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421章东面接战

    清营之内,迅速搭起一座高台,豪格与几名满洲大员,登上去俯视整个战场。

    号角声,战鼓声,在大营内不绝于耳,旌旗挥动,无数刚刚溃入大营的绿营兵,喘息未定,就被军官们催促的拿起武器,将大营守卫起来。

    清营四面,营门大开,近两万八旗铁骑,分别列成数个方阵,只等豪格一声令下,便立刻杀出营寨。

    豪格之所以在鸡头关筑下大营,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绿营兵的防守,这时清军步卒纷纷在寨墙下结阵,以大营抵御西军进攻,而骑兵布置在四面营门,随时准备冲出,游走于外。

    清军近五万余步骑稍显散乱,手忙脚乱地各就各位,豪格与有些狼狈的孟乔芳,在高台上观察从四面围住清营的西军。

    东面张文秀兵力最少,只有一万余人,但杀气最重,南面张能齐次之,有两万人马,队列森严,徐徐如林,北面鸡头关张定国的兵力,因为关墙阻挡,目前无法判断,但他没有将部队列阵于关城之下,配合几路西军,让豪格心里微微一阵疑惑。

    西面则是张献忠的五万主力,以及张可望的两万部众,声势最为浩大,旌旗绵延,刀枪耀眼,其中还有一支二千余人的骑兵,在步阵之外游走。

    张献忠纵横天下,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即便是崇祯十年接受大明招抚之时,任然有四万众,这与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十八骑不同,张献忠手中一直掌握一支数目可观的军队。

    流贼与官军作战,最主要的就是速度,张献忠能转战千里,忽东忽西,选择官军的薄弱环节,就是因为他每占一地,其他物品皆不看重,唯有马匹和骡马,必然收入军中。

    经历数年的积累,张献忠又向青海一带的人买了些马,也凑出了这么一支小规模的骑兵。

    豪格注视着,这恐怕是他们与西军交战以来,遭遇的最大规模的西军骑兵,其势漫野而来,轰鸣的蹄声震动天地,声势骇人。

    这支西军骑兵,人数虽然不及清骑的十分之一,但豪格知道,今天是甭想凭骑兵之利,趁敌阵未成而发动冲击了。

    这时豪格收回目光,他决定先不理会西面的七万西军,而是将目光投向兵力最少的张文秀部。

    这一战,清兵少,而西军众,豪格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击破张献忠的主力,遂即绝点先易后难,积少成多,准备先对张文秀下手。

    此时张文秀部已经在离清营五里远的地方停下,没有继续向清营运动,但他不动,豪格却要动了。

    身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从小跟随清兵作战,在皇太极的帐下,事事争先,被皇太极器重,两黄旗大臣也真心拥戴,除了他有满人的剽悍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他临阵果敢。

    此刻西面张献忠的大阵,有两千西军骑兵护阵,但张文秀却没有,他决定先击垮张文秀。

    “传令正蓝旗固山额真巴彦,出东营门,与星讷包抄张文秀。”豪格没和任何人商量一下,果断地发出命令。

    军令一出,清营内战鼓声、号角声骤起,清军大营东门处,一支列队的蓝甲骑兵,顿时齐齐翻身上马。

    这时高台上蓝旗往前一挥,三千蓝甲骑兵,就缓缓开出营门,而后慢慢提速,向远处的西军杀去。

    算上之前星讷带出的两千白甲蒙古兵,出来攻阵的八旗兵就有五千余人,张文秀领着一万人马列阵,又没有骑兵庇护于阵前,这如何能抵挡住清军五千骑兵的包抄?

    可眼看到八旗骑兵出击,张文秀却并不慌张,所部人马仍在有条不紊地摆阵,长枪、刀盾居前,弓弩、鸟铳居内,阵前置鹿角拒马,以绳索固定,碗口铳置于障碍之后,士卒装好火药,随时待发。

    西军对于这一战谋划了两个多月,知道避免不了与清军在平原上来一场决战,所以早就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加上张文秀部在洋县与清兵拉锯将近两月,士卒历经战火的磨炼,所以即便面对五千八旗也并不慌张。

    从清营杀出的蓝甲八旗,逐渐提起了速度,出大营之后,与游走在外的白甲蒙古,一左一右,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要打击张文秀的左右两侧,实行包抄。

    步兵对抗骑兵,多列方阵,目的是为了防备骑兵的冲击,而要做到这一点,步阵就必须够厚,也就是要有足够的纵深,使敌骑无法凿穿,但一万人的方阵,厚度够了,腰就肯定窄,这就像一个面积固定的长方形,你保证了他的长度,就无法保正他的宽度。

    通常列这种步阵,两肋都需要布属护卫两翼的骑兵,不然方阵就很容易被敌骑拦腰杀断。

    这种阵法,以宋代配合地形布置的吴氏三叠阵,为极致,但眼下张文秀没有骑兵,他列的则是防守力最强的圆阵。

    只是他的圆阵却不是一个浑圆,而是个椭圆,圆阵特点是防御力强,但缺少攻击力,张文秀列下一个随圆,显然是不满足于被动挨打,心中应该所图甚大,他既然放弃了一部分防守力,肯定在阵势上还有其他变化。

    此时清军实行左右包抄,就是要避开正面,而是攻击防守相对薄弱的椭圆腰部,攻其两肋,想把张文秀拦腰冲断,使得西军阵脚大乱。

    如果被清军得逞,骑兵在阵中反复冲击几个来回,那张文秀这一路兵马肯定溃散,张献忠四面包围的策略,也就基本上算完蛋了,到时候战局不利,豪格也可以舍弃绿营,从容的从东面撤出战场。

    不过张文秀乃四王之一,抚南王的名号,岂能白叫? 张文秀在阵内,眼望着清军兵分两路,以泰山压顶之势奔袭而来,他连眼皮都没动一下。

    这时西军火炮列在阵前,黑洞洞的炮口高昂着的,弹药已经填充完毕,手执火把的炮手盯着飞驰而来的敌骑,全无惧色。

    “放炮!”张文秀一声命令,军中令旗挥动。

    西军的火器虽然不如明军的精锐,但却是他们打的最远的武器。

    虽说这种火器,除了那惊天动地的声响之外,其实并没多大的杀伤力,但西军士卒听着那声响,看着清军被砸下马,心里就是提劲,能够振奋西军的士气。 十几门火炮,各自分别向两支清军开火,明代的火炮都铸有炮耳,这使火炮能够调整仰角,让炮手轻松调节火炮的射程,第一轮炮击,炮手们都把火炮调到最大的仰角。 “轰隆~”巨响传来,十多枚铁弹丸带起硝烟,从炮口呼啸而出,西军士卒看到黑色的炮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入敌群,砸在地上溅起一片石土,西军阵内顿时欢声雷动。

    (感谢锦衣卫同知,yeye业的月票,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

第422章散星阵

    清军与明军交手,见惯了火器,不仅马上的骑兵,就连坐下的战马,也不惧火炮的声响。

    久经战阵的八旗老卒,听炮声就能判断出西军打的什么炮弹,像这种实心铁弹,如果是砸入密集的步阵之中,或许能一打一串,但用来对付骑兵,威力就显得小了一些。

    这时清军挨了几炮,遂即开始向两侧移动,西军阵前,大队刀盾手,与手执一丈多长的大枪的步兵,神情一松,因为他们都能看出来,清骑没冲着他们来,并不打算直冲正面。

    这时位于大阵腰部的西军士卒,神情开始严肃起来,而位于内圈,数量众多的弩手,鸟铳,步弓手们,则早已经引箭待发,只等敌来。 大地在颤抖,仿佛将远处秦岭山脉上的积雪,都要震落下来,八旗骑兵的铁蹄践踏大地,骑兵在随着战马的疾驰,无数身影起起伏伏,宛如滔天巨浪,向西军迎头打来。

    在火炮过后,西军阵中,第二出场的不是鸟铳也不是步弓,而是一支两千多人的弩手。

    弩这种兵器,发展到宋时,神臂弩能射三百步,弩床则能射到七百步,但到明朝时弩的技术却全面退化,远不能和宋相比。

    明朝火器虽然好,但没有膛线之前,发射的都是跳弹,基本打不准,后来西方的排枪击毙,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火枪的命中率太低,但现在弩却射的又远又准。

    西军中火气的配置远不及明军,但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后,于当地土司交手,却从土司手中得到了一批弓弩,因而装备了一批弩兵。

    西军阵中,数千弩兵同时用脚踩住杆蹬,弯腰将弩弦上拉,弩机吱吱作响,西军将校的呼喝声在军阵中此起彼伏,“臂张弩。” 听到命令,弩手们平举大弩,对准袭来的清骑,他们半眯的眼中,暴射出凌厉的精光。“放~”阵中令旗一挥,弩兵轻轻扣动扳机,箭槽里锐利的弩箭立刻呼啸而出,形成一片黑色的箭雨射向了敌骑。

    千箭齐发的声势,宛如一道疾风,冲在最前面的八旗兵应弦而倒,马失前蹄,甩掉骑士,重重砸在地上,翻滚着,哀嚎着,兵分两路的八旗骑兵中箭落马者,比比皆是。

    突然出现的弩兵,让骑兵有一些惊慌,但自老奴起兵以来,八旗骑兵南征北战,历经大战不下百次,又岂会轻易被区区弩箭阻止。

    这时清骑还在猛冲,这些阻碍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冲锋,蹄声隆隆,清骑飞速的拉近着两军距离。 清营内,豪格目睹了刚才的一目,心里一阵肉疼,以前与明军和顺军交战,他们远了用大炮射,近了用鸟铳、弓箭,其中火炮虽然声势惊人,但真正能够造成强大的杀伤力的只有一百步的散弹,鸟铳和弓箭造成的主要杀伤,差不多也在这个距离。

    西军用的臂张弩,射程不及宋朝神臂弓的三百步,但也答道了二百二三十步,这让豪格双眼一眯,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弩的威力和射程虽远,但临敌不过三发,射速远远不及弓箭。

    不过现在清兵想要绕阵袭扰,也已经不可能,骑弓的杀伤力主要在一百步的范围内,而西军这支弩兵却能杀伤两百步之敌,清军绕阵,那就成活靶子了。

    “哼~汉人除了火器、弩箭,还有什么能耐?”豪格在高台之上,冷哼道:“本王到要看看,西贼还能耍出什么花样!”

    “臂张弩~”军官的呼喝声再次响起。

    射完一箭的弩手们,立刻再次脚踩杆蹬,弯腰拉弦,动作整齐划一。

    “鸟铳点火~”这是清骑已经冲到一百五十步,进入火铳的有效杀伤范围,为数不多的西军铳手,端起了鸟铳,射向奔驰的清军。

    张文秀的军队,卖相虽然不好,士卒穿着各种衣甲,颜色五花八门,但其面对数千蜂拥而来的清骑,阵势能作到不慌,不乱,各忠其职,士卒动作整齐划一,反应迅速,就足可以称作是一支精锐之师。

    汉中的冬季,十分寒冷,与清军在湖广、福建着单甲,成为轻骑兵不同,汉中的清兵一般穿的十分厚实,大多数穿两层棉甲,介于轻骑与重骑之间。

    这时鸟铳、弩箭交织而来,清骑又坠马一片,使他们胆战心惊,但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们,临敌三箭,就已经贴身肉搏了,所以他们心里努力告诉自己不要惧怕。

    巴颜伏在马背上,一边吆喝着清兵继续往前冲,一边想着,弩箭虽然穿透力极强,火铳轰不烂两层棉甲,弩箭却能轻易撕碎,但看西军的射速最多还能射上一发,他们现在已经杀入一百五十步内,完全可以再定住一轮,只要杀入百步,他们就能骑射回击,等到了五十步,那就开始准备对西军进行屠杀。

    清骑前仆后继,西军臂张弩和鸟统的持续射杀,不知多少八旗坠马落地,等到数量最多的西军步弓手,开始抛射箭雨,更是形成了一到密不透风的箭墙。

    在西军所有兵器都轮番使用之后,八旗兵终于拿起射程近得可怜的骑弓还击。

    此时清军骑兵,已经不敢去看身后留下了多少尸体,他们无暇顾及,因为西军大阵就在眼前,他们要做的就是,撞上去,一举将西军方阵拦腰斩断,搅乱西军大阵。

    清军大营内,站在高台上指挥大战的豪格嘴角一阵抽搐,瞪大了眼睛看着一路上散落的八旗尸体,流露出震惊之色。

    从此时开始,他才不再视西军为流贼,而是一支精锐的劲敌。

    终于两路八旗兵撞上了西军大阵,椭圆形两腰,立刻就被八旗兵撞得凹陷下去。

    豪格见此满意的笑了笑,只要能将张文秀拦腰斩断,之前死在攻击路上的八旗兵,便死得值得了。

    这时西军阵中的张文秀见八旗入阵,眼睛一眯,淡定的挥手道:“变阵!”

    西军阵中,立刻令旗挥舞,豪格顿时脸色一变,西军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溃乱,整个椭圆大阵,似乎为了配合八旗兵一般,主动列开,分列成两个椭圆。

    八旗骑兵本能的从两个圆阵的缝隙之间穿过,而西军中的长枪手,瞅准敌骑就往马下戳,弓箭手则不时发出一支支冷箭。

    陪着豪格站在高台上的孟乔芳还有些见识,连忙惊声说道:“这似乎是学岳飞的散星阵。” 豪格反应也快,一见战术不奏效,他丝毫不拖泥带水,厉声喝道:“传令,撤回来!”

    而就在这时,负责观察战场的清将却连忙惊道:“王爷,南面和西面的西军,加速往大营扑来了。”

    (感谢花满楼66的月票)

第423章激战

    豪格四下张望,不仅南面和西面的西军士卒挺戈执矛,跟随鼓点,迈着整齐的步子,向清营压过来,北面的鸡头关下,张定国部也开始在关下列阵。

    “旌旗飘飘,战马萧萧,矛在手,刀在腰,挺戈直进,协力撼山河;旌旗飘飘,战马萧萧,汉家儿,汉家儿,热血狂潮,报国在今朝。”

    高台上一众满清大员,见西军齐声高呼,铺天盖地而来,直到此刻,豪格等人才生出了被西军包围的感觉,纷纷脸色一寒。

    张献忠一身皇帝戎装,站在望车之上,负责观察战局的军校禀报,“万岁,抚南王实在了得,一万步阵,居然硬是破解了五千清骑的冲击。万岁请看,清骑往后退了。” 张献忠接过千里镜,拿起来远望,果见张文秀的大阵一分为二,等清骑穿过,两个圆阵又合了起来,大阵基本保持形状不变,而穿过的清骑则在西军的奋力反击之下,被接连射落下马,正开始溃退。

    “文秀不愧是朕的义子。”张献忠笑着放下千里镜,“传令大军加快速度!”

    清营之内,豪格一脸阴沉,他的优势是两万骑兵,而骑兵作战必须要有迂回的纵深,须要有广阔的场地,才能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但现在西军向大营压来,无疑就是在压缩清军骑兵的活动空间。

    如果万一让西军贴上营寨,将骑兵堵在营内,那豪格就只能坐化了。

    “传令,西门、南门的骑兵出击,阻敌袭扰,不要让西贼靠近大营,一旦敌阵混乱,立刻冲垮他们。”豪格接连发出军令,“传令,北门骑兵,密切监视张定国部,一旦他扑向大营,骑兵立刻迎敌。”

    “喳~” 豪格吩咐完,清军发令官,顿时应下,清营里号角鼓声连成一片,南门和西门同时杀出五千清骑,但也就在这时,豪格却发现张文秀的大阵居然开动了。

    东面战场上,张文秀见张献忠本阵,张能奇的南阵,都在向清营压去,豪格调集一万骑兵前去分别阻击,清营内只有北门处五千骑兵未动,心中再无顾忌。

    这时张文秀长枪一指,果断的抓住战机,高声喝道:“杀~”

    西军阵形立刻裂开,身穿厚甲的大枪兵,挺起一仗长的长枪,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