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帐内明将,纷纷站起身来,把手按在刀柄之上。

    夏国相见此有些慌了,连忙解释,“相公,我家王爷绝对是真心反正。只是将士们家眷都在清廷手中,不将家人取出来,将士们军心不稳,反正阻力甚大啊!”

    王彦听了,沉默一阵,满清不是傻瓜,几万关宁军的家眷怎能可能取得出来,夏国相说的明显就是托词。

    半响后,王彦沉声说道:“吴平西的心思,本阁多少能猜到一二。让我大军在万县干等,这绝不可能。本阁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吴平西真的有心反正,先将北城外的山寨拆了,然后将这几日搬上城的器械、物资全都拆除,四个城门也卸下来,以示诚意。如果今天天黑之前,城外山寨的人马撤了,我再给你们三天时间,抢在清兵之前,快马赶往汉中通知眷属各自逃命。如果明天山寨还在,本阁将立刻扣城!”

    (感谢某人像个狗的五百书币,感谢滋野三郎末裔,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风铃中的雨声,黄style,悦冻窝芯的月票。)

第530章山寨

    宴会结束,众人各自散去,夏国相被王彦撵回去禀告吴三桂,诉说王彦开出的条件。

    北城外的山寨,驻有五千吴兵,可以和万县护卫犄角,王彦的营寨之所以修的那么坚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防备北城外的吴兵山寨。

    如果吴三桂愿意将人马撤人城中,愿意自行拆毁万县城防,他到是愿意再给他三天时间,因为以万县的地形和北面山寨的险要,明军强攻三天,也不一定能打下来。

    入夜三更天,明军帅帐内,烛火依然亮着,把王彦的身影印在白帐上。

    戴之藩来到帐外,见到帐上的影子,遂即大步走到帐前,亲卫禀报一声,为他挑起帐帘。

    “相公,还不休息?”

    王彦闻声,抬起头来,放下毛笔,问道:“山寨里的吴兵撤了吗?”

    戴之藩摇摇头,“正要跟相公禀报,至今还点着火炬有人巡视,并没有撤离的迹象。那吴三桂是铁了心,要做满清的走狗了。”

    王彦微微沉默,吴三桂先投顺、再投清,性格反复,绝对不会忠于任何一方,他现在不愿意反正,只是觉得不符合他身后关宁军的利益,或者他并不看好退到广南的大明。

    王彦沉呤半响,作为一个身居高位之人,他已经不在像之前凭借个人好恶来对待事物,更多的是分析事情的利益,“吴三桂既然不撤,那本阁就端掉他城外的五千人,打掉他两面三刀的心思!”

    戴之藩听了,眉头一挑,瞪着独眼道:“相公还想着招降他?像吴三桂这种全无忠义,助纣为虐之辈,就该杀了喂狗。”

    王彦微微一笑,“明章要把吴三桂怎么样,本阁到是没有意见,本阁在意的是三万关宁。要让我们自己练,不说没马,就算有马也得练上三四年,耗费无算,还不一定打得过清兵。政治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就算之前关宁作恶多端,屠杀百姓,但只要他们抗清,本阁和朝廷还是会接纳。”

    语毕,王彦挥了挥手,“时间不早了,明章早些回营歇息,明天让西军打头阵,忠勇军第二个上!”

    戴之藩闻语,点点头,告辞离去。

    次日天明,明军营地里炊烟升起,大队士卒围在行军灶前,拿着碗筷排队打饭。

    一名西军汉子看了看锅里,瞳孔顿时放大,笑骂一声,“居然有肉吃?”

    身后一名老卒看了,却没那么高兴,“吃完了就得干仗,你吃得下去。”

    前面的汉子听了,微微一愣,半响后笑道:“干仗就干仗,王相公到也厚道,以前我们做炮灰的时候,妈的喝碗粥就被赶着上了。”

    说着说着,已经轮到了那汉子,火头军铲了一大勺,他见了顿时眉开眼笑,可那火头军却似乎拿不稳铲子一般,临到他碗里之时,手头两抖,菜便少了一半。

    “兄弟,兄弟,在整点。”汉子大失所望。

    火头军却根本不理,他伸着碗等了半天,自觉没趣,嘴里暗骂一声,走到一旁蹲下,筷子夹起一块肥肉,闭上眼睛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一脸享受的放到嘴中。

    明军本来没有什么肉食,就算有钱也没地方买,但有秦良玉这个川东土司首领在,只要王彦给钱,便能在苗寨换取许多山禽野兽。

    虽说分量不够十多万人马吃上一口,但给万把人饱食一顿还是足够的。

    在西军士卒埋头吃饭之时,孙可望等人穿着战甲,按着战刀走过来。

    原本他们在南岸之时,就担心被高一功吞并,但是五忠军中有铁的规定,将领不得私自招募收编人马,所以西军一直保持着独立性。

    孙可望原本以为躲过一劫,但被裹挟过江之后,他们便被王彦召见,西军终于难逃被吞并的命运。

    王彦开出来的条件,是将西军打散编入五忠军之中,孙可望四人都封伯爵。在王彦看来,不到一万人,封四个伯爵,这还是看在西军抗击清兵,替明朝拖住了清军主力的份上。

    可在孙可望看来,他们从王爵一下降到伯爵,就难以接受了,而且将兵马打散整编,也等于夺去了他们的兵权,那大西就真成了历史。

    孙可望对此犹豫不决,王彦便让他再考虑一下,但没想到考虑结果还没出来,王彦便命他们担任今天的主攻,明显就是消耗之意。

    万把西军被近十万明军裹挟,西军要么被消耗掉,要么接受改编,孙可望等人脸色都不好看。

    这时营中擂鼓声响起,李定国看了看四周的士卒说道:“虽是不愿意承认,但我们就这点人,大西真的已经完了。兄长即便心有不甘,也是没有办法,再者我看王相公是个守信之人,顺军旧将在他手下,都得到了重用,我们兄弟四人,本事并不比他们差,只要一心拥明,不愁没有出头之日。”

    “话我就说这么多,你们考虑考虑。”李定国说完,遂即转身走到士卒中央,大声喊道:“吃完了,就赶快站起来,拿好兵器,去营外列阵。”

    刘文秀、艾能奇见此,把目光投向孙可望,孙可望叹了口气,“先打完今天这一阵,晚上再商量。”

    当下三人也开始敦促士卒,出营列阵,营地里顿时人头攒动,一队队人马拿着刀枪,弓箭走出大营。

    城头上,吴三桂等人早早来到了北城,注视着城外明军的动向。离城四里的山寨上,清兵弓箭手已经蹬上寨墙,火炮装好了弹药。

    入蜀的道路不好走,所以清军并没携带多少重炮,夔州的道路更是崎岖,吴军自然也没带什么红衣大炮,只是些四磅的佛朗机炮,不过辽镇作为曾经的大明支柱,火炮火铳的质量相比于其他明军,还是要好上许多。

    如果这次吴三桂带来了重炮,就可以架在城上与山寨配合,行成交叉火力,但现在他却只能干看。

    守卫山寨的正是李国英的两千人马,加上三千辽镇步兵,吴三桂对他们还是很有信心。

    山寨建在山上,火炮射程因为地形大大提高,明军基本打不着,山顶的火炮却能覆盖明军,而且明军仰攻,什么器械都用不上,只能四面蚁附登山,伤亡必定巨大。

    清兵在上面准备了足够三个月的吃食,一个月的淡水,吴三桂认为光这座山寨,明军就要攻打半月,所以他果断的拒绝了撤离山寨,换取三天时间的要求。

    (感谢,kamp的五百书币,感谢我王大拿的两百书币,感谢幸福啄木鸟的打赏,感谢meilinyu,kamp的两张月票。)

第531章仰攻受挫

    清军山寨建在一座两百丈高的山顶上,山坡上的树木如同明军大寨一般,砍伐一空,既可以防止明军火攻,又能清空射界。

    七月时节,赤日炎炎,山上无风吹过,寨墙上插着的旌旗无精打采的耷拉着,墙上的清兵与山脚列阵的明军,都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只有远处树林中的蝉儿发出阵阵鸣叫,使得空气中充满了躁动不安。

    明军大阵,分为两个部分,高一功领着忠贞军和一部土司兵马,监视万县城,防止清兵突然杀出。

    另一部则列阵在山脚,士卒们顶着烈日,如林而立。幸好明军大多是南方人,中路军更多是地之众,加上明军配备的多是南方的布甲罩甲,远远要比清军更耐酷暑。

    寨墙上,清兵光是站着就已经汗流浃背,北人本就受不了南方的酷热,几乎每年都要回北京避暑,他们入关三年还是没有适应。

    五千清兵,李国英的两千人还好,他们原本属于武昌左镇,盔甲以布甲为主,三千辽兵情况就糟糕许多,棉甲穿在身上,不动都是一身汗,偏偏大战在即,不穿还不行,一个个只能咬牙忍受。

    三伏天,光是站在太阳下面晒上一个时辰,士卒便受不了,王彦站在楼车上见大军列阵完毕,遂即吩咐道:“可以开始了!”

    身后的旗鼓闻声,赤着上身,擂起了战鼓,阳光照在鼓手古铜色健硕的后背上,他身上汗珠反射着阳光,粗壮的手臂左右开弓,将鼓锤砸在战鼓上,越擂越急,发出振人心魄的声响。

    “巍巍大汉,必复河山!”

    战鼓声打破了战场上的宁静,数万五忠军紧随着战鼓声,举起长枪,拔出战刀,高举着指向天空,齐声呐喊,将心中的躁动怒吼出来,气势壮甚,散发出铺天盖地的杀气。

    五忠军连吼三声,前面打头阵的西军则紧握着武器一声不发,李定国回头看了看身后的明军,脸上一阵沉思。

    一只人马,能发出这样的气势,不是靠着训练来的,肯定是在战场上一次次搏杀,打出来的精气神,打出来的必胜之心。

    当年的白杆兵,还有曹文诏的人马,能有此种气势,想不到满清南侵以来,大明朝廷既然又打出了这样一支强兵,西军的时代真的已经结束了。

    此时中军望车上,王彦冷冷地望着山顶的寨墙,墙上站满了密密麻麻的清军弓箭手,在他们之前,清军还修了一条简易的矮墙,大队的清军刀盾、长枪则站在那里,防备明军靠近寨墙。

    这矮墙一线,清兵还堆放了大量的石块,滚木,借着山势往下放,一砸能砸一片,王彦可以想象到明军必然出现大量伤亡,而且明军爬坡仰攻,几乎什么器械都用不上。

    清军入蜀的道路难行,没有带红衣大炮,明军一路从贵州过来,路也不好走,王彦带的几门十二磅炮,最后直接丢在了贵州,拉不进来。

    现在小佛朗机根本打不到山顶,担任第一波进攻的西军除了用竹子做的轻便竹梯之外,其他器械都用不上。

    “相公,西军已经准备好了!”望车上棋牌官,见西军举起应旗,大声禀报道。

    这时战鼓已经擂了一阵,明军士气被调动了起来,王彦看向阵前,见一万西军已经扛着竹梯,举着藤牌,前出就位。

    王彦心里清楚,这一波攻击肯定死伤惨重,甚至摸不到清军的寨墙,但他必须要看看一清军的防御手段,才能制定之后的攻山策略。

    “传令,孙可望发动进攻!”

    张献忠以死,大西政权已经结束,王彦、朝廷、士绅文官集团,都不会容忍代表农民阶层利益的西军继续存在。

    王彦知道攻山伤亡惨重,自然不能让五忠军先上,正好孙可望在接受改编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这场打头阵的任务西军自然就义不容辞了。

    当然这也是王彦在逼迫孙可望,让他认清形势,不要再存什么幻想,眼下除了被收编之外,便只剩被战事消耗干净一途绝路了。

    “咚!咚!咚!”

    战鼓的节奏更加急促起来,望车上打出了出击的旗号,前出的一万西军顿时大吼一声,如潮水般地冲向山脚,他们抬着上百架竹梯,挥舞着战刀和长矛,呐喊着向上攀爬。

    近万人马,举着盾牌蹬山,密密麻麻如蚂群移动一般。

    寨墙上,清军二十多门四磅佛郎机,率先开火,铁弹砸下来,速度迅猛无比,但大多都打在了山石上,碎屑飞溅,惊的攀爬的西军赶紧压低了身子。

    西军继续攀爬,顶着不时砸来的跑弹,逐渐到了山腰。

    清将李国英站在矮墙后,向下眺望,只见密密麻麻的人群,但他却并不惊慌。

    “哼,想用人海来攻山寨!”李国英没守住重庆江防,现在决定一雪前耻,他冷笑一声,下令道:“放雷石滚木!”

    矮墙上,清兵听见号令,立刻提刀斩断挡板上的绳索,绳索一断,挡住石块的木板立刻掉下,一块块巨石顿时落下,他们顺着山坡滚下,发出阵阵碰撞的声响。

    李定国抬头看去,只觉得山上下起了石雨,他脸色一变,连忙几步抢到一块巨石之后,回头大喊:“快,躲避起来。”

    一时间,山坡上惨叫声四起,成片的石头砸下来,西军士兵根本避之不及,一个个被巨石砸中,顿时身体变形,石头砸中了前面的人,并不停歇,顺着山坡借着巨大的惯性继续在人群中翻滚。

    这些石块迅猛异常,从山头一直滚到山脚,还在平地上滚出二十几步,被砸中的士兵,尸体也随着山坡滚下,绊倒了同袍,使得没被砸中的士卒也滚出老远。

    仅这一次雷石的冲撞下,西军便伤亡两三百人,骨断筋折,哀嚎声响成一片。

    雷石过后,清军又开始往山下砸滚木,一丈长的圆木被抛下山来,效果比雷石还要强一些。

    清军看着人群密集之处,便一根圆木砸下去,顿时砸倒一片。

    山坡上,西军才到山腰,便死伤惨重,每一轮巨石砸下,滚木抛下,都会带来上百人的死伤。山坡上已是尸横累累,到处是被砸扁的身躯,被砸碎的人头,血流成河,将滚落山脚的大石、圆木都染成了红色。

    “大哥!”艾能齐几步窜到孙可望躲藏的山石后面,大喊道:“我们顶不住了,死伤太惨重!”

    孙可望看着西军还未接近清兵的弓箭射程,便死伤惨重,如果箭雨加上雷石滚木,伤亡肯定还要巨大,他脸色一变,“传令立刻撤退!”

    “不可!”一旁的刘文秀急忙制止他,“没有王相公的命令,我们不能撤退!”

    (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copyrightsss,我喜欢学霸,清风细雨,序曲123456,寿州梁四郎的月票。)

第532章分道扬镳

    孙可望也知道,如今西军到了穷途末路,他拒绝被收编已经让王彦升起了消耗西军的心思,如果擅自撤退,那王彦就能借机直接将他正法了。

    大军作战,令行禁止,闻鼓而进闻金而退,那是每战必胜的法宝,西军想要撤退必须经过王彦同意才行,这是战场上的规矩。

    任何军队后撤都必须由主将同意才能执行,否则各部人马只考虑自己本部利益而擅自撤退,在大战之时,岂不引发全军溃败。

    这万余西军是孙可望东山再起的最后本钱,大西军纵横天下数十载,张献忠死后,他为四王之首,当之无愧的大西接班人,就这么归明做个小小的伯爷,他实在心有不甘。

    山顶上,雷石、滚木像用之不尽一般,继续砸下,山石旁边一员西军偏将,一个不留神被砸中了脑袋,立刻铁盔凹陷,血流满面,直接栽倒下去。

    “儿郎们注意躲避,再坚持片刻。”孙可望大急的呼喊,然后吩咐道:“文秀,你打旗语,请求撤退。”

    此时,王彦正在望车上观战,尽管他早就预料到山寨难打,但却没有想到会如此麻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