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才被消灭的朱棣后代。太子过于文弱,二皇子过于强势,成为了成祖皇帝朱棣的一个心病。要不是太子的儿子,也就是说要不是皇太孙比他老子更像他爷爷朱棣的话,成祖皇帝朱棣真的会改立太子。后来成祖皇帝死后才一年,这个刚做皇帝不久的太子也死了。本来不敢有非分之想了的二皇子又开始联络旧部,企图推翻自己这个侄子皇帝,来一个“二次靖难之变”。新皇帝前去凤阳祭祖,刚刚回到南京城旧皇宫不久,他这个野心勃勃的二叔就包围了江苏。要不是皇帝身边的禁军拼死抵抗,早就兵围南京城,皇帝成为了第二个建文帝了。
正当这个皇帝觉得大势已去的时候,驻守昆山军营的监军太监,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一个心腹太监,依然开启昆山军营里的大批军用物资。当时皇帝之所以处于下风,主要是军心不稳、装备不够、武器不精良。前来祭祖的皇帝怎么会想到自己的叔叔会联合一些地方将领造自己的反?所以禁军的装备不多,武器也虚有其表,只是图好看而已。有了这批实战用的军用物资,禁军军心大振。皇帝亲自披挂上阵,一鼓作气打败叛逆,活捉了自己的叔叔当年的二皇子。事后这个皇帝下旨,昆山军营属于北京皇宫御马监直属,里面的物资除了定期检查和更换之外,不得动用和调配。自此来南京城就藩的藩王安享荣华也就罢了,要是有异心的话,昆山军营就可以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控制南京城里藩王。原来昆山军营表面上是拱卫南京城,实际上是监视和控制南京城里藩王。要知道南京城是大明的陪都,能在南京城里就藩的王爷都是皇帝的弟弟或者叔叔。在民间兄弟、叔侄是最亲近的,可是在皇家这层关系也是最微妙的。好起来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好起来就是皇帝最大的敌人。
马明被安排到昆山军营当监军的时候,曾经收到过一份密旨,是嘉靖皇帝要他严密监视南方那个战事的旨意。前任南京城的王爷因为妄议朝政,已经被嘉靖皇帝捉拿回京治罪,南京城里已经没有了王爷。马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监视和制衡两江总督,也就是现在的江南总督胡宗宪。只要胡宗宪敢贪赃枉法,或者贻误战机的话,马明就有权利上报**。必要的时候,可以调兵控制胡宗宪,暂时接管东南沿海军务。看来嘉靖皇帝真的很狡猾,明面上是贬斥马明,其实是利用自己最信任的马明监视胡宗宪。只要手上有装备和物资,马上就可以招兵买马,也可以控制周边的军队,昆山军营马上就会成为一个新的权力中心。可是谁会想到这个未来可能是权力核心的昆山军营,因为前任监军太监张敬的贪污和通敌,手下将领的瞒报,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通军营都不如的破烂军营。还好发现得早,要是等到事情发生了在出手的话,绝对会对昆山军营有毁灭性的打击。到时候作为管理昆山军营的监军太监马明,就会第一个被拉出去砍头。
第三十回 借尸还魂三十()
秦泰也很吃惊,就对马明说:“公公,不要着急。着急也没有用。现在要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出来。您能不能最快速度联系**,请到皇上的圣旨?”
马明略带怀疑地看了看秦泰,才说:“大人,您要什么样的圣旨?”
秦泰说:“您就说在调查军营的时候,发现物资有所短缺。请求皇上给与您全权处理昆山军营舞弊案的权力。有了这道圣旨之后,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控制军营,抓捕嫌疑人。”
马明马上说:“不需要请旨,杂家手上有皇上的手谕,还有司礼监的公文。有全权处理应急事务的权力。”**就是**,办事效率真的比朝中正式官方快多了,也灵活多了。
秦泰眼睛一亮,连忙说:“那好,我们的胜算有多了几分。我们坐下来商量,怎么解决这件事情。”
三个人在一起,各自发表自己的建议之后,秦泰总结了一番。马明一拍手,出来几个心腹小太监候命。马明写了一些条子之后,把条子交给秦泰,并把这几个小太监交给秦泰使用。秦泰带着展小小和几个小太监马上出了军营,带上外面等候的李丁一伙人离开了昆山军营。
就在秦泰离开军营的同时,还在准备反击的邓同、邓辉、张明,以及他们的亲信,马上被马明的人包围了起来。第一营将官张明企图反抗,马上被手拿弩箭的士兵射成了一个刺猬。马明冷着脸,上来不管不顾的扒下张明的裤子,在大家充满疑问的时候,马明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张明穿着倭寇才穿的“尿包**”,证明张明不但不是一个汉人,而且是一个倭人。“通倭”在大明是一个和“欺君”一样的大罪,在大明军队里更是一项天大的罪。所有的士兵都傻了眼,马上逼着邓同等人当众脱裤子。邓同他们一共二十三人,穿这种裤子的竟然有八个。一两个倭人可以解释,**个倭人利用汉人身份在军营就是大大的有嫌疑了。邓同一伙人“通倭”的罪名坐实了,接下来就是马明亲自审讯他们了。
马明是太监,一个有手段的太监,一个曾经在东厂受过专门培训的太监。对于审问犯人,怎么问出自己想要的口供,很有一套。邓同这几个汉奸本来就骨头软,马上就招供了。几个倭寇很硬气,但是也坚持不了多久之后,开始大冒冷汗,一个个开始说出自己知道的秘密。要知道马明一来痛恨这些汉奸和倭寇,二来关系到自己的性命,三来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他直接跳过一些简单的,一上手就是一些能要人命的手段。这种刑具和手段就连硬汉,铁骨铮铮的大英雄也受不了,何况是他们。
邓同交代了许多,倭寇也说了许多连邓同都不知道的秘密。马明一五一十的记录下来,下令把邓同等人分别关押,不得任何人接近。至于手铐脚镣的钥匙由马明亲自掌管。他们的一日三餐也由马明的一个干儿子亲自做好、送达、监督士兵喂饭。'13513250谜案追凶谜案追凶' 135 谜案追凶
在他们的证言里,马明发现了不少秘密,都是一些连秦泰也不知道的秘密。马明第一时间抄录下来,一份留下,一份快马送给秦泰。送信的人是马明的亲信,保护他的更是一队昆山军营最好的士兵。
秦泰还在赶往南京的路上的时候,就收到了马明的证供。秦泰临时下马,在一边休息的时候,一口气看完了马明的信。马明在信里说了好多秦泰不知道的事情,也证实了一些秦泰的猜想。当年带队去江口剿匪的就是邓同,邓辉是先锋。等消灭了盘踞在江口的山贼之后,邓同带着一部分人先回了军营。邓辉带着一部分人,留在江口,不但监督平时关在江口一个秘密地方的原居民继续疏通河道,更是在事后以勾结山贼的名义全部杀死了这些无辜的居民。原来这些居民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他们到死也不知道他们是在为倭寇做事。这群居民真的太可怜了。
马明的信里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张敬的事情。张敬来昆山军营之前,已经有人勾结倭寇,私下偷卖一些物资,但是数量不大。张敬来了之后,不但全盘接受买卖,而且扩大交易量。邓同和邓辉本来是堂兄弟,也是张敬发展来的。张敬和已经死了的四个倭寇属于同一个地方,后来来了张明等人,他们和张敬并不对路。张敬在的时候,不断打压他们,不准他们插手昆山军营的生意。张明也只好隐忍,直到张敬调离昆山军营。
张敬离开后不久,张明重新掌握这里的交易主动权。但是新来的监军丁白不但不合作,而且准备全面调查昆山军营的库存。张明就威胁邓同等人,逼着他们害死了新任监军太监丁白。邓同他们利用人际关系,还有一些钱财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成功的控制了昆山军营的库房管理。虽然马明上任后严格管理,但是架不住他们人多势众,上下其手联合作案。就在秦泰来军营之前不久,张明已经接到上级指令宣布放弃军营。要不是因为监视秦泰的人手没有全部回来,要不是打听张敬的人延误时机,被秦泰堵在军营门口的话,张明他们已经分批离开了昆山军营。
这时候展小小突然看见一队人马,他们一边赶路一边观望。展小小就迎了上去,发现竟然是郑益民。原来郑益民在押送张敬的尸体和张敬的随从的时候,意外发现一个小太监偷藏了一些东西。郑益民逼问这个小太监,小太监才说东西是自己偷偷留下的,东西都是张敬生前用过的东西。郑益民不管理会那些小古董,却一眼看见了一本精致的册子。打开一看,里面的文字郑益民一个也不认识。郑益民多了一个心眼,想起“马三刀”的那些石刻拓片,马上想到会不会是重要证据,就亲自带人赶上来给秦泰。展小小接过这本册子后,马上嘱咐郑益民赶回去继续监视小太监们,并暗中一一对他们进行搜查。一有线索马上上报。
有了马明的消息,又有了张敬的小册子,秦泰下令在附近休息一晚,明天继续赶路。这时候展小小什么事情都不用管,只要专心翻译张敬的小册子就好了。展小小经过几次翻译,速度明显快了不少,不到天黑就已经翻译出大半内容。展小小每翻译出一张,秦泰就迫不及待地看一张。两个人谁也不说话,但是相互之间的默契越来越熟练。
秦泰看着这份翻译,心里的激动越来越激烈。这是一本张敬用倭文写的“大事记”,上面写着张敬一些重要的事情。张敬是一个混血儿,他的母亲是中国人,他的父亲是倭人。他的父亲占有了她的妈妈之后,还算有良心,把这个女人带走了。张敬出生在浙江舟山一个倭寇占据的小岛上,从小和妈妈在一起受大家的白眼。因为张敬只有一半倭人血统,所以就连张敬的父亲也不大关心这个儿子。在张敬六岁的时候,他的便宜爸爸不幸战死了。她们母子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成为了和所有抢来了中国女人一样的待遇。为了自己的母亲好受一点,也为了换回一些所谓的尊严,张敬接受了倭寇头子的“秘密任务”。张敬接下任务,他的母亲马上有一个低贱的女奴变成了一个倭人夫人。
当时年纪太小的张敬并不知道用他的目的是什么,只是想让自己的母亲生活得好一点而已。直到倭寇头子设计好假身份,送张敬进了大明皇宫,张敬才知道自己将永远不可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了。
为了安全起见,所有送进皇宫的“小探子”,都不会去理会。外面的倭寇不联系他们,他们也根本找不到组织。一直等到他们有了一定的地位之后,倭寇的内奸才会联系他们。一步步地安排他们完成所要完成的使命。张敬也是这样,进宫之后没有一个人帮他救他,他也不知道谁是自己人。直到他成为吕芳的干儿子,得到吕芳的照顾之后,才有人联系他。告诉他母亲的近况,并让他记忆起一些往事和生活习惯。从此张敬开始用早就不用的倭文记录自己的事情。
在张敬的记录里,得到证实,张敬出任昆山军营的监军太监本来就是一个计划。目的就是利用张敬的监军身份,偷运昆山军营里的巨大物资给倭寇。好处是张敬能够看见自己的母亲,能够吃到自己母亲做的小菜。对于一个长期的不到关怀的太监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亲情和回忆更重要的了。张敬如愿以偿的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吃到了母亲做的,并不太地道的倭国菜肴。不知道是遗传关系,还是个人喜好,张敬对于芥末特别喜爱。几乎可以说迷恋这种味道,虽然有人再三警告过他,但是他依然不能离弃芥末。这也是秦泰证实张敬身份的一个旁证。
张敬在“大事记”还提到了张勇,原来张勇也是倭寇派进皇宫的,而且是最早的一批。张勇利用自己是南京镇守太监的身份,不断的获取重要军事情报秘密通知自己人。那十三个大明官员,就是张勇发展的“自己人”。在这些人的安排下,在张敬的实际操作下,大批军用物资,堂而皇之的运出大明,半路上折回去了倭寇的大本营,成为了倭寇攻打大明的战略物资。
在这本“大事记”里,还记载了一些关于江口的事情,不过并不完整。好像张敬有所隐瞒或者不好意思说出口。事情发生在八年前,大家来到江口,这时候的江口已经秘密成为了倭寇的联络点和军事基地。经过倭寇的整顿,当时的江口已经恢复了一些往日的繁荣。大家在江口的口岸上起誓,保守机密永远不说出去。张敬更是起草了一份誓约,让每一个人读了一遍。张敬还把誓约绣在了自己的腰带上。
第三十一回 借尸还魂三十一()
秦泰越来越觉得这个“江口盟誓”的重要性,可能涉及到一些相当重要的人或者事情,不然的话不会这么隆重其事。
展小小后来翻译出来的东西十分古怪,好像是一批批的物资。秦泰和展小小同时想到了这一点,这会不会就是一次次的偷运物资的数目和品种?可是每一笔的数量之后的“通”或者“不通”是什么意思?展小小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因为这些物资是通过江口海运去倭寇大本营的。海面上的风浪很大,会不会发生了一些事故。那些后来写有“不通”的物资会不会是没有运送到目的地,路上沉没在了海里?秦泰也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张敬在“大事记”里写道,因为发生了意外,导致张勇不得不承受处罚。张勇不接受,想出了一个杀人灭口的计划。当张敬得知张勇利用自己的名义,骗出四个倭人同胞,再利用大明士兵指认他们是奸细。作为南京镇守太监的张勇,名正言顺的杀了这几个倭寇。张勇和大本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甚至于开始相互指责对方。为了稳定已有的局面,为了监视张勇,时时刻刻提醒张勇,大本营通过内线调张敬去南京当张勇名义上的助手。实际上是一步步接手张勇的地盘和手上的权利。张勇却用两吨黄金,一大批的枪炮翻过来威胁大本营。原来张勇在运送这批重要物资的时候动了手脚,怪不得这批货会在路上发生意外。
秦泰突然眼睛一亮,“江口盟约”会不会说的就是这些东西。两吨黄金是什么概念?在中国古代黄金是最贵重的通用货币。按照当时计量衡,一吨就是二千斤,一斤就是十六两,一两就是十钱,一钱就是十厘,一厘就是十分。一两黄金等于八十两白银,也就是一个五品知府一年的俸禄。一般的老百姓,三口之家一天忙到晚一年不过十几两银子的收入,花费不过十两银子左右。两吨黄金就是三万二千两黄金,折算成银子的话,就是近三百万两银子。几乎是大明近一年的国家税收。再加上那些枪炮,这可能是大明向佛郎机人买的最先进的枪炮。所谓佛郎机人,其实就是葡萄牙人。当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属于版图最辽阔的两个国家,当时有种说法,西班牙人控制西半球,葡萄牙人控制东半球。佛郎机人的航海技术,还有枪炮的制造都是最先进最好的。大明为了北抗蒙古人,也就是瓦剌人,南拒倭寇,几乎每几年都要向佛郎机人购买枪炮。这批枪炮要是真的是佛郎机新造的枪炮的话,价值也一定不低。怪不得要大家在江口立誓,不得说出其中的秘密。
不对,秦泰突然想到了一个平时忽略的问题。秦泰马上站了起来,在这间不大的帐篷里走来走去。一边的展小小也看出秦泰突然烦躁起来。
展小小说:“大人,您怎么了?是不是发现了什么重要问题。”
秦泰指着一张翻译上的文字说:“我们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