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511章川蜀风云

    隆武三年五月间,王彦主导三路援川的计划,其实在他心里十分清楚,真真能够依靠的只是东路高一功,以及他亲率的中路军。

    至于西路人马,则完全是为了方便他整顿西南,而有意将西南的各路人马调出来,以便于忠贞镇能顺利接管这些军阀原来控制的地区。

    王彦对于丁魁楚一路并不抱有希望,这一路能建功,自然是好事,不能建功,甚至吃了败仗,也没有什么关系。

    隆武三年六月中旬,王彦督兵进入四川播州宣慰司之时,被王彦最不看好的西路军,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丁魁楚一路,负责迂回包抄,王彦原本没有指望,只是希望他能牵制一下清军就好,但是西路军却一路势如破竹,先下永宁宣抚司,然后直接打下了川南重镇泸州,超水平的完成了西路军第一阶段的目标,让王彦震惊无比。

    自甲申以来,整个天下的情况十分复杂,各种势力交织,士绅百姓反复于大明、流寇、满清之间,被几方势力轮流统治,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一些士绅流寇来了屈服于流寇,满清来了屈服于满清,大明来了又敲锣打鼓的迎接大明,摇摆不定,但这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

    清军进入四川之后,张献忠失败,四川就没了能够抗衡清兵的力量,吴三桂遣偏师收取川南,川南各府大多很快就向清兵投降,以求不被清兵屠虐。

    川南不缺大山,一部分不愿意投降的抗清势力,则退入大山,结寨抗清。

    这其中就包括了大明在四川主持局势的主要领导人,川陕总督樊一蘅,他便退守永宁、泸州一带的大山之中。

    他是弘光年间,朝廷委任主管四川局势的主要官员之一,除了他之外,还有比他高一阶的

    总督川陕云贵军务,专办“西寇”的大学士王应熊,目前退到了夔州一线,另一位高官则是四川巡抚马乾,已经就义于巴县。

    丁魁楚一路经永宁攻打泸州,就是因为退入山中的樊一蘅,听说朝廷兵马入川,从大山中出来,配合丁魁楚,轻松夺取了两府之地。

    清军没有想到明军会援救四川,所以在川南没有部署多少兵力,而之前因为清军势大,退入山中的抗清武装有了入川明军为依靠,盘踞于叙永一带的明永宁总兵侯永锡,盘踞在泸州、富顺一带,泸州卫指挥佥事马应试,纷纷出山响应,造成了西路军势如破竹的局面。

    丁魁楚也没想到仗打的这么轻松,西路军诸将一扫桂王垮台的阴霾,一面欢喜的向王彦报公,当然功绩都是他丁魁楚的,基本没有川南明军什么事儿。

    王彦看了奏报,结合局势,很快断定,因为道路阻隔消息不通,清兵还不知道三路明军入川之事,所以在川南部署薄弱,清兵主力极可能尾随西军进入了夔州一线。

    有见于此,王彦决定火速扑向巴县,在清军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夺回重庆府,然后包抄集结于夔州的清兵,与高一功一起将清兵逼入三峡地区,活活饿死。

    到目前为止,明军援救四川,可以说是相当顺利。 夔州府,万县,坐落于长江上游,重庆东北部,扼住三峡,地位独特,是川东大门。

    孙可望舍弃万县,率领西军残部南遁之后,明大学士王应熊独木难支,率领曾英退入三峡。

    此时万县城外,连营漫野,难以计数的清军出没其间,而县城之内,则云集了入川清军的得力干将。

    在万县府衙内,一处宽阔的厅堂之上,入眼俱是身披铠甲,腰挎刀剑的战将。

    他们或立或坐,目光都汇聚在同一个人身上。

    此人年约三十开外,身长七尺有余,里穿蜀锦袍,外罩寒铁甲,头戴六瓣镀金盔,下面是棱角分明的脸庞,一双刀挑般的眉毛直插两鬓,他鼻梁高挺,嘴唇蓄须,极是威猛,他便是文明天下的汉贼,吴三桂。

    此时以是六月,作为火炉之一的四川,日渐炎热起来,北兵虽然入关已有三年时间,但还是没有适应南方的酷热。

    八旗与吴三桂的关宁军,都属于北兵,但避暑这种事情,得有个先后,豪格见孙可望南遁,清军在四川大局以定,便领着八旗兵返回了成都,然后准备回北京避暑,清剿残余西军和明军的责任,就落在了吴三桂的身上。

    此时吴三桂拿下万县,也就标致着四川基本被清军平定,甚下的就只剩一些不服号令的土司和不成气候的明军散兵。

    “大清兵入川数月,横扫川蜀,所向披靡。今张献忠已死,只要再将孙可望歼灭,就可以建立全功!诸位之中,有谁愿意过江追杀?”

    “王爷,孙可望丧家之犬,某愿意率本部人将西贼尽数歼灭!”说话的是吴三桂手下大将胡国柱。

    吴三桂闻语,面露笑容点头道:“西贼连连失败,胡国柱前往追击,必然马到功成!”

    “王爷,胡将军本部只有五千人马,追击西贼到是不在话下,但过江之后,就是石柱宣抚司的地盘,万一遇上秦良玉,五千人马绝对难以应对!”座在下面的一员将领提醒道。

    吴三桂听了,眉头一皱,这秦良玉可是个厉害人,不过自从甲申年与张献忠在夔州战过一场,手下人马死伤殆尽之后,便一直没有消息,但白杆兵的威名不能不防。

    “夏国相说的有理!既然如此,那你二人便带足两万人马,一同前往,在追杀西贼之时,也平定石柱,消灭秦良玉这个隐患。”

    “末将,遵命!”两将领命。

    吴三桂兴致很高,心有成竹,看了诸将一眼,开起了玩笑:“两位将军可速去准备,诸位也都回去收拾收拾,只等两位传来好消息,本王便带你们回成都避暑。” 众人一阵哄笑,都出厅堂而去。

    次日,两万绿营兵从万州过江,紧追着孙可望而去。

    (感谢楚慕羽,悦冻窝芯的打赏)

第512章路遇溃师

    六月中旬,在西路明军取的巨大进展之时,东路军也在平定石阡之后,延着德江快速推进。

    前军的后勇营在熟悉地形的土司带领下,沿着江滩,为大军张目。

    只见那德江两旁,密密麻麻都是披甲执兵的士兵,战旗在风中飘舞,运送粮草物资的队伍前后绵延数里,极为壮观。 帅旗之下,高一功昂然坐于马背之上,一名苗寨土司正在向他介绍前面的地形。 “往前二十里,便是德江与郁江交汇之处,彭水县就座落于此,大军可以在城内过夜。明日往北就进入了石柱宣抚司,那是秦太保的地方,军队可以放心通过,再走五日,便可兵临长江,隔江就是万县。”

    高一功点了点头,如今他这一路人马,除了从湖南出发的四万人之外,又裹挟石阡的张、黄两部明军两万人,再加上湘西和黔东的土司人马七千人,以及三万民夫,合计将近十万人马,比中路军还要壮盛。

    好在高一功之前与李过有统领二十多万顺军的经验,一切道也井井有条。他现在是雄心万丈,但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人多之后,粮草开始紧张起来。

    听了土司话语,高一功点点头,他不得不承认,在黔东与土司亲近的好处,如果没有土司支持,他行军根本就没有这么快。

    “这时间都过去了个把月,也不知道万县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呢?西军和曾英不会已经被清兵剿灭了吧?”一旁的刘体纯随口说道。

    “这个还真不好说!万县虽然易守难攻,但张献忠一死,谁也不知西军会成什么样子。至于曾英,他本来兵马就四五千号人,还在巴县吃了败仗,结果确实很悬!”高一功平淡的说着,并不关心万县的结果,这道不是当年顺军与西军有过节,而是因为他手握十万人马,心中有底气,万县丢了又怎么样,老子直接打回来,不就成了。

    “报”一骑飞驰而来。

    高一功与众将驱马到一旁,勒住了缰绳,那骑士奔到近前报道:“启禀督镇,王将军发现前方十余里,有大批部队沿河过来。”

    难道是清兵?

    “有多少兵马?”高一功问道。

    “估计有近万人,像是在逃命,队伍拖的很长,衣甲混杂,未打旗号,而且十分慌乱!”

    高一功与众人看了一眼,眉头一皱,“让大军停下!再传令王绩,让他伏兵两侧,是乱匪便直接绞杀!”

    “诺~”

    孙可望舍弃万县之后,往南逃入石柱,没有喘息,吴三桂的追兵就过了长江,他们有从成都、重庆收来的船支,过江十分迅速,杀了孙可望一个措手不及。

    一万西军,快速奔逃,眼看就要被吴兵咬住,正好遇见了在忠州活动的明朝忠州卫世袭卫官谭文、谭诣、谭弘三兄弟领导的兵马准备去万县帮助守城。

    孙可望见遇见三千多友军,于是决定打一个伏击,免得清兵紧追,但两军之间配合生疏,毫无默契,炮声一发,一边出早,一边出迟,结果伏击不成,反被清军杀得大败。

    西军与明军混杂在一起,仓皇而逃,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受地形限制,不利于骑兵追击,使他们即便战败,清兵也很难追上。

    这时他们跑了小半天,估计清兵一时半会儿,也追不上来,累的实在不行的残兵们,便在河滩上找石头坐下,但就在这时,却忽然传出一声炮响,从河滩两边,便见大队兵马涌了出来。

    士兵们被炮声吓的半死,但看见涌出来的兵马,却让他们呆立起来。

    日月明旗随风猎猎,三谭的明军对此再熟悉不过,西军与明军交手多年,自然也认得旗号。如果是几年前,他们遇见这种情况,肯定恐惧万分,但现在看见明朝的旗帜,被清兵追杀一路的西军士卒,却险些哭了出来。

    孙可望见此也是为之一愣,他环顾河滩上,足有近万人马,难道这就是西军一直等待的明朝援军。

    高一功与众多将领,来到前面,便见河滩上到处都是行军灶台,明军士卒已经做好热汤和米饭,饿了有些时间的败兵顿时变作了豺狼猛兽,蜂拥而上,胡吃海喝。

    孙可望等人坐在一架车辕上,左手里端碗肉汤,右手拿块肉骨头吃着,四周,到处都是或坐或蹲的士卒,什么声音也没有,只听到吃喝。

    这时王绩引着高一功等人过来,边走边说道:“都督,孙将军就在前头。”

    孙可望四人闻声,齐齐站起身来,他已经从王绩那里知道,这支人马是三路援川的人马之一,有十万人,统领则是曾经的闯逆大将高一功。

    他本来因为不想被收编,所以有意避开了明军力量雄厚的楚地不去,想要钻入黔地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没想到,却一头正好扎进了明军怀中。

    三路明军,作为偏师的东路军就有十万人,那中军人马岂不更多,孙可望有些不敢相信,明朝怎么一下有了这么多兵马,除此之外,他也没有想到明朝会放心让一个流贼出身的降将统领十万大军。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孙可望等人是大西的王,可如今这个王明显已经不做数了,但他又不愿意在高一功面前做一个低姿态,所以心中十分纠结。

    四人见高一功、刘体纯走来,只是拱了拱手,依旧要保持西军的威严:“高将军,多承相助。”

    张献忠、李自成之前一起造大明的反,在两人交恶之前,一直多有合作,所以高一功与孙可望四人见过几面。

    高一功却没有在意这些细节,四处一张望,见以剽悍善战著称的西兵成了这副模样,心中不胜感叹,“都是老相识,孙兄不必如此,究竟出了什么事情,以至于……”

    听他这么问,李定国等人都一言不发。好一阵之后,孙可望才一声长叹道:“师溃如山倒啊。”

    高一功听了与众将互视一眼,又问道:“那万县的情况如何?追来的清兵有多少人马?”

    (感谢挽兔的两张月票,感谢蓝i玉,飞升人族的月票,感谢飞升人族的两百书币。明天尽量三更)

第513章河滩遭遇战

    高一功与孙可望等人一交谈,知道万县已经落入吴三桂手中,两万吴兵越过长江,对他们进行追杀,大概就在身后二十余里。

    这时众将听了详情,都围了过了,高一功一时不语,片刻之后,他道:“拿地图来。”

    亲兵取出地图,直接在地上铺开,众将都蹲于地上仔细查看。这图是黔东官府所绘制,不过十分粗糙,很难辨认,而且许多山水的位置并不正确。

    “孙将军说有两万清兵,从北面过来,我们可否打个伏击?”高一功扭过头,闻一旁熟悉地形的土司。

    土司听了,手在地图上一指,延着德江,一直划到彭水城所在位置忙道:“那就只能沿着江滩埋伏!”

    李定国这时突然说道:“高都督,十万人马要隐藏起来并不容易,而且两万敌兵,在狭窄的江滩上行进,队伍长达数里,很难全部进入伏击圈。狭窄的河滩,不利于兵马展开,大军突然袭击确实能很容易将敌兵切断,但近百敌兵也能将河滩堵死,使得伏击圈外的大军只能干看,之前我们伏击吴兵,就是因为被包围的吴兵堵死了江滩,未进入包围圈的吴兵向里猛攻,反而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所以失败。”

    这话引起了高一功的注意,他人马虽多,但是在狭窄的河滩上却无法展开,如果清军全部进入伏击圈还好说,他大可掐断两头,将清兵困死,可谓稳操胜券,可一旦被发现,确实容易演化成一场恶战。

    “吴兵将领是谁?能力如何?”高一功抿了抿嘴,问西军四人。

    “胡国柱、夏国相,都是吴三桂的得力大将。”孙可望说道:“而且之前我们进行过伏击,虽然失败了,但两人应该会引起注意。”

    就在这时,斥候骑兵,再次过来禀报,“都督,前方十五里,发现数万敌军。”

    “这么快?”高一功不禁一愣。

    “敌军发现你们没有?”王绩出来问道。

    斥候行礼回道:“回王将军,我们撞见了敌军游骑,已经与他们交过手了。”

    王绩听了,抱拳对高一功道:“都督,既然斥候已经交手,那伏击多半打不成了。这一带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展开,我军兵力优势不好发挥,我建议先行后退,寻个有利的地形再来决战。”

    高一功摇摇头,“这一带多山多水,正是我军发威之所,而且已经撞上,也不好退军,我军一动,要是被对方察觉,定然来追。军队倒是好退,粮草辎重怎么办?我十万人马,岂惧两万吴狗!”

    “都督,若是直接迎上去,在前面十里处德江正好拐了个弯,行城了一片开阔地带,可以展开数万兵马。”一旁的土司听了,指着地图说道。

    高一功与众将闻语,俯身看向地图,可在粗糙的地图上并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也不知道土司怎么分辩,但一路行来,土司引路都没出现错误,高一功遂即直起身来,肃声说道:“传令,大军向前,本督要一战而溃其兵,然后顺势收取万县!”

    另一边,在遭受过一次伏击之后,夏、胡两员叛将在追击途中,派出了大量斥候,很快也带回了与发现数万明军的消息。

    斥候禀报,明军急速迎来,夏、胡两人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眼前突然拐了一个弯,勾出一片巨大的河滩和平地来的开阔地带做为战场。

    当东路军前锋部队拐进这个弯时,眼前赫然出现一片人潮,如林的长枪犬牙交错,似猛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