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为标眼睛里面闪过一丝诧异,看了吴帆徽好一会,才开口说话。
“谦珏,不要想那么多,你若是有时间,可以去拜访一下方大人,方大人也回到京城来了,现如今在国子监,你是方大人的学生,去拜访一下是应该的。”
回到客栈,吴帆徽神色严峻,他已经弄清楚了想要知道的东西,好在他吴帆徽还没有多大的名气,也没有很大的影响,否则遭遇到的算计和诋毁,会更加的严重,不过接下来就不一样了,会试和殿试之后,恐怕某些博弈才会真正的开始。
第一百五十六章 会试(1)()
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吴帆徽决定不去拜访方逢年,倒不是说他看不起方逢年,而是因为方逢年是标准的读书人,性格方面是有些迂腐的,某些方面的认识也是根深蒂固的,会试之前去拜访方逢年,若是被朝中的东林党人发现,留下把柄,将来会遭遇预料不到的攻击。
尚没有什么实力的吴帆徽,不得不小心,从进入京城的那一刻开始,就不要走错一步。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吴帆徽面对即将到来的任何事情的法宝。
举人赶赴京城参加会试,真正温习攻克的人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交朋结友,毕竟乡试到会试,距离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会试的规模与考试的方式,与乡试一模一样,就算是认真温习功课,也不大可能在如此短时间有多少的收获。
再说赶考的学子悉数都是举人的身份,若是能够在会试之前结成一个个的小团体,形成牢固的关系,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吴帆徽却不一样,他非常认真的温习功课,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压根没有想着去结交什么关系,也没有笼络人才的举措,因为他很清楚,朝廷之中那些专门从事党争的大人,手握重权,时时刻刻都关注这方面的事宜,自己的实力不够,若是表现的过于的活跃,肯定会遭遇到算计,朝中的那些大人,手腕绝不是张溥等人能够比拟的。
参加会试的有两千多名举人,而能够通过的只有三百五十人,更加关键的是,南方的举人在学识方面,的确是强于北方读书人的,这一点不可否定,虽说会试和殿试一样,都是有南北榜之分的,不过这些年随着朝中南方官员的增加,北方能够录取的贡士名额越来越少,学识不够的北方读书人,也只能够认了。
吴帆徽证明自身的方式,就是在会试和殿试之中取得好成绩,金榜题名的那一刻,能够打消所有的议论,也让他能够全身心的应对即将到来的麻烦。
三月初五,卯时,几乎一夜未眠的吴帆徽,出现在贡院前面。
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的规模与乡试一模一样,但规格比乡试高很多,会试的主考官两人,由礼部和吏部的侍郎出任,同考官二十人左右,由翰林院五经博士和国子监五经博士出任,这些人全部都是两榜进士出身,其余的补帘官,分别从礼部、国子监和翰林院抽调其他的官吏组成,也就是说,会试完全有朝廷主持。
会试的考题同样由礼部出,绝大部分时候,考题都是由礼部尚书直接出的,按照大明朝廷的规矩,礼部尚书是大学士,内阁辅臣,等同于大明朝廷的宰相。
这一次的会试,朝廷更加的重视,因为这是皇上登基以来的第一次会试,皇上励精图治,雄心勃勃,就是想着从科举考试之中选拔人才,满朝文武都知道皇上求贤若渴,如此情况之下,不仅仅是礼部异常重视会试,内阁同样也是很重视的。
参加本次会试的考生,人数超过了两千人,规模也是很大的,从去年的十一月开始,京城就变得格外的热闹,很多的考生赶赴京城,闲暇之余组织了各种的学术交流活动,让整个的京城充斥着浓厚的学术味道,无形之中冲淡了后金鞑子肆掠北直隶造成的萧条局面。
京城的贡院与南京的贡院,可谓是大明条件最好的贡院,参加会试的考试,什么都不用携带,考试所需要的纸笔墨砚,包括吃喝拉撒等等,全部都是朝廷直接提供的。
因为考试不需要携带什么东西,故而进入贡院的检查程序也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初春的季节,京城的气候还是变化多端的,清晨和夜晚还有着寒冷的味道。
卯时一刻,贡院的大门打开。
手持考引的吴帆徽,跟随众人慢慢朝着贡院大门走去。
尽管参加会试的考生达到了两千余人,但秩序还是很好的,没有谁喧哗,也没有谁拥挤,大家都是排队慢慢朝着贡院而去,毕竟是素质不一般的举人,在这个时候都是非常重视自身言行的,要知道监考的大都是礼部的官员,也有吏部的官员,若是在进入贡院的时候,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了,对自身的未来不利,也会遭遇到其他考生的耻笑。
进入到贡院的大门,接受了军士的检查之后,经过一条不长的甬道,跨过门之后,在左右两边更换考牌,考牌上面写着第几号考场以及多少号的考棚,考生拿到考牌,就可以直接到考场去,找到属于自身的考棚了。
吴帆徽的头还是有些晕的,头天夜里只睡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他住宿的客栈毕竟是在外城,需要早起赶路,而且还要专门约定马车,内城不准骑马,只能够乘坐马车。
徐彦琦、李勇和马继刚等人送他到了贡院前面,吴帆徽要求众人全部都回客栈去,接下来他要在贡院近十天的时间,会试结束的时候,众人来接就可以了。
顺利的找到了考棚,进去之后,还没有等到考棚的门锁上,吴帆徽一屁股坐在了木板上面,没有首饰,就趴着小憩,他还是需要好好休息一会,让头脑清醒。
会试的三场考试,同样以第一场考试最为重要。
阅卷的同考官,都是翰林院与国子监的五经博士,不知道阅读过多少的文章,对于八股文是异常熟悉的,他们的阅卷能力,比较乡试的同考官,要厉害很多了。
贡院里面很是安静,天尚未完全亮,一些考棚里面的油灯点亮了,大概是考生在做着相关的准备。
迷迷糊糊之间,吴帆徽听见了锣声。
他依旧没有抬头,已经参加了县试、府试、院试和乡试,对于这大明的科举考试,也算是熟悉了,会试与乡试一样,其实与院试的差别也不是很大,考生有着充足的时间来写文章,不必要那么着急,关键是让头脑清醒,能够很好的理解考题,接着下笔才有神采。
会试同样是在辰时开始,此刻主考官和同考官早就进入到了贡院,补帘官也准备就绪,
今年的会试,与以往有些不同,以往的会试,首先会进行复试,同样是在贡院进行,只有三天的时间,写一篇文章而已,复试会淘汰一部分的考生,避免参加会试的考生太多,增加了同考官阅卷的压力,不过今年或许是皇上做出的决定,没有进行复试,所有进京赶考的考生,全部都参加了会试。
而且吴帆徽等考生所不知道的是,今年的同考官,不仅仅有翰林院和国子监的五经博士,还有翰林院的编修和庶吉士。
同考官的人数达到了二十六人,为历年来会试同考官人数之最。
这方面体现出来皇上对此番会试的重视。
考棚的门被打开的时候,吴帆徽抬起头,看见面无表情的考官发放了纸笔墨砚等等考试必须用的东西,等到考官放好了这些东西,虚掩上考棚门的时候,吴帆徽再次趴下。
不过几分钟的时间,锣声再次响起。
考官宣布辛未科会试正式开始。
不知道为什么,吴帆徽内心没有了激动,也许是参加考试的次数太多了,崇祯二年参加了县试、府试和院试,崇祯三年参加了乡试,崇祯四年又要参加会试和殿试,都有些麻木了,放在几百年之后,算是三年的时间,分别参加了小学毕业考试、初中毕业考试、高考、大学毕业考试以及研究生毕业的考试。
真不知道那些多次参加乡试和会试考试的考生,内心会是什么想法。
辰时二刻,考棚的门再次打开,此次是考官分发考卷了。
小憩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吴帆徽的精神好了很多,此刻他已经正襟危坐,等候考官分发考卷了,或许是吴帆徽的精神不错,考官还特意看了看他,前面一次打开考棚的时候,这个考试还是迷迷糊糊的,这么短的时间,就精神抖擞了。
考棚的门再次关上,不一会,外面传来锣声,考官宣布做题开始。
吴帆徽没有急着打开试卷,他看着桌上的卷轴,依旧有些迷糊。
本次的会试,吴帆徽是做足了准备的,也想着能够好好的考试,消除外界的传闻,他相信这些传闻,礼部以及吏部的大人是不会相信的,毕竟王相被罢官的原因,朝中很多人都知道,并非是陕西乡试的缘故,不过主持某地乡试的主考官被免去官职,对于当地的考生肯定是有影响的。
会试同样要糊名,且试卷会被誊抄一遍,同考官阅读的试卷,并非是考生本人写出来的试卷,这能够保证会试的公平,所以只要写好了文章,会试高中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吴帆徽微微闭着眼睛,努力调整思绪,集中精神。
一直到巳时,他终于再次睁开眼睛,此刻若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眼睛里面迸射出来精光,显然他已经将精神状态调整到最好了。
第一百五十七章 会试(2)()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这个考题,出自于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出自于论语。子路,其核心的意思是服侍君子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要得到君子的赏识却是很困难的,若是一味的拍马屁,君子肯定不高兴,等到君子用人的是,一定会量体裁衣。
第二部分出自于孟子。告子上,其意思很明确,心的功能就是丝毫,思考才能够有所收获,不思考就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第三部分出自于中庸,是称赞舜帝的,其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
将整个的考题综合起来看,首先强调的是好好做人,在好好做人的基础之上,必须要随时随地的思考问题,让自身不断的进步,成为有用之人,而第三句话就很有意思了,明显不是要求诸多的考生都想着去当皇帝的,那岂不是造反,这恐怕就是皇上一心求贤的迫切思想了,希望大明王朝能够出现真正治国之人才。
当然,这里面也显露出来了皇上的骄傲,认为自身就是君子,就是尧舜禹一样的人物,所以诸多的读书人也要道德高尚,要能够成为真正有用之人。
治大国如烹小鲜,四书五经之中展现的治国之理念,的确有相当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治理国家少不了仁和礼,但更是少不了铁血,几百年之后的理论已经证明,任何强盛的国家,都需要经过铁血的统治,积累起来足够的财富,才能够逐渐的走向繁荣。
会试以这篇文章作为考题,让吴帆徽陷入到沉思之中,他不得不佩服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果然抓住了皇上的心思,想必这个题目,皇上是非常满意的,尽管几百年以来的科举考试,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的考试,搬出这些词句作为考题了。
皇上登基的时间不长,而且是以十七岁的年纪登基,头两年就是在整顿朝政,一举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让朝野为之一振,皇上自身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不过伴随其中的党争,让皇上陷入到愤怒和迷茫之中,而党争直接形成的恶果,波及到北直隶的稳定。
其后的近两年时间,后金鞑子剑指京城,肆掠北直隶,北方和中原接连不断的灾荒,农民大规模的造反,让皇上遭遇到沉重打击,甚至出现悲观绝望的情绪,在崇祯三年初册立刚刚一岁的朱慈烺为皇太子,居然想着退位,不过随着后金鞑子退出北直隶,以及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收复了滦州等城池,在抗击后金鞑子的战斗之中取得胜利,皇上的雄心重新树立起来了。
皇上之所以斩杀原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就是因为其认定袁崇焕陷入到党争之中,而苗头就出现在袁崇焕擅自斩杀毛文龙。
袁崇焕被斩杀,受到波及的有内阁大臣钱龙锡和兵部尚书王恰等官员,大明王朝有一条铁律,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否则就要被斩杀,那就是边帅勾结近臣,边帅就如同袁崇焕这样的,近臣则是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了,钱龙锡是内阁大臣,王恰是兵部尚书。
边帅勾结近臣,那是直接威胁到皇权的,这是谋逆的罪行。
之后王恰被斩杀,钱龙锡被流放。
吴帆徽从后来一些资料之中,看到了袁崇焕之所以被斩杀,与东林党有着莫大的关系,东林党人为了党争,为了能够获取更大的权力,极力的算计当时的内阁大臣钱龙锡,因为钱龙锡与支持东林党人的周延儒之间斗争激烈,且钱龙锡不支持东林党,如此情况之下,东林党人肯定是要围攻钱龙锡的,而东林党人弹劾的罪名之一,就是钱龙锡勾结袁崇焕,这是边帅勾结近臣,按律必须要斩首。
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袁崇焕本就是东林党人,只是当时的地位不是很高,加之袁崇焕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抗击后金鞑子方面,不可能完全按照东林党人的要求来办事,故而被东林党人抛出去,作为算计钱龙锡的缘由。
这些事实,皇上不一定特别清楚,但朝廷内部党争的厉害,皇上是深有感触的,崇祯元年的会推阁臣,就表露无遗,东林党党魁钱谦益,以礼部右侍郎的身份,被推举为内阁大臣,让皇上异常的警惕,察觉到党争的迹象,愤怒之下免去钱谦益的所有官职,让其回家去养老。
而此次的会试,考题直接牵涉到为人治国之理念,怕是与皇上的心迹有着巨大的关系。
吴帆徽同样没有马上动笔,历史上的这些分析,他是非常清楚的,这是他拥有的旁人无法企及的优势,他更加清楚的是,任何的一篇文章,能够被称之为好的文章,都需要有亮点,八股文也不例外。
所谓文章的亮点,不仅仅需要有文采,更需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就好比是塑造了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需要给与这位姑娘勾人心魄的眼神和善良的灵魂,如此才能够真正的被称之为美女。
文章也是一样。
吴帆徽需要找到切入点,尔后才能够赋予这篇八股文灵魂。
文章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这也是非常讲究的,更是需要注意的,文章不能够犯禁,不该说的话语绝不能说出来,否则不仅仅会试不能够通过,还会给自己惹下巨大的麻烦。
足足半天时间过去,吴帆徽终于确定出来这篇八股文的重点,那就是从加强皇权统治、促进大明王朝强盛方面着手。
这样的文章,难免陷入到老生常谈的怪圈之中,不过吴帆徽是有办法的。
他在文章之中,套用了伟人的两首诗词,在讴歌皇上清除魏忠贤及其阉党方面,以一首诗词来概括,而在振兴大明王朝方面,用了另外的一首诗词来概括。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