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相声大师- 第3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冯爷现在就尴尬了,虽说他还在推行他的那套泛相声理念,但是现在已经很不吃香了,也就是几个体制内的人在响应他。

    现在正在崛起的民间相声界,无一例外,全都是在说传统相声,毕竟向文社已经珠玉在前了,向文社现在是民间相声界的扛把子。

    台湾相声界也有点泛相声化的意思,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两地的包袱笑料不一样啊。

    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何向东心中早有预料了,这也是他不肯答应商演的最大原因。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因为文化地域的诧异,人们对语言类包袱的笑料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像东北人喜欢二人转类型的演出形式以及包袱,相声过去就不一定好使。

    京津一带是相声市场,自古以来便是如此,二人转过来八成就要折了鞭了。

    然后南方,相声的南方市场一直很难打开,南方人对北方相声还是比较慎着的,外号江南旗的张永爷在南方拼搏很多年,才把相声种子撒了下去,勉强在南方打下了相声根基。

    至于台湾就更是如此了,台湾地处海峡那岸,再加上两地文化交流不通畅,所以这种喜剧的地域类别的差距就更大了。

    台湾人的包袱拿到大陆很难响,大陆这边的演员过去也一样是死在台上,这太正常了。

    世界也是如此,这是语言类笑料的天然属性,包括外国的脱口秀,外国人听了哈哈大笑,中国人完全是一副冷漠脸,文化不同,笑点自然也不同。

    唯一能突破这种界限的,就是肢体喜剧,比如卓别林还有憨豆,这都是世界性的喜剧大师,他们突破了地域和文化界限。语言类喜剧人尚没有能做到如此的。

    何向东的相声已经走红全国了,这不容易,他也是现在相声界唯一一个全国都红的相声艺人,这可不比当年,当年走红容易,老百姓娱乐生活太少了,能听个广播都乐的不行了。

    现在人家的娱乐生活多丰富啊,在这种情况他还能走红全国,那可就真说明能耐了。

    何向东有这本事,也跟他那些年闯荡江湖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他跟着师父闯荡江湖十几年,走遍了祖国大地,各地人的欣赏习惯他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了,所以有此成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包袱笑料不一样,这是个问题,但也不是无解的难题,好好做本子,弄出几个好活儿来,应该不难。

    接下来的几天,何向东一直在跟高笑相声团的人弄本子,这些人工作倒是认真,都在和何向东反复推敲琢磨。

    现在已经把节目都定好了,活儿都弄得差不多了,高玉培对向文社也很熟悉了,倒是随意了不少,他伸伸懒腰:“啊,累死我了,总算是弄好了。”

    何向东起身接水喝,他说道:“累了?在文工团说相声有这么累吗?”

    高玉培摇摇头:“那没有,他们的本子都是现成的,拿过来就能用,你们都没有现成的台本,而且这些东西都要现琢磨,太累。”

    “哈哈哈……”何向东大笑几声,道:“你这都还算不错了,我至少还给你配本子了,我说相声的时候都是赤条条上的,随口就说的。”

    “呵呵……何老师真会开玩笑。”高玉培半点不信,何向东也没有要解释的心思。

    阿冰也在,他是高笑相声团的角儿,也是这次和向文社合作演出的主要演员。

    他对何向东说道:“何老师哦,我其实最佩服你的就是你的曲艺功夫啦,很全面很完善诶,而且一听就知道非常传统,但是我们又不会觉得很陈旧,不喜欢,我们反而觉得很好听,这就很厉害啦。”

    何向东端着茶杯坐下,大笑着学台湾倒口道:“你再夸人家,人家可就要骄傲了啦。”

    高玉培放声大笑。

    阿冰不乐意了:“诶,台湾男生也没有这样子好不好,这样子太娘了啦。”

    何向东也在笑,继续用台湾倒口道:“哦,这样嚎,不然你可以教我一点台湾腔啦,我们演出的时候我也可以用一点点嚎。”

    阿冰用京片子话回道:“这都小事儿,包在哥们儿身上了。”

    何向东继续用台湾腔道:“那要不要收学费啦?”

    阿冰应道:“那是要意思一下的。”

    何向东又道:“我可能没有钱诶,我都卖身不卖艺,不然拿身体抵账好了。”

    “滚蛋。”阿冰怒喷一口。

    几人都是哈哈大笑。

    笑罢之后,阿冰又说道:“其实我们还是很喜欢大陆的曲艺文化的啦,有机会真的很想多见识见识真正的曲艺名家。”

    “曲艺名家。”何向东微微眯起了眼。

第七百零九章 演前祭拜

    向文社的门票向来都是很火的,也常年有黄牛驻扎在这里,现在除了向文社的演员是指着何向东吃饭的,这批黄牛也是如此。

    偶尔见到何向东的时候他们还会奉上几支香烟,弄得何向东也是哭笑不得。按理说这些黄牛倒票损害的其实是观众的利益,因为还有好多想来向文社看演出的观众买不到票,就都只能去买他们的高价票。

    所以按照道理来说,何向东应该是对这帮黄牛很厌恶的,但事实上何向东倒是也还好,他不喜欢这帮黄牛,但也称不上厌恶。

    黄牛是个社会问题,可不是单单一个向文社就能解决的,包括现在过年回家的火车票都有黄牛在倒票。何向东也没法子,他也只能是出台限制购买量的措施罢了。

    再说何向东毕竟闯荡江湖多年了,又常年经受方文岐的老派思想灌输,所以别看他现在才三十出头,但他一脑子全都是老江湖的思想。

    在他看来,世上百种行业都有养人的路子,除了那种真正的大奸大恶之外,其实很多行业都是善恶并存的,这世上也并非是非善既恶的。

    就拿说相声来说好了,何向东当年是撂地出身,在撂地时候为了多打些钱,他们也会使出很多手段,说很多难听的话,你说这是不是恶,当然是恶,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这个就否定了相声这个行业啊。

    黄牛自然也是恶,而且是恶大于善,这是一个弊大于利的行业。但是又却是一个离不开的行业,就像医院专家号经常也有黄牛在倒票,这其实是因为医疗资源不够充沛,所以才导致如此的,单纯靠禁止黄牛,这是禁不了的。

    所以何向东不喜欢黄牛,但也称不上特别厌恶,就是冷眼旁观吧,只要他们在何向东规划好的范围做事就好,别太过分就行。

    就像有些外地来的观众,人家跑那么远就是为了听一场向文社相声,他们买不着票怎么办,白跑一趟?这年头又没有网络订票,只能靠黄牛啊。

    但是黄牛不能泛滥化,不然北京当地观众都变得不得不买高价票了,那向文社也就要完了。所以何向东可以允许有黄牛存在,但绝对不允许他们做大。

    事实上何向东也出了好多办法限制黄牛了,他时不时也把这帮人拿出来打压一下,就像这次和台湾的高笑相声团一起的演出,他知道这次门票肯定火爆,但是他没想给黄牛留票,所以何向东来了个狠招,他直接来了个实名制购票,实名制进场。

    要知道现在可没人搞实名制这一套的,现在买火车票都还是不用实名制的呢,他一个小小的剧场演出居然还敢搞这一套。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没人觉得这种做法不正常,甚至连黄牛也表示理解,原因是这次合作演出的是台湾客人啊,涉及这种事情,一般都是比较谨慎的,北京人民表示很正常,能理解。

    所以何向东又哭笑不得了,他本来是想借此机会打压一下黄牛的,结果也什么都没弄成,得,算是白瞎了。

    这种实名制购票也就能搞一两次,要是长期搞,向文社这买卖就开张不了了,迟早得臭了街。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演出的售票非常好,何向东和高笑相声团那边商议过后,打算一切都按照向文社的老规矩来,那就是卖加坐,走廊过道,包括台上都是人。

    现在四方茶馆也专门订购了一批塑料板凳了,就是给这些加坐的观众坐的,倒是也方便。

    不过舞台前面这一块,何向东还是把地方给留出来了,这主要是给电视台摄制组留的,这里的演出到时候也是会播出的,毕竟上面给的资源相当多。

    演出是在晚上,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北京秋天的夜里就已经很有凉意了,这些台湾人都还有些不习惯,直呼太冷。

    这一晚,观众来了许多,高笑相声团的人也非常兴奋,他们在台湾演出的时候可没这么多人来看,向文社果然是向文社,盛名之下无虚士啊。

    相声界的大腕儿们也来了一箩筐,这一次主接待台湾相声演员的就是他们啊,这一场是轮到在向文社演出了,他们也不得不来,尽管他们也挺不想来向文社的,看着人家这热闹场面,太闹心了。

    不只是他们,曲协上次作陪的程理事也来了,还来了一位副主席,西城区文化局也来了一位副局长,局长徐四海倒是没来,但是这规格就已经很可以了。

    演员们前前后后在忙着,这一次央视和北京台的摄制组都来了,但是因为向文社小剧场就这么屁点大,容不下两个摄制组,所以他们商量了一下就把北京台的摄制组留下了,到时候录制完了之后,两家都拿原片回去自己剪辑制作。

    广播台的大彭自然也是不能缺席的啦,何向东现在是很红了,可是他也没忘记自己这个老朋友,有什么好事都想着他,这次音频录制也交给了他。

    向文社的商演演出时间一般是七点半,小剧场的演出时间则是在晚上七点,到了六点半了,演员们的准备工作都差不多了。

    何向东站在前面,手奉着清香,带着全社所有在场演员祭拜祖师爷,高笑相声团的人也跟他们一样,拿着清香祭拜。

    相声祖师爷东方朔是全体说相声人的祖师爷,他们自然也拜得,只是平时他们都没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罢了。

    事实上,现在整个中国,唯一一个把这种习惯保留下来的也就只有向文社一家而已。

    祭拜完了祖师爷之后,何向东又领着自己徒弟们祭拜自己师父方文岐,方文岐的牌位是放在东方朔神位旁边的。

    向文社其他演员也都拿着清香一同祭拜,按理说方文岐是何向东这枝儿的师门长辈,他们这些人是可以不用祭拜的,但是他们都很敬佩方文岐这个老艺人,所以也都执香敬礼了。

    高笑相声团的那边的演员都看着他们团长高玉培,想让他们的团长做出决定,他们这些人到底要不要参与祭拜。

    高玉培还是发话了,他说方文岐是相声前辈,也是一个值得他们尊重的相声艺人,今日见到牌位理应祭拜。

    所以高笑相声团的人也跟着向文社的演员们一起对着方文岐的牌位鞠了三个躬,奉上了清香。

    何向东也带着徒弟们冲他们鞠了一躬表示感谢。

    起身之后,众人相视而笑。这一刻,他们感受到的是传承与传统。

    尤其是高笑相声团,台湾相声界是没有得到相声完整传承的,更加没有经历和体会过这种传统班子的规矩。

    这一刻,他们感触颇多。

    这一刻,他们体会到了相声这门艺术的历史厚重感。

第七百一十章 来一发炸裂的开场吧

    正式开场,何向东还带他们领略了一番传统相声的魅力,他们今晚上的演出是有开场小唱的,唱的是向文社的经典曲目《大西厢》。

    高笑相声团的演员虽然没有参与进去,但是当笙管笛箫一响,穿着大褂的何向东拿着折扇使出戏曲身段来的时候,高笑相声团的人心里都还是冒出来了两个字,传统。

    高玉培和阿冰对视一眼,阿冰挑着眉对高玉培得意一笑。高玉培脸上也露出了感慨非常的笑意,向文社是阿冰强烈推荐的,他们在台湾的时候也找了他们的相声来听,最后来北京的时候才确定要来这里,现在看来,果然是不虚此行啊。

    他们来北京做交流也差不多有一个礼拜了,跟着文工团跑演出也跑了好几个地方了,比这大的场面也都见过,有给职工表演的,也有给军人表演的。

    说实话向文社是个小场子,这里坐的满出来也不到五百个人,但是这里给他的印象太好了,尽管才开场几分钟,但是高玉培已经真正感受到了传统相声的味道了。

    是的,这就是他一直想感受的,却迟迟没有感受到的味道。

    他们也在说相声,但说的是台湾相声,台湾相声已经发展的跟大陆这边很不一样了,他也说了几十年相声了,也听自己师父说过当年旧社会时期那些相声园子里的情况。

    久闻其名,但未尝一见,他也只有在碟片里面看向文社的演出的时候,才有了那么一丝感悟,但却不能解渴啊。

    他这次来北京就是为了寻找那种传统相声味道,他想看看相声的本源是怎么样的,他也想看看传统曲艺是怎么样的。

    他这次来北京,就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

    但是来了之后的遗憾也是蛮多的,因为一个礼拜了,他也没有找到那真正的相声味道。

    文工团给他的演出的相声,那已经台湾相声差不多了,给不了他什么惊喜,他也不敢去品评这种相声的好坏,但是这种相声不是他想看到的。

    还好有向文社,幸好有向文社啊。

    高玉培觉得鼻头都有点发酸,老师啊老师,我总算尝到了您说的那种相声了,这种感觉真的很有滋味啊。

    高玉培眯起了眼睛,细细品味何向东唱腔里面的味道,真的很有味道。

    阿冰砸吧砸吧嘴,他也看过那种老电视剧,听这种小曲的时候就应该坐在下面弄杯茶喝着,弄张椅子靠着,再眯着个眼睛,用着右手在大腿上轻轻敲击,这样才是听曲子的正确姿势嘛。

    想着想着,阿冰都想着要下去到台下面去坐着了。

    开场小唱唱完,接下来就是相声的正式演出了,第一个节目是陈军和老三的,这两人是万年开场。

    当然这前提是有何向东在的场子,向文社人才都聚齐了,这两人就到台上给后面的演员探探底,探探观众的底子,再热一下场子,把场子热起来,后面好演出。

    要是寻常的相声演出,这两人都是小角儿了,做攒底差不多都够格了。

    一场演完,第二场就是何向东的了,这一场就不是何向东和薛果搭档了,而是何向东跟台湾相声演员阿冰的演出。

    阿冰是逗哏演员,何向东给他量活儿,反正何向东捧逗俱佳。

    两人一上台,观众就开始鼓掌叫好了。

    这一次也有好些人是冲着看台湾相声演员来的,大陆的相声演员他们都瞧多了,台湾的他们还是头一次见,吃的就是这个新鲜劲儿。

    尤其是跟台湾相声演员合作的还是他们最喜欢的向文社,何向东坏坏的风格,他们很想看看这两帮人能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来。

    现在总算能看到了。

    相声界来的那些腕儿们也在瞪眼看着。

    何向东和阿冰两人在台上站好了,冲着观众鞠了一个躬,观众掌声起。

    阿冰用很典型的台湾腔调说道:“今天人来的好多哦,要是不算这些空座,那就都坐满了啦。”

    “哈哈哈……”

    “噫……”

    笑声嘘声一阵接着一阵。

    这个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