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宫廷- 第4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显然是齐国的国旗。

    而另外一面,这是简简单单的青底白框,内中以玄黑的颜色上书『琅邪』二字。

    换而言之,这支齐军来自齐国的琅邪郡,故可称之为『琅邪军』。

    只见呈现在赵弘润眼前的那支『齐国琅邪军』,人数有约万人左右,军中还有十余架井阑车与两辆冲车,到了宿县的西郊,便开始排兵布阵,准备攻城。

    而在赵弘润打量这支齐国军队的时候,这支琅邪军的主将,亦注意到了远处那一队高举着『魏、肃王』王旗的小队人马,不由地微微皱了皱眉。

    琅邪军的主将叫做『东郭昴(mao)』,乃是齐国名门、琅邪望族『东郭氏』出身,目测三十几岁的年纪,虽体魄魁梧,但隐隐带着几分儒雅气质,多半是一位文武兼修的将领。

    文武兼备的将领,在齐国很常见,因为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很注重个人文学修养的国家,因此就算是带兵打仗的将领,其胸中文采也绝不会差。

    毫不夸张地说,齐国将领的文学素养堪称冠绝中原各国,远不是魏国单凭武力也能当上一名将领的国家可比的。

    “将军!”

    在东郭昴的身边,一名亲卫小声提醒着前者,并指了指远方赵弘润等人所在的地方。

    『魏……肃王?哼!』

    东郭昴暗自冷哼一声,因为远方那面王旗他很熟悉,前几日还在蕲县的城楼上看到过,而当时,那个叫做伍忌的商水军主将,仗着有这面王旗在手,拒绝让他们齐军进入蕲县,这件事,他东郭昴还记得呢。

    “休要理睬,准备攻城!”

    冷眼瞅了远方的赵弘润等人一阵,东郭昴冷淡地命令道。

    不过话虽如此,他还是唤来一名亲卫,将『西路军已抵达宿县』这件事,火速禀告于他们东路军的主帅田耽。

    而听闻此将令,这附近约有近万的琅邪军仿佛是将赵弘润等人当做了空气,在各阶层将领的指挥下,陆续开始对宿县的进攻事宜。

    “可恶!竟然无视殿下……”

    见远处的琅邪军没有任何表示,宗卫长卫骄着实有些气愤。

    因为按理来说,赵弘润贵为西路军主帅,哪怕远处琅邪军的将领东郭昴并非赵弘润下属,好歹也应该主动过来问候一下,最不济也应该派几名亲卫过来,这是礼数。

    然而那名齐将,却无视了赵弘润这一行人。

    而对此,赵弘润的反应倒是平静地多。

    毕竟在他看来,齐国的军队由于他们常年压制楚国,自然而然会变得骄傲,更何况眼下,西路军与东路军又因为蕲县那件事而产生了矛盾,对方选择无视,这是再正常不过。

    不过话虽如此,赵弘润心中仍有些不悦。

    『哼!就让本王见识一下吧,百战百胜的齐军的实力!』

    目视着远方的齐军,赵弘润暗自冷冷说道。(未完待续。)

第671章:静观齐军(二)() 
『PS:剧情渐入高潮啦,求订阅、求月票啦~』

    ————以下正文————

    虽说赵弘润想见识一下齐军的实力,但这里的『齐军』,指的可不仅仅只是『琅邪军』,毕竟琅邪军只是东路军主帅田耽麾下数支齐军的其中一支而已。

    更何况,攻打宿县西侧城墙的琅邪军,满打满算仅有一万人,怎么看也不像是负责主攻的,顶多就是负责佯攻而已。

    因此,赵弘润一边观察宿县西侧城墙这边齐国琅邪军的攻城战斗,一边驾驭着战场缓缓朝着南面而去。

    至于目的地,自然是东路军主帅田耽所在的位置——田耽所在的地方,那才是东路军攻打宿县的主力军。

    不过在观察琅邪军的期间,赵弘润亦感到了心惊。

    倒不是心惊于琅邪军这支齐国军队的战斗素养,而是心惊于他们的武器装备。

    首先让赵弘润注意的,就是齐军士卒的铠甲。

    与魏国军队普遍采用的厚甲式甲胄不同,齐国军队的甲胄,让人一看就仿佛能联想到『轻便』二字。

    否则,如何解释齐军步兵在身着甲胄的情况下仍能健步如飞的事实?

    难道说,齐国的步兵,其实力居然还在魏国步兵之上?

    对于这个猜测,赵弘润是嗤之以鼻的。

    因为据他所知,他魏国的步兵,是中原各国中操练最严格、最艰苦的,尤其是像砀山军、浚水军、成皋军、汾陉军这类『驻军六营』,一名魏国步兵在战场上往往能面对两三名敌国步兵而不败。

    相当让人震惊的实力!

    这也难怪,毕竟魏国就是靠着步兵与战车打天下的,虽然说战车已被韩国的骑军所淘汰,但不可否认魏国的步兵,仍然是让中原各国都感到头疼的强大武力。

    而相比较魏国步兵,齐国的步兵,不,确切地说应该是齐国的军队,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让人称道的地方。

    仅有一点,那就是齐国军队的武器装备。

    齐国的殷富,举世皆知。

    曾经在得知六王兄前赴齐国临淄作为质子时,赵弘润曾向礼部询问过有关于齐国的情况。

    而当时所得知的情况,让赵弘润颇为目瞪口呆。

    齐国的殷富,殷富到何等程度?

    殷富到举国上下仿佛没有贫穷的人,更不会有人在寒冬因为饥寒而饿死、冻死,从未听说过。

    『国民皆有余粮』,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件事!

    要知道就算是在魏国,在赵弘润所看不到的地方,每年冬季都不知有多少贫穷的魏人因为饥寒交迫而死,而楚国更是不必多说,每年举国上下饿死的人,远比楚暘城君熊拓当年攻打魏国而葬送的十六万大军还要多,多得多。

    而齐国,居然没有饿死的人。

    据赵弘润所了解,齐国境内各地有许许多多的『义舍』、『义庄』,这类义舍、义庄可不是魏国阳夏县的那些玩意,而是真真正正用来施舍粮食的地方。

    赵弘润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在齐国的义舍或义庄里,没有任何人看守,过往的行人倘若腹中饥饿,大可自己走入庄舍,自己从缸里取米,然后用堆积在院子里墙角的柴薪,烧火煮饭,填饱肚子。

    而这些行人唯一要做的,就是『使院子里的柴薪保证一定数量』,方便后来的旅人。

    如若身上有钱的话,屋内有个木匣,你可以在里面丢入一些钱财,作为取粮的感谢,如若身无分文,那也不要紧,日后若是记得的话,按照能力归还相应的粮食,如果这也忘了,那也无所谓,庄舍的主人往往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富贵豪绅,根本不会在意。

    至于会不会有人偷窃这些义舍内的粮食,相信除非是自甘堕落的强盗、盗贼一流,否则,齐国的国民是绝对不会偷窃的。

    这并不是因为齐国有什么相应的残酷法律,而是因为齐国盛行『仁义之风』,人心趋善,堪称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相对而言,犯过罪的人,在这个国家简直就是寸步难行,无论走到哪都会被人所瞧不起。

    另外,齐国的社会阶级矛盾,亦是中原各国内最轻微的,因为几乎每一户人家都很殷富:平民有钱,贵族更有钱,并且齐国的国风,亦使得贵族欺压平民的行为在这个国家简直就是历来罕见。

    最不可思议的是,齐国的平民居然都有余力娶妻纳妾。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因素,是因为齐国每年都会在针对楚国、针对韩国的战事中牺牲一些男丁,以至于国内出现男性少而女性多的局面,但归根到底,亦可从侧面体现出齐国的殷富。

    因为相比较齐国,楚国历年来亦是战争不断,与魏国打,与齐国打,与本国境内的叛军打,战死的男丁何止是齐国的数倍,可楚国的平民有能力娶妻纳妾么?

    不,他们连填饱肚子都难。

    不过,正所谓有利有弊,齐国的殷富冠绝中原各国,但齐国的军卒,却堪称各国最弱。

    这个『弱』,指的是军卒的个人实力,而并非是齐军的实力体现——齐军的战斗力,体现在他们拥有着最优秀的武器与装备,拥有着最优秀的战争利器。

    可你让那些齐军士卒脱掉身上武器装备,与同样身无寸铁的魏国步兵单打独斗看看?

    一个打三个,魏国的步兵都会表示轻松至极。

    比如此刻呈现在赵弘润眼前的那一幕幕。

    他不止一次发现,在一箭射程内,宿县西侧城墙上的楚军,居然无法用弓矢射穿琅邪军士卒的甲胄,这个发现让赵弘润终于意识到,那些齐军士卒的甲胄,原来并非只是轻便这一个优点。

    齐军的甲胄,质量轻,而且坚固。

    这让赵弘润十分好奇那些甲胄的材质,恨不得此刻就上前向齐军讨要一套甲胄,仔细研究。

    『是材质么?还是说,是设计上的关系?』

    赵弘润皱眉思忖着。

    出于好奇,赵弘润驾驭着坐骑徐徐靠近琅邪军的本阵,在后者诸兵将们皱眉观望的情况下,仔细观察着齐军士卒的甲胄。

    在观察了一阵后,赵弘润总算是瞧出了端倪。

    在他看来,魏国的甲胄,包括他所知的楚国与韩国,普遍使用的都是『札甲』。

    所谓的『札甲』,即是用牛皮等坚硬的皮革制作一套皮甲,称之为『内甲』,而在此基础上,缝制、镶嵌大块的铁质防护。

    比如胸甲、背甲、臂甲等等,这些额外的小块铁甲,将固定在『内甲』上,如此一来,即可使穿着这类甲胄的兵将们保证最起码的活动能力,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防御能力,尤其是要害部位。

    而齐军所使用的甲胄,虽然也是属于『札甲』的范畴,但却有所不同——他们不再将整块的铁片固定在内甲上,而是用一片片大概三个指节长、两个指节宽的小铁片,一片一片地固定在内甲上,这已经是局部鳞甲化的甲胄了。

    鳞甲就比寻常意义上的札甲强么?

    的确!

    因为鳞甲的甲片带有轻微的弧度,因此除非是被箭矢正面射中,或者说这类箭矢的力道强劲、穿透力强大,否则,寻常箭矢射中这类有弧度的甲片,就会偏移角度,使箭矢与这身甲胄的主人“擦身而过”。

    当然,虽然在这里用箭矢举例,但事实上,鳞甲对于任何远程、近战兵器,都有极强的防护能力,会使敌方的攻击产生“偏移”,从而变相地提高防御能力。

    唯一的弊端就是,这类甲胄的制作工序相当复杂,比起寻常意义上的札甲,几乎是十几倍的人力。

    当然,这只是甲胄设计方面的优势,至于齐****卒那身甲胄的材质,赵弘润怎么看都不像是一般的铁质材料。

    因为普通的铁质,事实上是很脆的,以至于在一箭的距离内,普通的弓矢都能轻易射穿铁片,而像某些腕力强大的武将们所使用的三石之弓,甚至可以在中近距离****穿半个指节厚度的铁甲(平面甲)。

    而那些齐军士卒身上的甲胄,赵弘润怎么看都不像是超过了半个指节,可这些甲胄,非但“偏移”掉了宿县楚军的弓矢,居然连手弩射出的弩矢都偏移掉了。

    『那绝对不是铁!……难道是钢?』

    赵弘润的心微微缩了一下。

    所谓的钢,其实最确切的称呼应该是合金,即在熔炼的期间在铁质内掺入其他金属,因此按照各金属比例的不同,对应的准确称呼也不同。

    但不管怎样,那些齐军身上的甲胄,所带给赵弘润的讯息是一致的:齐国,不,鲁国,可能具备比他魏国更领先的冶铁(炼钢)技术!

    “……”

    赵弘润的面色有些难看。

    毕竟出于私心,他绝对不希望看到除他魏国外任何一个国家具备优秀的冶炼技术,最好每个国家都像楚国一样,死攥着青铜冶炼这个注定会被淘汰的技术不放。

    但遗憾的是,被称之为『工匠之国』的鲁国,似乎早已经在研究冶炼技术,并且看这样子,似乎已经到了『冶炼合金』的地步,甚至于极有可能领先于他魏国。

    『这可不妙啊……』

    赵弘润心中暗道不妙。

    因为从大势看来,齐国即将结束她称霸中原的时代,而齐国一旦失势,依附于齐国的鲁国,势必也会受到楚国与韩国的觊觎,毕竟鲁国本身并不算强大,若是失去了齐国的财力支持,纵是鲁国拥有着或可堪称举世第一的工艺,又岂能挡得住韩国与楚国的军队?

    『看来在齐国失势之前,我得与鲁国的国主好好谈谈……』

    赵弘润暗暗说道。

    而就在这时,宗卫长卫骄低声唤道:“殿下,田耽来了。”

    “唔?”

    赵弘润颇感意外地抬起头来,正巧看到曾经在魏国王都大梁见过一次的田耽,正带着数十骑亲卫,徐徐朝着他这边而来。

    『哟,来者不善嘛!』

    瞅着尚在远处的田耽那面无表情的样子,赵弘润哂笑一声。(未完待续。)

第672章:姬润与田耽() 
时间回溯到一炷香工夫前,齐国名将田耽在宿县的南郊指挥麾下军队战列阵势。

    他麾下东路军,早在昨日的傍晚前便从蕲县来到了宿县,只不过当时天色已不早,是故田耽并非着急攻打宿县罢了。

    当夜,田耽命令麾下兵将们一方面在宿县南郊距城十五里处驻扎军营,一方面则叫士卒安装随军而至的许多战争兵器的部件。

    正如当初赵弘润攻打三川时使商水军运载着魏国冶造局所研发的投石车与连弩车,田耽的东路军,亦配置有鲁国工匠们研制的战争兵器,比如说称之为『天石战车』的投石车。

    依靠着这些战争利器,田耽得以在短短几日内前后攻克『钟吾』、『兰陵』、『溧阳』,以让人目瞪口呆的速度抵达铚县。

    虽然说期间发生了点意外,原本作为目标的铚县居然被魏军的商水军给攻占了,但即便如此,田耽也已攻克三座城池。

    『……』

    一想到功勋,田耽便不由得想到了西路军,因为魏国的肃王赵弘润,至今为止也已攻克了『相城』、『铚县』、『蕲县』,恰恰好也是三座城池。

    虽然说事实上田耽还有『攻克海州』的功劳,但是真正计较起来,攻克海州的功劳应该属于『齐国羽山要塞』的『羽山军』,并不能算作东路军的功劳。

    因此,目前为止西路军与东路军的战功不相上下,就看哪方先攻克宿县,那么,哪方就能领先。

    正因为如此,昨日田耽亦是大清早地就带领兵马前来宿县。

    到了宿县一瞧,田耽发现赵弘润与他的西路军还未抵达,心中大乐。

    他哪晓得是西路军摸错了方向,就快摸到符离塞去了,见西路军迟迟未到,他暗自鄙夷了一阵魏军的行军速度,便吩咐麾下兵将做好次日强攻宿县的准备。

    反正田耽也没想着要借助魏军的力量攻克宿县,赵弘润与他所率领的西路军来与不来,对他而言相差无几。

    此番田耽所率领的东路军,乃是齐国琅邪郡境内的军队。

    琅邪郡,乃齐国少数几个部署重兵的郡县,总共驻扎有『琅邪军』、『北海军』、『东莱军』以及『即墨军』这四支,因为琅邪郡一带受『海夷』的骚扰很严重。

    这四支军队,编制分别为一万人,因此换而言之,整个琅邪郡部署着齐国四万军队,这在齐国境内也是非常少见的,能与琅邪郡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齐国与韩国的边界『巨鹿郡』了。

    而在去年齐国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