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农历六月,正是收获的季节,旷野里,金黄的稻穗,如海上的波浪,在风中此起彼伏。

    长沙郊外,沿着湘江两岸,大片的稻田里,无数农人正在忙碌着收割水稻。

    一条田埂上,王彦与堵胤锡等湖广官员坐在地上歇息片刻后,又拿起镰刀加入收割的大军之中。

    这时一个村妇,带着几个小童,抱着陶罐,从远处走到田地边,一老农连忙迎上,接过陶罐陶碗,而后对着忙碌的官员喊道:“诸位大人,过来歇一歇,喝碗茶水吧~”

    王彦闻语,麻利点将割倒的稻子抱在一起,然后直起身来,对周的官员道:“大家都辛苦了,先歇息一下~”

    官员都是文人,以劳作为耻,但王彦与堵胤锡占据长沙以来,却屡次带着官员到乡间视察,亲身参与到劳作之中。

    身为堂堂国公的王彦,同身为湖南巡抚的堵胤锡带头帮助百姓,其他的官员自然没有站在一旁看戏的道理。

    此时诸多文官一番劳作之下,自然有些吃不消,但心里难免也会生出一丝前所未有的感慨。

    王彦与官员齐齐从稻田出来,就在田间作下,那老农便让妇人为诸位大官倒上茶水。

    王彦一口饮尽,便笑着问道:“老丈,方才我见田中稻子颗粒饱满,出子极多,以老丈的经验,今年可算丰年?”

    老丈闻语,连忙道:“这位大人好眼力,今年确实算得上是丰年,不过这都得感谢楚国公和堵抚台,派大兵疏通了水渠,使的天旱的时候,农田能够引水灌溉,发水的时候又能把水排出,这才有了今年的丰收。”

    堵胤锡闻语笑道:“既然是丰年,那老丈一家今年的日子,可比往年好过一些呢?”

    “好过~好过~”老农听了忙道:“这也得感谢楚国公和堵抚台,何督师在的时候,即便这般丰年,那也是吃不饱的,现在官府将何督师定下的赋税改了回来,我们交了官粮,不仅家里口粮足够,还约有结余了。”

    堵胤锡听完不禁与王彦相视一笑,显然两人心中都十分满意,湖南的民生,能在他们的努力下得到恢复。

    对于王彦而,两个多月来,他手下人马得到了休整,而这次夏粮大收,也意味着他手下兵马能够得到充足的粮草。

    对于满清而言,秋高马肥是最佳的用兵季节,而对王彦来说,只要夏收完城,将禾苗再次种下之后,他便可以起大兵,攻打武昌了。

    喝完茶水,王彦便再次领着众人,下田劳作,而在这时,在湘水上,几艘满载物资的大船,却在纤夫的拉扯下,吱吱呀呀的逆流而上。

    船上装的大多都是从安化一带收来的茶叶,王彦命人将这些茶叶,逆湘水而上,运到衡阳,再用骡马翻越南岭,运到广州再卖给西夷,则获益可翻两倍也。

    堵胤锡看着舟船,摇摇晃晃的南去,心中一定感慨:“湖广之地,若能安稳的让我等经略两载,则民力复苏,钱粮也足也。”

    王彦亦点头道:“宋高宗曾言,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番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今我朝之局势,困顿于钱粮,当学宋法也。”

    堵胤锡闻语,感叹道:“三湘之地,物产丰富,国公将物资运往广南,获利之厚,远胜腾蛟所加之田赋,此一举不仅缓解民力,也使得官府获利丰厚,实为良策也。”

    “广南市舶,最需之物资,乃是瓷器、茶叶、丝绸,但随着北地和江南失陷,瓷器、丝绸的贸易锐减九成不止,广南贸易量大副下跌,湖南之地,与广南隔着南岭,道路不便,瓷器之类不便运输,但茶叶、丝绸的运输却稍微方便一些。”王彦对诸多官员道:“本督欲招募烧瓷的匠人,在广南择地开窑,烧制瓷器,而湖南之地,便种茶纺丝,还有鼓励妇人刺绣,将湘绣发展起来,成为湖南与西夷通商的重要之物。堵抚台与诸位以为如何?”

    “善~”堵胤锡称赞道:“国公之才,堪比管、伊也。”

    王彦闻言,微微笑道:“既然抚台赞同,那回去之后,便着手准备起来。来,大家割完这块地,就回去歇息吧~”

    当下王彦便低头弯腰,麻利的收割起来,一旁早以割完的老农们,则慢慢聚集在稻田之外,看着官老爷们挥汗如雨,脸上都即新奇,心里又是一阵感动。

    傍晚时分,王彦一行才完成任务,而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百姓热切的目光下,跨上马匹,往长沙城而去。

    沿途的旷野上,到处都是收割后,挑着推着稻穗回打谷场的身影,一幅忙碌丰收的景象。

    一行人看着这发场景,心中都怀着喜悦,而长沙城外的校场,万马奔腾的场景,又令他们顺军血脉喷张。

    洞庭湖口一战,王彦击败清兵,缴获大批战马,终于使他将督标亲军,打造成一支骑兵的目标得以实现。

    近万战马,再加上王彦之前的几千匹,他从中挑选一万匹好马,再让诸部将领挑去一些,剩下的劣马便交给黎遂球想法出售。

    这两个月来,袁宗第与王士,便每日操练一万骑兵,使得他们慢慢恢复了一些战力,但同时消耗也十分惊人。

    在骑兵营地的另一侧,则是步军校场,在王彦一行,从校场之旁走过时,营地里,几万人马正围在一起,看着中间场地上,二十个精悍士卒,追逐着一个圆球猛踢,边上的士卒则不时发出漫天的欢呼之声。

    进了城门,王彦便与诸多官员分道扬镳,各自回府歇息。

    王彦来到府前,想着先洗漱一番,以解身上疲乏,但下人却告知王夫之领着一人,已经在府内等候多时,王彦遂即翻身下马,大步走入府中。

    在客厅里,王夫之正陪一男子交谈,他们见王彦进来立马起身,那男子则单膝行礼道:“职下天地会青木堂余太初,奉总舵主之命入楚,有大事告知国公。”

    (书友群160522963感谢书山勤攀登、萧筱暗的打赏)

第261章吴三桂入楚

    天地会从江南派人过来,想必是东南又发生了什么大事,王彦闻语眉头一皱,连忙将余太初扶起,而后道:“坐下再谈~”

    几人大步走到座前分宾主坐定,余太初便道:“国公爷,多铎二十万人马扫荡浙东,鲁王已经战败入海,如今清兵大举压向福建,朝廷之中郑太师似乎已有投清之意,朝廷处境艰难,而且太湖义军也被清兵重兵围剿,钱粮俱缺,东南的局势以是危如累卵,所以总舵主让职下前来禀告国公,希望国公能在湖广再次发起大战,将清兵的注意力从江南调到湖广,使太湖义军和福建局势,得以缓解。”

    “浙东败了?”王彦听完,脸色立马一沉,“这才几个月的时间,怎么败得如此迅速?”

    湖广与浙东相聚甚远,平时传递消息也得十天半个月,现在清军占据赣北,使得道路阻隔,商贾不通,王彦在楚地想要得到东南的消息,自然更加艰难,他只有从福建的朝廷邸报上,才能了解一点蛛丝马迹。

    如此一来,消息传递的时间便更加漫长,当朝廷邸报上前一条信息,还在讲浙东与清军隔江相持,形势大好之时,清兵其实已经渡过了钱塘,大举扫荡浙东矣。

    余太初黯然道:“自去岁攻杭失败之后,鲁王同诸将便失去了进取之心,加之天旱少水,钱塘枯竭,清兵从容过江,而越国公方国安又临阵投敌,浙东局势随之败坏也。”

    浙东之地,民富钱足,有兵马二十万,虽说都是些匆匆拉起的新军,但鲁监国毕竟经营一载,江阴一小城,尚且坚守三月之久,可鲁监国政权坐拥数百里河山,却如风卷残云一般,迅速失败,着实让人可叹。

    王彦得到答案,不禁一阵长叹,今日视察之后的好心情一去不回,神情有些低落的道:“去岁陛下命本督北上湖广,定两路大军会师金陵之策,结果朝廷与郑芝龙交恶,使得郑国姓之兵不敢轻出,两路会猎金陵,遂即变成东守西攻之策,但如今浙东已折,东守西攻之策亦废也。”

    自甲申年来,大明所面临的局势便一直再不停恶化,王彦曾经有几次,都以为大明所面临的局势已经扭转,但结果确是一次比一次恶劣。

    二十万清兵,逼近福建,而隆武朝廷之内,还有郑芝龙掣肘,心怀二志,朝廷的危急,一目了然。

    眼下局势,确实让人有些丧气,余太出听了王彦之语,感受到他内心里的失落,不禁轻语问道:“国公,那出兵之事?”

    “朝廷危急,身为统兵督臣,岂有不救之理?”王彦稍微正定精神,使身上颓废之气,一扫而空,而后肃声说道:“本督会尽快起兵,攻打武昌,将多铎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朝廷得到喘息之机。”

    王夫之见王彦做出决定,亦点头道:“陛下登基已近一载,七省拜伏,使大明不至于散沙一片,若天子有失,则朝廷立马分崩离析,一统之势顿解。国公此次初兵,乃必行之举也!”

    王彦虽然答应出兵,但他的面色却有些沉重,湖广之地才喘息不到两个月,大战一起,对于民生,必然又是一次伤害,不过王彦也知道闽地虽说群山环绕,易守难攻,但内部严重不稳,清兵一旦全力攻打,朝廷立马会有倾覆之险,所以即便湖广艰难,他也不得不救。

    战阵之事,绝大多数人们,都以为拼的是兵力战术,其实粮草经济后勤,才是排在第一位。

    韩信、张良、萧何,此兴汉三人也,然具首功者,非韩、张,实乃萧何也。汉高祖曾数败于项王,皆因萧何经营关中得当,才能留转时局。

    高祖亦言,萧何之功,居众卿之首,为开国第一候也。

    后勤对于战争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对于王彦而言,起兵的关键,也就是在于湖广之地,薄弱的经济,以及刚刚恢复的民生,能否再次经历大战。

    今岁夏粮大收,湖南的一些物资运往广南,也能换取一些钱财,而苏观生主持粤地,也会运送一些钱粮支援湖广,这些钱粮加起来,应该可以让王彦发动一场大战。

    这时余太初见王彦应下,脸上露出一丝喜色,遂即道:“国公能发大兵,湖广局势必定紧张,多铎怕国公攻下武昌之后,全力东下,必然不敢全军压向福建,如此朝廷和太湖义军的处境都会得到缓解。不过,天地会还得到一个消息,多铎有意上书多尔衮,欲调动原本用来镇压汉中义军的吴三桂和阿济格,来攻打湖广,国公还需提前做好准备。”

    “什么?吴三桂和阿济格要入楚?”王彦闻语,心里不由得一惊。

    阿济格部乃是从北京一路追杀顺军,最后将李自成逼死的存在,而吴三桂手下兵马,则是大明朝曾经最为精锐的存在。

    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最少有三万众,在加上步卒,起码有五六万人马,而阿济格所统领的兵马,八旗加上绿营,恐怕也有五六万之众,那入楚的清兵恐怕又要超过十万。

    一旁的王夫之,闻语脸色也大变起来,显然他与余太初之前的谈话中,还没提及到这一点。

    余太初见两人神情,忙道:“多铎的奏折要发往北京,多尔衮是否会派遣吴三桂、阿济格入楚,天地会目前也不清楚。数万兵马调动,并非易事,国公也不必太过担心~”

    这时王彦的神情已经严肃无比,“天地会送来的这份情报十分有用,看来这一战,本督不打也得打了~”

    湖广之地,有兵马二十万,王彦与何腾蛟各握有十万人马,就精锐程度而言,王彦之军要甩何腾蛟几条大街,但何腾蛟手下也不是全部都是草包废物,马进忠、郝摇旗两部人马,还是可以一战。

    此时王彦十万人马,分散在湖广各地,其中还有三万多人驻守在新墙河,防备何腾蛟,以他手上兵马,要独自对抗入楚的清兵,显然已经没有可能。

    (感谢殊战之伤,最后的轻语的打赏,书友群160522963)

第262章王士衡布局荆楚

    襄阳城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因为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处两岸的襄阳与樊城,隔江相望。

    襄阳城西北面是绵延的秦岭,东北面横着一条淮河,正北面的狭长地带,是从河南进入鄂地的必经之处,而襄阳城便座落在,这条狭长地带的出口上,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堪称天下雄城。

    东汉末年,曹魏便数次从南阳南下,争伐荆襄,而关云长亦数伐樊城。等到南宋时,宋元之间更是进行了一场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

    王彦在洞庭湖口击败勒克德浑后,加上原本预备运往湖广的粮草被陈子龙所劫,湖广的清军需要全力保下武昌重镇,防止王彦东下,所以将湖广的清兵以及物资,都向武昌收缩,便使得襄阳等地极为空虚,加之襄阳之前就是顺军经营之地,所以高一功部以极小的代价,便占据了襄阳城。

    这时在汉水上,一艘艘战船,正在纤夫的拉扯下,摇摇晃晃的逆流而上,在河的两岸,大量盖着油布的大车,在民夫和骡马的拉动下,徐徐北进。

    一队队士卒,跟在骑马的将校之后,唱着战歌,赶往襄阳。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建奴兮,觅个封侯。

    汉江两岸,军歌漫天,戚公所做的《凯歌》,被这些支援襄阳的将士,唱的甚为雄壮。

    襄阳与樊城隔江相望,此时在两城之间,数千士卒与上万民夫,正在宽阔的汉江上搭设浮两座浮桥,使得汉水之南的襄阳,能够随时支援北岸的樊城。

    忠至军统制高一功,与副将刘体纯,以及一种将领站立在襄阳城头,眺望江面上忙碌的士卒和民夫。

    高一功看了看远处,不禁赞叹道:“当初我等被阿济格一路追击,宛如丧家之犬,被逼的几乎陷入绝境,现在却要在襄阳城与其正面相抗,真是世事无常啊~”

    “国公这次征发民夫十万,日夜往襄阳运送物资粮草,整个楚地的物资,将近有一半都被送到襄阳,光是粮草就足够全城一年之用,对我等可是寄予厚望也~”刘体纯感叹道。

    “襄阳之地,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高一功肃然点了头,而后扫视身边诸将道:“楚国公将这次湖广大战的胜败,全压在我等能否守住襄阳之上,对我等的信任无以复加,我等必须知恩图报。有襄阳在,阿济格和吴三桂便进不了荆楚。楚国公,便能从容拔掉武昌,然后回师迎战阿济格。国公让我等坚守两月,但我希望尔等都给本将做好坚守一年的准备,明白吗?”

    诸多将校闻语,脸上一阵肃然,齐齐抱拳应诺:“死守襄阳,与城共亡!”

    在楚、豫、江南三地交界之地的霍英山区,筑有大大小小近三百处山寨,以前他们是当地乡绅与大家族,为了抵抗流寇之用,现在却成了三省之地,最大的抗清基地。

    这些山寨少者数百人,大者拥有乡兵数千,看称一大势力,而他们之中,有名寨四十八,号为“蕲黄四十八寨”。

    蕲黄之地,民风彪悍,宋金之际抗过金,宋元之际抗过元,元末之时,也是最早反抗蒙元的地方之一。

    先在到了明清之际,蕲黄人反抗外族的传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