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原因很简单,现在拥唐派掌控中央,而桂、鲁二藩亦有另一套班子,一旦他们成了储君,将来继承帝位,肯定会重用自己的心腹,拥唐派必然立刻失势,而且现在隆武帝已经日渐衰老,一旦立储,拥唐派内部肯定会分化,使一批人转投储君,造成隆武朝廷内部的不稳。

    这也是苏观生作为拥唐派领袖之一,一定要除掉桂藩的原因。

    王彦眉头一皱,他自然也不想让桂王做储君,这到不是因为他杀了桂王拉拢他的使者,而是因为即便立储,也解决不了眼下的问题,毕竟还有个实力强劲的鲁藩无法安排。

    “瞿公,眼下陛下龙体安泰,立储之事,太早了吧~”王彦冷冷说道,显示出他的不快,而后看向张煌言道:“再者,国当大变,高皇帝子孙,皆当同心戮力,共图复兴,成功之后,再定****。今鲁王与清廷恶战与江南,数次配合朝廷行动,立有大功,甚为贤明,而反观桂王殿下,于国未立寸功,反到清兵一至,立马仓皇入桂,让广南绅民颇具非议。至此板荡之际,匆匆立桂王为储君,不仅鲁王不满,恐怕桂王即便是神宗子孙,也无法获得朝野的认同吧~”

    “国公之言在理!”相比于隆武,鲁王无疑更加不希望桂王继承储位,张煌言闻王彦言语之中,有联合压制桂藩之意,站起来说道:“鲁王殿下于国出力甚多,桂王殿下要得储位,应该拿出功绩来。其实下官同意国公的意见,眼下不要谈这些,等光复了南都,再试各方声望来定夺。”

    张煌言的话语,也藏有私心,桂王偏居西南,而鲁王就在东南,今后论起功劳,桂藩肯定比不上鲁藩。

    王彦与左懋第对视一眼,已经明白了各自的意思,隆武朝廷眼下无力去改变两大强藩,但在击败满清之后,肯定要行削藩之举。

    因而隆武朝廷此时的目标就是拖延时间,先搁置争议,击败清廷,然后再来解决内部问题。

    现在用储位,钓住两藩,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左懋第说道:“本官赞同张御史之言,就以光复南京为期,到时候三方再来商议储位之争,如何?”

    瞿式耜一时语塞,他知道再争下去,肯定就是隆武朝廷与鲁王联合压制桂王了,因为唐鲁的血统都远远不如桂王,所以他们都会抵制桂王,提倡立贤,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合法性。

    桂王虽是神宗子孙,法统上大明的继承人,但同隆武、鲁王两人相比,实在相差太远,没有一点中兴之主的样子,瞿式耜觉得争论起来,他并不占什么便宜,沉吟片刻,才不快的说道:“本官认为,既然朝廷招我们来商议,就该拿出诚意,但若是比功绩的话,桂王殿下地处西南,无法与清兵交手,怎么会有功绩。本官在此看不到朝廷的诚意,甚至只有恶意,如果桂地官员拥立桂王为帝,朝廷以为如何呢?” “瞿大人这是在威胁朝廷吗?”王彦的语气变冷了下来。

    (感谢花满城66,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少子枫的月票。)

第410章达成共识

    以眼下桂王的实力,自然不能与隆武朝廷抗衡,就凭借王彦手里的精兵,豁出去了要打广西,桂王肯定扛不住。

    瞿式耜这样说,只是想争取一下利益而已,他见王彦发怒,遂即悠悠道:“没有什么威胁,只是要求公平罢了!” 左懋第见气氛紧张起来,王彦冷脸沉默,他便出来唱红脸道:“瞿公,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些误会,朝廷没有压制桂王之意。虽然桂王身在广西,但也不能说没有功劳可立吧!云南沙定洲叛乱已经持续一年有余,沐国公一直无力平定,朝廷现在铜矿奇缺,若桂王能平定云南,也是大功一件。”

    平定云南算什么大功,哪能和与清兵作战相比,瞿式耜刚要开口,左懋第却一摆手止住他,“瞿公听我说完,广西一地多山少地,贵州也不富裕,赋税有限,即便现在让桂王出广西抗击清兵,瞿公能拉出多少人马,不如先为朝廷平定云南,经营西南,保住朝廷百年开发的成果,等钱足兵精,在出来抗清。”

    隆武入广之后,桂王立马从肇庆迁入桂林,其实也是害怕隆武朝廷发兵打他,瞿式耜听完左懋第的话语,不得不点点头,眼下桂王实力与隆武朝廷相差甚远,甚至比不上鲁藩,那么如果能够经营西南三省,或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瞿式耜说道:“储君之位,就依各位之言,暂且不谈,那眼下各方的势力范围又怎么划分?”

    封藩其实是历史的一种倒退,春秋战国,乱了四百多年,到秦一统天下,结束了分封诸侯的时代,但汉建立之后,高祖又大肆封藩,结果就是七王之乱,此后汉武帝推恩令才再次解决,之后西晋,又来了个八王之乱。

    以史为鉴,可以看出来,自秦之后,历次封藩,都会给朝廷和民间带来灾难,基本都是历史的倒退。

    明朝初年太祖分封诸王,同样是如此,成祖以藩王得国之后,又开始削藩,控制藩王的权利。

    王彦与左懋第自然也知道,封藩遗祸后世,但眼下桂王、鲁王实际已经成为了强藩,既然朝廷现在无力改变,那从名义上成认其藩国的地位,确立两藩与隆武朝廷在名义上的上下关系,总比让两藩扯起大旗与朝廷争正统要好。

    王彦这时让人取出一只卷地图,一边在桌上铺开,一边说道:“这是一幅天下的局势图,希望三家以这幅地图上的红线划分为界,确立势力范围!。” 几人围上来,看了看,基本就是现在各自控制的范围,王彦对瞿式耜道:“桂地官员多效忠桂王,而黔地除去东面靠近湖广的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五府之外,也算作桂王的封地。瞿大人可有意见?” 瞿式耜在地图上看了半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都是些贫瘠之地,但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这就是桂王现在能够控制的地方,王彦不可能将朝廷掌控的地区划给桂王,半晌后他点点头道:“好吧!本官没有意见,但今后桂王打下来的州府,也要归桂王治理。”

    左懋第道:“税收和官员任命都由桂王自主,但今后互相之间,绝对不许任命对方官员,亦不能相互拉拢。”

    瞿式耜点点头应下,他心里的石头也随之放下,同王彦担心与桂藩冲突,让清兵坐收渔利一样,瞿式耜同样也不愿意与隆武朝廷兵戎相见,现在达成共识,就能一心将桂地经营起来。

    这时王彦又对张煌言道:“东南民望,渐属鲁王,东海与浙江,就算鲁王的势力范围,其他条件与桂王等同,张御史可有异议?”

    “连兵共拒,正是鲁王殿下的意思,下官没有意见。”张煌言行礼道。

    王彦见此哈哈一笑,“很好,既然三方已经达成共识,那我们再来谈谈合作吧!”

    “难道朝廷有攻取南京的计划?”王彦要与鲁王合作,张煌言眉头一挑,本能的以为隆武朝廷会有新的军事行动。

    王彦闻语,见瞿式耜与张煌言的表情,遂即说道:“朝廷近期没有主动攻击清军的能力,本官说的是商贸上的合作。”

    听到是搞商贸,瞿式耜立马没了兴趣,张煌言却道:“不知国公想怎么合作?”

    王彦笑道:“郑氏之中,郑彩、郑联等部投靠鲁王,再加上舟山岛,以及四明山中效忠鲁王的义军,兵力恐怕有四万人以上吧。这么多兵马,但鲁王却只有舟山一地,要怎么养活?在本官看来,肯定是靠走私贸易吧~”

    张煌言一阵惊讶,没想到王彦能将鲁监国的情况,摸得这么清楚,“国公所料不错,鲁王殿下的兵饷钱粮,除了一部分是浙东和江南的士绅支持之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与浙东海商联合,走私物资转卖到朝鲜、日本、琉球所获得。”

    瞿式耜原本听说是商贸合作便没了兴趣,但现在听到鲁王通过走私物资,居然能养四万兵,顿时就坐直了身子。

    王彦微微一笑,“朝鲜和日本的粮食,基本只能自足,而清廷现在肯定也缺粮食,想必鲁王殿下也为粮食着急吧!”

    “确实如此,基本只能出高价买进。”

    王彦手指在座椅上敲了两下,遂即说道:“既然如此,张御史可以告知鲁王,今后走私出来的瓷器茶叶,就不要运往日本,直接拉到广州来,本官用粮食和你们换。”

    茶、瓷器、丝绸,这些东西运到日本朝鲜,利润只在两倍左右,但运到广南,王彦在卖去南洋,那就有五倍的利润,如果能卖到天竺,那又会翻倍,所以王彦才会生出与鲁王合作的意思。

    “此事,下官会向鲁王殿下禀报~”张煌言做不了主,只能行礼先应下。

    这时王彦又看向瞿式耜,他对商贸并不太上心,但鲁王走私的利益却让他心动起来,他有些期待的道:“楚国公请说。”

    “桂、黔之地多山,但也多矿,眼下朝廷急需铜、铁,所以想请瞿公组织人手开采,朝廷会花现银购买。”王彦笑着说道:“此外朝廷现在对商税进行改革,粤桂之间的贸易密切,朝廷希望桂王能规范税制,不要对粤地商人进行盘剥。”

    这些东西,瞿式耜不是太懂,王彦见他的表情,知道可能鸡同鸭讲,遂即起身说道:“两位既然来了广州,便多待些时日,一来了解广州风貌,二来多谈谈合作。今天就先说到这里,明日本官做东,邀请两位过府,就朝廷各项改革,以及宗室问题,与两位通通气。”

    (感谢来给爷笑一下,秋刀君,悦冻窝芯,秦松旺的打赏)

第411章汉中之战

    汉中一地,地势险要,夹在关中与川蜀之间,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汉末张鲁得此地,得以割据称雄近三十年。

    汉中之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北方政权想打巴蜀,还是巴蜀政权想出蜀北伐,都要先下汉中。

    蜀汉昭烈皇帝入蜀之后,第一件要事,就是出兵北上与曹瞒争夺汉中,此后蜀汉丞相诸葛亮,大将军姜维,皆以此地为根基,数次兴兵北上,讨伐魏晋。

    对于入蜀已有三载时间的大西政权来说,无论是出蜀争天下,还是偏安蜀中,汉中之地都是必得之地。

    大西军从贺珍、孙守法手中接过汉中之后,与清军大战已经持续五月之久,兵马钱粮损失惨重,而已汉中一地,显然无法养的起十多万大军,许多物资都需要从蜀地走栈道运送过来。

    中原王朝打仗,有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就预示着打仗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而北方民族,牵着马儿,带上弓箭,就直接来了,对他们而言,几乎不须要战争成本,一路上随便抢点,就能赚的盆满钵满,汉人的布匹,粮食,铁锅,金银,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贝,他们打仗只要不死,几乎就是稳赚不赔。

    反观汉人,即便击败了北方游牧,也几乎无利可图,茫茫草原和大漠上,人家说走就走,说回就回,游牧的东西汉人也看不上,汉人最看重的东西是土地,是能种出粮食的土地,但是一条长城已经将能种粮食的土地圈了进来。

    长城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袭扰的屏障,也是一条农耕与畜牧的分界线。

    中原王朝战斗成本高,游牧战斗成本低,游牧的战斗**自然也更加强烈,这也是中原王朝始终要面对北方边患的原因。

    唐诗有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点也不夸张,大西军从蜀中运出粮食,将一斗米运到汉中,运送的人要吃掉四斗,时间一长,自然吃力起来。

    豪格兵分三路,主力走陈仓道,两路偏师,一出斜谷,一出子午谷,与大西军激战,大西军虽然利用险要,抗住了清兵的攻击,但是却无法击败清兵。

    大西官制,继承明朝,但设左右丞相,有点不伦不类,这主要是大西军打击士绅的政策,得不到士人支持的原因。

    张献忠的左丞相汪兆龄,是大西政权的二把手,张献忠在四川施行的许多过激政策,多出于此人之手。

    士为四民之首,威望散布乡野,应该是朝廷拉拢之人,但汪兆龄却建议张献忠以科举诓骗,将士人诱入城中软禁,寻机杀害,使大西走了大顺的后路,始终得不到士绅支持。

    汉中之战打了几个月,耗费无数钱粮,汪兆龄觉得无利可图,便来劝说张献忠。 陈仓道的西军大营,扎在两山之间,扼住清兵南下的要道,大帐里张献忠负手而立,帐外亲兵禀报道:“陛下,左丞相求见。”

    张献忠微微皱眉,“让他进来~”

    汪兆龄得到允许,挑起帐帘,快步走进营帐,在张献忠背后拜道:“微臣参见万岁!” 张献忠转过身来,摆摆手让他起身,然后自己在坐下,才问道:“卿来寻朕有什么要事,是不是蜀中的粮草到呢?”

    汪兆龄躬身一礼,说道:“万岁,臣实有一事相谏也!”

    “哦?”张献忠背靠在座椅上,挑眉道:“有什么事,你大可直说。”

    “万岁,这次进入汉中,我们之前并没有什么准备,眼下大军在汉中苦战数月,粮草匮乏,却始终无法击退清兵,这样下去只能徒耗蜀中实力。”汪兆龄上前一步道:“臣以为,不如暂避清军锋芒,先弃了汉中,退回蜀地休整。以川蜀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其地可以耕,其人可以战。万岁只需再养锐二、三年,再以百万带甲出川,何难并驱中原耶?”

    张献忠沉呤半响,摇头道:“陕西系朕家乡,古来建都,多在长安。俗云秦强蜀富,朕欲得天下,汉中之地,乃必争之地也!况而今北虏占据北京,天下大势,以经得了一大半了。南明那边,王相公是个人物,但他根基太浅,崛起才两三年时间,短时间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现在这天下,除了朕能与北虏争一争,还有谁是他的对手?朕如果只在四川坐着,叫北虏占了汉中,又击败南明,朕在四川一洼之地,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到最后恐怕连刘玄德也做不成。”

    张献忠顿了顿,肃声说道:“汉中之地,朕势在必得,只有得了汉中,朕才能进取关中。到时候,以秦兵之强,以巴蜀之富,向西可以从陇右西域抢来好马,训练精骑,向东则可以兵出潼关,东征天下。”

    汪兆龄听了张献忠的话语,知道他决心已定,沉默片刻后,躬身道:“万岁之志,微臣拜服。然而现在这样与清兵对持也不是办法,而且就算万岁击败清兵,受地形限制,也无法取得大胜。臣有一策,或许可以助陛下大胜清兵。”

    张献忠微微一愣,他与清兵大战数月,也没有破敌的办法,汪兆龄居然敢说,有计策能大败清兵,张献忠嘴角一笑,但想到汪兆龄平日里点子极多,遂即说道:“你试言之~”

    “万岁,臣以为眼下分兵驻守,外围防御之策,虽然将清兵挡在了汉中之外,但此策只能御敌却不能获胜,不如让清兵进入汉中,我们则坚壁清野,囤积粮食,收缩兵力驻守险要关口,清兵进入汉中,攻关不能取胜,野外又不能获得粮食,就只能翻越秦岭运粮,粮道被大大拉长,到时候万岁只要派人进行骚扰,时间一长,清兵粮少兵疲,必然从汉中撤军,此时万岁再命各个据点一起发兵追赶,必然杀得清军大败亏输,万岁甚至能够趁胜进取关中。”

    张献忠听完,不禁猛拍大腿,“此计甚善~”

    (感谢书友5288的五百书币,感谢九原的三百书币,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雨辰8875179,abcde48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