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相声大师-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西厢

    “一轮明月照西厢,二八佳人莺莺红娘。三请张生来赴宴,四顾无人跳花墙……”再看了一眼曲谱,何向东惊讶抬起头道:“这是十不闲的西厢?”

    张文海点点头,很兴奋道:“是啊,这就是大西厢,十不闲莲花落的曲目。”

    西厢讲的是书生张君瑞和相府千金崔莺莺的故事,出自元朝杂剧作家,王实甫,从元朝至今一直是广为传唱。

    故事很简答,张君瑞和崔莺莺普救寺相遇,张君瑞智救莺莺,两人暗许终生,却遭到崔莺莺母亲相府夫人反对,两人被迫结成兄妹。

    后两人常有私会,在拷问侍女红娘之后,老夫人才发现这一点,但因门户之见,要求张君瑞考取功名才能迎娶莺莺,也就有了十里亭送别。

    最后自然是张君瑞考的状元而归,迎娶莺莺,至于一直在故事里面充当搅屎棍的郑桓不提也罢。

    《西厢记》原本就是为元旦的杂剧写的剧本,随着后世其他曲艺戏曲的发展成熟,也都有各自的艺术形式来演绎西厢。

    昆曲、越剧、京剧、京韵大鼓还有东北的二人转都有改编唱过这个故事,传统曲艺里面也有唱过西厢记,但是因为这个故事可以用的曲牌不多,十不闲莲花落里面有大西厢的曲目,但是失传的太多了。

    连十不闲莲花落这门艺术都快要失传的地步了,更不要说是其中的一些曲目了。

    范文泉和张文海之前已经整理好几个月了,这一段时间又熬了好几个通宵了,俩老头身子都快虚的不行了,但是精神却亢奋地不得了,问道:“东子,你快给我们先唱两句十不闲的西厢,这个词儿是我们给改的,你唱唱看味道怎么样?”

    张文海眼睛通红,但也把希冀的目光看了过来,如果单论柳活儿,何向东绝对是碾压他们所有人。

    何向东也有点兴奋,十不闲的曲牌他最清楚不过了,虽然现在没有锣鼓镲配乐,但他的板眼在心里,稍微一顿之后,便张嘴唱道:“一轮明月照西厢,二八佳人莺莺红娘。三请张生来赴宴,四顾无人跳花墙。五鼓夫人知道信,六花板拷打莺莺审问小红娘……”

    张文海和范文泉同时露出极为享受的表情,对视一眼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意,再精心准备的曲目,如果落不到好的演唱者手上,那也只能是明珠蒙尘,何向东绝对把味道唱出来了。

    十不闲的大西厢濒临失传了,二人转里面的大西厢倒是还有,现在在东北也还在演出,开头的词是相似的,只不过曲牌不同。

    唱完这一段儿,何向东继续往下看,接下来是发四喜的曲牌,发四喜里面的原本的词是福禄寿喜,现在的曲牌没有变,但是把词弄成是西厢的了。

    “姐儿在房中绣香袋,绣出西厢各色人儿来,这一边绣得是崔小姐啊,那一边绣的是张秀才啊。豆豆起豆起豆呛。”何向东没有继续往下唱,只是用发四喜唱了一句,然后抬起头惊喜说道:“好哇,真是好啊,用发四喜的曲牌唱西厢太合适了。”

    张文海也点点头,老怀大慰道:“是啊,以前老先生们演出相声大会的时候,开场必唱十不闲莲花落,现在是没人唱了,连十不闲莲花落这门艺术都快要失传了。”

    范文泉接过话头来,说道:“所以啊,我和老张两个人觉得既然我们已经恢复了传统相声演出了,应该也是要再把门柳儿加上的,所以我们俩把十不闲莲花落里面大西厢给重新整理了一遍,也算是多一个能唱的玩艺儿了。”

    何向东没有立刻答话,反而很认真的往下看了,十不闲莲花落里面的曲牌有些是比较适合来唱大西厢,就像接下去的巴掌儿、架子曲、太平年都是非常合适的,张文海和范文泉两位老先生也把这个曲牌的西厢整理出来的。这里面说的太平年是莲花落里面的曲牌,不是单弦里面的曲牌。

    何向东把纸上的词曲都看完了,也在心里默默唱了一遍,他是真心佩服这二位老先生,都一把年纪了,还不辞辛劳地把十不闲莲花落的大西厢给整理出来,太了不起了。

    何向东把那一堆纸用双手揣好,真心实意对两位老先生佩服说道:“您二位受累了,这个大西厢非常好。另外莲花落里面的十里亭,唱的也是大西厢,这能加进去吗?”

    张文海皱了皱眉,反问道:“你会吗?”

    何向东点点头,道:“我会,莲花落的十里亭我学过,以前是艺人们开场先集体唱合苏大腔,十里亭唱的五更,然后是再是唱老夫人怒气冲冲,恶言相骂小红娘,大概有十几句的样子。再往下就是架子曲和太平年了。”

    听到这里,范文泉也点了点头,说道:“好,你到时候把词谱都写下来,我们看看能不能加上,大西厢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下来的,曲牌配上去唱完了应该也是有一个完整的脉络的。”

    张文海摇摇头,否决道:“我倒不这么看,首先一点,西厢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流传很广,也有不少戏曲曲艺有这段儿,但是在传统曲艺里面真正合适的曲牌真的不多,如果要求把故事唱全就有点难了。”

    “还有就是我们演出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在门柳儿上花的时间太长,那后面的相声怎么办,应该要弄成可以整的唱,也可以掐着唱的那种。”

    何向东和范文泉思索了一下,都点了点头,同意了张文海的说法。

    顿了顿,何向东又道:“其实适合唱西厢的曲牌倒也有一些,只不过就不是十不闲莲花落里面的曲牌了。”

    张文海和范文泉对视一眼之后,张文海立刻把目光看向何向东,说道:“没事,你尽管说,我们没那么死板,我们弄的大西厢这是要当门柳儿用的,越完善当然越好,或许这说不定这玩艺儿还能成为我们向文社的一个保留曲目呢。”

    何向东也笑:“那敢情好啊,曲目的话,您二位看照花台如何?”(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西厢专场演出

    照花台是一个民间的小曲小调的曲牌,在北京一代流传甚广,包括北京小曲唱的其实就是照花台的调子,就像里面的探清水河、小寡妇上坟啊,满满的照花台味道。

    张文海皱着眉头寻思了起来,照花台的曲牌他也知道,正在想到底适不适合用在大西厢上,范文泉也是如此。

    半晌后,张文海松开了皱在一起的眉头,说道:“我看应该可行,不过这词要另外弄。”

    范文泉也笑了,说道:“得,咱还得继续忙活。”

    张文海道:“那我也高兴,现在说相声的可没唱大西厢的啊,咱们要是弄出来,那可长脸啊,累死我也愿意。”

    范文泉大笑:“哈哈哈,说的是。”

    何向东赶紧劝两人:“哎哟,我说二位老先生啊,你们可先休息休息吧,你看看你们都快累得没人样子了,这是多久没睡了啊。你们要是累病了,到时候你们家小子闺女跑过来骂我,我可不敢还嘴啊。”

    张文海却道:“我们的身体你不用担心,强壮地跟小伙子似的,要不是你范大妈年纪大了,我能再给你生一个小的出来。”

    范文泉当时就急了,怒骂道:“你生小的,跟我媳妇有什么关系啊?”

    张文海反而还怪上范文泉了,不悦道:“你这叫什么话,再跟我这么见外,我要生气了。”

    范文泉眼珠子都瞪大了:“我去你个死老头。”

    “哈哈。”张文海咧开嘴大笑。

    何向东也是无奈地摇摇头,这俩个老先生啊,也真是够了,他道:“您二位先回去休息一段时间,不然身体是肯定吃不消的,而且弄大西厢肯定也不会是三两天的事,你说这三两天弄出来的玩艺儿,能听吗?就算咱们把西厢弄出来了,到时候也要看观众的反响,肯定还得改。”

    范文泉道:“是啊,曲高和寡不是艺术,咱们说相声的就是要贴着观众,一遍翻洗一遍新,不只是段子,这里面小曲小调也是一样的啊。”

    张文海也道:“没错,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精雕细琢啊。得,慢慢来吧,我本来以为拿出这玩艺儿来能吓这小子一跳,结果还得补。”

    何向东笑道:“我说张先生啊,您已经把我吓一跳了,您看您眼睛跟兔爷似得,要是再配上一句‘唐僧到哪儿了’,我指不定得吓死。”

    张文海没好气道:“滚蛋,你才老妖精呢。”

    何向东咧嘴一笑,然后道:“不开玩笑,说实话,您二位弄得大西厢是真好,把十不闲莲花落里面快失传的东西又给整理出来,这就是大功一件。而且您二位已经把大框架都弄好了,接下来就是修修补补的事情了,最大最难的活儿您二位已经完成了,这难道还不能吓我一跳啊。”

    听到何向东这样说,范文泉和张文海心里都舒服多了,两人脸上都露出笑意。

    张文海笑骂道:“你也别老干站着说我们,你怎么说也是方文岐的徒弟,会的老玩艺儿肯定比我们多。而且这么些年在民间奔波,学的小曲小调肯定有不少,也肯定有合适大西厢的曲牌,你也得出力啊,不能单指着我们俩老头子啊。”

    何向东瞪大了眼,叫屈道:“喂,我说张先生,我可不止一次向你们问过你们在整理什么曲目,是你们一直瞒着我,一直对我卖关子的,我多问几句,还让我滚,现在还怪上我了,讲点道理好不好啊。”

    张文海叉着腰,骂道:“我这么一大把年纪,我还跟你讲道理?开什么玩笑。”

    范文泉大笑。

    何向东被张文海的无耻震惊到目瞪口呆,不是都说这老头是个斯文人吗?

    ……

    就这样,张文海和范文泉又继续回去整理了,不过这次倒没有再玩命了,他们也知道这是一个长久的活儿,急不来。

    何向东也没闲着,他把他知道的曲艺里面关于西厢的曲目都整理出来了,尤其是单弦里面,还别说真有好些曲目适合唱西厢。

    他以前和师父浪迹江湖的,就跟一些老艺人问过艺,他会的很多,单弦也学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对里面的曲牌了解甚深。

    现在细细一想,把里面合适唱大西厢的曲牌给摘出来了,像云苏调、胡广调、金钱莲花落、叠断桥,还有乐亭调,也就是唐山乐亭等等,都是再合适不过的曲牌了。还有其他的一些民间的曲牌应该也有合适的,完善的路子很漫长啊。

    何向东沉沉吐出一口气,也开始整理了起来。从这一天开始,园子这几位除了演出都把剩余精力全投入到大西厢里面了。

    何向东不仅仅是在弄曲子,他还在写相声的本子,西厢的相声段子,他打算弄一个大西厢的专场演出。苏小娅给的策划也是这样的,尽可能提高向文社在群众心目中的相声地位,多弄一些很有传统意义的专题,让人一想到传统相声就能想到向文社。

    这在后世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逼格,要尽可能提升向文社在人民群众中的艺术逼格。

    而大西厢就是一个特别好的话题,首先西厢记在民间的知名度太广了,真的可以说是老幼皆知,不只是传统艺术里面有这个段子,现代的电影里面也有,从20年代的时候就有拍过西厢记,后来又拍了很多次。

    而这次向文社第一次把大西厢的门柳儿给整理出来了,这在相声上是第一次,值得大肆宣传一下,再加上合适的相声段子,相信一定能取得不俗的反响。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吧,大西厢整理完毕了,当然这只是第一版,以后肯定是会继续改的,艺术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大西厢的相声段子也创作完成了,何向东正直创作力巅峰的时候,写的本子又快又好。这一个多月里面,他们在表演的时候,就一直在宣传大西厢专场演出的事情,算是提前预热了。

    票是提前五天就开始卖了,一共卖了一百三十多张,相当不错了,为了这次专场,何向东还咬着牙花钱请了一支传统的鼓曲乐队来,肉疼地让他直抽抽。(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九章 介绍介绍

    到了正式专场演出的这一天了,观众席坐了一半,人来的跟上次的回归专场差不多多,这已经是很不错了。

    薛果听说他们弄出了新的门柳儿,也抽空来看相声大会了,不过他不是作为演员来的,是当观众的坐在台底下。

    演员还是那四个人,二老二小,郭庆又来帮场子了。田佳妮和柏强也来了,他们是来当乐队的,柏强拉弦,田佳妮敲鼓,这二人反正不收钱,管饭就行,何向东又省不小开支。其他的乐师也都是柏强联系的,他人缘好,认识的人也多。

    何向东也托郭庆邀请苏小娅和周青青来看演出,可惜郭庆兴冲冲过去,人家苏小娅连理都没理他,弄得郭庆一颗纯情的少男之心濒临破碎。

    何向东也只是默默叹一口气,眼神黯然了不少。

    演出正式开始,演员全部到位,观众全部到位,乐师全部到位。相声说细了有十二门功课,其中一门叫门柳儿,也叫做开场小唱。

    像旧社会时候园子茶社里面演出相声大会必唱门柳儿,所有相声演员齐上台合唱,向文社恢复了传统演出,所有相声演员也都上台来了。

    可惜只有四人,太寒颤了。何向东当仁不让地站在最前面,逗哏的位置上,他是掌正,把持掌控着整个开场小唱。

    虽然现在园子只有三个演员,也没有明确什么职务身份,但所有人心里都有共识,何向东就是向文社的班主,他是向文社里面唯一的核心,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必须力捧他。

    何向东出来站好,也不说话,先是微笑地看了一眼观众,含笑点了点头,然后侧过头看了旁边的张文海一眼,再把目光投向坐在边角的乐队,田佳妮和柏强也在那里。

    他心里头不由得默默叹了一口气,向文社的人太少了,加上郭庆也才四个人,旁边乐队的人都五个了,比台上说相声的还多,你说这跟谁说理去啊。

    为了看起来显得人多一点,他和张文海是站在最前面的,范文泉和郭庆虽然是在他们后面,但也岔开站的,好让观众都看见,显得人多一点。

    “等情况好一点,也是要扩充人马了。”何向东暗暗下了这个决定。

    何向东把头转过来,看向观众,他的台风很好,以前也上台唱过戏,身段站姿是怎么站怎么有味道,他对观众道:“诸位,又瞧见了。”

    观众席上也发出不少笑声,有些是老观众了,特别爱相声,一有空就来听,好多熟面孔,有几位何向东都跟他们聊过天,挺熟的了,就跟朋友似的。

    何向东也笑,开始说了:“您诸位买了票了,应该都知道我们这一场是大西厢专场,西厢记大伙儿都知道吧。这说的是张君瑞、崔莺莺还有红娘三人的爱情故事。”

    “仨人啊?”张文海惊讶道。

    观众也在笑,开场的迎头包袱抖的不错,响了。何向东心里也踏实多了,今儿这一场应该会不错。

    何向东继续道:“观众里面我也瞧见好几个熟面孔了,有认识的又不认识的,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何向东,相声界的一个小字辈。”

    “是他。”张文海也接着茬,捧着说。

    观众也鼓掌,都很捧场。

    何向东指了指张文海,介绍道:“这位是我们的老先生,叫张文海,以前曲艺团学员班开班第一科的学生。”

    “没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