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阳帝国-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好了,我们这就过去。”

    两人迅速大致方向移动,很快就听到前面公园门口,就听到有人在唱着完全走调的歌。林赶紧从背后靠近,如果事情顺利,也省得为了点钱,杀人埋尸。他快速跑过去,看到那汉边上还有一摊尿渍,显然醉的不轻,有人到了边上也不知道。

    他将烂醉如泥的醉汉翻过来,那家伙像死尸一样死沉,倒是也不反抗,还在口齿不清地唱着小调,一模衣服口袋只有几个硬币,再摸上衣口袋没发现钱包。

196检查证件() 
那小子还在唱着庸俗小调,完全不知道有人在翻他的裤子,不过林找了一遍,周身竟然只找到一些零钱。

    褚艾云打开手电四下搜寻,倒是在5米开外找到一个公事包。打开一开,钱包就在这里面,除了钱还有名片:东京芝浦株式会社销售课的一名职员。大概是应酬客户喝高了。

    两人从里面拿出各种票面合计60日元,其他原样放回,然后赶紧回到树林猫起来。前方就有一个车站,根据侦察,早上5点30会有第一班车进东京的车。如果一切顺利,今天上午就能进入东京,然后等到晚上,从某个地方进入那所陆军军医大学,找到那栋牧野等人可能藏身的宿舍,二话不说,把几个人干掉,事情就解决了。如果找不到,明天就撤回潜艇。

    东方地平线渐渐发白,两人整了整衣服,将皮鞋擦干净,然后走出树林。附近是一片规划的整整齐齐的农田,沿海岸的路面是由沥青或者泥结碎石铺成的,虽然村庄里很多房子看着破破烂烂,但是还都通了电,村落四周有高压输变电装置,这会儿一些房屋里亮起了灯,看着远比上海周边的农村地带现代化。

    田埂上一个人也看不到,看来还没到日本人下地干活儿的时候,走到路上,得到无人机信号,前面有一群光着膀子的人正在列队跑步,从千叶东部学校出来,校园操场上并排有4门山炮,可能是什么军校。419询问林是否要避开。林觉得没有必要,正好检验一下自己的着装是否妥当,419提醒日本人沿着街道左边跑,务必注意。

    林带着褚艾云向北走去。远远就听到整齐的歌声以及步伐声,听着声音还很稚嫩,唱的歌词隐约可辨,似乎是七生报国,靖国神社再相见之类鬼话。

    林慢下脚步,大约40名只穿着裤衩的年轻人从前面拐角出来,领头的年长者一看路上有人,显得更加振作,步幅明显增大。后面的学生也越发抖擞,歌声高亢起来。

    林倒是不怎么避讳,还微笑着向路另一端气喘吁吁的小子们挥手,等他们跑过时,还举起照相机(从宋江那里没收那部)拍照,他差不多已经融入记者身份了,只是褚艾云还有些紧张,不太敢直面那些日本人。

    那边日本人也并不为意,一路高歌就过去了,可见服装上过关了。林在上海时,就一直留意各色人物的衣服,分析着装心理和身份差别,在国际饭店更是见过不少日本记者,所以他心里很有底。

    “黄鼠狼,这里黑龙,情况怎么样。”

    “看年纪是东京附近幼年军校的小崽子。”

    419上,程大洋看的一个提心吊胆,林的胆识确实让他有些敬佩,他应该也知道,从自己身边过去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或多或少的威胁,只要他漏出破绽的话。

    前面又出现一名住着拐棍,驼着背的日本老太婆。林秀轩给褚艾云使了一个颜色,示意他去问问路,倒不是真为了问路,只是见副艇长有些晕晕乎乎,先练练他的胆子。

    褚艾云老远过去,那位身高不到一米四的老太婆就停下步子等着,等到了跟前,主动向褚艾云道了一声早安。

    “早上好啊老婆婆,附近火车站怎么走?”

    “您是说电车站?”

    “啊,是啊。”

    看着有80的老太婆慢慢转身,向北面一指,果然和无人机侦察到的方向一致。

    “就在哪儿。大约半里地(1日里折合大约4公里),您二位赶到那里,第一班车也该到站了。”

    “多谢了,老婆婆。”

    两人从老婆子边上过去,褚艾云的情绪似乎稳定了一些,他知道自己的日语没有问题。

    两人就像游走在乡间的城里一般知识分子,带着昭和年间寻的礼帽,穿着西服,但是没有戴领带。林还贴着假胡子,这是他观察到的,日本年长记者的一个特征。

    走了一会儿,路边看到了京叶特快习志野站的指示牌子,扛着各种农具的农民也开始下地干活儿。路人走近了,大多会向他们欠身,简略问个早安,乡间一片祥和有理,眼看一切顺利。

    两人走过村庄,到了火车站,期间除了一只警惕的柴狗向他们吠叫了一阵子,没有受到其他怀疑。

    车站处已经有窗口售票,到东京每人20钱,褚艾云买下车票。无人机确定,车站不远处有一个派出所,不过似乎还没上班。车站附近也没有看到警察或者军人,只有墙上各种香烟广告的一角,有一个全民防谍的告示,怎么看都比上海要容易蒙混得多。

    这个时代的日本民间,好像还远没有战争迫近的感觉。事实上,日本人将战争输出到了中国,本土还没有遭到过任何实质的反击,普通人民还沉浸在国土绝对安全,优哉游哉的心理状态中。对于本次渗透而言,算是相当有利的条件之一。

    实际上,早在民国27年5月,也就是南京大屠杀后3个月,中国空军就曾经利用2架马丁b10轰炸机,对日本扔过一次传单,企图唤起日本人民的良知,当然同时也是为了暗示中国有空袭日本的远程打击能力。当然这次行动根本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抛洒传单更容易被敌人看做软弱可欺。日本军部最直接的回答,就是将国民党军赶到更深远的内陆去,从此中国空军失去了再次靠近日本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那次行动,本该换成炸弹。

    没有蒸汽弥漫,没有悠长的汽笛声,一列安静的电气列车,准点来到了站台。

    林在腋下夹着几份,报摊上买的昨天的晚报,两人未经任何盘问,就过了检票口上了车。

    早上第一班的列车,车厢里很空,看来东京还未成为后来的那样的繁忙的城市。两人找了一个远离其他乘客的僻静角落坐下,褚艾云又开始有些不自在,林倒是非常坦然地翻起报纸。

    列车启动,向着西方开去。林秀轩目测,时速不超过40公里,也就是说这趟旅程至少得有3个小时,选择千叶上岸也是无奈之举,只有这里的海岸显得比较安静,潜艇容易靠近。

    他打开一张朝日新闻,头版内容是苏德战争。草草扫了扫内容,德军军势强盛,到此刻分兵出击的意图已经明了,截止13日,各路兵锋指向列宁格勒、顿涅斯克、莫斯科、高加索、彼得罗夫、布良斯克。此刻战线暂时平静下来,中央地带德国坦克群动向不明,似乎正在酝酿大的战役。之前半个月,红军溃不成军,望风而降。军事评论家长川彰预测:“毫无疑问,10月底莫斯科就可能被攻克。”

    另一版内容是对罗斯福制裁日本的评论文章。文章开宗明义,表明石油禁运,是美国扼死日本海军的最险恶手法,预测近卫内阁已经不堪重负,会在几周内倒台,日本可能需要一位手腕强硬的领袖来领导,才能走出目前的危局。随后笔锋一转,又指出一旦美日对抗加剧,前途实在难以捉摸。这篇文章笔法暧昧,思路不清,完全看不懂作者的本意到底是赞成一位强硬军人上台,还是持相反意见。

    火车到了市川站,上来的人渐渐多起来,两个穿着学生制服,提着饭盒的家伙,做到林的边上,看校徽是东京一所高中的学生。两个半大小子一座定,就开始旁若无人地谈论起来,林秀轩留心听着他们说话,以便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

    “我昨天弄到了两张星期六的电影票。”

    “准备和女朋友去吗?什么电影?”

    “乱世佳人。”

    林在一边默不作声,心想倒是和上海同步放映,他记得在上海时,霞飞路上电影院也在放这个电影。

    “学校不是要求抵制美英电影吗?你买了一张电影票,就让美国人多造出一发子弹对付日本。”

    “那日本为什么非要进口美国石油?”

    车厢里的空座差不多已经坐满,前面突然有人摇铃,一个穿着铁路员工制服带着“检查”袖标的人走了出来,他身后还跟着一名军人,带着宪兵袖标,林知道第一次真正的考验到了。

    “请各位乘客拿出车票和证件。”

    乘务员喊道。

    林向对面褚艾云望了一眼,示意他不要紧张,不过看上去副艇长脸色还是有些发苍白。

    旁边两个家伙早早将一张类似月票的纸片和学生证握在手中,看来是非常普通的例行检查。

    林假装看报纸,偷偷关注着乘务员和宪兵靠近,只见乘务员检查每个人的车票,他身后的那名宪兵背着手,严厉扫视每个人,但是并不检查每个人的证件,似乎只是按照一定的间隔,抽查十分之一。

    眼看倒了跟前,林秀轩放下报纸,从一只考究的钱包内掏出车票,交给乘务员,对方很快看完,就还到他手上。

    “出示证件!”

    宪兵恶狠狠盯住林秀轩的脸,就好像看出什么名堂似的,完全不看旁边的两个学生。

    林从容地点头示意等一下,然后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记者证,交到宪兵手上。日本没有统一的身份证件,乡下来的穷人会带一块警察署发的,写着籍贯姓名的布,有时候干脆缝在身上,不过一般体面人还是能拿出一些证明身份的证件。林现在扮演的就是体面人。

    宪兵仔细看了一遍林的记者证,显然用70年后伪造技术制作的证件完全没有破绽,当然如果去东京新闻报社查找,并不会有此人存在。

    这个狗日好像察觉到了什么,久久没有将记者证还给林,林刚才统计,他检查证件的平均时间是15至20秒,一般也就是对照一下脸,但是他停留在自己跟前的时间,却超过30秒了,就连旁边两个学生也察觉到了什么,开始偷偷瞟他。

    “林先生,为什么你不看你们自己报社的报纸?”

    宪兵突然问道。原来他注意到,堆在桌子上的一堆报纸,从读卖到每日新闻,还有林手上的朝日新闻,唯独没有东京新闻。

197府邸() 
“我们每天都研究同行的报纸,这是主编的规定。”

    林镇定回答道,他对面的褚艾云突然发现,组长这句话的口音完美无缺,看来最近一周在潜艇上,录制并反复收听东京各个电台的广播,恶补口语有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当然肯定不能说太多。

    “嗯,很有头脑的规定。”

    宪兵收起那张板着的臭脸,他将证件还给林秀轩的时候,还报以微笑。

    “这么说,你是摄影师?”

    宪兵转向褚艾云,大概是看到他脖子上的照相机,依靠服装和道具引发的心里暗示,总是非常有用,现在宪兵开始用主观猜想,脑补对象的社会身份了。

    “是的,我是生活版摄像师。”

    褚艾云略显紧张,但是并没有引起怀疑。

    “国民都在艰苦备战的时候,你们竟然到处采访女演员,真是让人羡慕啊。”

    宪兵转而离开,第一次考验结束,对褚艾云而言,这是建立起自信的重要一步,虽然他在上海的澡堂已然冒充过日军,但是那毕竟在中国地面,仍然有逃跑的机会。

    列车缓缓经过宽阔的江户川铁路桥,然后停靠在松川站。至少20名穿着军校生制服,佩戴陆军准尉军衔的家伙吵吵闹闹上了车,大部分没有找到座位,就站在那里海阔天空地谈论局势。话题基本围绕美国对日本的制裁。

    林小心倾听,了解这些今后几年内,将会陆续阵亡的家伙说些什么。不一会儿,就听出了一些名堂,这伙人刚刚通过了士官学校的毕业考试,今天要去九段下的靖国神社参拜,一周后就会分配到各个师团,担任见习军官。几乎所有人等急不可耐地等着战争扩大,等着建功立业,谈及对美或者对苏战争都是一脸轻松,中国已经奄奄一息,更是不足道哉,唯一的问题是,日本的政客或许不可靠,很可能不敢对美开战。

    倒也不是没有分歧,有人认为英国已经老迈,而美国人压根没有为国牺牲的精神,所以应该立即从南方下手。也有人认为,日本应该借助德军在苏联势如破竹好时机,立即在北方攻入苏联。

    “要是我们陆军现在还不动手的话,会被希特勒看扁吧?我们已经打了4年,仍然没有占领重庆,而德军已经吞并了大半个欧洲。真渴望有德国那样的汽车工业和机动力量。”

    一个家伙大声嚷嚷起来。

    “如果让德国人来中国,他们的汽车部队也会陷在中国乡下的烂泥地里,动弹不得,要知道中国的领土并不比欧洲小,并且没有像样的铁路和公路。”另一名准尉故做深思熟虑道。

    “我认为,现在对苏联作战把握大最大。”

    “如果我们与苏联交战,本应该在初夏就动手,现在已经晚了,很快苏联的冬天就会来到,而陆军仓库里根本就没有装备5万人的冬季装备。”

    “没有石油,战争就无法进行。现在还在说北进的,都是傻瓜。”

    窗外,一架从海上返航的川西水上侦察机,正好与铁路并行飞行,顿时满车的日本人都向这架飞机招手,飞行员晃了晃翅膀以示他看到了,引得车上日本人再次欢呼。褚狂热的环境,让褚艾云浑身不自在,感觉完全被窒息,真不知道这种煎熬何时是个头,林秀轩倒是乐在其中,还叼着香烟向窗外挥手。

    列车越过江东区进入东京。到了千代田站,那些陆军见习军官们一起下了车,可以看到他们在月台上就展开了一面军旗,然后整齐列队。这是要步行去靖国神社。

    火车再次启动,慢慢开过日本武道馆,场外插满了大相扑比赛的宣传旗子,随后就可以看到靖国神社,门口聚集了不少人,高音喇叭播放着军国主义歌曲,场面比日后的战败纪念日要小一些。列车缓缓开过日本皇宫进入新宿,林秀轩和褚艾云的最终目的地眼看到了。

    上午9点30,火车到站,两人提着箱子下车。月台上溜溜达达的警察,见他们衣着体面,也并不靠近,他们顺利出了站。

    车站附近人流太多,无人机无法找到他们,他们不方便开口问路或者雇人力车,只能暂时等着无人机找到自己并指示道路。远远可见东面护城河后面的皇宫一侧。

    镰仓时代日本武将楠木正成的塑像前,近卫师团的大约一个小队,正在换班,看着认真而又严肃,但是队列不整齐。

    林秀轩兴致所至,连连举起照相机按下几张,他在马勒船厂仓库找到几卷胶卷,正好派上用场,旁边路过的一些日本人悄悄流露出羡慕神情,宋江的这台莱卡135相机,十分符合他现在的生活版八卦记者的身份。旁边褚艾云没有林那么沉得住气,不断拽林的衣服,示意他能不能赶紧找个人少的地方?

    419上值班的政委,正在紧张地寻找两人,通讯机装在了手提箱里,通过侧向可以找到大致区域,然后再通过服装上的ir识别条发现,不过得花一些时间。

    他控制视野扫过日本皇宫,看到皇宫门口的95式坦克镇着场面,大量的市民隔着一条河驻足观望,从无线电测量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