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感谢书友5288的五百书币,感谢九原的三百书币,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雨辰8875179,abcde4869的月票。这个星期工作有点忙,每天只能坚持两更。)

第412章清兵入汉中

    张献忠听从汪兆龄之计,欲诱敌深入,遂即命大军大掠汉中,尽夺百姓之粮,坚壁清野,然后命平东王张可望,安西王张定国,于武都山筑寨,抚南王张文秀退往洋县,定北王张能齐退往青石关,扼守米仓道,张献忠则亲领主力驻军定军山,在南郑设下口袋,只等清兵来钻。

    张可望与张定国本在大散关拒敌,张献忠的命令传来,让主将张可望不由得一愣。

    冬季的大散关,与周围的山林一样,裹上了一层银装,张可望的营帐内升着几个火盆,将牛匹大帐内,烘的十分温暖,张可望负手在他的地图前来回踱步,不停回头喝问:“安西王怎么还没有来?再派人去催!”

    亲兵得令,连忙匆匆茫茫的跑出去,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亲卫在门口禀报:“殿下,安西王来了!” 张可望连忙道:“快请他进来!” 片刻后,帐帘被掀起,一阵冷嗖嗖的寒风灌入大帐,吹的张可望打了一个寒颤,安西王张定国大步走进了帐来,身上的雪花被火盆一烤,立刻融化,他拱手行礼,“大哥唤我何事?”

    古代的开国帝王多喜欢收义子,如唐末的李克用收了十三个义子,被称为“十三太保”,元末的明太祖也收了十几个义子,其中朱文正、沐英、李文忠等人还成了开国功臣。

    张献忠有王霸之心,有样学样,他仿效前代帝王,也收了四个义子,也就是现在的大西四王。

    张可望是张献忠的义子之首,乃陕西米脂人,于崇祯三年跟随张献忠起兵,为人勇敢,能识文断字,被张献忠赏识,张定国排行第二,然后是张文秀,张能奇,四人都是大西内部能征惯战之将。

    “万岁让我们退往武都山筑寨,放清兵进入大散关。”张可望边说,边将一份军令递给张定国让他观看。

    张定国只有二十五六,但十岁时就跟着张献忠四处征战,能力十分出众,足以独当一面,他相貌不凡,身高七尺,剑眉星目,脸上英气逼人,他听到要放开大散关,便眉头一皱,等把接过的命令看完,便立马大步走到地图之前。

    张可望也看着地图,问道:“定国你怎么看?”

    张定国目光在地图上迅速扫了几眼,沉默一阵,半响后道:“万岁这是想诱敌深入,但我心里有些担心,兄长怎么看呢?”

    “三国之时,魏延守汉中,用的乃是分兵驻守,扼守险要,御敌与汉中之外,此后王平接替魏延,也是用的这套策略,二人因此数次击退曹魏的进攻。我们现在的策略,分兵驻守从陕西进入汉中的三条通道,也是魏延、王平之策,无疑最为稳妥。”张可望顿了顿,继续说道:“眼下万岁之策,却与蜀汉大将军姜维镇守汉中的策略相同,认为分兵驻守,只能御敌不能获胜,所以主动放敌入境,待敌疲粮尽,可一网成擒,只是历史上姜维的这套策略,并没收到功效,所以我心里有点担心。”

    张定国点点头,“如今大雪封山,大军在城关上驻守,尚且不易,万岁让我们在武都山上筑寨,恐怕更加艰难。本来我等只需要谨守关口,清兵再攻些时日,不能破关,肯定回去过年,如此我们就能一边恢复汉中的生产,一边囤积军粮,来年就可以北上关中。这样无疑最为稳妥,也不知道是谁为万岁献了现在这条策略,使万岁急于求胜,冒险行事。兄长,我心里着实有些不安,要不我们劝劝万岁。”

    张可望冷笑一声,“献此策者,必是汪兆龄也!此贼全不做好事,一味杀人取宠,川蜀百姓、士绅,皆恨他入骨,但偏偏陛下对他信任有加,凌驾于你我兄弟之上。”

    张可望拍了拍张定国的肩膀,继续说道:“万岁的脾气,你也知道,决定的事情,我们基本无法改变。这样,你先带一万人马去武都山筑寨,我写信劝劝万岁,如果万岁不听劝,那我们也不至于耽搁筑寨的时间,使万岁震怒。定国以为如何?”

    “就按照兄长的意思去办。”张定国点点头,抱拳道:“那我这就领兵去武都山,查看地形,选址下寨。”

    张定国说完,遂即一摆披风,转身离开大帐,帐帘又被掀起,雪花随着寒风灌入大帐,落在地上,又立马化掉。

    不久之后,一只万人兵马,穿着臃肿的衣物,在满天大雪中,离开了大散关,往五都山进发。

    此时随着张献中的命令被传达出去,汉中大地上,数支大军同时调动起来,张文秀领步骑二万进驻南郑东面的洋县,张能奇摔领二万人退守南郑南面的青石关,张献忠领五万众进入南郑西面的定军山下寨,在加上南郑西北方向的五都山,大西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豪格来钻。

    几日之后,大西军各部准备就绪,各自从陕西进入汉中的通道上撤军,豪格得到消息之后,心里一阵疑惑。

    其实激战几月时间,大西军消耗甚多,豪格的损失也不小,他已经准备率军回京过年,但现在汉中门户大开,他却犹豫起来。

    满清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豪格如果连个汉中都打不下,实在无法向清廷交代。

    军帐内,豪格一阵思索,最终决定还是要拼一拼,他并非冲动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眼下大西军忽然撤兵,无非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双方接战数月,张贼首先顶不住了,想要退回蜀中,那他自然要追。第二就是,张逆设下埋伏,等着他去钻。这一点,豪格同样不怕,清兵所惧者,就是张逆据守险要不与他交战,现在豪格能杀入汉中,进入群山夹着的汉中盆地,那八旗的骑兵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他正好于张逆一战。

    在大西军撤军不久,豪格便领军杀入汉中,五万人马分三路而来,会师于南郑城下,而南郑城内不仅百姓为之一空,连房屋也被统统焚毁。

    (感谢花满楼66,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衣冠如雪的月票。)

第413章定国斩任珍

    冬季的秦岭山脉,天上的月光与地上的积雪交相辉映,将夜晚照的如同白昼一般。

    这时夜幕刚刚降临,一支两千多人的绿营兵押解着一千多辆大车悄然出了大散关,往汉中平原进发。

    南郑是汉中府城,古时曹瞒与玄德争夺汉中,争的就是南郑,可以说谁拿下南郑,谁就占据了整个汉中。

    豪格兴致冲冲的杀到南郑,城是被占了,但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这让他完全没有控制汉中的感觉。

    虽然豪格早有心里准备,但心里还是有些悸悸,他首先派出兵马四处打粮,但结果返回的骑兵却收获甚微,只言汉民不是被大西军迁走,就是被夺去口粮,清军在汉中基本无法获得粮草。

    这个情况让豪格为之一惊,清廷虽然从渔猎向农耕王朝转化,但打起仗来,兵粮的获得还是向北方民族一样,保持着四下打粮的习性,后勤补给只是备用的手段。

    这下他遇上中原王朝内部,同样保持着,擅长抢夺粮食,手段凶狠等流寇特征的大西军,却有些不适应了。

    眼下豪格从汉中无法获得粮草,就只能老老实实的从陕西运粮,这从大散关出来的一千多辆大车内,就是装着清廷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为豪格准备的粮草。

    负责押送粮草的是孟乔芳麾下副将任珍,原是大明副将,后来投降清廷,贺珍与孙守法纠集七万义军攻打西安时,他为清兵守城,立下了不少功绩,被孟乔芳赏识。

    在另一段历史中,任珍名列清廷所立《贰臣传》,算是个历史留名的汉奸。 这时任珍穿着一身银色山纹甲,骑在一匹白色的高头骏马之上,看上去十分显眼,也十分风骚,他回头最后看了一眼夜幕下的大散关,便在数十名亲卫骑兵的簇拥下,奔驰到队伍之前,然后放缓马速,徐徐南进。

    就在车队出关不久,远处山顶上,白雪下却忽然爬起一个身影,他踩着一尺后的积雪,连滚带爬的划到山的背面,在山脚的一顶帐篷内,几名西军斥候听到动静立马挑开帐帘,操刀出来。

    那划下山来的斥候,连忙哈着白气道:“赵头儿,一千多辆大车,两千人马护送,刚出关不久,肯定是往南郑送粮。”

    几名斥候见是山顶探查敌情的自己人,于是将刀收起,一人急忙拿出一条被子,将那探子裹起来,那为首的斥候脸上露出喜色道:“牛三,你抄小路,立刻回去禀告殿下。李二,你替换小五,继续上山监视~”

    “晓得了~”

    “头儿放心。”

    被点名的两名斥候,各自抱拳,然后一人便往山顶爬去,另一人则从帐篷边上,牵走一匹打着响鼻的战马,匆匆走上弯曲的小道。

    任珍的军队押解的大车浩浩荡荡沿着古道前进,除了任珍和五十名亲卫骑着战马之外,两千绿营只能跟随在大车旁步行,加上道路上集满了大雪,使得队伍的行军速度很慢,绿营兵都十分沉默,没有人说话,只听见踩着雪地,沙沙的脚步声和大车轱辘声。

    这两千绿营兵,是任珍的本部人马,跟随任珍多年,他能从明朝副将,变成大顺的副将,然后又成为清廷的副将,全靠这支人马,所以任珍给与他们的待遇远远比一般士卒好。

    任珍手下有五千兵马,他都是将另外三千人的待遇减半,来供养这两千精兵,使他们粮饷充足,装备精良,而这支兵马对任珍也十分忠心。

    这次往南郑押送粮草,事关重大,所以任珍便带着这支可靠之兵压送,但大冷天在野外运送粮草,这毕竟是个苦差事,两千绿营兵虽然没有抱怨,但气氛也是一阵沉默,士气也变得有些低迷。

    任珍从大散关出发,目标是数百里开外的南郑,道路曲折难行,恐怕要走上几日时间,他听说豪格虽然占据了南郑,但西贼并没有退回蜀中,所以任珍十分警惕,沿途不断向道路两旁的高山张望。

    出关之后,队伍第一天走了四十多里,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任珍心里稍微安定,第二天又走了三十里,可就在他人马困乏之际,两侧高山上,却忽然想起一声号炮。

    雪白的山腰之间,顿时出现无数兵马,箭矢与石头圆木,如冰雹般落下,巨大的山石从山腰上往下滚,声响如闷雷,大地都在颤抖,绿营兵们抬头望去,每个人都吓得魂不附体,只见山石和雪球滚落下来,瞬间就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这时箭矢和山石已经杀伤了大批绿营和民夫,无数士兵被大石砸中,死相凄惨,绿营兵纷纷惊慌失措的借着大车躲避。

    “咚咚咚~”的战鼓擂起,山腰间西军旗帜一阵挥动,这是进攻的信号,无数西军顿时一阵欢呼,“杀虏啊~冲啊~”,士卒纷纷跃起,操着战刀、长矛便从山上冲下,声势如洪,声震霄汉。 绿营兵在山道上走了三十里,本来就十分疲乏,现在又被西军埋伏,哪里能够不乱。

    任珍脸色一阵惨白,他抽出战刀,颤抖着声音令道:“给我顶住!顶住!” 这时,大地一阵震动,任珍的亲兵见此顿时惊恐的大喊:“将军,前面也来了!”

    眼下后退之路被山石堵死,两边山上则有西军杀下来,任珍抬头往前一看,前方又有百名骑兵迎面杀来,几乎吓得跌下战马。

    这支骑兵气势如奔雷,骑兵们挥舞着雪亮的战刀和锋利长矛,强大的杀气席卷而来,为首一将,剑眉星目,身着金盔金甲淡黄袍,胸前护心镜反射出阵阵金光,胯下战马疾驰如风,手中一杆锐利的马槊,瞬间就将身前的绿营兵洞穿,尸体在地上拖行三丈之远。

    绿营顿时更加慌乱,任珍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他忽然一抽战马,便向前奔逃,数十名骑兵亲卫立刻紧紧跟随,但道路狭窄,他的举动立马引起了张定国的注意,他将马槊从尸体上抽出来,然后一夹马腹,就直接迎上。

    两马交错,任珍只觉得胸口一痛,然后整个个人就离开了战马,被一杆马槊贯穿了胸膛。

    张定国大吼一声,便用马槊将任珍的尸体高高挑起,大西军见此顿时发出一声声怒吼,“殿下,万胜~” 绿营兵见任珍被张定国一槊刺死,顿时也绝望了,他也纷纷拔腿奔逃,但道路基本被西军堵住,一些聪明的就和民夫们一起投降,而剩下的则多被西军砍成肉酱。

    战斗结束,张定国跳下战马,大步走到大车前,然后抽出战刀插入麻袋之中,夹着黄色麦壳的白面顺着刀口流出来,张定国与身后西军将校视之,顿时哈哈大笑。

    (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vimpire的月票)

第414章豪格之忧

    汉中的冬季与关外比起来,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对清兵骑兵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在清兵进入南郑之后,大西军发动的几次袭扰,都以失败告终,张献忠见占不到便宜,遂即命令诸多据点,坚守不出,不再与清兵接战。

    连胜几阵,让豪格意气风发,自从争位失败以来,他就一直被多尔衮打压,曾今还一度因为语言中伤多尔衮,被固山额真何洛会所告发,结果议罪削爵,等到清军入关才恢复亲王爵位。

    前些时日,支持他的图赖死在了湖广,使得豪格每每觉得自身势力,逐渐的衰落,现在汉中之战取得进展,让他抑郁的心情,有了一些好转。

    这时豪格站在一副汉中地图前面,负手思索,他生后几员满清大员,也站在火盆边交头议论,思考商议着击败张献忠,杀入蜀地的办法。

    满清对于中华山川地形,并不熟悉,所以历次出征都会携带熟悉地形的汉官为向导,豪格这次带的乃是清廷任命的四川巡抚王遵坦。

    王遵坦是山东人,其父王潆,曾任明朝内阁大学士,显赫的家世,清兵南下之时,他亦参与抗清,不过失败之后,为了保住性命,遂即投降了清廷。

    他剃了发,易了服,从此就开始专心为清廷出谋划策,深得满清的赏识。

    这次豪格以他为向导,却是因为他虽然是山东人,但对中华山川地理,却全刻在心。

    这时他看了看地图上西军据点的分布,遂即跪拜道:“启禀王爷,自古从汉中入蜀,只有三条通道,乃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但现今张逆驻军定军山,就扼住了金牛道,张能奇守青石关,米仓道也走不通,而西面的荔枝道的入口在东南放向的西乡,张文秀驻守洋县正好挡在前面,也走不通。”

    豪格闻语,却不急,这几次接战,他已经了解西军的野战能力,根本不能和八旗相比。“张逆十多万兵马,如果集结在一起,本王或许还有点担心,但他舍弃险要,还四处分兵,就给了本王各个击破的机会!定军山是张逆主力所在,本王先不管他,张能奇守的青石关,地势险要,本王也暂时不打,那就先打洋县,你们以为如何?”

    王遵坦道:“王爷英明,从关中进入汉中一共有六条通道,子午道,常骆道的出口,都在洋县附近,打下洋县,不仅可以东取西乡,从荔枝道入蜀,还可以使用子午道、常骆道运送物资变得更加安全。”

    豪格点点头,“如此那就这样决定,先取洋县,集中力量先断张逆一指。好了,你们都退下,只等关中粮草送到,本王立刻兴兵。”

    “喳~”

    帐内几名满清大员,打了个千儿,遂即准备鱼贯而出,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