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上推三代文化传统的祭祀思想而来,再向上推,应该归到黄帝前后时代,与
上古民族流传下来的巫祝,在医学上,用于精神治疗——“祝由科”的渊源。
根据《书经})学系的文化传统,直到《礼记》中心的祭礼思想,可以了解我
们的祖先,在三代以上的宗教思想,与宗教情绪,也正如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
起源一样,都是由于泛神思想,与庶物崇拜等观念而来,然后渐渐蜕变,形成
一神论的宗教权威。我们的祖先,虽然也与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来源相同,先
由类似宗教的信仰开始,但是始终不走一神权威论的路线,而且最大的特点,
始终把天、神、人三者在道德善恶的立足点上,永远是平等如一的。并且以崇
敬祖先的祭祀精神,与祀祷天地神抵、山川鬼神的仪式,是互相为用的,尤其
是周代文化,形成融会三代的文化思想的精粹,建立各种大小祭祀的规范,统
以祭祀祖先为中心。所以我们后世对于已故祖宗父母的牌位,一律都叫为神主,
由此而建立以“孝道治天下”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由
上古宗教思想学的发源,大有不同之处,万万不可以拿其他文化的规格,随便
向中国文化头上一套,那便有张冠李戴,绝对非我文化的本来面目。
由于上古的祭祀天地神抵,与山川鬼神的演变,到了唐尧、虞舜、夏禹的时
期,便继承先民的思想,以“封禅”山川神祗,为国家民族治平政治象征的大
典。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封禅”的真正精神,仍然是以人文文化做本位的意义,
为什么呢?
因为山川神祗,虽然伟大而崇高,然而不经人间帝王,率领全民意志去崇敬
它,“封禅”它,那么,它依然只是一堆山水土而已,“圣从何来,灵从何起”?
大家都知道“封禅”思想,在中国上古文化思想中,等于宗教的观念和仪式,
可是大家都忘了它的内在精神,却是提高人文思想的真义。唐、宋以后,儒家
思想所褒扬大人君子的圣贤,与元、明之间民间小说的《封神演义》,都由这
个精神而来。到了秦始皇、汉武帝的玩弄“封禅”开始,这种传统而来的“封
禅精神”,就大加变质,完全不合古制。他们除了表现帝王权力的踌躇满志,
借此巡狩四方,用以耀武扬威的意识以外,事实上,确被当时一班祀祷派的
“道士”们,利用他们心理上的弱点,妄求“长生不死”,妄想登遐成仙,要
做到道家传说黄帝乘龙而上天的奢望,于是便在历史上记载道,秦皇、汉武戏
剧性“封禅”的一页了。这一派“道士”的方术,完全讲究精神与灵魂的作用,
利用药物,配合咒语与符箓,借此而锻炼心理意志的统一,引发心灵电感的功
能,演出鬼神幻术,博取野心家,如秦皇、汉武的信仰,使其做出求药寻仙,
“封禅”以邀神佑的豪举。他们在这中间,便可上下其手,自饱私囊。如李少
翁的招魂,栾大等人装神弄鬼的幻术,不一而足,及其祸弊所及,汉代宫廷的
巫蛊大案,就是当然结果的榜样了。后来历史学家,把这一批“道士”
或“术士”的滥账,一概记在“方士”名下,这对于秦、汉以来真正的“方
士”们,似乎大有不平之处。我们在这里附带地说明一句,中国文化学术思想
中,对于精神学、灵魂学与心灵作用等雏形,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已经普遍
流行,只要读过《论语》,孔子讲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便可知道孔子
对于“封禅”的观感,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独罪于天,无所祷也。”等章句,便可知道古代对于家神、灶
神崇拜的习惯,由来久矣。
秦始皇重“封禅”,汉武帝在“封禅”以外,更喜欢祀拜灶神,同时,又相
信降神的法语,这便是后世流传到现在的扶乩、扶驾(这几种方法不一样)等
旁门左道,相信灵魂存在的传统。我们平常随便开口批判别人为迷信,其实,
真正最迷信的人,倒不是愚夫愚妇。实际上,知识愈高的人,愈是迷信,而且
批评别人迷信的,在他心理上,正在迷信的案臼之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
有深度的心理问题,将来再讲。然而,为什么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都很
愿意听信迷信的神话,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人类知识,始终无法解开宇宙人
生的谜底,所以祀铸派的“道士”
们,就能在种种心理的空隙上兴风作浪,产生利用的价值,极尽玩人的手法
了。现在我们举出司马迁在《封禅书》上所载汉武帝相信神话的迷信现象,足
以显见古今中外一律的戏剧。如说:“神君所言,上使人受之,书其言,命之
曰书法。其所语: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喜。”于是便有神仙
派的五利将军,“装治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公孙卿的奏言“神仙好楼居”,
便大兴其土木了。至于秦始皇做的诸如此类的故事更多,你能说秦皇、汉武,
不是第一流的聪明人物吗?
这种做法与思想,不是第一流的傻事吗?因其聪明绝顶,才会有这样的傻劲,
不傻者,未必如此“聪明”,这又是一个哲学上的重要课题,在此不必细说。
然而祀祷派的思想,都是一派谎言吗?不然,真正祀祷派的渊源,除了上面
讲过,实是远继三代以上的祭祀精神以外,它的内容,也自有它的学术源流,
而且包藏很多学术价值。例如,尽人皆知祭神情兴祷祝(告),是全世界,贯
古今,所有宗教共同的仪式,如果要研究全人类原始上古文化思想的渊源,那
么,对于道士祀祷派渊源的追溯,便不可轻易放过,同时,也不能只把它当做
人类原始的迷信而已。
因为虔诚的祭祀与祷祝,有时候的确可以产生心灵的感应,对于事物的反应,
达到俨然有如神助有功效。当然啦,这里所说有时候的意思,便是指精神意志,
绝对统一,达到极其虔诚的情况,这种作用与功效,也便是人类对于精神的功
能,心灵的玄妙,灵魂的奥秘,三种基本的学问,始终未经解开的谜底。上古
的巫祝,以及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祝由科”,他们便在这种奥妙的学问上,
建立它的基础,后来尽管演变而成为宗教的仪式,可是在它的基础上,还是由
于精神生命的心灵作用,与灵魂的关系而来,我们如果把它迷信的外衣褪去,
不是用来欺人,是以科学的精神来研究,你能说它不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吗?
假使人们真能研究发明精神的功能与奥妙,证明灵魂的存在,那么,对于宗教、
哲学、科学的文明,也必随之而来,会有新的变化了。其次,“道士”们用以
统一精神,用做祀祷的咒语,看来都是鄙俚不文,不堪卒读。然而,推开精神
作用而不讲,如果要研究古代的方言,与古代民俗的俚语,那就不能不留心注
意,足供发掘了。至于画符用的符箓,由东汉时期,张道陵五斗米道以后,派
别更多,符箓的式样,也不统一。如元、明以后,辰州派的符咒等等,看来真
有鬼画桃符,如同儿戏的感觉,然而你要研究上古文字不同的来源,例如蝌蚪
文等,以及印度梵文与中国符箓的关系与唐、宋以后,道教自创文字的思想,
就不能不慎重地注意了。总之,祀祷派“道士”们祭祀、祷祝的礼仪,以及画
符书箓、念咒诵文等方法,其主要精神,仍然要与“方士”修炼派的养神论者,
与养气论者的作用合一,才有灵验。换言之,当在画符书箓,念诵咒文的时候,
不能达到忘身忘我、精神统一的境界,不能炼到神凝气聚,阔气炼形的情况,
那便如民间俗语所说:“不会画符,为鬼所笑了”!所以晋代道家的葛洪,在
他著作的《抱朴子》中,讲到修炼符箓的要点,便特别提出炼气的重要。因此
祀祷派的方法,仍然属于“方士”学术的范围,其由来也久矣。
|下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道家与方士,方士与神仙,在这三个名称之下
的类型人物,及其学术思想的内容与渊源,由战国而到秦、汉之间,实在都是
互相为用。自汉魏开始,延续一千多年,直到现在,方土的名称已成过去,只
有道家与神仙,却成为不可分家的混合观念。其实,汉魏以后,道家神仙的学
术,已经远非秦、汉以上的面目,这一千多年来道家的神仙,实际上却是丹道
派的天下,所谓丹道,便是以修炼精、气。神为主的内丹方法,以求达到解脱
而成神仙为最高目的。关于神仙的种类,在宋、元以后,归纳起来,约分五种
:(1 )大罗金仙(神仙)。(2 )天仙。(3 )地仙。(4 )人仙。(5 )
鬼仙。初步修到死后的精灵不灭,在鬼道的世界中,能够长久通灵而存在的,
便是鬼仙的成果。修到祛病延年、无灾无患、寿登遐龄的,便是人中之仙的成
果。过此以上,如果修到辟谷服气、行及奔马、具有少分神异的奇迹,可以部
分不受物理世界各种现象所影响,如寒暑不侵,水火不惧的,便是地仙的成果。
再由此上进,修到飞空绝迹,驻寿无疆,而具有种种神通,有如《庄子》、《
列子》寓言所说的境界的,才算是天仙的成果。最高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世
间生死的拘束,解脱无累,随时随地可以散而为炁,聚而成形,天上人间,任
意寄居的,便是大罗金仙,也即是所谓神仙的极果。凡此种种,是否确有其事?
或者是否有此可能?我们现在无法证明,姑且不加讨论。但是有一点值得特别
注意的,在中国文化中儒家对于人伦道德、教育修养的最高标准是把一个普通
平凡人的人格提升到迥异常人的圣贤境界,已经足够伟大。而在另一面,还有
道家的学术,从宇宙物理的研究,与生理的生命功能而立论,更加提高人生的
标准。道家认为一个人可以由普通愚夫愚妇的地位,而修炼升华到超人,提高
人的价值,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把握宇宙物理的功能,超过时间空间对
立的束缚,而且早于公元前一千多年,毫无十六、七世纪以后的科学观念,便
能产生他们自己独立的一套科学观点,无论它是幻想、是事实、是欺世的谎言、
是有实验的经验之谈,都是值得我们瞠目相对,需要留心研究的。
(一)丹经鼻祖的作者魏伯阳自秦、汉以来,开创修炼神仙丹道学术思想的
人,比较有案可稽的,当然要首推东汉末年的魏伯阳,也就是后世道家所尊称
的魏真人或火龙真人。关于魏伯阳的确实身世,与他生存准确的年代,始终还
是文化史上一个大谜。但是,他是东汉时期的人,大概不会错,他只有比祀祷
派、以符箓道术起家、开道教先河的张道陵为早,那是较为可靠的。大家都知
道东汉时期的文化,是儒家思想的衰颓时期,一切学术,都已渐趋没落,可是,
我们不要忘记,它在理论物理的科学与理论天文学上,却有很大的成就,只因
后世一般缺乏科学修养的人,把它统统归入无用之学“象数”
案卷中去了。其实,什么是“象数”?“象数”学中的真义究竟包含了什么
东西?
恐怕一般人,除了随人转语而加批评以外,自己都没有好好下过功夫去研究,
以外行人的眼光,去批评一件非常深刻的内行事,真是多么“冤哉枉也”!东
汉末期,在道家与道教史上,产生两个划时代的人物,一是魏伯阳,另一便是
张道陵。魏伯阳是代表上古传统文化中的隐士精神——神仙。张道陵却在汉代
以后,构成了道术传统的世系,到了宋、元以后,一直成为江西龙虎山正乙派
张天师的世家。他与山东曲阜的孔子世家,互相并陈。在中国文化历史上能够
以学术思想,造成一两千年世家的系统,只有儒家的孔子,与道家的张天师,
岂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吗?
这也就是说明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学术思想如何尊重的精神,他能够在文化
的王国里,自由给予圣贤、神仙、高士、处士隐逸等等极其美善的封号,而且
是不问今古,都受到一分尊崇的礼遇。可是魏伯阳,却是走的“隐士”路线,
结果只有给人以“不知所终”的疑猜而已。他赠予后人唯一的礼物,就是他的
一部千古名著《参同契》一书。他这部著作的确绞尽脑汁。有人竭其毕生精力,
从种种方面去研究摸索,还是毫无头绪。宋代理学的大儒朱嘉,便自认他的一
生对于这部书的研究是失败了,可是他爱好它,为了避免“阳儒暗道”的嫌疑,
他曾经化名崆峒道士邹诉,注过《参同契》。
魏伯阳著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修炼丹道的原理与方法,证明人与天
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和原理,为了整理自古以来的传承,证明人
为的修炼,可以升华而成神仙的传统学术,他以《周易》的理、象、数三部分,
和周、秦到两汉,用在天文物理学上的原理与原则的五行、干支之学,以及道
家老子传统的形上、形下的玄学原理,一齐融会贯通,为丹的修炼程序,做了
一套完整的说明。
所谓《参同契》,便是说:丹道修炼的原理,与《周易》、《老子》的科学
而哲学的原则,参得透彻了,便可了解它们完全是同一功用,“如合符契”的。
所以他便融会《周易》、黄老、丹道这三种学术共通的道理,著述这本《参同
契》了。在这本书中,他的文词简朴而优美,犹如《易林》的词章,也是千古
绝调之笔,他把丹道修炼的原理,区分为药物、服食、御政三大纲要。然而如
《老子》这本书一样,它原始的篇章次序,究竟是如何地安排,确费后人的疑
猜与稽考,这又富于道家“犹龙隐约”的风味,可与老子其人及其书互比隐晦。
如果我们要把丹经的鼻祖著作《参同契》,比之老子的书,那么,另一部丹经,
是宋代张紫阳真人所著的《悟真篇》,应该比之如庄子的书了。
《参同契》所讲的丹道学术,特别注重身心精神的修炼,它所指用于“返老
还童”、“长生不死”,至于最高解脱而登上仙位的丹药,主要的药物,便是
人人自己所具备的精、神、黑而已。即在修炼的过程中,也可以借用,或者必
须借用外物的丹药,那是为了培养补充衰歇而有病象的身心,使其恢复精、神、
焏的生命本能而已。它是中国养生学的祖述宝典,也是最早研究身心生命奥秘
的著作。它影响汉、魏的医学,生物物理学,乃至佛学与禅宗。后来道教的经
典《黄庭经》,所谓“上药三品,神与炁、精”等思想,以及《龙虎经》等的
著作,都是由《参同契》的蜕变而来,不过加上一些宗教神秘的观念而已。它
认为恢复精神先天原始的情况,能够自作生命的主宰,以及变化生死的功能,
一切都可操之在我,才是眼食丹道的效验。至于锻炼药物的精、神、炁与服食
的方法,必需要有正确的心性修养,与真正智慧的认识才能做到。所以统摄修
炼药物,服食成丹等的程序,便要透彻了解御政的重心。讲到药物,虽然指出
精、神、黑为修炼丹药的主材,但是,并非如宋、元以后的丹道,参合佛学禅
宗的理论与方法,而且更不是明、清以后伍冲虚、柳华阳的丹道学派,专以性
神经系统的精虫卵子等,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