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妃-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乾隆帝认为孝贤皇后的死,与连生二子,而二子又接连夭亡有关系。他表示如果真是如此,宁可不让她生这两个皇子以保全性命。在他看来,皇后的命比两个皇子还重要。他的这一想法在临送孝贤皇后梓宫奉移静安庄时所做的诗中有充分地体现:
凤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
因参生死俱为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梦熊”一词出于《诗经》“吉梦维何,维熊维罴”一句,后来喻为生男孩。
他在临送悼敏皇子奉移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的一首诗中同样表达了这一想法:
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翣行将发引时。
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
试言邂逅谁能受,叠遇乖张命实奇。
不忍抚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三部分 节俭爱夫的名后——孝贤皇后(6) 
  
 
平时,乾隆帝看见皇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去与皇后共同相处过的地方,每逢节日,甚至有时看到南飞的大雁,都会引起对皇后的思念。自孝贤皇后入葬裕陵后,乾隆帝凡谒东陵,必到裕陵为孝贤皇后酹酒,祭祀亡妻。据笔者统计,他一共去了17次,最后一次是嘉庆元年(1796)三月初九日,是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去的。这年乾隆帝已86岁,当上了太上皇帝,如果孝贤皇后还在的话,也已85岁,也当上皇太后了。到嘉庆元年,乾隆帝与孝贤皇后已分离48年,将近半个世纪了,但乾隆帝仍在深深地怀念着孝贤皇后。乾隆帝每次到裕
陵临奠孝贤皇后,都要作诗悼念。每次作的诗,乾隆帝都亲笔誊写好,将部分制成精美的雕漆挂屏,一部分贮存在皇宫,有5块供设在裕陵大殿的东暧阁内。如今这5块保存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
几十年如一日地怀念着一个人,其用情之真、之深,令人慨叹。如果孝贤皇后地下有知,也该感到满足和幸福吧。
孝贤皇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富察氏出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二日
属相:龙父亲:李荣保
丈夫:乾隆帝弘历子女:2子2女
成婚: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立为皇后:乾隆二年(1735)八月二十日
最得意:立为中宫皇后最痛心:连失两子
卒年: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享年:37岁
一日亥时
入葬:乾隆十七年(1752)陵寝:裕陵
十月二十七日
谥号: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
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万依、王树卿、刘潞著《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满学会编《清代帝王后妃传》(上),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
(3)刘桂林著《乾隆孝贤皇后死因之谜及丧葬余波》
(4)徐广源著《清朝皇陵探奇》,新世界出版社,1998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四部分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1) 
  
 
乾隆后妃像清朝到了康熙年间,各种制度已基本完善。根据当时的丧葬制度,如果皇后死在自己的夫君皇帝入葬之前,那么就葬入皇帝陵内,与皇帝合葬;如果死在夫君皇帝入葬之后,就要单独建陵。乾隆皇帝弘历的第二个皇后乌喇那拉氏死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按照上面所说,就应该葬入裕陵。这已经有先例可循。死于乾隆十三年(1748)的孝贤皇后以及慧贤、哲悯、淑嘉三个皇贵妃,早已葬入裕陵地宫,石门未关,在等待皇帝。乌喇那拉氏入葬裕陵,顺理成章。可是她却没被葬入裕陵,也没有自己单独的陵寝。《清实录》、《
大清会典》等清廷官修的书籍中,没有记载她的葬地,清宫档案中也没有记载她死后的去向。《昌瑞山万年统志》是由清代马兰口总兵主编的清东陵专著,内容涉及广泛,记载翔实,从陵寝规制到祭祀礼仪,从内葬人物到神牌位次,从官员俸饷到机构设置,无所不包。但这部书关于这位皇后也只字未提。这位皇后到底葬到哪里去了?二百年来,一直是个谜。
笔者经多方考证、查索,终于在《陵寝易知》这部书中发现了这位皇后的葬处。原来她葬在了裕陵妃园寝(也称纯惠皇贵妃园寝)前排正中主宝顶下的地宫内,与纯惠皇贵妃葬在了一起。这部书是东陵的官员在光绪十三年(1887)编写的。作者在书的序言中讲了编写此书的目的,他说:“盖思既系旗仆,当知旗事。世食俸饷,累受国恩,能不忆差务乎?故考我朝鼎建昌瑞山,已二百四十年矣,然陵寝员役日众,差务日繁,自当平时留心详考,以备指掌,庶不负为旗仆耳。遇差,庶可稽察,所问犹如指掌,断不能疑难咨嗟,亦何致形同聋聩。虽无出类奇闻,正是本分应晓。”
裕陵妃园寝前院(徐广源提供)很明显,这部《陵寝易知》是当时当差官员们的工作指南和备忘录,随着事情的发生和变化,随时记载,史料价值很高。
这部书在“陵寝规制及内葬人物”部分明确记载:“谨按:皇贵妃园寝,中建宝城,奉安皇后、纯惠皇贵妃。宝城后,奉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三十四位,均各券。”
在“神牌位次”部分记载:“皇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薨,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入宝顶奉安,未入享,无祭。”
一位堂堂大清皇后死后受到的待遇竟如此不堪,而且官书和档案对此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不能不让人深感疑惑。那么,乌喇那拉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后,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从侧福晋到皇后
乌喇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后妃常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四部分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2) 
  
 
比弘历小7岁。雍正年间,她被选中秀女,雍正帝将她指配给弘历做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刚一个月,便于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将她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弘历的嫡皇后孝贤皇后病逝,中宫皇后的位子出现空缺。当时,弘历38岁,正值中年。皇太后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非常关心,亲自为弘历选定娴
贵妃乌喇那拉氏为继后。为这件事,特地给弘历降下一道懿旨:
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于怀也。
贵妃之宝(徐广源提供)
皇太后的旨意,弘历不能违背,但在孝贤皇后死后不久就急忙册立新的皇后,又于心不忍。于是弘历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先将娴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管理后宫事务,称“摄六宫事”,等过了27个月的孝贤皇后丧期后,再举行册立皇后礼。
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正式册立乌喇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的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乌喇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这年她33岁。
后妃氅衣乌喇那拉氏自正位坤宁以后,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皇陵展谒,都令皇后伴驾同行。乌喇那拉氏嫁给弘历20年来,虽然很受宠,但还没有生过一男半女。她被立为皇后刚一年半,就于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第二年生下皇五女。乾隆二十年(1755),又生下了皇十三子永璟。乌喇那拉氏在5年内,连生了2男1女,这足以表明她自立为皇后以后,比以前更为受宠。那么,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这位红极一时的中宫皇后失宠,竟使乾隆帝不愿与她死后同穴呢?
乌喇那拉氏个人小档案
姓氏:乌喇那拉氏出生: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
属相:狗父亲:那尔布
丈夫:乾隆帝弘历子女:2子1女
入宫:雍正后期封娴妃: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四日
封娴贵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封皇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七月
二十三日初一日
册立皇后:乾隆十五年(1750)八最得意:被立为皇后
月初二日
最痛心:失宠卒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四部分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3) 
  
 
享年:49岁入葬:乾隆三十一年(1766)九月二十八日
陵寝:裕陵妃园寝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万依、王树卿、刘潞著《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杨珍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
(3)阎崇年著《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2004年
(4)徐广源著《清朝皇陵探奇》,新世界出版社,1998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四部分 扑朔迷离的香妃(1) 
  
 
香妃,这个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来,就像一阵旋风,刮遍了大江南北、东海北疆,被编成了故事,写进了小说,登上了舞台,进入了荧屏。为什么香妃之风久刮不衰?为什么香妃之名越叫越响?其实就在于她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谜,如名称之谜、画像之谜、葬地之谜、婚姻之谜、宝月楼之谜、有椁无棺之谜、死亡之谜,等等,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兴趣。
香妃之迷何其多
名称之谜。“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1892)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
乾隆皇帝与“香妃”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与生来就“体有异香”有关。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器官也会排出来,几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我们不得而知。再者,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来自化妆品或者浴液的气味?这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个难解之谜。
反过来,说香妃之得名源于“体有异香”,也可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长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这种可能性。总之,为什么叫香妃,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
香妃旗装像
画像之谜。香妃貌美,应当是不用怀疑的,否则乾隆皇帝不会千里迢迢将这位回部女子纳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人们总希望一睹真容。目前,流传于世的、被称为香妃画像的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四部分 扑朔迷离的香妃(2) 
  
 
第一幅旗装像是流传最广、利用率最高、人们最熟悉的画像,许多文章、书籍、画报,甚至商店广告中用的都是这幅像。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幅画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这幅像。
香妃戎装像第二幅是戎装像。1914年古物陈列所展出的就是这幅,当时悬挂在武英殿后右旁的浴德堂内,下面附有文字说明。这幅像出自清宫当没有问题,但画上没有款识。有人
说此画的作者是郎世宁。可是郎世宁的画作在《国朝院画录》和《石渠宝笈》中都有记载,此两书中未见有关此画的任何内容。有人说是他的“游戏之笔”。郎世宁有多大的胆子,敢以“游戏之笔”随便画当朝皇上的一名宠妃?曾经在古物陈列所工作过的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时,我和几个同事根据民国政府内务部一位官员说的‘这大概就是香妃’,并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效益商定的,是没有查史料的,是错误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该纠正的。”原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朱家溍先生特地写了一篇《“香妃戎装像”定名的由来》一文,进一步否定了这幅画是香妃像。在这篇文章里,朱先生讲述了他与当时古物陈列所的文物保管科科长曾广龄先生的一段对话:
我又问:“既然原帐上只是油画屏一件,而原画背后也没有记载的纸签子,那么根据什么定为‘香妃’画像呢?”曾先生笑着回答:“总之是官大表准。当时文物运到北京后(包括这幅画在内的一批文物是经曾广龄手从承德运到北京的——笔者),内务部朱总长看见这幅画像,就说这大概就是香妃吧。其实他也没有什么根据,只是顺口一说而已,就定下来了。”到此我方知所谓《香妃戎装像》也者,不过是以意为之而已。但这幅肖像画的是谁,尚待考证。
“香妃”洋装像第三幅洋装像,也和前两幅一样,既没有款识,也没有图录记载,更没有专门论述,将它说成是香妃像,同样没有任何依据。以上三幅,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传说中的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这幅像一般人很少见到。著名清史大师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香妃考实》中讲了这幅像的来源:
近日吴生丰培贻一容妃园寝神像,问其所从得?则云有太仓陆夫人藏。此夫人为陆文慎宝忠之子妇,徐相国郙之女,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凡陵寝、园寝享殿皆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张之。大者年仅张设一次。陆夫人以香妃之传说甚厖杂,亲至其园寝,始知流言之非实。请于守者,以摄影法摄容妃像以归。所摄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见也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四部分 扑朔迷离的香妃(3) 
  
 
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解说。太仓陆夫人在东陵容妃园寝所拍照的那幅容妃像刊登在孟森先生的遗著《清代史》一书上,来源清楚可*。笔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废帝溥仪档》中发现了一条史料,证实了东陵确有容妃像。这条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毓彭(东陵守护大臣——笔者)在民国十四年旧历八月十七日给天津张园胡大人信中说
:“……护理总兵张之庆于毓彭未到任以先,听本地奸人之计划,视陵寝为奇货可居,凡官产官物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