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感谢殊战之殇、悦冻窝芯的打赏,欢迎书友入群!)

第311章富起来了

    白天王彦陪着何腾蛟等人,先后交接了银库、粮库、兵器库,已及个个衙门,将武昌府的一切都交到何腾蛟的手中。

    这使得何腾蛟对王彦的感觉大为改观,一行人在城内转了一天,但心情都十分愉快,没有感到一丝疲乏。

    是夜,王彦住进了巡抚何鸣銮的家里,此贼虽已经被杀,但王彦并没有放过他的家眷,而是让士卒将他们全部锁拿起来。

    这时在院子内,几名士卒正将一个大坑填平,然后再铺上一层石板,让人无法轻易看出被挖掘过的痕迹。

    戴之藩等人进得院来,看了忙碌的士卒一眼,便从他们身边直接走过,去屋里拜见王彦。

    几人脸上,都满带喜色,王彦见此遂即放下手中书卷,笑问道:“诸位将军,收获如何?”

    戴之藩先道:“国公不要武昌府库,末将还觉得十分可惜,可现在看来,还是国公因明,那些清狗的高官,一个个简直富得流油,不知道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才积攒下巨额的财富!末将奉命搜查图赖府邸,光白银就找出五十万两,其它黄金、珠宝也有两大箱,也不知道这狗贼,抢了多少百姓,讹诈了多少士绅!”

    王彦听了心里也是一惊,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图赖此贼,确实贪得无厌!当初本督被困南京,此贼为了抓捕本督,打击锦衣卫的势力,纵容手下讹诈南京百姓,短短几日之间,此贼仅仅收受属下孝敬,就获利百万之巨。本督正是了解清狗的贪婪之性,才敢将武昌府库让给何腾蛟!”

    “国公爷英明~”戴之藩笑着道:“何腾蛟还以为他占了便宜了,哈哈~”

    王彦亦是一声轻笑,而后看着另外几人道:“你们收获如何?”

    刘芳亮遂即抱拳道:“末将从清廷湖北巡抚家里抄出白银三十万两,黄金一万两。”

    李过紧接着道:“末将从总督府后院抄出白银四十万两,黄金珠宝一箱。”

    “末将从湖北布政史家中抄出白银三十万两~”

    “末将从何鸣銮家里挖出白银三十万两~”

    ~~~

    抄家这种事情,除了戴之藩手生之外,其他如李过等顺军将领,以前每打破一座城池,城中的富户基本都要被抄一遍,所以经验十足,做起来那是得心应手,就算银子藏的再深,也会被他们找出来。

    事实上,一众人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这次王彦故意用府库拖住何腾蛟,为他们争取时间,而他们的收获,也确实值得王彦所耗费的心思。

    一众将领,报出一个个数字,多的三四十万两,最少的也有五万两,王彦身旁的黎遂球,不停拿毛笔记录着将领报出的数字。

    片刻后,他放下毛笔,拿起纸张看了几遍,才高兴的对王彦说道:“国公,这次光白银就接近两百万两,黄金珠宝目前还不能折算,但估计至少也得值五十万两白银,这次收获实在让人震惊啊”

    黎遂球为王彦掌管后勤,是眼看着他手中的物资越来越少,很快就要连银饷都发不出来,现在有了这比钱,他这个后勤大管家,也立马轻松起来。

    一个小小的武昌府,能抄出这么多银钱,确实让人震惊,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武昌是湖广省城,佟养和命令湖北清兵和官府,向武昌收缩之时,必然在舍弃之地进行一场搜刮。

    中国历史上,士绅百姓,一直有两个习惯,一个就是置地,一个就是存钱,这种习惯即便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也依然是国人的习惯,又钱就买房置业,查出来的贪官污吏,不是几十处房产,就是家里藏着几亿现钞,土老财的本性一点也没改变。

    田地清兵拿不走,埋在地里的银子,却容易挖出来。清廷的狗官,抢来的这些财物,现在却全都便宜了王彦。

    众将听了黎遂球的话语,心里顿时一阵欢喜,他们一下就收获了相当于南明朝廷半年财政收入的财物,如何能不高兴?

    这时王彦脸上也满是欢喜之色,他看了众人一眼,却发现少了一人,于是忽然问道:“满大壮呢?他怎么没来?”

    袁宗第闻语笑着道:“国公有所不知,满将军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银钱和珠宝,国公让我们将财物统统放到他的船上,他现在坐卧不安,根本不敢下船,生怕少了什么,被国公责怪!”

    众人闻语,顿时纷纷大笑起来,王彦却微微摇头,说道:“他如此小心也好,这两百多万两财物,对本督来说,可谓至关重要,你可以转告他,留下五十万两白银,剩下的让他全部运往长沙。本督会让民夫与他一道返回,替他掩人耳目,一路上绝不能何腾蛟、傅上瑞知晓,我们获得了两百多万两白银。”

    满大壮部在长江之上,而明军围困三门,只有北门没有人马守卫,所以王彦便让众人将财务从北门运出,然后直接装上战船,何腾蛟是万万想不到这一点。

    “对了,清廷的官员和家眷你们可看管好呢?”王彦交代完银钱之事,又开始问道。

    戴之藩遂即回道:“国公放心,已经全部押到城外大营之中,派士卒看管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

    眼下湖广之战还没有结束,王彦还要挥师北上,迎战阿济格、吴三桂,他实在怕何腾蛟知道他从清廷官员身上获得巨额银钱的事后,又和他争吵,甚至用不借兵马相威胁,要分掉这笔银两,所以他一定要确保银钱之事的隐秘。

    这些清廷官员和家眷,被王彦抄了家,心中必然怨恨,万一把银钱的时情传播出去,却十分不妙,王彦不想留下隐患,那便索性全部杀掉,而且他也有杀人的借口。

    这时王彦皱眉思考片刻后道:“之前本督有言再先,三日之内,不降者,屠其三族,本督必须说道做到。明章尽早将他们全部杀掉,图赖、佟养和的人头,给本督腌制起来,本督还有大用!”

    杀掉这些人,虽然会给王彦留下凶名,但也有好处,除了能保密银钱之事外,还能震慑清兵,告诉他们,王彦说一不二,叫你降,你就得降,不降就真的杀你全家。

    戴之藩闻语,不敢质疑,脸上露出一股肃杀之气,行礼道:“诺~末将明日就去办~”

第312章夫战,勇气也

    清晨,王彦来到城墙上,城下三四百满清官员及家眷,被刀斧手推出来,一个个的砍掉脑袋。

    王彦说话算话,三日不降之人,那是说杀就杀。

    那些家眷没有在武昌城的清廷官员,也被记录下来,他们祖籍何处,又有什么亲人,全都打听清楚,等官军收复这些地区之后,依然要明正典刑。

    王彦看着一颗颗人头滚滚落地,心里没有惊起一丝波澜,乱世人心不稳,除了要爱护百姓以收人心之外,同样要用严酷的手段震慑敌人。

    满清一族不过二十多万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汉奸太多,王彦将这些人全部杀死,不仅是为了隐瞒银钱的消息,更是为了震慑那些已经做了汉奸,或是想要做汉奸的人。

    诛杀三族之事,今后将成为一个常态,当然规矩不会定的那么死,如果其亲属中,有抗清之人,或者从未接受过投清官员的好处,那又另当别论。

    这时,城下除了戴之藩按王彦之命斩杀人头之外,远处的明军大营也在民夫的帮助下,慢慢拆除,接下来的战斗,是要对阵天下闻名的吴三桂、阿济格,而且不用攻城,所以民夫们已经完成他们的使命,马上就要返回湖南诸府,回去参与秋收。

    阿济格是老奴的第十二子,多尔衮的胞兄,位封和硕英亲王,地位崇高,勇猛善战,吴三桂也是天下闻名,手下掌握着大明第一强兵关宁铁骑和蓟辽步军,两人都不是什么善茬,必然很难对付。

    王彦站在城墙上,注视着远方,眼中显得有些忧郁,北路十万清兵,他到底该怎么对付,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他心里实在没底。

    这时姜曰广走到他身旁笑道:“楚国公是担心挡不住阿济格吗?” “怎么可能不担心呢?清军善于野战,骑兵众多,这次本督要面对十万清兵精锐,而我军加上襄阳守军,才勉强与其数目相当,本督怎么才能击败清兵呢?”

    王彦心中确实十分苦恼,他不得不承认,明军的野战能力确实不如清兵,只要阿济格不犯浑,好好发挥他手上骑兵的作用,王彦的兵马甚至进不了襄阳城。

    此时,武昌附近,虽然集结了十五六万明军,但这次是精锐之间的对决,而且极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野战,所以王彦必须挑选精锐作战。

    蕲黄义军虽然有四五万人,但毕竟不能算是正规军,他们连最基本的战阵都不会列,那在野外根本没法统一作战,带去反而会成为明军的薄弱点。

    既然武昌已经攻下,蕲黄义军的使命也就完成,王彦再次赠予他们一批衣甲、兵器,白银十万两,并许落为他们要来朝廷的官职,便让他们返回英霍山区,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义军首领们来武昌城下转了一圈,加加油,壮壮声势,便获得了不少好处,心里也自然欢喜。

    姜曰广很理解王彦心中的忧虑,但这次武昌的胜利,却给他带来了信心,所以他的想法比较乐观。“这次清兵虽然来势很凶,半个月不到,就攻破了樊城,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大危机,但同时也是一次机遇,只要国公能把阿济格打疼,打残,清廷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大明,而国公则可以为朝廷至少赢得一年的喘息之机。”

    ?“话虽如此,但清军势力摆在那里,谈何容易?”王彦回头注视着姜曰广说道。 姜曰广微微笑道:“国公切不可妄自菲薄,清廷如今占据之地虽广,看上去气势汹汹,不可抵挡,但实质上已经是强弩之末,后续乏力也!”

    “哦~这是为何?”王彦闻言不禁微微挑眉,而后抱拳一礼道:“还请先生教我!”

    姜曰广微微用手抚了抚鄂下长须,目光深邃道:“满清诸部,实力确实强悍,他们汇集在一起,确实难以抵挡,但他太贪心,妄想一举占据天下,忘记了他们本身不过是关外小族,却要蛇吞巨象。他们占据的地方太大,在关外他们是一支铁拳,现在却成了张开的五指,他们的力量已经分散开来。”

    “国公且看,如今天下,清廷四处开战,从川陕到江南,四处都是战火,清廷的战线已经拉到一个极限,他每一处都得放上一些兵马,兵力已经显得不足起来。现在清廷除了阿济格、吴三桂这一支人马,已经很难从其他地方调出兵力来进攻湖广。这对国公而言,正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只要能集合力量断其一指,便能让清廷损失惨重,放缓对我们的攻势,不然等清兵将占据的土地完全消化,就能招募抽掉出更多的力量,国公便再难有这样的机会了。”

    王彦闻语,有些明悟道:“先生的意思是,这次战斗,是要我借机消耗清军的实力,可阿济格毕竟有十万人,且都是精锐,本督想取胜,恐怕也十分艰难吧!”

    “兵法云,夫战,勇气也!”姜曰广摇摇头道:“国公刚打下武昌,大军锐气正盛之时,何惧阿济格、吴三桂耶?在我看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国公若早些年掌握大权,哪有吴三桂之流岂会嚣张至今耶?”

    王彦闻语,心神不禁一振,不管怎么说,他都必须承认,姜曰广的话语使他心里十分受用,或许他真的是太小心了,太畏惧阿济格、吴三桂了。

    毕竟在王彦还是个书生之时,此二人就成名多时,单骑救父,勇冠三军的吴三桂甚至还是王彦当年的偶像,而阿济格则是能够将李自成逼死的存在,完全不是勒克德浑之流可以比拟,他心中优虑也是正常之事。

    王彦微微笑道:“先生之言,让我信心大增啊!” 姜曰广见王彦情绪转变,微微点头:“国公本该如此,今武昌以下,应该感到害怕的是阿济格、吴三桂。我认为这次作战,国公就该拿出胜利之师的气魄,来个先声夺人,一接战就要使清军感到巨大的压力,不敢轻易交手,反而会使大军平安进达襄阳。”

    “怎么先声夺人?”

    姜曰广闻语,不禁看向那还未砍完的人头,说道:“国公不是已经在做了吗?”

    王彦微微一愣,遂即反应过来,笑道:“既然如此,还请先生为我修书一封,如何?” ?(感谢许文廷,whj7105的月票,感谢悦冻窝芯、殊战之殇的打赏)

第313章北援襄阳

    十万清兵北来,破樊城围襄阳,巨大的压力使得身在武昌的王彦,既不能东下金陵,也无法与万元吉合击金声恒。

    阿济格、吴三桂,就像抵在王彦背上的一柄利剑,他只有回身一击,彻底消除背后的隐患,才能进行其他策略。

    虽说王彦入楚以来,一直大胜连连,但他依然还是没有改变明弱清强的局面,在整个天下大势上,满清依然占有绝对的主动权。

    在攻下武昌的第三天,明军只是稍微休整,王彦便下令明军出击,他麾下五万人马,加上马进忠、郝摇旗、陈友龙、王光恩,共计八万人马立刻出动,迅速北上渡过长江沿着汉水进军。

    几千艘搜集而来的大小舟船,将一队队人马渡过江去,而后载着辎重进入汉水。

    督标亲军再次成为开路先锋,袁宗第、王士仅用半天时间,便将一万士卒,两万匹战马,运达长江北岸,而后纵马而奔,直接逼近襄阳。

    虽说王彦与扬彦昌说好二十天的时间,必定赶去襄阳,现在过去不过八天,时间还很充裕,但毕竟早一日结束战事,高一功部的损失就减轻一分,湖广也就早一日获得安宁。

    大军过了长江,进入承天府的地界,王彦督促大军于后,一万督标奔驰于前,他们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很快就过了权水,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沿途出现一片衰败的景象。

    袁宗第与王士,纵马进入一个小村落,整个村子已经只剩下残垣断壁,在村子中央的晒谷场上,还躺着几具尸体。

    夏日天气炎热,这些百姓的尸体,显然被杀已经有些时日,他们在烈日的暴晒下早以腐烂,令人作呕的尸臭味,已及钻满了躯壳的蛆虫,使得战场老卒,也忍不住翻身下马,跑到一边狂呕起来。

    袁宗第见此,眉头紧皱,他吩咐士卒赶紧将尸体烧掉,防止发生瘟疫,然后与王士领着人退出村子,派遣哨骑四处出击,往周围查看。

    不多时,哨骑回来禀报,方圆二十里,几乎所有的村子,都被洗劫一空,已经没有了人的踪迹。

    “看来扬彦昌说的是实情,清兵为了攻城,四处抓捕百姓做炮灰,只是没想到清兵会跑这么远,尽然都劫到承天府了。”王士闻语,皱眉道。

    袁宗第脸上有些沉重道:“是啊~没想到清军骑兵的活动范围居然这么大,前面也不知有没有清兵主力,我们是等国公到来,还是接着向襄阳挺进呢?”

    “末将以为还是稳妥一点为好,前面是承天府,我们进入府城等候国公到来,再作决断,以免中了清军埋伏,统制以为如何?”

    袁宗第虽是主将,但王士乃王彦心腹,所以他很在意王士的意见,于是点点头道:“嗯,那便先去承天府。”

    承天府在汉水东面,一万督标遂即调转方向,寻一处水流平缓之处,搭桥过河。

    清军骑兵肆虐江汉平原,虽说王彦下达了让各州县官员收百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