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主三国-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梢罢剑茄拍苷业绞せ6胝偶门杀龀牵捅厝灰枰欢ǖ挠斩谜偶酶芯醯剑龀嵌宰约河欣

    实际上张济一方因为兵力雄厚,也存在出城野战的打算。只是他们并没有找到适当的作战机会。面对一千驾马车、一千名士兵,张绣认为时机到了。张绣当时的打算是,步兵攻城,佯攻;自己率骑兵全歼那一千士兵,并烧毁所有马车。

    张绣的目标达到了,最后多了与赵云所率两千士兵的一战。张绣十分怜惜自己的骑兵。歼击赵云的两千士兵的时候,骑兵死了将近三百人。手斧也扔了,没有后备的手斧了。所以,面对蔡琰的五千弓箭兵,张绣不能再冲了。

    张济的步兵进攻郏县,本来只是佯攻。哪知道,交战之后,发觉郏县守军只有三千。佯攻就变成了真打,以两千的代价杀掉了一千守军。接下来,守军因为人少,防线必然会出现空档。双方的战损就会逐渐拉平。假如蔡琰的大军没有及时赶到的话,剩下的两千守军能够再以一千人的代价杀敌一千;然后以五百的代价杀敌两百;最后五百士兵或被杀或投降或逃跑。

    但是,蔡琰的大军到了。从另一个方向射来的密集箭雨,让张济的攻城部队损失惨重。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蔡琰的大军并不是一到就射箭的。如果一到就射箭,最前面的士兵也不过几十人,远远够不上箭雨。实际上蔡琰在接近郏县的时候有过一次整队,最后才能够让数千弓箭兵同时到达战场,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量。

第二卷 第128章 浮现心机

    第128章 浮现心机

    从总体上说,蔡琰进驻郏县。对于弘农来说,是以客犯主。兵法说,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这是因为客在重地,主居散地的缘故。重地,指深入敌境,远离自己城邑的地区。散地,指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

    凡是在敌国境内作战,普遍的现象是,进入敌境愈深,军队就愈是团结警惕;进入敌境愈浅,部队就愈是松懈涣散。因为士兵的心理就是这样:被围困就会坚决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拼死奋战,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军队深入敌国,官兵就会高度警惕,行动一致。把军队投入无路可走的境地,他们只能死战而绝不可能后退。只能死战而最终有可能不会死,就能使士卒竭尽全力。因为,士卒陷入绝境。就会无所畏惧。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军心反而会更加稳固。愈是深入敌境,愈是更加警惕,迫不得已就只能拼死战斗。这样一来,就能做到不需整治督促,士卒就知道加强戒备;不需号召强求,士卒就能完成任务;不需严加约束,士卒就能亲密团结;不需三申五令,士卒就会遵守纪律。从作战的命令发布之日起,士卒们白日涕沾襟,夜晚泪满面,一旦投入绝地,置身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反而人人都变得英勇无畏了。

    在本国境内,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意思是说,在自己的城邑打仗的时候,士兵依然与外界通了消信,便会知道外界的种种传说,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和担心;士兵依然与亲戚往来,心有挂念,就有可能因为怕死而不敢上阵冲锋。散地,说的就是军心涣散之地。将士们只知道建立功勋,感觉不到危险的逼近,是故纪律松弛,作战能力降低。

    因而蔡琰千里奔袭。逼近到距离弘农只有五十里地的废城郏县,有助于战争的胜利。而张济未能迎击蔡琰,则主要是因为没有想到的原因。当时的弘农全郡,大部分已经荒废。有潼关在,也不可能有其他诸侯率军过境。于是,张济的派遣的侦骑就走得不远;侦骑的侦查的对象主要是哪儿有可供掠劫的油水,而不是有没有敌情。

    那时候的张济,安住弘农,对潼关和洛阳两个方向都漠不关心。派出的侦骑,就只侦查了郏县。更由于弘农方向地势较高,负责了望的士兵也不需要走近郏县,相隔二十里地,就能够一览无余,故侦骑只走了三十里。大部分侦骑都被派往山区十一县,侦查哪家的猪下了崽,哪家的媳妇回娘家之类的事情去了。

    所以蔡琰南下登陆陕县,东进恢复两关并置办铁床,乃至洛阳收伏白波军的事情,张济都不知道。最后,蔡琰挥师西向,一来就进驻了郏县。张济这才知道了。知道了,却已经失去迎击蔡琰的机会了。

    ……

    对于张济来说,彼为客,我为主,士兵安全,人人顾家,千万不过轻战。应当集合部队粮食,据城而守。并派遣轻骑,尽可能切断敌军的粮道。敌军挑战不得,辗转运输粮食不至。等到敌军陷入困境的时候击之,则无不胜矣。

    那么张济又是怎么做的呢?张济觉得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根本就没想过蔡琰这支部队就是来攻打弘农的。张济判断了一下双方的兵力,觉得自己有很大的优势,立即便要点兵冲杀过去。

    还好有个张绣拦了一下。但张绣阻拦的理由,却是把郏县当着一座城池,“如若硬攻,恐我军伤亡不小。”张绣的想法是:“我军可遗小队,假装押运粮草往东而去,吸引敌军来抢。敌军动,我军则动。倘若敌军不动,我军亦隐忍不出。”

    注意这里,张绣的主意本来是不符合兵法的。但是,假如蔡琰不动,“敌军不动,我军亦隐忍不出”,其效果就与兵法上的正解相同了。而且张绣还说:“我军拒弘农,有山地十一县补给。而敌军远来,需千里运粮。敌军耗不过我军。若耗到敌军缺粮,则不攻自溃也。”也可以算是歪打正着了吧。

    但是。蔡琰是谁?这可是古今第一才女。蔡琰又怎会不动?

    蔡琰欲攻弘农,当时能够调动的兵力为一万五,而弘农则有兵五万。且弘农城高池深,蔡琰又没有什么攻城器械。一般来说,是攻不下来的。也就是说,蔡琰要做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敌军太强大了。那么,敌军有破绽没有呢?就这样凭空猜想又怎么能够知道呢?派侦骑探查,又能知道多少呢?蔡琰认为,只有通过战争的本身,才能有效地发现敌军的破绽。为此,蔡琰抛出了一个巨大的鱼饵,以一千士兵的生命,一千架马车一千匹马的财富,去吸引敌军攻击。然后在战斗之中,去了解敌军。

    这样的用兵方式在三国之中谁曾有过呢?贾诩,被称为毒士;乃以历史上劝李傕杀入长安为依据,指的是贾诩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汉室兴衰的行为。主动牺牲千名士兵性命,却只为了换取一个侦查敌军的机会,这样的用兵,实际上前所未有,就连田润、田兰也不会这样做。

    看上去,蔡琰很有武则天的潜质了。其实也不全是。纸上谈兵的时候,士兵。只是一串串数字,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蔡琰这样用兵,主要还是她自纸上谈兵而来,第一次实战,还没有与普通士兵建立感情的原因。蔡琰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

    ……

    侦察到了,敌军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张济军的步兵,不强,也不弱,普通。但那支骑兵够强。不仅如期地吞下了巨大的鱼饵,而且还几乎将赵云带领的两千士兵歼灭殆尽。这一支骑兵,是张济的最大优势。必然也是张济的最大弱点。若这支骑兵处于危险之中,张济必定会派兵救援。

    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就简单了,就是如何能够让这支骑兵处于危险之中。蔡琰的第一反应是挖陷阱。但对方有五千骑兵,不可能挖那么大的陷阱。第二反应是挖小坑,绊马腿,又因为土质不够坚硬而不能成功。然后蔡琰还想过撒荆棘等等。最后,蔡琰决定用绊马索。

    次日,张绣绕道自东而来,让蔡琰的绊马索落空。敌情有变,蔡琰亦变。最后,蔡琰想到了地蹚枪兵,想到了以车冲马,战胜骑兵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然而,这不是蔡琰的目的。蔡琰的目的是要占领弘农,因而必须得放出几个求援的骑兵。

    当时,蔡琰还想过一策。就是伏击这几个求援的骑兵,其中再留几个活口。然后让自己的士兵化装为溃败的骑兵,却诈开弘农的城门。但是,蔡琰所带士卒中并没有专门的骑兵。虽然有拉车的马匹,但若要化妆为骑兵,还需要鞍鞯等物品,最多只能化妆出几十人。几十个人,连诈来的城门都守不住。而且,就算守住了城门,后续部队冲进城内,也很难保证能够战胜弘农的四万士兵。

    那就伏击援军吧。伏击援军,可以大量地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让本来兵多的弘农城变成兵力空虚。

    至此,占领弘农城的计划已经形成。接下来,就是要验证几个环节。比如,地蹚枪兵到底行不行,等等。当时,在想清楚了这一切之后,蔡琰才把陈康、王越、赵云再次叫上城楼。

    ……

    综观蔡琰夺取弘农郡之战,王越可有可无,但赵云不是。如果没有赵云,蔡琰固然同样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势必会死伤更多的士兵。在蔡琰的心里,王越是田润的,所以对于王越的安排就成了摆设。赵云有可能是自己的,于是赵云就派上了用场。

    这一时期,人心向古。婚姻不需要三从四德的约束。所谓节烈之说,乃宋以后的事情。所以蔡琰对婚姻的态度,既郑重又随意。赵云的长相,蔡琰非常满意。心中偶尔也会泛起与赵云亲热的画面。只不过赵云到底与田润是什么关系,蔡琰始终未知。若自己将来自立门户,赵云到底是跟着自己走,还是给自己一枪?因此,蔡琰就迟迟没有与田润谈起自己的婚事。

    鼓励山民们南下寻路,这个举动超出了驻守弘农郡的本份。也可以说,蔡琰是在为田润开疆辟土做准备。但蔡琰却不想让王越知道。直到送走王越之后,蔡琰才发布了告示。

    南方到底有什么?蔡琰是知道的。大致的地形,蔡琰也心中有数。就自立门户而言,汉中、益州非常合适。然而,天不遂人愿,过了一段时间,山民报告说,找到的是南下荆州的道路。

    不管怎么说,找到南下荆州的道路,意义也非同小可。蔡琰还是非常高兴的。且把自立门户的心收起,去看看荆州。于是,蔡琰带着丫环及亲兵,另外还带了一个百人队,携带充足的物资,踏上了南下的山路。

    ……

    郭嘉这种人精,又怎么会把心中的想法和盘托出。到时候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就不好了。并且,关羽仗着与田润结义的身份,傲慢自大,专横跋扈。两番没有听自己的话,都造成了损失。这让郭嘉的心里十分不满。让关羽知道自己的厉害就成了。

    郭嘉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来,但事情还得做。打了败仗,对于郭嘉自己也没啥好的。于是,郭嘉就趁着关羽服软的当口,把当夜的调兵权拿在手里。随即,让关羽派出几名亲兵,再次去踏堪了一下。

    士兵们睡到子时,被叫了起来。列队之后,人含枚,马摘铃,悄悄进发。走到善堂,郭嘉吩咐列队。然后让关羽带五千人往高平进发,并嘱咐,前进二十里之后,转往大寨方向。命令张辽也率五千兵往新习方向前进,到达新习之后,折往南下,与关羽的部分合围大寨的敌军。

    等到接近天明的时候,大寨的敌军撤销埋伏,起身列队,则进行攻击。由于大寨的敌军队形本来就是个埋伏圈的形状,左右相距遥远,故关羽和张辽的两路人马不需要统一行动。各自见机而行便是。交战之后,张辽部需要在庆宜方向留出缺口,让敌军溃逃。敌军能够逃跑,则不会拼命,于是将更容易击溃敌军。

    命令眭元率三千兵,赶赴胡状一带。黎明时分,掩杀敌方溃军。郭嘉自己,率五千人,埋伏于濮阳南门附近的清河头,再一次掩杀敌军,并待机抢夺城门。

    听了郭嘉的安排,关羽心道,大寨,位于敌军寨门正北三里。不是说,在敌军营寨大门与其上风设伏处之间的地段设伏吗,怎么变到大寨去了?待要问,各军已纷纷启程。关羽也只好将疑问埋在心里了。

    ……

    于禁正如郭嘉预料的那样,在金堤上派遣了士兵,随时观察风向及黄河河面情况。北方则主要由寨门雕斗上的士兵负责了望。于禁确实也做出了“今夜有风,敌军必来劫营”的判断。

    为什么“今夜有风,敌军”就“必来劫营”呢?这是因为,如果无风,劫营需要杀到军营之中。而杀到敌方军营之中,是非常危险的。有风就不同了,根本就不需要进入敌方军营,只需要到上风之处放火就行了。如此轻易就能挫败敌军的机会,称职的将领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因此,“敌军必来劫营”。

    要反击这种劫营,首先得弄清这种趁风放火劫营行动的安排,而并不是郭嘉对关羽所说的在“军营的上风之处,设下一个埋伏。”趁风放火劫营,行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小股人马趁风放火,二是大部队营门附近设伏。放火之后,军营内的士兵见到火起,纷纷起来,开始救火。在救火无效的情况下,营内的士兵就会出营,以便逃离火场。这时,埋伏在营门的附近的敌军大部队才会出动,对我军以沉重的杀伤。反劫营,如果只是在上风处设下埋伏,只能歼击小股放火的人马,而不能给劫营敌军以重击。必须任由敌军放火,而在营门外设下一个更大的埋伏圈,才能打击敌军的主力。

第二卷 第129章 濮阳之战

    第129章 濮阳之战

    于禁的部队很早就开出了军营。这是因为。于禁不知道敌军什么时候会来劫营。为了不让敌军发现,就让部队早早地就位。埋伏好了之后,还能够检查一下。然后夜幕降临。傍晚天还没有黑尽的时候能够通过检查的埋伏,在天黑之后,就更不会让敌军发现了。

    郭嘉指挥的田润军队则不是这样。这与郭嘉爱行险招有一定关系。田润的军队酉时末吃完晚饭,然后就被命令早睡。到子时末,整队出发,在休息方面,胜过了于禁的曹军。

    关羽的五千人到达高平之前,张辽的五千人到达新习之前,除了人含枚,马摘铃,没有喧哗之外,基本上是正常行军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行军路线,距离于禁有可能的反埋伏区域至少有五里。于禁不可能发现。

    到达高平、新习之后,两部向大寨合围,这部分行动,郭嘉要求匍匐前进。关羽、张辽带领的部队属于裁军之后的正规精锐部队,平时就训练有素。匍匐前进是练过的,只不过平时练习跟战场上运用是不同的。濮阳这一带水系发达。连晴数日之后,地面上水洼依然不少。这样就给士兵们带来了困难。

    真正地说,目前只有田兰的新军才是通过了魔鬼式训练的。其它的部队多少都差点。

    郭嘉并没有交待,匍匐前进究竟要前进多远。从作战的要求来看,应该尽可能地接近敌军。但敌军早就潜伏在草丛之中,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敌军的准确位置。那么就只有爬一步算一步了。什么时候遭遇了,什么时候就开打。如果一直都没有遭遇敌军,就一直爬到能够望见敌军营寨寨门雕斗的地方。

    ……

    这时,正是小麦拔节的四月末。天气渐暖,于禁的士兵爬在野外,倒不感觉特别的寒冷。也没有蚊虫叮咬,就是长时间保持身体不动有些难受。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忍受,两个时辰过后,不是脚麻就是手麻。于是,士兵们借着夜幕的掩护,慢慢地伸脚、伸手。

    马六就是这些士兵中的一名。距离马六不远的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