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相声大师- 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到他这一代了,他过了大半辈子才找到何向东这样一个能继承他衣钵的天才,可惜何向东却不肯拜他为师。

    没有传人一直是王弥苇心中的痛处,他们这一枝不能传到他手上就给绝了啊,所以他只能把本事都传给何向东,希望何向东能帮他传承衣钵。

    他本来以为自己此生再看不见传人了,可是在他临死的时候,何向东却给他带来一个少年天才,告诉他,他有传人了。

    王弥苇顿时老泪纵横,他一生孤苦无依,无儿无女,他能拥有唯一的亲人,也就是自己的徒弟啊。

    师徒如父子啊。

    何向东虽然是一直把他当成师父那般对待的,可毕竟有实无名啊。

    现在看见眼前站着的这个小家伙,王弥苇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吴家宝一下子就慌了,他忙用手去擦王弥苇的眼泪。

    王弥苇露出欣慰之色,他颤声说道:“孩……子,叫师……父。”

    “师父。”吴家宝喊了一声。

    王弥苇长出一口气,眼睛眯了起来,脸上都是满足之色。

    何向东也叹了一声,说道:“老爷子,您放心,这孩子我一定会好好培养的,不管如何,我一定让他成才,一定会让他继承您的衣钵,传承您这一枝的说书技艺,他一定会是您真正的徒弟。”

    王弥苇缓缓睁开眼睛,颤声说道:“那块……玉……玉。”

    何向东一怔,马上站起来,回头喊道:“老爷子的那块玉呢?”

    田佳妮马上说道:“在老爷子换下来的衣服里面,我马上去拿。”

    王弥苇的玉他是贴身带着的,也带到医院里面来了,就放在他换下来的衣服里面。

    田佳妮匆匆跑出去,很快就回来了,把玉交给了何向东。

    何向东把玉塞到老爷子手里,这是一块玉质很斑驳,质地很差的玉,但是这块玉却是王弥苇最珍贵的东西,这是他一生艺术生涯中得到过最珍贵的东西。

    因为这上面刻着“净街王”三个字,这是那些喜爱听他说书的穷苦观众自发地用一分钱一分钱凑出来给他买的东西。

    这块玉就是对王弥苇艺术生涯最好的评价,这是他一生的荣耀。

    这块玉虽然不值钱,但它却是无价之宝。

    王弥苇结果玉来,放在手中最后深深地看了一眼,那一眼仿佛怎么都看不够,他伸出手,颤抖着把玉放到了吴家宝手中。

    最后这一个动作耗尽了王弥苇所有力气。

    “呼呼呼……”王弥苇大口喘气,头上出了油汗。

    气喘如牛,出汗如油。

    老爷子要去了!

    “老爷子。”何向东惊呼一声。

    门口众人迅速跑进来。

    王弥苇看着何向东,喘着粗气说着含糊不清的话:“小何……何……小何……小家伙……”

    何向东紧张看他,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可是王弥苇的喘息却渐渐停了下来,直至消散。

    一代说书名匠,一代坑王,就此逝去。

第八百四十五章 红色艺术家

    王弥苇是一个传奇的说书艺人,他的门户是在相声门的,但是他们这一支从来都是专攻长篇单口相声的。

    别的相声艺人都是以说对口为主的,哪怕是被人称为是单口大王的刘宝瑞先生也是如此,但他们这一支却格外不同。

    也因为他们演出的特点,又因为王弥苇孤傲的性格,所以相声界大部分人士都不知道他们这一支,王弥苇反而跟评书门的交情很不错。

    王弥苇是一个很纯粹的艺人,在旧社会时期也闯下了偌大的名气,被人称为净街王,也因为其高超绝妙的栓扣手法,而被人称为是坑王。

    坑王挖了一辈子坑了,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还给何向东挖了一个坑,何向东到现在都不知道王弥苇在弥留之际在呼唤他的儿子是什么意思。

    何向东很多时候也是苦笑不已,坑王真不愧是坑王啊,临死都给他留了个扣子,只是这个扣子却不可能再有解开的时候了,真是遗憾啊。

    王弥苇无儿无女,自然也是没有人给他操办丧事的了,他所有的后事都是何向东给他办的。

    张阔如老爷子这段时间也非常伤心,王弥苇自从来北京之后就一只是跟张阔如一起生活的,老哥俩住在一起斗嘴都快有十年了。

    老人本来就是很孤独的,张阔如也是如此,王弥苇的加入填补了他内心的孤独,现在见到老友逝去,张阔如遭受的打击很大。

    张清丰也在知道自己老爹的情况之后,还特地赶了回来陪伴了张阔如好几天。

    张阔如的亲孙子也一直陪在张阔如身边喊着爷爷。

    吴家宝已经在王弥苇面前磕过头了,他现在就是王弥苇的徒弟了,从名义上来说,他才是王弥苇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吴家宝也在给王弥苇准备丧礼。

    何向东思考之后,还是决定把王弥苇的身份公布出去,王弥苇虽说已经隐匿江湖太多年了,但是该是他的荣耀,一定不能少。

    “隐匿民间的红色艺术家王弥苇先生昨日在京辞世。”

    京华晚报用了一整个版面详细报道了王弥苇的过去,那个艺名叫王元风的净街王的过去。

    报道一出,曲艺界一片震惊,社会各界一片震惊。

    曲艺很多老前辈都还记得曾经的两个净街王的传说,其中一个是评书门的王杰魁先生,另外一位就是王元风。

    比起王杰魁先生,王元风就显得神秘很多了,没人知道这个人的师承门户,而且也没有多少人跟他有交情,但是这个人却是那个年代最当红的几个说书艺人之一。

    这个人身上仿佛有说不完的书目,都说生书熟戏,听书就得听新鲜的,但是没有哪个说书先生能一直说新书的,他们都是在一个场子里面说不同的书目,但是换个场子,换批观众,他们就会说老玩意了。

    但是王弥苇的脑子里面却像是藏着一个图书馆似得,他有说不尽的好书能说,这是让当时所有说书先生都觉得诧异的一件事情。

    这是一个拥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当然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身上拥有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王弥苇就很少再说传统书目了,他所说的书全都是他自己新编的,全都是揭露社会现实,揭露侵略者丑恶嘴脸的书。

    影响力最大的永远都是通俗文化,高雅文化能影响的仅仅只是那一部分很高雅的人,通俗文化的渗透力才是最大的。

    王弥苇在抗日的十来年里面,他在全国各地说着侵略和反侵略的书目,农村,城市,有人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他的说书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也的的确确惊醒了一大批仍处于浑浑噩噩的愚昧国民。

    当然,在这期间,他也遭受了许多迫害,数次险死还生,可他却永远都是矢志不渝,这也令艺界同行都很佩服他。

    新中国成立之后,艺人们全都翻身做主了,国家本来是属意让王弥苇来做艺界领袖的,可惜王弥苇却根本没有兴趣,他甚至连加入国家曲艺团的兴趣都没有。

    他挥挥衣袖,直接又遁入了茫茫江湖,放弃了已经送到面前的名誉和地位。

    这等洒脱,给王弥苇平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一晃,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传奇已经不再被人记得了,现在传奇死了,何向东把传奇的事迹挖掘出来,传奇依旧是传奇。

    社会各界沸腾了,若只是一位老艺人去世,社会各界顶多会略表哀悼,可是王弥苇不一样,这个人物太传奇了。

    曲艺界更是沸腾一片,好些和王弥苇是同一时代的老艺人纷纷而动,无数记忆都涌现在了他们脑海中,当初的那个传奇竟然一直还活着,当初的那个传奇竟然已经死了?

    相声门的人也沸腾了,好多相声前辈这才知道原来当初的净街王王元风竟然是他们同门之人,于是,好多人都开始查找王弥苇的门户。

    相声界三大世家都来参加王弥苇的追悼会了,少马爷直接从天津赶了过来,常家几位爷也都过来了,侯家人也来了。

    王弥苇生前几十年都甘于无名,可是死后却着实浓重了一把,在追悼会上,文化部门也来人了,来的是一位文化部的副部长,他还带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的是“人民红色艺术家”几个大字。

    副部长在追悼会上发言,说是国家是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付出的人,这是王元风先生应得的荣耀,生前虽然无法给他,但死后必然不能委屈了曾经的英雄。副部长还强调了王元风精神,要让文艺界人士都要认真向王元风老人学习。

    就连王弥苇墓葬之地都被特批在八宝山,八宝山可不是一般的公墓,可不是一般人能埋在里面的。

    王弥苇死后确实荣耀了一把,也风光了一把。

    在王弥苇下葬之后,何向东蹲在王弥苇坟前,看着墓碑上的照片,他长叹了一声,艺人行就是名利场,能堪破名利的有几个人呢?何向东的师父是一个,王弥苇也是一个。

    王弥苇是什么时候堪破的,是在建国后,还是抗日战争时期?

    何向东摇摇头,无奈一叹,在王弥苇坟前洒下一杯清酒。

第八百四十六章 海派清口

    王弥苇的丧事操办了好几天,何向东又在北京陪伴了张阔如好几天,王弥苇的丧事办的很体面,文艺界有头有脸的人士都来了,国家文化部门也来人了,还给王弥苇定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王弥苇低调了半辈子了,在去世的时候可谓是狠狠地高调了一把。

    吴家宝作为王弥苇在世的唯一一个徒弟,他也受到了不少曲艺界前辈的关注和关心,文化部门的领导还专门跟他聊过天。

    这一幕让赶到北京的吴爸吴妈直接惊呆了,他们本来还有一肚子怨气的,本来说好是拜何向东为师的,结果却又拜了别人了。

    拜了也就拜了吧,结果师父马上就去世了,吴家宝又作为人家的唯一徒弟来给师父操办丧事,完全变成了一副死者家属的状态。

    这让他们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可是看见眼前这一幕,他们又说不出什么话来了。果然如同傅盛说的那样,来北京拜师对吴家宝来说是一件好事。

    日后吴家宝若是走娱乐圈,凭借着他师父的面子,这些前辈们也肯定会给他一点照拂,传统行当是最重视这个了。

    这全都是这孩子未来的资源啊。

    丧事办完之后,吴家宝一家人就回南京了,虽说吴家宝是王弥苇唯一的传人,但是何向东也没想这么早就教他说书。

    艺术这种东西强迫不得,一定得自己有兴趣才行,先让孩子好好学习,反正他也喜欢评书,平时没事的时候多听听评书,对他来说也是打基础。

    正式授艺,就要等孩子成年之后再说了,说书艺人能上场说书,最低的年纪也得是成年人。

    还早呢。

    何向东在北京这边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了之后,时间也到了九月底了,相声大赛也开始在电视台播放了,陈军也被更多人熟知了,他现在身上也越来越有小角儿的范儿了。

    天津台那边的电视综艺节目也正式开始录制了,这边做的也是曲艺综艺,但是跟北京台的万象归春有点不同。

    这档节目何向东做的是单人节目,类似于单口相声和评书形式,就是在节目中他也是会割出一部分时间来说书的,时间不长,大约二十分钟的样子。

    剩下二十分钟,是热评当下时事,包括娱乐圈的,曲艺界的,什么事情热门就说什么。

    热评时事的环节放在节目的开始,一张八仙桌子,桌上放着茶水点心,一共坐着四个人,何向东坐在首位。

    何向东主评热点事件,位置上其他几个人一起插话讨论,何向东也时不时抖出点包袱来制造笑料。

    等热评完了,剩下的二十分钟事件就是何向东说书的时间了,他有说长篇的书,也有短篇的单口,这都是他自己安排的。

    二十分钟的说书时间确实很短,这就跟说相声是一个道理,电视上的相声通常都是要控制在十五六分钟以内,时间太短了,效果根本不出来。

    何向东在小剧场里面说的相声都是半小时起步的,但是电视台是不可能给你这么多时间,所以没有办法。

    何向东在书场说书基本上都得一个小时,可是电视台上却只能给他二十分钟,这还是何向东强力争取过的,不然连二十分钟都没有。

    二十分钟就二十分钟吧,总比没有的强,所以说书说相声最好的地方还是在小剧场里面,电视广播只能当做宣传的地方。

    天津台的综艺节目就叫《何向东说事》,第一期已经录制结束了,现在就等着排片播出了。

    山东台和湖北台那边的节目制作也快要进入录制期了,何向东也将要迎来他最忙的时候了。

    也就是在这么忙的时候,何向东还是没有落下演出,他毕竟是一个相声演员,电视节目只是他的业余工作,可不能当成主业来干,主次一定要分明。

    9月底,向文社上海商演开始。

    何向东提前好几天就去了上海,他直接搬进了张家。他跟张玉树一家的交情那真是没的说的,不说别的,他师父方文岐就在张家住了接近十年了,这是一份天大的恩情啊。

    何向东跟张家人就亲的跟一家人似得。

    所以来上海商演的时候,何向东早早的就住进了张家,张家人也很开心,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何向东。

    张玉树的儿子张书白还跟何向东说上海也出了一个新的喜剧形式,叫做海派清口,张书白是文化部门的,对上海文艺界的事情了解的还是很多的,他还建议何向东去看看,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他们文化部门已经接到了海派清口的演出申请了,大型演出都是需要提前申请的,审批通过了才能演出,何向东办的商演也是如此,包括歌星的演唱会也是如此。

    所以张书白是接到申请了,也看了相关的资料了,因为是新形式,那边也提交了相关的视频资料。

    张书白看了之后感觉非常好,所以他也在跟何向东推荐。

    何向东也稍稍有些讶异,喜剧江湖其实是个小江湖,因为分类不多,最大的两个流派就是相声和小品,其他的都是小门类,而且数量很少。

    像高俊生做的是舞台喜剧,是喜剧的一种,但也是一种舞台剧,这个门类就很小了,或者也可以把它归纳到小品里面。

    脱口秀也是喜剧,在国外挺红的,但在国内还是属于小众。

    何向东问张书白:“海派清口?倒是没听过,喜剧的话,我记得上海是有滑稽剧的。”

    张书白推推自己的眼镜,说道:“对,演出海派清口的那两个人以前就是滑稽剧艺人,他们说海派清口是从滑稽剧里面衍生出来的?”

    何向东点了点头。

    张书白对他说道:“怎么样,有没有兴趣,你要是有兴趣,我把碟片刻一份给你看看,现场公演的话,他们审批的时间是在12月份。”

    何向东笑着说道:“好啊,那就麻烦大哥了。”

    张书白摆摆手:“嗨,别客气。”

    何向东露出了笑容,心中暗自琢磨了一下,海派清口?名字倒是很洋气啊。

第八百四十七章 全都打眼了

    张书白很快就把碟片拿了一份过来了,这也不是什么保密资料,在碟片店里也能买得到,他们只是拿了一份给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