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马车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上马车夫- 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官方控制过死、灶户作业不自由的盐业体制弊端就充分显示出来,时而食盐积压,时而无盐可收。于是官方逐渐减少了实物盐的征收量,采用盐课折色或折银的办法来向灶户收取盐课。

到了中华帝国时代,朝廷颁布了商法典,在重视商业的大前提之下,情况有所好转。

中华帝国官方政府虽然严格控制盐业生产,但在灶户和滩户的管理上,却比前朝明更为放松。尤其是滩户可以自主选择滩地和制盐方法,并可以在划定范围内扩大生产规模,占有某些生产资料。随着帝国政府对灶户管理的松弛以及计划经济的冲击,从神武二年开始,制盐灶户开始发展私有产业。

由于神武大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不是沿海老百姓利用免税期,经营盐业,慢慢变得富裕起来,在沿海地区渐渐成为了小资家庭。

当然,以前从事贩卖私盐的一些商人们更是暴利,成了中产阶级或者大资产者。

扬州,作为前朝的主要盐业基地,到了中华帝国时代,同样还是支柱地区。

王宸和司光明从盐税着手,自然要从盐业入手,这样他们的第一站便是暗访盐场。

来到扬州府的各大盐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银海。

这里,渠道纵横整然有序,井井盐田银交闪闪,高压电线凌空飞架,水泵房池星罗棋布,制盐机械转动轰鸣,处处呈现一派生产繁忙的景象,由于这里受气压和环流的影响,使这里长年烈日当空,有充分的光热进行盐业生产。

涨潮时,海水从纳潮口闸流入储水湖,通过扬水站,再流过初、中、高级蒸发池,海水浓度便逐级升高,成了人们平常讲的卤水,卤水进入结晶区,就在那里饱和结晶。

每天下午盐农们便提着竹筐忙着收盐,手持铁铲铲起一道道雪白的盐花,然后用令一头的铲刀将其迅速地捣碎,然后送到推车上,运到池畔,堆成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小银山。

而在附近的海边,沙滩平缓绵延十里,沙质洁白松软。西边的珊瑚礁、东边的山岭犹如天生地设的屏障,挡住了吹来的风,冲来的浪,使这里的新月形的海湾,水面如镜。

司光明不由得开始陶醉,动不动级冒出来几句诗词,旁边的王宸顿时翻翻白眼,急忙让他打住。

“司大人,主意场合”

司光明干咳了一声,连忙致歉,随着王宸到处打听着盐场的消息。由于他们衣着光鲜,附近的盐农们都以为他们是来买盐的,对他们都很客气,不疑有他。

扬州府之所以成为帝国的食用盐的主要贡献区,主要就是因为海盐的广泛应用所致。

而海盐制取的方法简单而经济,其中海盐利用晒盐较以前的煎盐而言,生产工序简化,成本降低,产量大又省工时,经济价值十分明显,滩晒亦有多种制卤方式:或掘滩晒盐,或纳潮晒盐,二者取卤方式不同,但晒盐工艺无异。盐区海潮濒繁涨落,滞留海水,蒸发浓缩,渗入地下,日久,卤水储量增大,盐民则在近海滩地掘井取卤,甚为便利。纳潮制卤则须整地开沟,引纳潮水,卤水饱和后方能灌池结晶。

虽然晒场已兴起,但由于传统的影响,煮煎盐的劳作方式仍然散见于一些盐场灶地。

明朝中后叶,扬州府的海盐生产已广泛采用晒盐法,但其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简陋,生产者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这是因为由于煮煎产盐之法流传时间特别长,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难以当即取消,况且开滩晒盐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大成本,并非所有灶户皆能一步到位,所以在晒盐法普及之后,传统的煎盐工艺依然保留下来,而且在阴雨季节,滩晒无法进行,很多灶户继续煎盐,扬州府有的县境内约有煮盐工棚190多间,盐灶300多副,约有600多户人家常年或农闲时煮盐,县西部有个盐灶坡村,就是因煮盐而得名。

进入中华帝国时代,政府鼓励大规模制盐,随着晒盐逐渐推广和整合,神武三年以后,除了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制盐外,在扬州晒盐法彻底地取代了传统的煮煎盐法。

王宸和司光明了解了扬州府的制盐产业,从大盐商控制的大型盐田,到农民自己生产的小盐田,做了一个大致的估计。

扬州府每年的盐产量约在二十万吨左右,但是实际上官府掌握的只有五万吨左右,也就是还有四分之三的盐被走私了。

司光明初步计算了一下,十五万吨盐,税收最少溜走了六千万银元。也就是说,这些钱都流入了扬州大盐商们的手里。

虽然朝廷对于去年收缴了两千万银元感到高兴,因为比明朝的盐税收入高了五倍。但这仅仅还是小头,大头还在那些大盐商们的手里。

二人掌握了盐场的情报后,问题不在盐场,而是在运输和管理方面,因此二人开始介入调查的方向转移到这上面来。

众所周知,制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盐还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农牧渔业中也有广泛用途,盐税曾经是许多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所以历朝历代一直的管理上非常的严格和慎重。作为重要的盐产地,扬州的地位是非常重要。

在宋代时,朝廷曾在扬州东南沿海地区设立海巡口,兼朝迁盐场、并设立盐官机构。当时扬州开始由一个盐场发展为海运发达的转运中心,借助这一便利交通优势,扬州的盐产品通过这一海上通道,走海路南北运输,同时借助长江运往西北内陆,或者借助运河将扬州的原盐运送出去。而扬州当时作为一个盐业生产重地,不仅带动了当地商贸经济的兴盛,陆路交通也占据重要的位置。

此时,扬州由于水道发达,即可以走海路,也可以走长江,更可以走运河。因此,扬州的海巡口管理上出现漏洞。海上是由海岸警卫队负责稽查,内陆河流归江防舰队稽查,二者互不统属,给了盐商转空子的机会。

张林普正是发现了这个漏洞,盐商从官府拿到盐引之后,从内陆河流走一趟之后,再拿着盐引从海路走一趟,这样一张盐引用两次,而海路上海岸警卫队只查看是否运送违禁物品,对于海运的数量从来不检查,因为不是职责所在。这样一来,盐商从海路便可以大规模的装载私盐却不会被查出来。

张林普发现这个漏洞后,被盐商们的眼线发现,为了保住这条利益线不断,几个大盐商们先是设计诬陷他入狱,最后铤而走险杀人。

王宸怀疑是扬州府内鬼暴露了张林普的事情,因此他带来的锦衣卫很快盯上了扬州府师爷韩勤。

韩勤好赌成性,容易被盐商们收买。王宸的手下针对这一点,跟踪韩勤,顺藤摸瓜的找到了大盐商韩进。

原来韩进是韩勤的族叔,而韩进是扬州商业协会的会长,王宸立刻怀疑韩进。经过调查,韩进勾结七个大盐商,杀害朝廷命官的事情基本上确定了。他们是这个利益链子上的最大收益者,不排除铤而走险。而其他小盐商们胆子再大也不敢杀朝廷命官,充其量就是参与栽赃一下而已。

但王宸没有任何证据起诉他们,于是王宸命人控制赌坊老板,yin*师爷韩勤巨赌。结果韩勤输了一大笔钱,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于是一次次的找上韩进要钱,并施加威胁。

起初,韩进还不断的给他钱,到了后来,数额越来越大,韩进不耐烦了,于是准备杀韩勤灭口。

就在韩勤找人追杀时,王宸派出的锦衣卫将他救了下来,然后带到王宸面前。

韩勤得知落得锦衣卫手里时,已经双腿发软。王宸带着他看了一遍刑讯工具后,他更是怕的要死。

“大人,朝廷律法规定,不得刑讯逼供”

王宸笑了笑,说道:“你好歹也是知府师爷,看看这是什么?”

王宸掏出腰牌在韩勤眼前晃了晃,韩勤一把抓住,一看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锦衣卫北镇抚司

这是皇帝的亲信,他这个师爷自然明白,南北镇抚司名义上隶属国防部,实际上只对皇帝负责。即使宰了他,到了朝廷那里,也是有治外法权的。

想到韩进已经要杀他灭口,韩勤一咬牙,道:“我若招了,大人需放小人一命”

“成交”

王宸说着,将纸笔扔到韩勤面前,后者叹口气,于是招供。

有了韩勤指控,王宸立即调集扬州府警察厅全部警力,抓捕韩进等八名大盐商,同时,扬州府大大小小的其他盐商也一并被带到警察局问话。

韩进等盐商抵死不认,但司光明将他们的违法行为一说,他们顿时蔫了下来。这时,王宸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表示只严惩杀害朝廷命官的韩进,其他七名大盐商愿意补交偷逃税款的话,便放弃对他们的起诉。

事实上,所有的计划都是韩进出的。其他商人们虽然参与并赞同了诬陷官员的行动,但并不赞成韩进当初杀人。因此,得到王宸的许诺后,他们便不再包庇韩进,答应出庭作误点证人,指证韩进这个主谋,并愿意补交偷逃的所有税款。

奏折送到紫禁城,邓浩楠本来想着一并严惩那些盐商的。但是东宫少师张溥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张溥告诉邓浩楠,扬州府盐商关系到帝国七千万国民的生活问题,一棒子打死吃亏的还是朝廷和国民。如果没有他们运作,国民将无法吃到盐。因此,张溥希望邓浩楠能够从轻发落,只严惩祸首韩进,其他盐商则从轻发落。

邓浩楠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同意了张溥的意见。

扬州府“五…二一”一案最终以枪决韩进告终。

王宸完成任务,回京复命,司光明就任扬州知府,主持追缴全部偷逃盐税事宜。对于司光明上奏关于朝廷盐税漏洞问题,交予内阁商定处理。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331章 雾城要塞

第331章 雾城要塞

【今日第三更】

~~~~~~~~~~~~~~~~~~~~~~~~~~~~~~~~~~~~~~

司光明在扬州府追缴盐商们偷逃的税款,累积追缴税款三千七百万银元。适逢江南沿海地区遭遇风暴袭击,司光明请旨赈济灾民,对此邓浩楠批准扬州府截留七百万银元,其余三千万银元上缴国库。

南方沿海遭遇风暴袭击,刚刚完成整顿的沿海制盐业遭到打击。

老百姓虽然能够靠制盐发财,但是也需要靠天吃饭。晒盐最怕的就是阴天下雨,尤其是海边经常会遇到热带风暴,因此老百姓和盐商们也并非天天都有好日子过,一年当中,一大半时间都没有活计。

按照司光明上报中记述,扬州盐商每年贩卖海盐获得的利润十分庞大,单单实行低税收不足以压制盐商集团的膨胀。

现在国朝盐税是按照十纳三来收取,全国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每年生产约六十万吨食盐,剩下七成高达一亿两千万银元的暴利分摊在全国六个主要产盐区的盐商们手中,这会令国家财富大量流失。

奏折送达中央朝廷,钱谦益带着折子到御书房请示。

邓浩楠看完后,若有所思。

“钱大人有什么建议?”

“启禀皇上”钱谦益回答道:“微臣认为应该把盐税加到七成,这样朝廷每年光盐税一项就进账一亿银元,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邓浩楠摇摇头,道:“前朝明就是这样做的,可是效果如何呢?”

钱谦益为之愕然,老半天才回答道:“虽然前朝明对盐商管制苛刻,但不失为是控制商人壮大的好手段”

邓浩楠淡淡的说道:“商人被控制住了吗?显然不是,朝廷越是增加盐税,盐商们越是感觉到走私海盐的暴利。商人天生就是为了利活着的,如果有足够的利益,他们什么都做得出来。就像这次扬州知府被杀一案,就足见他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再说了”邓浩楠接着又道:“我们给盐商增加了重税,他们便会把重税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买不起盐了,那不还等于朕给老百姓增加赋税了吗?”

“皇上说的是”钱谦益点点头,道:“可是皇上如果不增加盐税,这些盐商们将会越来越做大。现在才刚刚起步,如果将来盐商们当中出现了垄断集团,富可敌国的财富将影响帝国的政局稳定”

邓浩楠冷哼一声,道:“朕虽然鼓励工商发展壮大,但是绝不允许出现威胁帝国安全的集团出现,即使出现了也要为帝国服务才行”

“皇上有何妙计?”

除了给盐商增加赋税,钱谦益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司光明在折子里已经说了,沿海老百姓没有土地耕种的,现在很多都开始私下制盐生存”

“他们这是藐视国法,辜负了皇上对他们的厚爱”

邓浩楠笑了笑,道:“爱卿不必太过认真对于这些小老百姓,自有地方父母官去管制,你跟他们太过认真的话,非得被气死不可朕的初衷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要他们不是造朝廷的反,一些小心眼儿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

“皇上仁厚”

邓浩楠接着说道:“朕从中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允许民间私自制盐出售”

钱谦益楞了一下,细想之后,突然道:“皇上这招高明啊”

开放民间制盐,那么很快就会有无数人加入制盐行业。老百姓纷纷制盐,卖给盐商换得生存所需资金。而全国各地除了海盐,还有井盐、湖盐等大批可以出盐的地方。例如青海就是一座巨大的内陆产盐区。

帝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很多大地主失去给他打工的佃户,手中大笔资金不忍心在土地上干耗着,势必转移投资去向。

传统思想告诉他们,投资制盐业将士一本万利。因此当大批富人将资金投入制盐业的时候,势必造成全国盐价格下跌,这样老百姓便有福了。

邓浩楠笑了笑,以他未来人的头脑,对付这些古代人,简直易如反掌。

之后几天,内阁迅速制定了相关细则,将帝国商法典关于制盐的法律进行了修改,并迅速下发到全国各地。

新法令下达后,顿时引起了全国的轰动。朝廷不再控制制盐业与民争利,只是收取制盐企业的赋税,其他不再限制。这样一来,全国各地掀起制盐风潮,商人们都以为制盐一本万利,因此将余钱都拿出来投资制盐业。

尤其是沿海地区,商人们个个家财百万,争先恐后的开办制盐公司。而老百姓们即可以自己制盐卖钱,也可以到盐商开办的公司工作,给沿海地区解决了相当的剩余劳动力。

邓浩楠只想到了制盐公司的增加,将会平衡制盐业的暴利,防止个别盐商独大的局面出现。同时还会降低全国食盐价格,为老百姓某福。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的这个决定,让帝国在不久的未来率先爆发了由制盐业带来的产业**。

当然,邓浩楠也是骑驴看唱本,走一步是一步,他可没那么大的本事,可以预测到那个结果。

※※※※※※※※※※※※※※※※※※※※※※※※※※※※

美洲,西雅图要塞。

经过五年的工程建设,西雅图要塞如今已经扩大了数倍,成为了一座强大的军事要塞。

自从兵部得知了西班牙军队攻击玛塔普拉要塞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帝国军方人员便开始介入研究西方人的星型要塞了。

未来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将会和西方人正面交锋,为此总参谋部成立了星型要塞研究参谋部,专门用来研究星型要塞的优缺点,以及针对星型要塞的缺点,应用到帝国军队对西方人的攻势上,同时星型要塞的优点应用到帝国未来的军事要塞上。

巴达维亚要塞至今还立于荷属东印度群岛上,其他五国费尽心思也无法攻克,这让帝国军方产生最初建造星型要塞的想法。当巴布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