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廷向导,走荔枝道经西乡、镇巴,到了万源之后,诈称从汉中撤回蜀中,乘机击败万源守将张化龙,进入了川东北之地。

    (感谢书友3072,悦冻窝芯的月票)

第430章引援入朝

    天干地支,丁亥新年转眼就过完,王彦乘着新年朝廷大休之际,终于抽出时间,纳许嫣嫣入门,然后与家人度过了难得的一段轻松时光,但随着过了十五,朝廷内堆积的事务又多了起来。

    熬过隆武二年,进入隆武三年,南明朝廷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乐观。

    清晨许嫣嫣为王彦穿好朝服,王彦便赶往行宫参与丁亥年的第一次大朝,朝会结束之后,他又来到文渊阁。

    明朝有四殿两阁,四殿为中极、建极、文华、武英,两阁分别为文渊阁和东阁,内阁大学士一般在文渊阁办公。

    经过隆武二年底,朝廷推行的税制改革,朝廷财政渐渐有所好转,一些重要的办公之地,就从拥挤的几大衙门里迁了出来。

    事分急缓、轻重,大学士办公之所,自然要首先安排,不过广州城内的文渊阁,虽然还是叫文渊阁,但却远远不能和北京、南京的宫殿相比,

    眼下的文渊阁,其实就是一座小酒楼改建的小殿,王彦也是第一次过来。

    这小殿一共三层,下面一层用屏风隔成了十多个房间,是中书舍人、从事们的办公之处,中间则是议事堂,摆放着宽大的桌子,可容三十多人在这里商议军政事务。

    二层就是大学士的办公之所,因为隆武朝廷的内阁学士比较多,所以也分了十多个隔间,此外二层也有一个议事堂,但要小上一些,主要用来大学士之间商议大事。

    三楼则堆放了大批宗卷,还有几间可供休息的房间,平时基本无人入内。

    王彦进了文渊阁,一层的员外郎、舍人们立刻停下手上工作,向王彦行礼,他们大多是去岁朝廷恩科取的进士,因为朝廷缺人,也来不及放到翰林院,就全部提拔起来,直接授予大任。

    王彦微微挥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又勉励几句,就直接上楼,来到他的办公之所。

    引路的官员把他带到房间之内,只见布局非常简洁,靠墙一排书架,放满了各种书卷、图纸,还有景泰年间的大清花,正中就只有一张宽大的书桌,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

    此时王彦遂即在书桌前正坐下来,随手拿起桌案上堆积的卷宗翻看,他是大学士加兵部尚书衔,所送来的奏卷大都与兵事有关。

    这些奏折,卷宗都被一层办公的郎中们按类分好,视轻重缓急加以不同标注,大致的内容也被精简,用纸条夹在其中,以便王彦能够快速处理,为他减轻了许多负担。

    这时引路的官员,在房间里点上一炉檀香,使整间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然后就退了出去,王彦则开始认真翻阅奏本。

    明宣宗以来,皇帝开始重用太监,用司礼监牵制内阁的权力,太监掌握批红、用印之权。

    现在朝廷的制度依然未曾改变,只不过现在阁臣强势,加上隆武勤政,所以司礼监被压制,虽然仍有批红、用印的权利,但对于内阁的拟票,基本都是直接批准。

    这时王彦一口气看了二十几本奏折,将自己的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本奏疏的背面,以便皇帝批阅。

    这时,左懋第、苏观生,却一起来到他的屋外,王彦见此连忙放下奏本,起身迎了上去,笑道:“事情太多,一来就没停手,本该先去两位阁老那里串串,却让两位先来看我,真是失礼了。”

    左懋第见王彦桌上堆满了奏折,歉然道:“眼下朝廷,最急者,兵事、财事,士衡与宇霖

    ,一个兼着兵部,一个兼着户部,到是我这个首辅要清闲一些,实在过意不去!”

    “阁老这是什么话,莫非是吏部的事还不够忙活,想要为彦分摊一些。”

    众人大笑,遂即走到小议事堂坐下,一名官员立刻给他们准备了茶水和糕点,几人坐定之后,左懋第便说道:“今天找士衡,却是有一件事情商议。朝廷开科取士之后,虽然录取进士两百余人,六品以下的官员得到了一些补充,但六部之中侍郎和郎中,都察院的御史,这些五品以上的大员,却无法补齐,所以想问问士衡的想法。”

    王彦皱眉沉吟了一下,问道:“两位阁老的意思呢?”

    苏观生接口说道:“何阁老向朝廷推荐了一些人才,但左阁老与我的意思,是从地方上,升调一批实干,有经验的官员上来。”

    “哦?”王彦微微疑惑,左懋第遂即从袖子中,拿出一本折子,递给王彦,两人便一边喝茶,一边等候王彦看完。

    奏折是大学士何吾驺的折子,大体的意思就是举荐几名人才,来六部做官,王彦扫视了一下名单,万历进士黄公辅、麦而炫、莫廷兰、何世熊等等,清一色的广南人。

    左懋第见王彦看完折子,沉默不语,遂即说道:“去岁恩科,取进士两百余人,广南占了一半,湖广江西占了四成,江南和北地只有一成不到,现在朝廷之中,广南人亦多居高位,若任其发展,恐不利于朝廷光复江表之地。”

    左懋第的意思,王彦已经明白,如今在广州的朝廷大学士一共七位,首辅左懋第是山东人,王彦是湖广人,顾元镜是南直隶人,剩下苏观生、何吾驺、陈子壮都是广南人。

    除去何腾蛟、姜曰广、万元吉这些挂着大学士衔的地方督抚大员,广州隆武朝廷的官员结构,已经开始变得不正常起来。

    隆武朝廷作为中原正统,虽然退到广南,但也是代表整个汉族的政权,如果官员大部分都成了一省之人,那还怎么代表整个汉族,就只能沦落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连苏观生这个广南人都出来否定何吾驺的意见,王彦身为隆武朝廷的掌舵人物之一,自然需要考虑地方上的平衡,所以他赞同两人的意见。

    王彦沉吟一下道:“朝廷下一步国策,乃谋求光复南都,划江而治。如果朝中没有江南人,实在不像话,也不利于朝廷争取江南民心。我赞同二位的意见,从地方上挑选一批官员,尽量多吸取一些江南和北地的官员入朝。”

    左懋第点点头,补充道:“除此之外,科举之时,对于清廷占据之地的士子,也该给予照顾。”

    科举考试,虽说是公平取士,但实际上很多事都很难一碗水端平,小的说,各省的名额不一样,大的说,还有南榜北榜,现在朝中以广南人为主,科举自然会受到影响。

    三人对望一眼,点头认可,苏观生又问道:“国公对于湖广、江西的情况,要比我们熟悉的多,我和左阁部准备建议陛下,从楚赣之地抽调精干官员入朝,以便朝廷加强对楚赣的控制,国公有什么建议?”

    王彦进入官场还不到四年,他虽然成为了朝廷重臣,但他手下的文臣却大多资历尚浅,缺少威望,王彦虽然有心栽培,但贸然提拔肯定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几千年来,官场上早就形成了一种默契,都是做官,论才华,都是从科举中杀出来的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你要升官,要让人心服口服就必须让人看到能力。

    怎么看一个官员的能力,自然就是看他的资历,都干过什么事,治理过什么地方,这就资历,就是官场上公认的规则。

    当然也有破格提拔的例子,但这仅限于特例,你不能将属下一众官员全部破格提拔,那就会坏了规矩,让人寒心。

    王彦一派缺少的就是资历,缺少的就是时间,这也是他属下的文官,大多只是四品以下,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能位列三品的原因。

    这种情况,实际上使得王彦在朝廷上缺少助力,许多事情只能和左懋第、苏观生联合,他也有意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王彦沉思片刻后,说道:“山阴严起恒、吴江吴晋锡,此二人皆崇祯年进士,在楚地担任过知州、推官,为官精干,联络张献忠与蕲黄四十八寨,盖此二人之功也。此二人即是江表人士,在楚地又有威望,可招入朝中,委任侍郎之职,则一举两得也。”

    (感谢滋野三郎末裔,大海小宝宝,书友5288的月票,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

第431章荷夷挑衅

    严起恒、吴晋锡在湖南时投靠王彦,都是进士出身,之前又在地方做过多年的地方官,是王彦一派中,比较有资历的官员。

    王彦原本将他二人留在湖南,以便他对楚地施加影响,但堵胤锡经营湖南的理念与王彦相同,两人之间又没有矛盾,严起恒、吴晋锡留在湖南,难免就起不上什么作用。

    现在王彦与左懋第、苏观生商议之后,便借机将两人调入朝廷,一个安插在户部做左侍郎,一个安插在礼部做右侍郎,就大大加强了他对朝廷的掌控。

    户部由苏观生掌管,而王彦与他的关系一向还算和谐,只是在对待桂藩的态度上出现了分歧,但两人不管怎么说,也算是政治上的盟友。

    那王彦准备将严起恒安插在户部,就显得有些不厚道了,但这其实也没有办法。

    广州市舶司是朝廷的重要税源,但却控制在王彦手中,赋税先走两广总督的帐,然后才报道户部。

    市舶司这样富得流油,日进斗金的地方,自然让人垂涎,朝中一些大臣,对于王彦掌控市舶司已经不满,传出来许多流言蜚语。

    王彦的兵饷,钱粮,主要就是靠市舶司,但朝廷肯定是要收回市舶司的权利,使户部直辖,可王彦又不愿被人卡主钱脖子,最后就只好与苏观生达成妥协,市舶司直接归户部管理,但苏观生给王彦的人让出一个户部左侍郎的位子出来。

    处理这件事情之后,王彦在广州没待上几日,又因为荷兰人的船只,在南海拦截商船,收取关税,并驶入琼州附近挑衅,而不得不先前往澳门,再走去琼州。

    荷兰人要求,垄断大明对外的贸易,气得隆武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而王彦也十分恼怒,决定去瞧一瞧这嚣张跋扈的荷兰人。

    虽然王彦对于西夷的了解并不多,而且他只与葡萄牙人有所接触,对于荷兰基本不太了解,但他对于荷兰人的猖狂,实在感到费解,他实在想不出来,这群手下败将,哪里来的自信,居然想要强迫大明只与其贸易。

    荷兰人的无礼,已经将隆武朝廷彻底激怒,王彦也连忙补了补大明与西夷交手的历史。

    明朝第一次与西夷交手,是在正德十六年(1521),对手并非荷兰人,而是王彦现在的盟友葡萄牙人。

    当时葡萄牙人的船队驶入珠江口,被广东海道副使汪率水师击败,不服气的葡萄牙人,第二年又杀了过来,与大明水师在西草湾展开海战,结果任然是大明水师全胜,自此葡萄牙人只好放下武器,老老实实的与大明进行贸易。

    此后荷兰人崛起,经历多年战争,迫使西班牙承认其独立,并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荷兰人在马六甲,击败葡西联军之后,逐渐控制南洋航道,并开始对大明沿海进行骚扰。

    在天启二年,荷兰乘着汛期,明军撤防,占据了澎湖,并开始修筑要塞,澎湖要塞完工后,又从巴达维亚又派去了一批援军,荷兰人总兵力已经达到十五艘战舰和一千二百余名士兵。

    这样规模的部队在欧洲殖民史上已经不算小了,西班牙人征服印加,也差不多就这点人马。

    荷兰人只觉得大明又是一个印加,根本不相信各种游记中提到的有关中**队的数字,他们不自量力的提出:“非经荷兰人允许,中国船只不得随地到各处贸易”,也就是说他们要垄断中国对外贸易。

    荷兰人的要求,对于大明而言,显然感到十分荒唐,而荷兰的无礼和不断的骚扰,也最终激怒了大明。

    天启三年,大明主战派官员南居益出任福建巡抚,遂即登岛作战,荷兰人号称纵横七海,但还是支撑不住,被迫在明军监视下拆除经营两年的澎湖要塞,灰溜溜的扬帆退去。

    根据明史记载,在达成协议后,荷兰副将高文律等十二人拒绝服从命令,“据高楼自守”,最后被全部捕获,和其他荷军战俘一起,落得“献俘于朝”的下场。

    九年之后,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荷兰人,再次卷土重来,而这一次,比上一次,更加猖狂,荷兰人提出要求,只要明朝以后的对外贸易,就只能出口给荷兰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意,那就打到你服为止。

    明朝崇祯六年(1633),由荷兰海军总督普特曼斯亲率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再次挑起战端,结果在料罗湾海战中,参战的荷兰舰队九艘以及荷兰招揽的五十多艘海盗船,被郑芝龙打的全军覆没。

    荷兰人声称要打服明朝,结果自己被打的全军覆没,这对于欧洲的海上霸主而言,无疑是一种耻辱。

    此后郑氏水军,成为东海、南海的霸主,荷兰人不得不屈服,每年不仅要给郑芝龙缴纳赋税,还要花钱购买郑氏的令旗,才能保证在远东水域的安全。

    自此,郑芝龙被称为“闽海王”,此后东南海疆唯郑芝龙是从,来往内外商人皆用郑氏旗号,史载:“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并筑城于安平。”

    大明与荷兰的几次交手,都已荷兰人的失败而告终,现在郑之龙降清,荷兰人觉得机会又来了,于是再次出来兴风作浪,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行为,让王彦生出了彻底铲除荷兰人的心思。

    离岛与今天的香港元朗,只隔一条狭窄的海峡,正好挡在珠江的出口,原本是海盗的老巢,被王彦剿灭之后,就在海盗水寨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广东水师的一个基地。

    离岛方圆足有十多里,不仅有山,还有大片可耕种的土地、森林和一座小镇,生活数千人不成问题。 王彦乘坐大船抵达了离岛北面海湾内的码头,等候在码头上的施琅、俞方棋立马上前施礼,“末将参见国公!” “两位将军辛苦了!”王彦打量一眼四周,笑问道:“水师驻扎在这里,训练如何?” “国公放心,水师编练一年有余,足堪大用,对付海盗和清兵,都没有问题。”施琅抱拳说道。

    王彦点点头,忽然问道:“如果朝廷和荷兰人开战呢?施将军以为有几成胜算?”

    施琅闻语,与俞方棋对视一眼,然后抱拳行礼道:“末将不敢欺瞒国公,以广东水师之力,胜算恐怕还不到四成。”

    王彦整个人一愣,他查了查大明与荷兰交战的记载,觉得荷兰并不难对付,毕竟之前两次都赢了,但施琅不会无的放矢,他心里不禁一沉,冷声道:“说说你的原因~”

第432章三桅战船

    荷兰人之前主要活跃于台湾,很少活动于粤海,广东水师,包括王彦对荷兰人都不是很了解。

    施琅原来是郑氏千户,而郑氏与荷兰人多有往来,所以算是见识过荷兰人,对荷兰人的战力比较了解。

    他听了王彦的话,遂即解释道:“回禀国公,若荷夷在陆地上,以广南数万精兵,灭之如以袖拂尘,轻而易举也。然而荷夷所凭借却是火炮快船,大明纵有十万雄兵,也不能下海去抓他,而广东水师的战船,却远远比不上荷夷,所以末将没有必胜之心。”

    明朝的水师船只,在海禁之后,吨位逐渐减少,明初的水师战船,主力战船为五千料左右,也就是两千五百吨级以上,郑和的宝船更是数万料,有西方学者认为达到两万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