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自严将自己的推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而且他也知道,崇祯这个时候找他这个户部尚书,商议的肯定就是钱粮了,毕自严现在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他能做的已经尽力了。
“看来毕爱卿很懂朕啊,不知道毕爱卿可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应对此次危机?”
毕自严沉声道“陛下,老臣认为,若想短时间获取钱粮,无非两条,清理军屯,盐引!”
对于清理军屯,崇祯认为很正常,是毕自严一贯的主张,他一上任户部尚书,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清理京中各处的库房,第二件事情就是巡视九边清理军屯,但是收效不大,毕竟侵占军屯的不是什么普通人,都是有权有势之人,很多甚至是同朝为官的同僚,毕自严刚上台也不敢做的太过火,得罪同僚太多的话,他这个户部尚书也不用干了。
崇祯也其清楚,军屯被侵占,几乎是从大明朝立国之初就开始的,导致很多属于军户的田产被侵占,若是能够清理一批,倒是能够获取一部分钱粮。
对于后面一条,崇祯还是有些疑惑“毕爱卿,清理军屯朕知道,虽然做起来有些难度,但是有朕的支持,爱卿大可放开手脚去做,这个盐引算是个什么方法?”
毕自严对于崇祯的保证嗤之以鼻,他很清楚,别看崇祯现在信誓旦旦的为自己背书,到时候清理军屯遇到硬茬子,崇祯皇帝肯定会退缩的,毕竟眼前的帝国主宰不是太祖和成祖,更不是武宗陛下,甚至哪怕他能有世宗陛下一半的魄力,自己都有胆量放开手脚去干,不用担心干到一半,皇帝被朝臣们一嚷嚷就打退堂鼓,自己前功尽弃不是说,还要得罪大批同僚,吃力不讨好。
第222章 粮换盐引()
尽管对崇祯的背书没放在心上,但是毕自严还是想崇祯保证道“老臣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尽快将被侵占的军屯军田清理出来,为陛下筹措粮饷御敌。
至于老臣所说的盐引,就是粮换盐引!”
崇祯有些不明所以,只得虚心请教“那这粮换盐引又是个什么章程?还望毕爱卿为朕解惑!”
毕自严依然是那副荣辱不惊的模样“陛下,这就是字面意思,恢复旧制,让那些商人们用粮食换取盐引。
陛下也知道,永乐年间,成祖陛下为了九边戍守之需,行‘开中法’,商人必须把政府需要的实物如粮、茶、马、豆、麦、帛、铁等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才能取得盐引,贩卖食盐。
祖宗设立盐引之政为的不是聚敛民财,而是为了边关将士有粮有马、天下百姓有盐可食,天子富有四海,所求者无非国泰民安,岂能如商贾之徒,逐利而生?
孝宗之后,叶淇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运粮司,再分与九边,看似没什么变化,然银与粮不同,粮价时刻在变动,若是粮价上涨,则盐引所得银两仍是定额,但所得粮食却大为缩减,而且银两容易被人上下其手,中饱私囊,最后所得粮食远远不足。”
毕自严顿了顿,接着说道“所以,老臣认为,可以恢复旧制,以粮换盐引,无论粮价如何,必须要定量的粮食才可换取相应的盐引,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有充足的军粮。
至于军屯就更不用说了,西北之乱之所以能闹得这么大,便是因为军屯为被侵占,军中壮士无以聊生,只得从贼,而成大患。
所有,老臣认为,只要清理被侵占的军屯,而后恢复先制,以粮换盐引,钱粮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听完毕自严的解说,崇祯正在一条一条的分析毕自严的话语,来判断这样可不可行。
当然,毕自严也只是说说,并不准备花大力气推行这些政策,因为他也知道,这样只是治标之策罢了,短时期内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时间长了依旧没什么效果。
至于治本之策,他有些头绪,但是还是弄不懂其中的关键问题所在,也不准备花那个力气去研究,只要安心把税收提上来,他的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事实上,大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是税收这一个问题,却占了很大一部分,当一个国家收取的税赋没法满足国家需求之时,很多事情都没法去做。
大明朝的税收问题,其实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从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就埋下了祸根。
在大部分封建王朝,政府征税的形式都不可能全部以银钱的形式收取,而是多种多样的:铅笔,粮食,布匹,盐,各种特产,甚至匠户们把火铳当做税交上来。
如此错综复杂的税收体系不但很难征收、运输和存储收上来的钱物,也很难根据预算来决定要征收税收的总额。
但这个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人类产生智慧开始,世界各地的人刚开始的时候选择了各种不同的东西作为货币:贝壳、牲畜、粮食、盐、布匹、金属,但到了最后几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金银铜这三种贵金属,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金银铜拥有单位价值大、质量均匀、容易分割、不易腐烂、旧藏不坏等几个巨大的优点,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贵金属十分稀缺的国家,少有的几个比较富裕利于开采的铜、金、银矿还往往位于偏远的西南地区,偏偏古代中国又是一个非常早熟,经济发展很快的国家,这就导致市面上给的货币远少于商品交易的需求。
明太祖朱元璋倒是想了个好办法,发行纸币,也就是宝钞,但是由于朱元璋不懂金融,只发行宝钞给官员当工资,但收税的时候却不收宝钞,再加上防伪技术不行,假钞横行,加上政府没有规划的乱发行,最后市面上宝钞储量越来越大,贬值极快,从最开始一贯宝钞换一两银子,到最后几万贯宝钞换一两银子,演变成了明朝版的‘金圆券’。
外加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以及外国商人的作用,古代中国的周边国家普遍技术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中国,这些国家即使有相当丰富的铜矿(比如日本、朝鲜),也没有能力开采、冶炼并铸造钱币,于是他们干脆从中国出口大量的铜钱,直接拿回去当做本国的货币使用,反正古代中国就算是再衰落,也比这些国家要富庶发达,也不用担心这些铜钱会贬值。
几种因素综合起来,就到导致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远远不足。
古代中国的政府并不是没有想过统一用货币来征收赋税,阻碍他们这么做的,是中国极其缺乏铜、金、银等贵金属的现实,流通都显得不足,更别说用来交税了,根本无法让大明这么大的一个中央的帝国,以一种统一的货币当做税赋。
这个现象,直到隆庆开关以后方才改变,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的巨额白银,开始通过墨西哥到菲律宾马尼拉再到中国南方这条漫长的航线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几乎是同时,日本在本土也发现也巨大的石见银山,这个时候的日本人总算是学会了开采和冶炼银矿。
而中国用丝绸、糖、陶瓷、茶叶等深受西方喜爱的商品交换白银,正是因为这条白银之河的存在,民间擦爱有了足够的白银,来支撑张居正的货币改革……一条鞭法,即政府将百姓所要承担的劳役、各种实物税全部折合成白银征收。
但是,这样的改革确实帮助了大明朝续命,让朝廷的税收提升了不少,能够做更多多的事情,比如万历三大征,但同时,这也带来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导致大明朝现在税收方面的囧境。
第223章 旅顺()
纸币,现代社会的人再熟悉不过了,一般人都会人能为这是货币,其实不然,货币并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
这只不过是一种货币符号罢了,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一张纸质凭证,如果国家信誉和统治力削弱,纸币也会迅速贬值,物价飞涨,津巴布韦币就是典型的例子。
反观黄金和白银,本身不光具有实际价值,还有使用价值,就像很多精密仪器需要镀黄金防腐一样,哪怕黄金不作为货币,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金银的价值无需国家信誉的保证,哪怕国家支离破碎,战火纷飞,依旧不影响金银的购买力,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这个年代,朝廷无理论是发军饷,铸造兵器,购买战马,亦或是给官员发工资,赈灾等等,都需要用到白银,如果想要发行新的货币,除了将更多的白银熔铸为官银,没有其他的法子。
然而,大明帝国白银的来源,基本上都没有掌控在政府手中,自隆庆开关以后,流入市场的白银超过九成的都是源自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对日本的贸易,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来自于国内银矿的开采。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通过海外贸易掌握了绝大多数白银流入渠道的商人们,不仅仅是贩卖货物的商人,他们还掌握了大明帝国法定货币来源,是他们而不是大明政府决定每年有多少白银流入货币市场,换句话说,这些商人掌握了大明的‘央行’。
明朝末年,正常的税收也才二三百万两,但是东南进行茶叶、丝绸、瓷器海贸的那些海商们,山西和建奴和北虏做生意发国难财的晋商,以及江淮的盐商们,基本家家都是几十万两白银起步,家资百万两很多,家产千万两也不稀奇。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明朝末年,国家穷,百姓穷,但是这些商人们却更富得流油,偏偏他们还不需要交税,原本三十税一的商税也被取消了,至于为什么取消,就是因为这些富商都有着官方背景。
你皇帝敢收商税,就是与民争利,至于这个‘民’是谁,当然由我们这些文官算说了算。
其实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财政问题算是主要问题之一,但是崇祯皇帝看不到这样的高度,即使看出了问题提所在,也没有那个魄力来一次彻底的整顿,当然,他更没有这个能力。
崇祯皇帝理解清楚了毕自严的意思,顿时欣喜不已“这两件事情就有劳毕爱卿了,相信有朕的支持,毕爱卿一定能为朕办好此事!”
毕自严赶忙行礼道“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老臣一定不个股福陛下的期望,尽心尽力为陛下办好此事!”
“毕爱卿,今日朝堂之上的争论,你虽然没有参与,但全程都有目睹,不知对此事有何看法?”
今日的争论没有什么结果,两种意见的人争论不休,谁也无法说过谁,最后不了了之,搞得崇祯也郁闷不已,所以他很想得到一些重臣的支持,从而可以让招抚之策得以实施,毕自严作为户部尚书,他的态度也很重要。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毕自严的想法,当然选择剿灭叛军,不光如此,他甚至还想过向皇帝申请自降为山东巡抚,去平定叛乱,如果不是因为他没有掌过兵,对于战阵指挥毫无经验,对此有自知之明,而且登州乱兵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他都想请缨亲自去山东指挥平叛了
至于原因么,其实很简单,就因为他弟弟毕自寅死在叛军之手。
崇祯元年,自己的八弟毕自肃担任关宁巡抚,恰巧遭遇宁远兵变,他被乱军囚禁殴打,受尽折辱,事后还被降罪革职,才13天就郁郁而终,而八弟的死,都是因为这些辽兵弄得这场兵变,他对辽兵早已有了仇恨。
然而,旧恨未消,又添新仇,没想到两个多月前,又是一群辽兵悍然发动兵变,攻陷六弟毕自寅所在的吴桥县城,六弟身死贼手,虽然听六弟家人所说,他应该是自缢身亡,但毕自严知道,六弟的死仍旧是登州的那伙辽东兵造成的,这让他对辽东兵的仇恨更大了。
尽管对这些辽兵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而且他也想将登州乱兵剿灭干净,但崇祯皇帝一直都是支持招抚的,从今日朝堂之上的争论就能看出来,毕自严也很纠结。
斟酌再三后,毕自严打算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道“陛下,老臣认为,招抚之策不可行!”
崇祯有些意外,因为毕自严身为户部尚书,钱粮一直都是让他头疼的问题,如果这次兵变需要出兵剿灭,所耗费的钱粮必定不是个小数目,对他来说无意又加重了不少负担。
随即,他又想通了,毕自寅的死亡,他也是知道的。
想到这里,崇祯有些不悦的说道“毕爱卿,朕知道你弟弟因为兵变而死,但现在是多事之秋,还望毕爱卿放下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
朕身为大明的皇帝,那孔李二人不顾朝廷法度,悍然攻打朝廷重镇,朕为了大局都能隐忍下来,下旨招抚他们。
希望毕爱卿你也能放下个人恩怨,等到事态平息,朕一定会还你一个公道!”
虽然毕自严却如崇祯所说放不下仇恨,但是他不能承认“陛下,老臣反对招抚,并非为了一己之私!除了今日争论的东西,老臣还想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旅顺!”
“旅顺?这件事情与旅顺何干?”崇祯有些纳闷的问道。
毕自严说道“己巳之变,陛下肯定记忆犹新!当初,若非袁崇焕矫诏斩杀东江总兵毛文龙,使得东江内乱,建奴何以敢不顾后方东江镇的威胁,悍然破口?若非袁崇焕在遵化放任建奴通过,建奴也不可能长驱直入,进入京畿。
后黄龙入镇东江,东江镇趋于稳定,又恢复了对建奴的威胁,这之后,建奴并未进攻辽西或者再次试图入寇。”
第224章 崇祯的纠结()
感谢书友朱尚炳的秦国100起点币打赏,流星雨A、一点rayd的月票,感谢支持。
……
毕自严顿了顿,继续说道“但吴桥兵变以来,局势又有些变化了。黄龙此人,英勇善战,指挥有方,对朝廷和陛下忠心耿耿,但同时也有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毛病,这在以前不算什么,很多武将都有,想必陛下也知道。
黄龙最开始在关宁军效力,当初入镇东江的时候,带了一部分原来的部下过去,这一部分是他统领东江的基础,所以,这被克扣军饷的,大部分就都是原本就在东江的兵马,这些人对黄龙相当不满,而且颇有怨恨。
承平时期他们只能忍着,毕竟黄龙是东江总兵,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他们未必敢犯上作乱,但现在孔李二人拿下登州,那些对黄龙不满的人,自然生出了其他的想法。
孔李二人攻陷登州,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必定有人不甘再忍受黄龙的盘剥,奋起反抗,效仿孔李二人。
由于黄龙坐镇皮岛,距离旅顺较远,掌控不严,老臣听熊本兵(本兵,兵部尚书的简称)说过,这一个月来,旅顺屡屡发生闹饷事件,虽然规模都不大,只有十几二十几人,而且很快都被平息,但是此类事件的数量越来越多,参与的人数也更多,老臣担心,若是不能尽快将登州之乱平息下去,旅顺也会成为下一个登州。
陛下也知道,旅顺位于辽东南部,乃是沟通东江和内地的要道,现在登州已被乱兵占据,发往东江的粮饷只能走旅顺这条路,若是旅顺在发生变故,东江没了粮饷,必定会生出大乱子,到时候又会变成崇祯二年那样的乱局,老臣甚至想到了最坏的可能……整个东江镇投靠建奴。
无论发展到那种地步,只要东江再生变乱,建奴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到时候是攻打辽西还是伺机入寇,都不是朝中诸臣可以决定的了。”
毕自严这番话,确实让崇祯吃了一惊,没想到局势已经凶险到了这个地步,之前他并未朝这方面考虑。
但崇祯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