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谏忙道:“他们是文臣,关键时候还要靠方世子,才能一举平定叛乱,为皇上安心。”
靖康帝戏谑道:“你们就不要互相吹捧了。”
那两人相视而笑,轻松了不少。
他们也是老亲戚了:方无适的三叔方制娶的就是王谏的亲姑姑王瑛,如今王谏的次子方亢又娶了方家姑娘。
说话间,密信破译结束,靖康帝收了笑,认真观看,方无适和王谏也屏息凝神,静静等待。
少时,方无适就见皇帝放在桌案上的龙爪攥成拳头,关节捏得发白,还不住颤抖,不由心一惊,目光悄悄上移,落在皇帝脸上,已经是龙颜震怒。
他担忧,慌忙叫道:“皇上!”
王谏也叫道:“皇上息怒!”
靖康帝又气又怒,手抖脚颤,身上一阵阵虚软,哪里听得见他二人叫,一面飞扫密信内容,看完一遍,又重头细看,一面心里翻江倒海般分析种种利害。
身为天子,处于这世间的权利最顶端,谁敢给他气受?就算他为某事气着了,雷霆震怒之下,惩罚当事人发泄出来也就完了,绝不会气成这样。
可是现在他却控制不住自己。
因为他知道了谋反的是谁。
王亨在信中回禀了梁心铭剿灭青华寺反贼的经过,以及孟清泉与反贼勾结,以假信诱使他上当,却被他和梁心铭将计就计,将截留军火的反贼一锅端了。
王亨又对李京指控梁心铭抢占烧制水泥功劳一事做出解释:指出蔡永为反贼安插在徽州的内奸,因捏住了李京偷情的把柄,逼李京窃取水泥秘密,诬告梁心铭;又说梁心铭早有预防,李京烧制的水泥质量有问题,请皇上及时阻止李京继续烧制水泥,更不能用这水泥。
最后,王亨说他目前至少有六七分把握,确定这次谋反背后主使人是白虎王族。他还需进一步搜集证据,为免贻误军机,特将此事紧急上奏,请皇上早作预防。
靖康帝猛拍桌,怒骂:“贱人!”
这是骂孟清泉,真是贱人!
虽然王亨和梁心铭并未吃亏,又一次取得了胜利,甚至窥见了背后主谋者,但靖康帝却并不感到高兴,有的只是气愤和愤怒:白虎王为什么要谋反?
靖康帝明白了,怪不得他们要诬陷朱雀王世子。试想:若是他之前将朱雀王的兵权给解除了,又因为六皇兄的死而对玄武王世子张伯远持有戒心,只剩下一个白虎王可以信任,那白虎王夺位岂不轻而易举?
想到这,靖康帝冷汗涔涔。
好在他没有糊涂,听了王亨的话,将三位世子全部扣留在京,让他们相互掣肘。又将赵寅幽禁在王府,对张伯远也暂时静观其变,对林世子也没有掉以轻心……调忠义侯方无适父子进京护驾,才没有落入反贼算计。
哼,不肯保他坐皇位,换了白虎王就能坐稳这江山吗?
真是笑话!
白虎王不保他,有人保他!
王爱卿保他,忠义侯保他!
还有梁心铭,区区一个才入仕途的状元,就能破了反贼的阴谋,夺回藏宝,灭了三百反贼精锐,又端了反贼在江南的窝点,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天命所归,白虎王没那个天命!
靖康帝愤怒地喊“拟旨!”
沈海慌道:“是,皇上!”
他从未见皇帝这样发怒过,慌的声音都发颤了。
王谏也上前,要帮忙研墨。
沈海取了空白圣旨来,王谏也研了墨,靖康帝一捋龙袍长袖,抓起一管狼毫,亲自书写圣旨。圣旨内容:擢升梁心铭为京都知府,接旨后即刻进京。
他要重用梁心铭!
天子坐镇京城,天子脚下的治理尤为重要,所以京都知府的品级比一般地方知府高。一般知府品级为从四品,京都知府为正三品,整整高了三级。
********
爆更开始,往后刷吧朋友们,看能刷多少(*^__^*)
第572章 公公替儿媳出头
京都知府品级高,还因为天子脚下难治理。
在京城这地界,别说皇城、内城、外城这些地方了,哪怕在京城郊外呢,屁大的田产纷争,都能牵扯出皇亲国戚来;一竿子扫出去,能扫倒一片王公大臣、官宦亲眷,处理京城的各类纠纷和诉讼,需要能力,更需要魄力。
从去年底梁心铭被刺杀以来,京城接连出现凶杀案,原京都知府钱庸,在靖康帝看来名副其实,就是个庸才。早想换了,一时又没人可换,现正好让位给梁心铭。
靖康帝一直想擢升梁心铭,又没理由。现在梁心铭立了这样大功:烧水泥修路、追回藏宝图、找到藏宝洞、剿灭反贼精锐、抄了青华寺反贼窝点、审出幕后主使等等,擢升顺理成章,论功行赏升到正三品绰绰有余。
梁心铭在六安府的道路已经修好了,剩下的工程委派其他人接手,只要有水泥,完成工程并不难。
等梁心铭进京,王亨在外追查,梁心铭在京协查,内外呼应,方才安稳。
靖康帝愤愤写完圣旨,一抬头,正要跟王谏和方无适说话,就见他们担忧地看着自己,这才想起还没告诉他们缘故呢,忙拿起桌上密信,令沈海送下去。
沈海躬身接了,送给忠义侯。
方无适接了,与王谏同观。
王谏一看之下,明显错愕;方无适却只是目光闪了下,没有露出太多的惊讶之色,便抬头看向皇帝。
靖康帝道:“你们可想到是他?”
方无适道:“当真没想到。”
靖康帝愤怒道:“朕真是瞎了眼!”
方无适忙和王谏安慰皇帝。
之前见皇上动雷霆之怒,还以为是什么坏消息呢,结果是好消息,但他们能理解皇帝愤怒的心情:最不可能谋反的就是白虎王,结果他辜负了皇上的信任。
王谏道:“皇上息怒。背后主谋浮出水面,皇上该高兴才是。皇上既知他有异心,正该早做布置。”
方无适也道:“正是。皇上洪福齐天,乃天命所归,岂能被奸佞夺位?他若是真命天子,也不会一再被梁心铭坏了事。梁心铭就是上天派来辅佐皇上的贤臣。微臣恭喜皇上!”
这话打进靖康帝心里,也暗合了广惠方丈当初的预言,梁心铭更将这预言变成了事实。
他点头道:“朕要擢升梁心铭。”
说完,将圣旨念给他们听。
又道出调梁心铭进京的理由。
王谏和方无适见圣旨都拟出来了,当然不会不知趣地驳回他,再者梁心铭这功劳是实打实的,应该擢升。
靖康帝还要赏梁心铭东西。
王谏忙阻止道:“皇上且莫心急。”
靖康帝问:“爱卿有何想法?”
王谏道:“梁心铭身为潜县县令,又奉旨修路,眼下擢升,无论是潜县县衙的公务,还是修路工程,都需要平稳交接,不能撂下就走。
“再者,目前徽州局势不明,要将反贼连根拔起,余党一网打尽,还需梁心铭协助王安泰。
“梁心铭在六安府经营几年,又因修路对青华府地形多方勘察,有他相助,必能事半功倍。
“况且白虎王老巢在荆州,但对方到底畜养了多少兵马尚不知晓。为稳妥起见,还需派兵增援忠义侯世子,等开战后,恐来不及了,再者也为接应梁心铭江南动乱,梁心铭想安全进京,必须派兵护送。”
靖康帝见他考虑这样细致,不禁暗赞“到底是老臣,行事周全”,忙问道:“依爱卿之意,该当如何?”
王谏道:“微臣以为,梁心铭该擢升,也要赏,皇上只管派人去徽州传旨,并借此机会派一支人马去增援方世子。
“到了徽州,令梁心铭不必急于进京,先协助王安泰破了此案,将江南反贼肃清后,起出藏宝,将工程等事交付清楚,再和王安泰一起回京。
“至于皇上的赏赐就不必带去了,等他进京后再赏给他,也省得搬来搬去的。”
靖康帝点头道:“这主意稳妥。”
王谏又道:“梁心铭既擢升,潜县县令的职缺出来,皇上还要令吏部选拔合适人选替补。”
靖康帝见他特意提起这事,想是有了人选,看在王亨的面子上,主动问他可有好的建议,不妨说来。
王谏道:“梁心铭知人善用,不仅将工程分段分派给当地官员,自己也只身在外修路、寻宝藏、抓反贼,却将潜县县衙公务丢给主簿管理。这人必得他信任,才敢放手。
“依微臣之见,那人既能独当一面,何不就提拔他为县令?如此一来,交接时岂不省却了好些麻烦,也免得弄个生手过去,要从头熟悉公务。岂不两全?
“修路工程也是如此,就让梁心铭来选择接手的人。若他说那几个人都不足以担此重任,再另派人去。”
他这样长篇大论地揽事上身,自有一番苦心:
一是帮梁心铭免除后顾之忧。
梁心铭将潜县治理得有声有色,万一吏部派个不晓事的下去,不能尽快接上手是小事,再胡乱改动,将她之前做出的政绩全毁了,岂不痛心?那主簿是她用顺手的人,提拔上来,还照以前一样经营,将来潜县发达,功劳还是她的。
二是不想梁心铭的修路功劳被别人分去。
有水泥在,这工程已经完成一大半了,谁去接手都是现成的功劳。倘若接手的人是梁心铭自己选的,那这条路最终修成后,大功劳还在梁心铭身上。
靖康帝听得连连点头,觉得他考虑周全,并没有趁机往里安插人,建议都用熟手,很务实的观点。
王谏又道:“微臣还有个建议。”
方无适听了不由瞅他,怎么今日这样肯出头?
靖康帝倒没异样,觉得他之前建议很好,对这建议也期待起来,催道:“爱卿请讲。”
王谏道:“微臣的建议是关于李京的。”
靖康帝怒道:“这该死的东西欺君,朕绝不能饶了他!”
王谏道:“李京不能饶。皇上便以蔡永和那姨娘的供词定他的罪,却要隐去水泥的问题,暂不揭发。”
第573章 王爱卿太阴险了!
靖康帝奇道:“为何不说?安泰特别提醒朕,说李京烧制的水泥不合格,不能用来修路筑城,要及早阻止他,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刚才他看了信吓一跳,正要派人去抓李京,并阻止俞希文用李京烧出来的水泥修路呢。
李京带着人在京郊折腾了近两个月,还真烧出水泥来了。正和俞希文摩拳擦掌,要大干一场,修一条由京城通往西北边疆的通衢大道。到时候,从内地运输军需物资往凌云关、飞虎关和玄武关等地,就轻松多了。
王谏没有解释,却微笑问:“李京是被蔡永拿住把柄,胁迫他偷盗水泥技术的。蔡永能不把这技术献给他主子吗?反贼会不会也在烧水泥呢?”
靖康帝瞪大了眼睛。
王谏正容道:“微臣以为,反贼肯定不会放过这样好的东西,没准已经在烧水泥修路了。”
靖康帝问:“所以呢?”
王谏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拼着咱们损失些,让反贼继续烧这水泥,并用这水泥修路、筑城,建的工程越多越好。皇上若舍不得损失,也可以先封了水泥厂,勒令俞希文暂停工程,借口要等梁心铭进京结案后再开工。但是,不要说水泥有问题,一个字都不要透露。”
靖康帝转向忠义侯,两人对视。
靖康帝道:“反贼肯定烧了!”
忠义侯道:“反贼一定烧了!”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王谏见他们领会了,也微笑。
不过,这微笑落在靖康帝和方无适的眼里,有些奸笑的味道,和王尚书一贯儒雅正气的形象有些不协调。
靖康帝指着王谏乐道:“王爱卿太阴险了!”
方无适也觉得这一刻的王谏很阴险。
王谏一脸正气凛然道:“不是微臣阴险,是他们心术不正所致。”
李京和白英是他派给梁心铭的,结果不但没帮上忙,还与反贼勾结,偷窃梁心铭的水泥烧制技术,更反咬一口,诬陷梁心铭杀人抢功,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王谏是好惹的吗?
这就让他们加倍偿还。
经过这一阵说笑,御书房的气氛轻松多了,靖康帝脸上气色也好了,心情也好了。
王谏又想起孟清泉,忙提醒道:“皇上,孟清泉勾结反贼,但其人已死,该如何处置?”
靖康帝立刻变脸,狠狠道:“死了就完了?挖坟鞭尸!再令孟家将她驱逐出族,否则九族同罪!”
王谏点头道:“吾皇圣明。”
于是传旨给刑部左侍郎石万春旨,按王谏提议处置李京。这旨意就由王谏去宣。王谏是工部尚书,李京是工部的人,又是他委派给梁心铭的,他去正合适。
接下来,便要商议调兵遣将了。
王谏立即告辞,不参与军政。
靖康帝也没挽留他,任他走了。
方无适看着王谏出去,欲言又止,然皇帝留下他商议军情,他又不好追出去说话,只低头沉吟。
靖康帝往下方一扫,只忠义侯一人,想着再叫几个臣子来商议军情,然在心里把要找的人挨个地掂量了一番,发现竟再也找不出一个来,不由怔住。
大靖文武并重,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往若有此类重大军情要商讨,白虎、朱雀和玄武三王肯定要进宫的。
然眼下情形特殊。
四灵一个靠不上。
从永平末年开始,大靖便设四灵护国,如今,青龙王自立门户了,安国和大靖并立;白虎王疑似谋反,自然不能叫林世子来;未查明真相前,朱雀和玄武也不敢全心信任,所以也不能叫赵世子和张世子来。在这紧要关头,皇帝身边除了忠义侯,竟多一个都寻不出来。
左右相、王谏他们?
他们治理经济民政能力都强,但文臣插手军政终究不妥,也不能听书生纸上谈兵。
兵部尚书马亮?
谁知有没有被收买?
……
靖康帝不禁黯然。
他意识到自己跟皇家太庙里供奉的历代先帝相比,能力不足,魄力也不够,想想若是英武帝遇见今日情形,必定能从容应对,而不似他这般抓不着头绪。
他被乱臣贼子逼迫到如此境地,怎不激怒?一冲动就想传旨,将林子程打入天牢。仔细一想,又冷静下来。证据不足,万一弄错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那后果不是他能承受的。这跟之前对赵寅的处置是一个道理。
方无适半天没听见动静,抬头一看,皇帝脸色又不好了,忙叫道:“皇上,该将三王召回京了。”
靖康帝道:“召三王回京?”
方无适重重点头道:“是!”
靖康帝蹙眉道:“这……”
三王中,只有一个人谋反,到底是不是白虎王,还需要进一步追查和搜集证据,才能一举歼灭。现在将人都召进京,打草惊蛇不说,万一敌国趁机发兵怎么办?
方无适道:“皇上,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月,王侍郎那里肯定有消息来,定能确定背后主谋。”
靖康帝道:“十天能有消息吗?”
方无适道:“应该不会太久的。”
跟着又道:“但兵贵神速,我们要提前布置。京城距离边疆遥远,皇上不妨先下密旨,分别召三王进京护驾。恐怕圣旨还未到边疆,王侍郎的消息就来了。到时,皇上再下第二道圣旨,让其中两王带兵擒拿反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