就是个摆件,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还是多尔衮说的算。

    见众人齐齐拜倒,多尔衮瞟了一眼伏地的豪格,直接替顺治说道:“众卿平身。”

    众人站起身来,在大殿两侧站定,便听多尔衮继续说道:“今日召见大伙儿前来,是有一件事情商量。”

    闻语下面的人齐齐看向他,多尔衮故意停顿一下,目光扫视全场,朗声说道:“先帝大业未成,中道崩殂,本王继太祖遗愿,先帝未了之志,辅佐幼主,登临摄政。四载来,本王虽然呕心沥血,励志开拓,然始终有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去岁湖广之败以来,朝廷以显颓废之势,不复入关之初所向披靡的锐气。本王亦知皇族与八旗大臣对此颇有微词,今日大伙儿便开诚布公,摆在台面上谈一谈,为大清今后的国策定个调子,对本王有何意见都可以提出来。”

    多尔衮这话一说出来,在场的许多久经风浪的大臣立刻就心惊肉跳起来,这不就是当初对付南党汉官的哪一套么?难道多尔衮听到什么风声呢?

    提议见,谁敢啊?陈名夏不是提了,结果怎么样,大伙儿可都是看的清清楚楚。

    多尔衮可不是一个会认错的人,他话一说完,场上一片哗然,豪格脸色不好看,两白旗已经开进城,今天反对他的人,肯定一个都跑不了。

    豪格见多尔衮以有准备,忙给鳌拜使眼色,让他不要冲动。

    给多尔衮提意见,陈名夏和南党汉员留在菜市口的血迹还没洗干净,谁也不想找死,堂内一片安静,豪格低着头,不禁松了口气。

    多铎这时首先出列,行礼道:“我大清原本居于关外苦寒之地,自摄政王主政以来,降关宁,破李闯,灭南明,为满人打下偌大一个江山。臣弟以为摄政王并没有什么过失,反而功盖天下。”

    豪格在下面冷哼一声,多尔衮把话题挑起来,再让多铎以亲王身份第一个发言,把整个会议的基调先定下来,然后等着他们往里面钻,他岂会上当。

    豪格给周围几人使了使眼色,意思便是今日先隐忍下来。

    然而就在这时,两黄旗的爱新觉罗巩阿岱忽然来奏道:“臣弟不赞同豫王爷之言,这天下是我们八旗打下来的,绝非一人之功。摄政王既然提及国策,那臣弟便有话直说了。我大清入关之初,所向披靡,这一是我八旗骁勇善战,二是明朝不得人心,从上至下全都烂透,士绅不愿意再为明廷效忠,汉民饱受三饷之苦,我大清入住天下,是顺天应人,本可传檄而定。”

    巩阿岱顿了顿,继续说道,声音激昂,“这一点,从我三路大军南下,明军具降可以看出来,我大清本已经平定天下,然摄政王推行剃发令,立即使得天下鼎沸,各地乱匪蜂蛹而起。我大清之敌,原为腐朽的明朝,朱姓一家,八旗灭之,如猛虎搏兔,易如反掌,但是剃发易服,却使得我大清与整个天下为敌,使得汉族士绅、百姓,为保衣冠,为保文化,转而支持明朝,使我八旗疲于应对,处处皆敌。去岁的湖广之战,今岁楚赣大战,我大清连连失败,臣弟认为,这都是摄政王的国策出了问题。恕臣弟无礼,臣弟以为摄政王已经没有能力驾驭大清江山,不如退位让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公推,另选摄政。”

    这话说出来,顿时击起千层浪,一众宗室与八旗大臣已经觉得多尔衮有了准备,便没打算跳出来,但是这巩阿岱这样一说,不少人便疑惑起来。

    他这话说得条理清晰,讲事实摆道理,指责剃发令,隐约间还有为陈名夏翻案之意,巩阿岱没有这个水平,多半是别人写好了说辞由他照着念。

    那众人就不得不想一想,是不是肃亲王决定动手,那他们该不该支援呢?

    巩阿岱是两黄旗人,老奴的侄子,皇太极死后,他与鳌拜、图赖、索尼、谭泰等人曾盟誓,支持豪格登位,但豪格争位失败后,他却与谭泰等人倒向了多尔衮。

    他身份比较特殊,两黄旗人,又曾经支持豪格,不少人见他挑头反对多尔衮,便以为豪格说动了他,他现在是给豪格纳投名状。

    他这一挑头,一些没长脑子的豪格派,竟然出来十多人,上前附和。

    豪格同鳌拜对视一眼,他根本没联系巩阿岱,这显然是多尔衮抛砖引玉之计,这下他这一派怕是要吃大亏,两人不禁冷汗直流。

    这次附和巩阿岱的人,恐怕都要被清洗,从两白旗开进北京不难看出,多尔衮准备用铁腕维护他摄政王的大位,以及手中权利。

    一时间,豪格连多尔衮发动清洗的借口都想好了,非议国策,污蔑亲王,意图不轨,先把这下面的人一抓,然后一审,很容易就把他这个主谋挖出来,有两白旗控制北京,那还不是多尔衮说啥,那就是啥。

    殿上多尔衮嘴角一丝冷笑,说道:“其他人什么看法?”

    豪格一派一下站出来十多个人,但多尔衮并不满意,他要把事搞大,来看看殿中所有人的态度,从而判定敌我。

    这场会议,多尔衮一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一步都经过设计。多尔衮一派中立刻出来几人,与站出来的豪格派吵了起来,目标就是引战,将更多的人卷进来。

    这一争吵,难免就热血上头,失去理智,一些人见此也加入进来,不多时,下面的人就吵作一团,支持多尔衮与要拉他下马的人,都大有人在。

    多尔衮扫视全场,一旁负责记录会议的官员,也帮他查漏补缺,将明显支持豪格的人全部记录下来。

    大殿上,除了愣头青,也有不少老油条,多尔衮摄政后,他们大都投靠了多尔衮,可这两年来多尔衮未给他们带来利益,所以心中不满,正好豪格要搞多尔衮,他们立刻支持,但这些人精,一开始就发现情况不太对,再看下面豪格与身边几名心腹都没表态,便也缩在一边,和起了稀泥。

    (欢迎书友来qq阅读支持正版,大家支持,作者才有动力。)

第626章鹿死谁手

    豪格未表态,济尔哈朗、代善又没有到场,殿内的老油条想想陈名夏,就算不明白多尔衮要搞什么,但是聪明点的这时也会选择明哲保身。

    只可惜,在多尔衮的设计下,殿内的气氛已经被调动起来,仍有一些满人在巩阿岱的煽动下,代表着皇族,代表着各旗,发泄这对尔滚的不满。

    多铎第一个发言,基本已经为会议定下了调子,这边又没有能够于多铎相抗之人,豪格站出来也没什么用,最关键的是两白旗进城,豪格就是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赢了,也没什么用处。

    多尔衮这是给满清内部斗争,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以后大家都不用讲道理,看谁兵多兵强就行。

    仪政的结果可想而知,支持多尔衮的站了上风。

    这时多尔衮已经达到目的,便站起身来,他扫视堂内一眼,也没发表任何评论,就宣布会议结束,而后直接离开大殿。

    多铎没再乎上面坐着的小皇帝,疾忙追了上去,多尔衮冷声道:“人都记下来了吗?”

    “记着了。”多铎也冷笑着,“不过。济尔哈朗、代善,两人没来,这两个老货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多尔衮停下步子,转过身来,多铎等人也连忙站定,等他吩咐。

    “两白旗已经进城,济尔哈朗和代善,来不来没有关系。你先派人将议会上支持豪格的人,全部抓起来,然后让巩阿岱诬告豪格三人,就说是受豪格三人指使,意图搬到本王,然后迫使皇上退位,拥戴豪格登基。”多尔衮信手拈来,一顶谋逆的帽子直接扣下。

    多铎点点头,“臣弟这就去办!”

    “等等~”多铎转身欲走,却被多尔衮叫住,“豪格、代善、济尔哈朗,都要派人监视起来,不能让他们跑了。”

    多铎笑道:“王兄放心,早安排了。”

    另一边豪格有些失魂落魄的出了议政殿,鳌拜急忙上前问道:“王爷,怎么办?”

    殿外一片雪白,豪格站在厚雪覆盖的台阶上,身旁宗室与八旗大臣鱼贯而出,不少人还没有意识道一场腥风血雨就要到来。

    豪格沉吟片刻,勉强定住心神,这个时候他不能自乱阵脚,“不要慌,还没道最后时刻,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现在关键要搞清楚,礼王和庄王为何没来,还有多尔衮既然动用两白旗,咱们不能束手就擒,得想法把保定的唐通调过来。”

    这议政王大臣会议,代善、济尔哈朗不可能不参与,他们不来,只有两个可能,要么已经被多尔衮先下手为强,软禁起来,要么就是发现多尔衮设套,所以故意不至,两个老狐狸到底是聪明人。

    如果是前者,那豪格就彻底输了,唯有想法逃出北京,才有活路,但如果是后者,那他就还有机会。

    现在看来,他的密谋已经提前泄露,那他见过济尔哈朗和代善之事,多尔衮必然知晓,以多尔衮的手段,不管两只狐狸是不是真的参与,他肯定都会借着这次机会,把两只老狐狸一起拿掉。

    这么一看,济尔哈朗、代善现在想下船也来不急,只能坚定的站在他这一边。

    豪格在脑海里把局势过了一遍,匆匆提步,“走,这里不是说话之地。”

    鳌拜点点头,紧随其后,这时索尼忽然几步赶上,凑到豪格身边低声说道:“王爷,咱们被人盯上了。”

    豪格回过头来,果然见不远处,几名侍卫正在向他们这边张望,豪格脸上一寒,“不必理会。”

    现在事情已经是摆明,监视不监视,豪格都要同多尔衮斗,而豪格就算什么也不做,多尔衮也不会放过他。

    豪格说完,便上了轿子,鳌拜与索尼也紧随其后,离开了皇宫。

    要说这满洲贵族应该骑着高头大马才能显得威风,但这奴儿一但得了势,往往比主人还会使唤人,还会享受,这大冷天的不要说骑马,要不是多尔衮招来开会,不少人连床都不想下。

    这旗人在战场上拼杀,为的不就是今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么?

    豪格等人的轿子,往肃王府而去,后面多铎派遣的侍卫立刻跟上,也没打算隐藏,明目张胆的跟在后面,反正等豫王那边先把小喽喽们拿下,罗织好了罪名,就要拿豪格,侍卫们根本不用顾忌什么。

    一行人就这么不远不近的跟着,到了一个拐角,从巷子里却忽然出来一群提笼遛鸟的人,正好与跟踪的侍卫撞在了一起。

    “他娘的,没长眼睛?路都不会走!”几名侍卫被撞了还没说话,那提笼架鸟的却先怒了起来。

    为什么这么横?八旗大爷能不横么?

    就在这时,前面一辆马车也与豪格轿子撞在了一起。

    轿子里,豪格正想着对策,这多尔衮已经调兵进城,他回来的急,正蓝旗还留在***着川陕总督孟乔芳稳定川蜀,现在只有依靠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和唐通的绿营兵。

    这万一打起来,有这两支人马在,他尚可支持,然后让代善把调到关外休养的两红旗唤入关中,他不是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可这一切的关键,他得能出城,得与济尔哈朗和代善联系,否则在两白旗控制下得北京,他就是砧板上的鱼肉,多尔衮想切就切,想剁就剁,他完全没有反抗之力。

    豪格正忧心忡忡时,轿子忽然与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把他吓了一跳,而就在这时,他的轿帘被人掀起,一人急声道:“肃王爷,快上马车,立刻出城。”

    豪格定神一看,这人五十多岁,待着碗帽,有些眼熟,他微微一愣才想起来,却是庄王府的一个老包衣,他顿时眼前一亮,连忙下轿子,换上马车,片刻后又有两人仓皇的窜上来,正是鳌拜与索尼。

    这时两人也顾不上礼仪,只能与豪格挤在车内,外头包衣吩咐轿子继续往肃王府抬,然后一挥手,催促车夫道:“速走,后头挡不了多久,我们赶紧出城。”

第627章清君侧,豪格起兵

    济尔哈朗与豪格、代善不同,他原来也是辅政之一,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