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是以前,以济尔哈朗谨慎的性格,肯定不会得罪多尔衮,但这次多尔衮实在是被勒克德浑那厮坑的太惨了,让他无法反驳,只能忍气吞声。

    好在,他令一个大对手豪格正在汉中与张献忠厮杀,没有时间回京,不然肯定会借着他这次用人失误的机会,来攻击他,来夺权。

    此时大殿里的都是满清的皇族,不仅没有汉臣,连蒙古人也没有。

    多尔衮见众人都看向他,只得先让博洛起来,然后说道:“天下这么大,我满人又只有这么多,实在消耗不起。本王思虑良久,认为要统治中原,必须以汉制汉。”

    满清内部的人,其实与多尔衮一样,看得十分清楚,多铎开口道:“摄政王的意思是重用汉人吗?如果汉人反叛怎么办?金声恒的例子可就在眼前。”

    满清内部还保留着部落会议的风格,多尔衮走下台阶,来到众多满洲贵族中间,“这个,本王自然想过,首先,八旗的缺额要尽快补齐,伤亡的人数,必须对外保密,使汉人心中依然怀着恐惧。其次,奖励绿营,今后对南明作战,必须要用绿营和汉兵打头阵,将满洲勇士放在第二线,一来监视,二来在关键时刻夺取首功,制造满州无敌的现象。然后,要重用拥清派的汉族文人,用他们来控制地方。最后,与吴三桂联姻,敦促他与南明作战。”

    (感谢凤凰劫的月票)

第400章文字狱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清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

    这与满清原本处于落后的部落奴隶制有关,老奴建国之后,满清向封建制转变之际,一些部落军事贵族的习俗被保留下来,就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廷入关之后,用明制,但权利其实不在内阁,凡军国重务,都是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这其实就凌驾于清廷六部内阁之上,成了满洲贵族,控制朝政的手段,朝中汉臣就算做到大学士,也没有什么实权,当然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分了皇帝的权利,便于多尔衮掌权。

    此时满清入关之后,能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增加了许多,皇族中除亲王郡王贝勒参加议政外,贝子及公一级也有参加议政的。议政大臣除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和大臣外,蒙古八旗的固山额真及六部满蒙尚书也列为议政大臣,但汉军旗的大臣却极少被列入其中。

    今天这次会议,多尔衮连蒙籍大臣都没请,完全是满人内部自行商议。

    众人听了他的话语,在下面议论纷纷,忽然,郑亲王济尔哈朗又道:“我满人以骑射得天下,满洲勇士才是大清的根本,如果重用绿营和汉军,汉人必然做大,如此则枝强干弱,本末倒置,恐怕今后难压制矣。”

    满洲人口太少,心中对于统治中原,其实怀着恐惧,他们从来不放心汉人,时刻都在防备汉人,所谓的满汉一家,只是笑谈,清廷最擅长的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虽然没有规定,但实际上人家都不与你通婚,压根儿没想过融合进来,就是来奴役汉人的,可后世辫子戏还在那儿和满人谈情说爱,真tm'd丢脸。

    多尔衮笑道:“这次汉八旗的损失,比满八旗要严重的多,对于有能力的汉人,本王会许以抬旗之利,将他们吸纳为旗人,不过汉军旗的人数不会变,这样满蒙八旗就依然能够压制汉军旗。此外,今后绿营中都要安排旗人作为监军,甚至直接统领绿营作战,最后还要学习汉人那套以文制武的策略,用汉人的文臣,来监视绿营武将。这是本王在兵事上的策略,你们以为如何?”

    眼下对于满洲贵族而言,最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战役之中,既要减少满人的伤亡,又要保持满人对汉人的威慑力,还要能够继续统一天下,多尔衮的策略,无疑最合适不过了。

    当下一众满洲贵族,交头接耳的议论了一会儿,然后纷纷点头认可。

    多尔衮见此,满意的回到摄政王的宝座上,他之前任用了勒克德浑失误,现在迫切想要施行新的政策,做出成绩,来取得满洲贵族的继续支持。

    多尔衮重新坐下,制止了满洲贵族继续议论,然后说道:“在地方管理上,对于那些不服的地方,新征服的城池,还是要以屠城威慑为主,但对于已经控制安定的地区,就不要随便乱杀,一切按着大清律法来,不过对于思想,必须加强控制,将那些心怀故明的文人全部清洗,凡是“胡”“虏”“鞑”“夷”这样的字眼,不仅不能再书中出现,谁敢说,就杀了谁。”

    “江南之地,屡次反复,这次江西轻易被王彦拿下,就是因为江南的文人,始终不服从我大清的统治,发动叛乱,牵制了江南援救赣地的计划。摄政王说的不错,对于那些心怀反复的汉人,就该彻底清洗。”多铎点头附和道。

    多尔衮扫视了一眼众人,又看向济尔哈朗,“郑亲王以为如何?如果没有意见,本王就发布旨意,准备颁布施行了。”

    八旗入关以来,战死、病死之人,已经达到五万人以上,就十八万的总兵力而言,损失已经接近三成,这就代表着满洲实力的下降。

    多尔衮的策略,无疑是应对这种变化的最佳方案,济尔哈朗思考一阵,没发现什么漏洞,于是也点了点头。

    “那就按本王的意思办了~”

    多尔衮说完,遂即转身离开,议政王大臣会议,暂时结束。

    此后到年关的这段时间之内,清廷上下处于一个异常繁忙的状态,满洲大批不到十六的男子,也被补入旗丁,使满八旗重归六万之数。

    蒙、汉八旗,则按照规定,由编制内的男丁补入,家中绝丁或者男丁岁数实在太小,腾出来的名额,则从绿营中挑选,使得大批绿营将领成功抬旗,一跃成为了统治阶级。

    满清八旗重回十八万之数,但战力自然远不能与入关时相比了,不过即便如此,满清的实力依然远胜南明。

    自入关以来,满清接受北方顺军降兵十余万,之后攻灭弘光朝廷,获得江北四镇、武昌左镇之兵近五十万,此后浙东、福建又收降了近十万。

    虽说清军在湖广和江西吃了败仗,损失了十多万兵马,但就总兵力而言,清廷依然有十八万八旗,五十余万绿营兵,相比之下,就算王彦完成扩军之后,整个南明包括鲁桂二藩,郑成功,陈子龙,也只有三十万人左右。

    在天下大势上,清廷依然占据绝对的优势。

    多尔衮的政令颁布已有一个月的时间,北京城的治安越发严密起来,一队队士兵在大街小巷巡逻,街面上不时有军士冲入民宅之中,将大堆的书记搬出来,直接在大街上烧掉,宅子的主人,亦被士卒拖走。

    刚下早朝,学士詹霸坐在轿子里从街上通过,心里一紧,暗暗提醒自己要小心了。

    这时他的轿子旁边,又有一座轿子追了上来,轿中之人,掀起窗帘,便露头唤道:“詹学士,去我府中喝上一杯,可好?”

    詹霸闻声,也挑起窗帘,视之乃吏部左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陈名夏,心里一动,遂即笑道:“陈大人相请,自然愿往。”

    陈名夏见詹霸答应,于是放下帘子,让轿夫上前,两个轿子一前一后的便往陈名夏府中而去。

    (感谢滋野三郎末裔打赏一万书币,晋升为本书第一位堂主,最近几天作者会努力保持三更,感谢支持。感谢虾米007,小书虫cc粉,花满楼666,滋野三郎末裔的月票,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

第401章陈名夏

    陈名夏此人,乃崇祯十六年葵未科探花,科举的成绩甩落榜的王彦几条大街,是当时的名人。

    古代科举能中前三的人,今后都是有机会入阁拜相的存在,都是富贵命,但陈名夏的经历却有些坎坷。

    他崇祯十六年廷试第三名,官居翰林修撰,兼户兵二科都给事中,崇祯十七年大明京师就被李闯攻破,他上吊自杀未果,被人举荐加入大顺政权,入翰林院。

    不久之后,清兵入关,陈名夏匆匆南下,结果南面的弘光朝廷,又在大兴顺案,他探花的名头太大,被列在从贼案的前列,只能就地降了清廷,

    这时两个轿子,一前一后,到了陈名夏的府邸,门口的下人,立刻迎上来道:“大人回来了,夫人已经备好了酒菜,正等着大人哩~” 陈名夏摆摆手,“告诉夫人,让她们自己吃,你去再去准备一份好酒好菜,送到书房来。”

    “是,老爷放心,小的这就去办。”

    陈名夏遂即对已经下了轿子的詹霸做了个请的手势,笑道:“詹学士,请随我来。” 两人来到书房,靠窗坐下,下人又端上来一些茶点,两人寒暄两句,陈名夏扫视了空荡的书架一眼,约带深意的说道:“我这书房,原本收藏了不少典籍,其中不乏真贵的宋版孤本,现在却空空如也起来。”

    詹霸明白他的意思,但他却不敢表明立场,只得附和道:“我家中藏书,也交上去了一大半,剩下的也不知道有没有违禁的地方,还要再审视一番。”

    陈名夏见詹霸漏出惋惜之色,不禁靠过来,压低声音说道:“詹学士对朝廷的此条法令,也存在微词吧!”

    詹霸对于清廷和明朝都没感情,只是因为被王彦拉下水,才成了南明在清廷内部的奸细,他在为南明获取情报之时,考虑不是消息是对南明是否有用,而是首先考虑他自身是否安全。

    眼下陈名夏对清廷最近的策略,明显十分不满,但他依然没有表态,只是模凌两可的无奈一笑,但他的表情落在陈名夏眼中,自然就解读成了,詹霸是站在他一边。

    这时下人们进来,为他们摆上了酒菜,陈名夏给詹霸斟满一杯酒,低声道:“眼下的时局,朝廷推行这样的策略,实在是不智之举。”

    詹霸微微喝了一小口,“陈大人有什么见解?” “天下之事,犹如高手对弈,我大清以站八分之势,然不到最后落子之时,谁也无法断定胜局。下棋有全招,有急招,慢招,还有昏招,高手根据棋局变化落子,视轻重缓急而救之。今岁王士衡兴楚粤之众,复楚赣之地,上据汉、沔,下撼江宁,其势以成,非轻易能败也。此时,朝廷当外用强兵,不使南明有所喘息,内修政理以安民心,此急缓二招也,然朝廷大兴文字狱,使士绅离心,就是昏招了。”

    詹霸眉头一皱,他以为陈名夏对清廷有所不满,心里正考虑是否拉拢,听了他的话语,才知道这厮只是对清廷的政策不满,他不由得庆幸自己没有过早表态。

    “陈大人之言,乃谋国之言也!只是法令是摄政王推行,恐怕不会轻易改变。”

    陈名言见詹霸认同他的话语,心里有些高兴,加之喝了一杯,酒意上头,遂即又干一杯,“其实在陈某看来,大清要平定天下不难,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就算王士衡再能打,只要不革除弊端,最后肯定还是要灭亡。如果朝廷能依我二事,天下立就平矣!” 詹霸眉头一挑,“陈大人何策?”

    陈名夏站起身来,伸出两指,“效法北魏孝文帝,只须不剃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

    詹霸脸上严肃起来,问道:“陈大人,今日请我喝酒,就是为了此事么?”

    陈名夏点点头,从新坐下,注视着詹霸道:“陈某与上书摄政王,想联络一些朝臣一起上书,詹学士备受摄政王信任,亦当知陈某所言之策,实有利于大清也!不知詹学士是否愿意与陈某一起上书。”

    以詹霸对满洲的了解,陈名夏的建议,十之**不会被多尔衮采纳,但他即没拒绝,也没有答应,而是犹豫道:“此事重大,还请让詹某考虑一日。” 当下两人又喝了片刻,詹霸便告辞离开~ 在北京城南市里,有一家专卖纸品的店铺,是一名南方商人所开,除了宣纸之外,还有江南的毛笔,福建的砚台,以及书画出售。

    店主是一名江淮人,约二十六七岁,他原本的名字极少人知晓,周围之人只知道他的化名赵士杰,待人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大家都不叫他掌柜,而是叫赵秀才。

    这家铺店的另一个背景,其实是天地会在北京的情报点,赵士杰当然也有另一个身份,他的真实身份是天地会黑水堂堂主,负责收集北京的情报,他的真实姓名则是王续,乃王士、王绩的同宗兄弟。

    此事在店铺之后,王续正与一名老者交谈, 当夜王续就出现在了詹霸府中,两人在一间密室内对坐交谈。

    “陈名夏此人的策略,对于清廷而言,却实十分有用,不过以清廷的本性,多尔衮却不会采纳。”王续听完沉声道:“不过陈名夏此人也不能留!”

    詹霸明白王续的意思,陈名夏看的十分透彻,而且很有才能,搞不好今后又是个洪承畴一般的人物,多尔衮现在不用,万一将来启用,对南明绝对没有好处。

    虽然陈名夏的策略对汉族有益,但战争和政治从来都是最狠最残酷的东西。

    “士杰的意思是,唆使陈名夏上书,借着清廷之手除掉他。”

    王续重哼了一声,“不错,不仅是他,还要借着清廷大兴文字狱的机会,唆使更多的大臣一起上书,让清廷杀掉这批官员。这样不仅可以使清廷丧失人心,还可除掉一批能干的官员,剩下的便多是贪生怕死的奴才。”

    (感谢秦松旺、萧筱暗的月票,感谢乐坏了一群傻瓜的打赏。求大家订阅,求月票,下章12点。)

第402章引而不发

    腊月的北京城,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给大地披上一层雪袄,宫殿和地面都是一层雪白,詹霸从宫里出来,踩着积雪到了宫门口,陈名夏早以在此等候。

    北地的寒冷,让官员的胡须和眉毛上都结了一层冰霜,看上去一个个都成了半百的老者。

    “詹学士,昨天陈某说的事情,可曾考虑好了。”陈名夏靠过来,哈着白气说道。

    詹霸跺了跺脚,把雪地踩的吱吱作响,“我考虑好了,陈大人的策略确实有利于大清迅速统一天下,詹某愿意上书!”

    陈名夏大喜,“有詹学士的支持,陈某的把握又大了一分,既然如此,那陈某在去联络其他大人,新年之前,联名上书!”

    说完陈名夏微微拱手,便转身向轿子走去,然而詹霸却一把将他拉住,低声道:“陈大人还以为是前朝么?联名上书不是让摄政王觉得陈大人结党吗?”

    联名上书,开什么玩笑,以清廷的刻薄寡恩,这批上书的人,十有**会被杀掉,詹霸怎么可能署名。

    陈名夏闻言,身子一颤,明朝时文臣的地位没有宋时高,但朝廷大臣言论还算自由,万历年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写《酒色财气四箴疏》,将万历骂得体无完肤,皇帝气的不行,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但如果他在“主子英明,奴才该死”的清朝,肯定立马就得被弄死。

    清廷对汉臣有诸多监视,陈名夏不禁面带忧色道:“那如何是好?”

    “自然是分开写,各自奏本,如此总比联名上奏要强。”

    陈名夏点点头,“那好,我这就让人去通知其他几位大臣,后天开始,各自上本。”

    清廷入关之初,施行过一次小范围的剃发令,结果引起了京畿地区的激烈反弹,眼看战不住脚跟,便立刻宣布取消,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剃发,遵从民愿,不再颁布强制剃发的法令,结果等其站稳脚跟,立马变卦,总体而言,满清就是个毫无信义可言的政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