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他既不算临阵脱逃,又确实能起到牵制清兵的作用,最主要的则是,战况一但不利,他也比较容易走脱。

    何腾蛟算盘打的叮当响,但下面的将领也不傻,你总督大人跑到一边,看我们卖命。打赢了,是总督大人指挥有方,打输了,我们与武昌共存亡,总督大人安全逃亡后方,众将哪能让他如愿。

    再说现在局面本就不利,武昌就差一个主心骨,众将士怎么能让他这个总督推卸责任,他们听了堵胤锡的话,顿时纷纷反应过来,齐齐起立,抱拳说道:“还请督师坐镇武昌!”

    常言道,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何腾蛟虽是湖广总督,堵胤锡在官职上低他一头,但人家堵抚台有一个未经战乱破坏的湖南,手中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何腾蛟要从他手里要钱粮,腰杆自然硬不起来。

    他见众人如此,知道盘算落空,但让他留在武昌,他心里着实不敢,于是推脱几句,草草结束了议事。

    堵胤锡脸色有些难看的从总督府出来,回到游友伦给他安排的临时住所。

    不多时,胡为宗匆匆上门求见,被士卒带到堵胤锡面前,他上前拱手一礼,便直接说道:“抚台,何督师的家眷正在收拾行装,似乎是要准备出城了。”

    堵胤锡听了,大怒道:“这个何云从,自己走不成,又整这么一出,他此时候送走家眷,让武昌军民怎么想?”

    “抚台大人要去劝阻么?”

    堵胤锡皱着眉头,摇了摇头,何腾蛟要是那么好劝,他就不是何腾蛟了。堵胤锡与何腾蛟打了多年交道,对他的个性是了如指掌。

    他沉默半响,忽然说道:“为宗,你附耳过来,本抚有话吩咐。”

    (感谢秦松旺的五百书币,感谢萧筱暗,来给爷笑一下,gdrthg,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一代枭雄的月票。今天有点晚,可能只有两更,明天再补。)

第542章群情激愤

    何腾蛟回到府邸,早接到他消息的家人已经在收拾行装,院落里下人们忙做一团,总督府的亲兵也帮着将贵重的物品装上大车。

    府中的老管家,来回奔走,不时吩咐着让下人们轻拿轻放。

    这时何腾蛟的长子何文瑞从外面回来,正好遇见何腾蛟,于是连忙行礼,“父亲。”

    何腾蛟点点头,问道:“船准备好了嘛?”

    “回禀父亲,孩儿在江边准备了六艘大船,应该够用了。”

    何腾蛟听了很满意,遂即吩咐道:“武昌是个是非之地,你也去准备准备,一起去广南吧。到了那里,多照顾你母亲,有什么事情可以找你妹妹商议,王家人现在权倾朝也,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

    何文瑞一直跟随在何腾蛟身边,对于眼下局势自然了解,他听了,却急道:“父亲,大战在即,孩儿不走。”

    何腾蛟瞪了他一眼,“你是能操刀,还是能开弓?”

    何文瑞被训了不敢抬头,而就在这时,何府之外却忽然传来一阵喧哗,片刻间,府邸之外,就围满了士绅百姓,纷纷嚷嚷着要见何腾蛟。

    这些日子以来,武昌的百姓可谓提心吊胆,心情七上八下,不得安稳,好不容易等到何腾蛟领着兵马回到武昌,想着有楚督坐镇,心中算是安定下来。

    可是谁想这时,城中又突然兴起一阵谣言,说何腾蛟根本没打算守卫武昌,马进忠兵马一直没进城,何腾蛟府里的下人,都在忙着收拾行装,江上备好了船只,马上就要逃离武昌。

    百姓一听,那还得了,巡抚刚投敌,楚督又要走,那他们怎么办,顿时群情激愤。

    士绅们也急了,连忙让人打探,回来的人禀报,何府果然在收拾行装,这下他们也座不住了。

    清兵已经到了三江口,士绅们家大业大,这个时候收拾,已经来不及,而且何腾蛟能弄到船,他们却不一定,要走就得抛家舍业。

    再者士绅不比百姓,多少有些见识,武昌一丢,十多万清兵涌进来,明军士气一泄,襄樊郝摇旗独木难支,除了殉国就只能投清,而湖南已经没有和武昌并肩的坚城,恐怕最后极有可能演变成湖广和江西的大溃败。

    如果局面如此,逃也是个死,不少士绅得知消息之后,立刻涌向何府,瞬间就将府门堵了起来。

    府外的卫士慌忙进来,何腾蛟也听到了动静,十分不快的呵斥道:“何事喧哗?”

    卫士连忙告罪道:“回禀督师,府外突然聚集了许多百姓,声言要见督师,卑职也不知什么情况。”

    “府前喧哗,成何体统,让他们赶紧散去。”何腾蛟没好气的说道,他身为总督自有总督的威严,岂是刁民说见就见。

    “回禀督师,卑职说了,但他们不肯走,一定要见督师,而且领头的都是城中士绅,方阁老也在其中,弟兄们也不敢动粗。”

    士卒口中的方阁老,乃崇祯朝大学士方逢年,正常历史中,以经于隆武二年,因为秘密为明朝传递情报,被清兵所杀,但现在举族迁到了武昌。

    何腾蛟听了,微微皱眉,士绅和刁民那又不一样了,他先对何文瑞说道:“你先去收拾收拾,等会儿为父再和你谈。”

    语毕,何腾蛟挥了挥衣袖,便转身向府门走去。

    其实像这种士绅百姓聚集起来要见官员,一般情况是见不到的,那么好见,便不是官了。

    官最怕这种**,最多派个小吏随便打发,或者让对方派几个代表来谈。

    当然有时候也要分情况,就像此时,在何腾蛟想来,这应该是士绅知道他回城,所以前来拜见,这正是他捞取威望的机会,而且他就在门口,所以决定见一见。

    此时,他刚出府门,便见门前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把他的府邸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气愤明显不对。何腾蛟脸色一变,但后悔已经来不及。

    这时,一枯瘦老者看了他,便箭步上前,一把便抓住了他的手腕,劈头盖脸的便问道:“何督师,兵够不够?不够老朽给你操刀张弓,可好?”

    老者说完,何腾蛟还没反应过来,围着的青壮便纷纷附和,“兵不够,我们愿意顶上,督师莫弃武昌。”

    老者正是方逢年,崇祯年间的大学士,资历威望摆在那里,何腾蛟不好发作,陪笑道:“方老哪里的话,怎么可能让方老操刀杀敌呢?”

    方逢年听了,却没有放过何腾蛟的意思,他手没松开,又上前半步,接着逼问道:“那是钱不够喽?”

    语毕,便见一群汉子分开人群,抬着十多个箱子来到府门前,重重放在地上,汉子们打开箱子,满满的俱是银子。

    “督师若是缺钱,老朽愿意献金。”

    何腾蛟见此,脸已经沉了下来,而方逢年却再次说道:“督师如果缺粮,全城百姓愿意只食一顿,将粮食都让给官军,只求督师能够守住祖先基业,莫使楚民被清兵屠戮,最后留下一世骂名!”

    这时一名士子又冲了上来,他手里拿着一块白绫,上面隐约透出片片殷红,低乎写着字,他一下跪在何腾蛟面前,高高举起,便听他痛声说道:“这是江汉书院四百同仁所写的血书,求督师莫弃武昌。”

    几乎是同一时间,几名士子冲上前来,二话不说,就把头往那石阶上磕!往死里磕!人头哪能撞得过石头,没两下血就出来了,几人立刻血流满面。

    下面的人群也沸腾起来,跪倒一片,一个个痛声嘶喊着,“督师,您不能走啊~清军没有人性,武昌百姓全仰仗督师了~”

    何腾蛟心头起伏不定,他是想走,但众将不是没同意么?

    现在百姓这样一闹,他肯定是走不成,而且不但他走不成,他的家眷也走不成了。

    何腾蛟心头不禁一阵脑火,但却不能发作,他看了看府前的人群,数不清的人呼唤着,吼叫着,甚至痛哭着,他心头暗叹一声,接过士子高举的白绫,言不由衷的说道:“诸位自当放心,本督定会尽力守卫武昌,不离开城池一步。”

    (今天抱歉,明天再三更)

第543章无策退敌

    堵胤锡在历史上,便是南明最具战略眼光的官员,只是可惜一直受到何腾蛟压制,之后又因为局势恶化,忧愤而亡,使得南明痛失石柱。

    此时堵胤锡正在府中看着地图,上面作了许多标记。

    他这府邸原是傅上瑞的宅子,其带着家人匆匆逃离,府中的器物都没来得及拿走,游友伦便把他直接安排在这里。

    这时幕僚黄克渊进来,看见堵胤锡正伏案提笔,甚为专注,他转身朝后走去,从外面提起一把茶壶,感觉分量不对,揭开盖一看,半滴水也无。

    他又提一把,还剩几口水,提过去给堵胤锡倒上,又将茶杯放到他身旁,笑道:“抚台大人的妙计,何督师表态了,说是要与武昌共存亡。”

    堵胤锡听了,并没心情喝茶,他把茶杯推到桌边,叹气道:“本抚也是迫不得已,这个时候如果让他把家眷送出,武昌的人心便散了。”

    “对了,何云从此时在做什么?”堵胤锡接着道。

    黄克渊长身站在一旁,答道:“何督师此时正清点银子和米粮了。说来,抚台这一次,可是一箭双雕,不仅把何督师拦了下来,而且还让全城同仇敌忾,士绅主动献金捐粮。”

    明末士绅爱财,是当时的社会风气,说不上好坏,既然明末已经出现资本萌芽,并认为这种萌芽是整个社会的进步,那必然会有这样一股风气,因为这是资本萌芽的土壤,没有这个土壤,那整个社会就没有变革的可能。

    朝廷逼捐和士绅自愿献金,那是两个概念。逼捐的结果就像崇祯皇帝一样,除了让满朝上下大感不快之外,也只能让崇祯自己感到一阵尴尬。

    王彦便一直反对官员士绅捐饷,朝廷自有税收,通过逼捐才能生存,那就证明朝廷有问题,赋税制度,甚至整个朝廷都须要改变,逼捐只能让人离心。

    献金就不同了,那完全是士绅出于自愿,心中自然不会生出怨恨,甚至会因为献金而产生一种责任之感。就像现在,纳税是人的责任,遇见天灾**,捐献则靠自身德行,政府不能逼迫你必须捐,还给你规定一个指标。

    让士绅自愿掏钱,确实不容易,堵胤锡想着何腾蛟被士绅堵在城中,心中应该十分恼火,但又不敢明面上报复,既然士绅承诺愿意献金捐粮,何腾蛟估计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好好搜刮一番。

    堵胤锡摇了摇头,听了黄克渊话,脸上却没有什么高兴之色。

    黄克渊见此,皱眉问道:“抚台,眼下何督师愿意坐镇武昌,城内又军民一心,坚守应该没有问题,抚台心中还有什么忧虑呢?”

    堵胤锡听了,让黄克渊来他身边,然后指着地图说道:“武昌人心虽定,但我们只有防守之力,没有破敌之策啊!”

    堵胤锡边说,边在地图上指着,“清军三路而来,在襄樊、武昌,我们都处于被动之态,任何一处被攻破,楚赣局势立刻瓦解。江西的情况要好一点,但也没有能力支援我们。这样一来,我们无力自行击败入楚清军,武昌襄樊就算再坚,时间一久,也难免夜长梦多啊。”

    黄克渊听了,反应过来,眉头顿时一皱,确实如堵胤锡所言,眼下就算武昌军民一心,但他们困守城池,既没有援兵,又没有退兵之策,局势确实不容乐观。

    “抚台,王相公?”黄克渊有些不死心,“现在湖广能拉出来的人马,几乎都上了前线,周边已经没有可用之军,只有请王相公回师,才能解燃眉之急!”

    堵胤锡却挥挥手,“四川之地,进去难,出川更难,不说士衡在四川打的怎么样,他十多万人马,没有楼船千艘,想要出川,只怕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本抚虽然已经派人去通知他,但应该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黄克渊听了,急得没奈何,半响后道:“如果,没有援兵,这仗便不好打了!”

    堵胤锡则沉声说道:“局势确实不容乐观,本抚想让克渊去趟江西,若是赣地有余力,务必让万督师尽力援楚,此外,本抚准备拜托天地会,联系鲁王,还有派人前往,福建、广南,希望能对清兵造成牵制,剩下就看我们与清兵,谁先坚持不下去了。”

    堵胤锡这是不管有用没用,先发一道英雄贴,能起到作用,自然好,没能起作用,湖广局势也不会更坏。

    三江口。

    轰隆隆的炮声,响彻江面,炮弹砸起的水柱,溅起三仗多高,嘭的一声巨响,满大壮的坐舰将一艘清军战船,拦腰撞断,木屑飞溅,清兵纷纷滑入江中,而明军甲板上,将士们也因为猛烈的撞击,纷纷摔倒于地。

    满大壮赶紧爬起来,也不整理歪斜的衣甲和头盔,便拿刀指着旁边一艘敌船,大声嘶吼道:“右舷炮,复位开火。”

    大片跌倒的炮手连忙爬起来,慌忙将火炮复位,装弹点火,引线滋滋闪烁着青烟,数十门火炮同时喷出一阵火焰,船身在这一瞬间,随着炮响剧烈震动了一下,而敌船则被砸的木屑飞溅,船身上留下一个个大窟窿。

    此时的火炮,在水战中的作用,还不是特别巨大,毕竟炮弹砸过去,不过砸几个洞而以,真正威胁的还得是火攻、接舷战、以及撞角撞击。

    长江天堑,明与清共有,为了控制长江,这一年来,无论是湖广还是江南,都在拼命造船。

    只是洪承畴明显具有优势,他不紧造船,而且清廷通过禁海之策,在江南收缴了大批的船只,使的清廷船只远胜湖广,不过清兵虽然有船,但是因为满清不信任汉人,特别是南方的汉人,多任用北人或者满人统领水师,结果就是船虽多,却不能发挥战力。

    这时江面上,近百艘战船交战,炮弹交织,火箭乱窜,不时还有神火飞鸭,火龙出水等水战利器,将清军船只点燃,明军将士在甲板上,不停的向清军射去火箭,江面上烟尘蔽天。

    在岸边,清军步卒则如同潮水一般,冲击着明军水寨,守卫水寨的明军,拼死抵抗,杀声满天彻底,似乎又回到了赤壁的古战场。

    (感谢来给爷笑一下,悦冻窝芯,萧筱暗,书友1609的打赏,求月票,求订阅推荐。)

第544章拔寨

    湖广之地战事刚起,川蜀的战事却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从攻山失利之后,明军便开始进行土木作业,而挖壕与掘城,几乎也同时进行。

    明军冒着山上的箭雨挖壕,顶着四方桌冲到城下掘城,每天都付出大量的伤亡,同时没有重炮,民夫就开始打造投石车,轰击城墙。

    时间到了七月中旬,一切本都顺利进行,明军虽没有取得巨大进展,但也有条不絮,特别是掘城给了吴三桂巨大的压力。

    可就在这时,明军之中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孙可望带着两千人,脱离大军跑了,这出乎了王彦的意料,让众军感到十分震惊,同时也打击了明军的士气,破坏了攻城的节奏。

    对于出走的孙可望,王彦现在鞭长莫及,根本没有精力去顾及他,他跑了就跑了,但是他出走给明军带来的影响,王彦必须想法消除。

    孙子的战略思想,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用在攻城上,那就兵力占尽优势,便长期围困,待其粮尽气衰,自然就开城投降了,如果兵力悬殊较大,那就是狂冲猛打,直接破之,如果兵力悬殊并不大,那就只能试探对方,找出弱点,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则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