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抗战-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身处沦陷区的北平老百姓,则越发想念二十九军。黄成祥说:〃要像二十九军那种素质,如果有个好的指挥官,那真是百战百胜的部队。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都是爱国的军官,都是很不错的。〃
二十九军撤出平津后,国民党军委会将其编成三个军,番号分别是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七。三支军队辗转各地参加抗战,至抗战胜利时,六万余人的二十九军,只剩下不足两万人。
1937年7月,作曲家麦新有感于二十九军奋勇杀敌的事迹,创作了《大刀进行曲》⑦,让二十九军英勇杀敌的事迹传遍全国,鼓舞着人们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战斗之中。这时,中国人面对侵略已不再沉默。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 
                  第13节:卢沟晓月(7) 
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
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保卫华北!为保卫国家流最后一滴血!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最醒目的字眼就是〃华北危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①赵登禹(1898…1937) 
字舜臣,山东菏泽赵楼人。时任第一三二师师长,在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他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位牺牲的师长,今北京市西城区的赵登禹路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得名。
②喜峰口战斗
又称长城抗战。1933年3月,赵登禹率领二十九军取得喜峰口战斗的胜利。中国军人不但砍杀五百余名敌人,还成功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喜峰口战斗是二十九军最辉煌的时期。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平津沦陷后,蒋介石将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为总司令,下辖三个军,分别是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刘汝明的六十八军和冯治安的七十七军。这三支部队的番号都暗含了〃七七〃,即为了纪念〃七七〃抗战。
③南苑
) *位于北平城南,从清朝开始驻扎军队,自古以来不但是兵营,还是战略要地。辛亥革命后,冯玉祥率军驻兵南苑,并开始了对南苑各方面的治理和整顿。1924年,他还将自己的婚礼设在了南苑。军阀混战期间,北平的驻军你来我往,但南苑始终是总部所在。南苑可以说是北平的心脏。日本人发动卢沟桥事变,也直指心脏南苑。关于南苑的重要性,萨苏先生在《血斗南苑》中有这样的表述:〃如果说宛平城是北平南方大门的锁,卢沟桥是开锁的钥匙,那么,南苑就是这扇大门的门枢。〃
④ 佟麟阁(1892…1937)
+;… 44 原名凌阁,河北省高阳县人,〃七七〃事变爆发后,指挥二十九军浴血抗战,最终壮烈殉国。他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佟麟阁路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得名。
  ⑤ 潘毓桂叛变
日军的伏击看似突然,其实是有原因的。原来,二十九军在7月下旬已经制定了一个反攻计划。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当时作为冀察政务委员会政务处处长的潘毓桂,在参加完二十九军的会议后,已经把全部的计划透露给了日军。潘毓桂的叛变直接导致了南苑的失守,以及赵登禹、佟麟阁两位大将的牺牲。但是,抗战胜利后,潘毓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第14节:卢沟晓月(8) 
⑥卢沟晓月
6 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看到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再加上倒影于水中的月色,于是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⑦ 《大刀进行曲》
!! 《大刀进行曲》的歌词先后有两个版本,文中选的是原始版本,现在流行的版本是: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这样荡气回肠的战斗歌词,足以与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初期、要用压迫者的鲜血涤荡国民灵魂的《马赛曲》媲美,是古老民族面对外族侵略所发出的最震撼人心的怒吼。
                  第15节:八百孤军(1) 
八百孤军
亲历者
王文川时为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重机枪连机枪手
杨养正时为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一连一排排长
编导手记
对于王文川来说,历史是一条长河!
河那边,1937年的炮火声犹在,困守四行仓库的数百条汉子决心一死;
河这边,北京二环路一栋破旧的房子里,呜咽的口琴声断断续续,行将就木的老人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如果把两种声音做一个诠释,那这交织在一起的旋律就是一段跨越70年的交响曲。
这声音让我变得沉默。
人生总有荒谬之处,活着并不意味着幸运,死去也不仅仅只是悲剧。
从在坚守四行的第一刻起,〃八百壮士〃们就抱定了血战一死的决心。团长曾在四行仓库的墙壁前,用一根木炭写下自己的遗书: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我们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命到底。
这一刻,他们无惧无畏!
然而,命运给他们的人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们活下来了。
我固执地认为,如果这一刻他们战死了,那他们将是一群勇敢的人;如果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他们将是一群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知道,活下去的屈辱与艰难。勇敢与伟大,在这一刻需要更多的勇气做出决断。
作为〃八百壮士〃中的一员,王文川和他的战友们一直在坚持活着。在1937年的炮火中坚持;在孤军营与日军的抗争中坚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荒岛上坚持;甚至在解放后的新社会里、在〃文革〃的热潮中、在开放后的人情世故下坚持,然后一个个的离去,又一个个的被遗忘。
这是个让人难以面对的事实,却又如此的清晰可见。
王文川一直在隐瞒,隐瞒自己的身份,隐瞒过去的历史,甚至是面对自己的子女。他沉默寡言,脾气古怪,性格暴躁不近人情。
为什么?
我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王文川的长子王家宾也在寻找。当王家宾搀扶着自己年迈的父亲再次回到四行仓库时,哭倒在团长谢晋元雕像前的父亲已经告诉了他答案。而即便是了解了〃八百孤军〃的前前后后,我依然没有找到答案。
在节目即将完成的时候,2009年12月7日凌晨2点30分,王文川带着他的口琴声,带着对老团长谢晋元的无比思念,带着将近70年的永恒记忆,带着再去四行仓库的最后愿望,永远地告别了。
我知道我一定会听到这个消息!但这一刻我并不悲伤。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在虹桥机场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后被射杀,日军随机以此为借口向上海增兵。8月12日,调集淞沪的日本军舰已达30余艘,海军及陆战队15000人。与此同时,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到上海杨树浦及虹口以北布防,战争一触即发。
8月13日上午9点,日军陆战队的一个小队冲进上海横滨路宝兴路地段对中国军队开火。零星的战斗持续到晚上,第二天一早,国民政府发表《抗战自卫书》,宣布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当天上午,中国军队主动发起了进攻。
淞沪会战爆发。
此次会战,国民党投入了包括德械师最精锐的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在内的所有精华。这是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激战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王文川①跟随八十八师②来到了上海,作为全副德式装备的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的一名重机枪手,这一年,他19岁,当兵满4年。
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他的手就再也没有离开重机枪。
战斗打得激烈,国难当头,曾经交战过的各个派系的部队握手言和,从不同的地方赶赴华北和华中前线。狭长的淞沪战场上云集了70多万中国军队,几乎调动了当时中国所有兵力的三分之一。在一派沿江平原的淞沪战场,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从全国各地仓促赶来的中国军队,全凭血肉之躯,经常整连整营地战死。
                  第16节:八百孤军(2) 
这样的战斗持续了70多天,但上海终究还是没能守住。
1937年10月26日,中国守军被迫转移。攻占上海城区后的日军,先推倒了孙中山的塑像,随后到处悬挂太阳旗,上海浓烟翻滚的天空中,唯独没有了中国的旗帜。
上海升起了唯一一面国旗
1937年10月27日清晨,一伙日军沿着苏州河边一路搜索前进。下午2时,当日军大部队接近四行仓库时,突然枪炮声大响。原本以为中国守军已经撤走的日军顿时陷入混乱,留下了八十多具尸体仓皇退去。那一天,上海市民十分激动,因为四行仓库里还有一支部队留下了。
日本全面侵华后,国民党政府即向国联呼吁制止日本侵略。国联建议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及其他与远东事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参加的会议,调解中日冲突。会议原定于1937年10月30日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召开。蒋介石希望在上海无论如何要有一支部队能够守到那个时候。1937年10月26日,刚刚升任五二四团团长的谢晋元③接到任务,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命令他死守上海最后阵地,吸引日军,掩护闸北地区友军撤退。
位于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④,因为高大坚固,并且紧临公共租界,易守难攻,被选为留守部队最后的阵地。26日深夜,团长谢晋元和营长杨瑞符带着400多个弟兄,退守四行仓库。
初到四行仓库时,有英租界士兵询问谢晋元带多少士兵驻守,谢晋元为壮声威答曰800人。
〃我们团长给我们训话,仓库在你们在,仓库不在你们就没了。〃听了团长的话,王文川有些激动,团长都这么说了,他也豁出去了。开始时敌人的攻击比较猛,王文川说:〃他一开始是猛攻击,我们这三挺重机枪,还有几挺捷克式的轻机关枪,一共五挺,打得他们抬不起来头。〃 但日军很快站稳了阵脚,出动了大炮战车,不分昼夜地进行波浪式的攻击,一场生死搏斗开始了。
王文川说:〃可是我们也不怕,他那一动,我们就发动重机枪'嗒嗒嗒',一带就是250发。〃当时,团长谢晋元经常身上带着左轮枪,趴在地上检查。〃谢团长就怕我们不打,谁要是不打,掏出枪就毙你,那没说的。〃
在四行仓库旁边的3间砖瓦房上,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一连一排排长杨养正带领他的弟兄们用手榴弹专打坦克,封锁敌人的冲锋线路。看到坦克被打坏了,恼羞成怒的日军把炮弹投到了房顶上。那一次,杨养正的一只眼睛被炸瞎了。
                  第17节:八百孤军(3) 
孤军抗敌的士兵们打得很艰苦,进入四行仓库的第2天,日军就炸断了仓库的通水设备⑤。仓库里存有黄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但为了不让敌人找到目标,大家不敢生火,饿了就吃生米,渴了就用枪筒子装一点水来喝。王文川说,那时候没办法,但也不觉得饿。
谢晋元知道,自己带领的这支部队已经深陷到几万敌人的重重包围圈当中,突围已经不可能,他走到一面墙壁前,用一根木炭写下了自己的遗书: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我们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命到底。
上海失守后,四行仓库周围插满了日本侵略军的军旗。11月29日凌晨6时,一面青天白日旗在军号声中高高升起在四行仓库楼顶。原来在28日夜里,刚满18岁的中国少女杨惠敏,穿越过横飞乱舞的枪弹,给孤军送来了一面青天白日旗。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没有音乐,只有一两声冷枪声;没有壮观的场面,只有十几位军人肃立敬礼。在数万日本陆海空军围困中,上海唯一的一面中国旗帜升起来了。
关于杨惠敏送国旗的前因后果,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和说法: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陈存仁的说法是:〃当时租界是中立区,上海本地人、各国记者、商人都站在租界这边隔着苏州河观战,看着日军对四行仓库的国民军狂轰滥炸,却无法前进一步,十分钦佩。这时有个懂军事旗号的人,自告奋勇向对岸的孤军打旗号,问他们需要什么紧急的援救物资,对方旗号回答'什么都不要,只要一面国旗'。大家知道后,一时也无法送过去。忽然有一个女童军叫杨惠敏的,用油布包着一面国旗,勇敢地跳下河去,冒着枪林弹雨泅水过了河,将国旗送到国民军手里。〃 
当时著名的战地记者曹聚仁则说,杨惠敏是受国民军指派将国旗由此通道送到了四行仓库,并无任何冒险之处。
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在《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一书中称,采访了杨惠敏本人后得出的结论是:1937年10月28日一个上午,和大部队失去联系的四行孤军用电话和市商会临时办事处通话,要求送一面国旗和补充粮、油、烟等给养,准备持久抵抗,决不投降。商会秘书严谔声先生当即召我嘱咐童子军团设法完成任务。
谢晋元与众将士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被当时的报纸媒体称做是〃八百壮士〃。战士们守了整整四天四夜没有休息,经常说着话就睡着了,脸上都是黑泥,都认不得彼此的模样了,但他们已忘了辛苦。
                  第18节:八百孤军(4) 
然而,就在壮士们四个昼夜不曾合眼,边战斗边修工事,准备与敌人作长时间的殊死决战时,10月30日统帅部命令孤军停止战斗,退入公共租界。
团长谢晋元痛心不已,声言,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遗嘱,誓与四行最后战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
杨养正说:〃租界找到了南京国民政府,因为战斗距离租界太近,极有可能伤到租界的利益。另外,统帅部给谢晋元说,抗战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所以退了。〃
1937年10月31日凌晨1时,团长谢晋元组织部队含泪撤出了坚守四天四夜的阵地,退入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守军全部撤走。
虽然上海最终失守,但有一点壮士们很欣慰,日军没能三个月灭亡中国。
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各界都赞颂谢晋元所部忠勇爱国的牺牲精神:
何香凝女士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牺牲精神。殉国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加伟大;前线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加英勇;全国同胞,将因为你们而愈加团结;国际人士,也将因为你们而愈能主张正义了。〃 
英国司令员史摩莱少将说:〃我们都是经历过欧战的军人,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中国敢死队队员最后保卫闸北更英勇、更壮烈的事儿了。〃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称:〃中国军队守卫上海76日之后,尚有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孤军,困于强敌,力持不屈,其英勇之气概,使人敬佩之至……〃 
美国的国际无线电台以〃八百壮士死守闸北〃为题,广播了一整天,声波传遍全球。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称〃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与后来的平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