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地主-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秋月低着头道,“只要三郎喜欢吃,那我们以后一直给三郎做菜。”

    “嗯,你们俩个也别太多想,我也只是给你们提议一下。你们自己先想想看看,若是觉得牛家兄弟人好,值得托付,那么到时再说。”

    “我们听三郎的。”

    “好了,现在继续做菜,再来个汤吧,菠菜还有没,有的话,弄个菠菜汤。”张超笑着道。

    ps:感谢昨天的那些小伙伴们的打赏,还有那么多月票,真的非常感谢大家。也通报下成绩吧,首订两千七,嗯,很不错的成绩,对木子来说是的,非常感谢大家的一路支持。现在上架了,更需要大家的支持,大家帮个忙,都来订阅一下,也不需要多少钱,但对木子来说却很重要,毕竟靠这吃饭,吃了快两月免费公众了,就指望着上架后能多点订阅。

    希望大家帮个忙,木子也想试试冲击下精品,写书几年,入精品也算是个梦想。

    对投月票的兄弟,木子也非常感激,一百张月票就加更一章,如果有兄弟飘红,也加更一章,说到做到!(未完待续。)

第103章 狗大户

    (第三更送上,求月票求订阅啊!)

    朝廷新颁布了一条诏令。

    凡天下人户,量其资产,定为九等,三年一覆。

    户分等级,这也是自北朝起就开始的,按照家庭资产把户分为九个等级。朝廷的许多政策都是按这个等级来执行的,比如西魏开始的府兵制,一开始就是只从中等以上富户中选取。

    就连差科,也就是瑶役也是户等有关,朝廷有法令差科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

    总之,这年头评上了上等户,绝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称赞的事情,相反,上等户,意味着得多承担许多责任。

    张家刚被官府评为了上等户,还是九等中的上上户。

    评户等,是计算资产,部曲、奴婢、牲畜、田地、房屋、菜园、车马等,全都要算进去的。地方官府跟核查户籍一样,每三年就要更新一次,县州省都要存档,尚书省的民部更是要存档九比,也就是二十七年之久。

    张家现在身家很厚,非常丰厚了。光是田地,就有一千三百多亩,另外还有林塘沟坡一千二百亩,房宅好几处,奴婢都有十个。牛马更是有二百多头,标准的大户人家。

    县令头天给张家定了上上户,第二天就给张家派了一张单子。

    缴税,地税。

    每亩纳粮二升,外加五石。

    看着这张单子,张超非常的忧伤和蛋疼,唐朝人怎么这样,怎么专挑有钱人欺负?上次弄什么战争税和募捐,张超就被抽了一百多贯的血。如今定个上上户,又要出一大笔血。

    张家现在一千三百多亩地,亩纳二升,这就是二十六石多,外还要加个五石,总共要出三十一石多粮。

    这个粮还是不能免的,哪怕老爹是府兵,还是军官,本是不课户,可这笔粮却少不得。

    这笔粮,其实不算皇粮。俗称地税,其实正式名称叫做义仓粮。

    义仓,是在隋朝开皇年间创立。义仓的本意是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民间储备。

    朝廷让地方百姓每年秋按照户等不同纳粮,交给官府,存在义仓之中,以备灾荒之年。待灾荒之时,再由朝廷开义仓救济灾民。

    本质上,这义仓的设立初衷是很好的。

    但义仓虽是百姓自己纳的粮,但真到了灾年时,却也不是能随意开仓的。还得请示朝廷得到允许之后,才能开仓。而且纳粮多的,也不是就能分的多。

    到了唐朝,李家也开始于各地设立义仓,章程跟隋朝时差不多。

    纳粮标准是亩纳两升,然后还要按户等,那些上等户以及商贾等还要多纳一些。

    张超得纳二十多石,算起来亩纳两升半,相当于张家地租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了。不同于租庸调这个国税,义仓粮算的上是地税,免课户也免不了,府兵军官都不能免。

    二十来石粮,对于现在的张超来说,倒不是一个什么很大的负担。但张超就是不喜欢这种胡乱加派,说好的唐朝赋税低呢。

    这义仓粮还每年都得交,年年不能少,按田亩来收,还要加个户等征收,肝疼。

    不过该交还是得交,这年头,不管是乡下地主还是城中的富商,那都是胳膊拧不过朝廷大腿的。

    好在现在粮价较低,张家自己没粮,直接买粮交就行了。

    想想张超还是觉得冤,他家一千多亩地,那都是刚置办下来的,那地里的庄稼都还属于前主人,要到明年夏天收获后才正式归他,可他现在却得按亩交粮。

    “马账房,现在粮价是多少了?”

    张超站在院外,双手笼在狐皮袖筒里,脖子上围着狐皮围脖,头上还戴着狐皮帽子,十足的地主老财样。

    “回东家,最近粮价倒还稳固,如今基本上是粳米一斗八十文左右,麦价相当,粟米则是一斗五十五文。”

    张超点了点头,今年长安的粮价也算是大跳水了,从最高峰的斗米五百,跌到了现在的斗米八十,不知道多少囤粮的奸商破产。

    张超自己也都栽了个大跟头,前期收购的那五百多石粟,直接就亏损了两千多贯,之前卖面点那点钱差不多都填这窟窿了。

    算一算,这次交二十多石粮,张超等于又没了一万多钱。

    现在张超是一个负翁,上次买赵家的地把家里积蓄都花光了,然后这些天接着是买牛买沟坡还有建房子盖作坊等,花钱如流水。

    买沟坡花了一千贯,买牛花了差不多三千贯。

    修窖盖作坊弄店面这些,前后又要支出近千贯。

    马周很尽职的提醒过张超,张家早已经赤字了。

    说来赤字还是张超教马周的一个记账方式,用红色墨汁来记录负债。

    张家已经赤字五千来贯钱了。

    要不是张超厚着脸皮去了趟秦家借了点钱,张家的新窑和作坊等都要停工了。

    负债五千多贯钱的张超,现在对于付账非常敏感。

    “东家,社仓那边也催着纳粮呢,咱们哪天把粮送去?”

    张超听着眉头紧皱,这都什么玩意。

    隋朝的时候,义仓也叫社仓,义仓社仓都是一样东西。可到了唐朝,义仓之外,又有了社仓。义仓是由官府管理百姓纳粮,而社仓也是百姓纳粮,不过却是乡里自己管理的一个以备救灾的储备粮仓。

    或者是因为隋时,那些义仓没能很好的起到救灾作用,因此百姓们都情愿再纳点粮建个仓库,这样万一遇灾,也能立马就可以开仓,而不用如义仓那样苦苦等待。

    社仓基本上是一乡一仓,由乡里民望高的地主乡绅之类主持。

    义仓是亩纳两升,而社仓是亩纳一升。

    另外,大户也要多纳。

    张超现在对于唐朝的许多制度都看不顺眼,比如在唐朝大户好像特别受歧视。

    大唐朝廷是皇权不下县,县下有乡里村三级基层,可有乡却没乡长,只有五个里正轮流当值主持。不但没乡官,连乡政府乡公所这样的衙门也没,当值的里正都是到县衙里去听差,负责协助县里处置本乡事务,征赋捕贼甚至是诉讼,这些都要参与。

    但是什么公共服务,却是没有的。

    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等,想都别想。

    想修路,朝廷不会拔钱,想办学校,朝廷也不会拔钱,更别说其它的什么了。

    在了乡里,地方的大族宗氏,那些乡绅地主,就成了天了。

    这个天也不全是权力,更多的是义务。

    乡里要修个路,没钱,怎么办,百姓各家出劳力,然后大户们出钱。要修个桥,也是一样,找大户募捐。

    要修个学校,一样还得找大户。

    甚至百姓平时有个纠纷,也很少直接找到县衙去,还是找大户主持。

    乡民们遇急用钱,依然是找大户借钱。

    反正这年头,乡里的大户,简直就是全能的,既是法官也是银行家。

    你要是大方点,有求必应,那么能得一个好善乐施,仁厚的名声。你若是不肯出力,那你就是为富不仁。

    这年头,当一个地主也好难啊。

    义仓刚出完了二十多石粮,社仓又得出十五石。

    而且里正村正和那些地主乡民们还一致请求张超来出任社仓的新仓管,前任仓管犯病不能理事。

    对于什么社仓仓管的位置,张超一点兴趣也没有。管着个粮仓,又没工资又没好处的,有什么意思,还得费心巴力的。若是粮食出现了霉坏,被老鼠被盗贼偷了,还得承担责任,干好了大家也不会有什么赞扬。

    可偏偏还不容拒绝,大家都说张三郎年青聪明,把张家打理的红红火火的,若是把社仓交给张超管理,肯定能管好,而且大家也都放心。

    马周笑着道,“如今灞上谁人不知道张三郎啊,人人称赞你是义薄云天,有求必应呢。”

    张超哭笑不得,“这可不是啥好名声,这名声传出去,以后我想做个坏人都难了,哎。”

    “那东家是接受还是拒绝做这社仓仓管啊。”

    “接,我能不接嘛,众望所期啊。”张超哈了口气,下雪天不冷化雪天冷,这天阴沉沉的也没有个太阳,哈气成霜,穿再多都觉得浑身冰寒。

    “我想好了,既然大家都要求我做这个仓管,那我就接。不过嘛,我也是很忙的,具体的事情嘛,我想好了,以后就由马账房你来管理,反正社仓里也就两三千石粮食而已,平时又没有什么进出,你兼管一下就好。具体的看护这些,也是有安排村民们轮流看守的。”

    既然推不掉,张超也不推了,但张超好歹也是坐拥千亩田地的地主,怎么可能事事亲为。自己还是有手下的嘛,马周就很合适,让他顺带兼管一下就好了。

    “哎哟,这个天好冷,我还是回屋里炕上猫着去了。”

    张超笼着手回了屋,留下马周一人站在寒风中凌乱。这东家,也太不讲理了,欺负老实人啊,我一人管着张家所有的账,既管账,还管钱,现在还要让我兼管社仓,太不讲理了。

    “东家,我要求加薪水!”

    张超头也没回,“这个要求可以考虑,你先做,要是做的好,我会考虑的。”

    推荐:《明末开封一秀才》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何?他是穿越户!(未完待续。)

第104章 马子(第四更,求月票)

    化雪的天太冷,外面天阴沉沉的,铅云低垂,都快要压到地上了。

    这样的天气,大家都尽量的在家猫着,以前没火炕时,大家都会在家里生个生塘,然后一群人挤在一起烤火,还顺带着聊聊天。

    每当这个时候,也是最能反映出谁家人缘好的时候。若是哪家的火塘前挤满了人,那这家主人肯定是个人缘好会说话的人。若是谁家人缘一般,那他家必然门庭冷落。而那些火烧的旺的人家,一般肯定也是子女多的人家,也是个勤快人家。

    烤火,也是得烧很多柴火的,就算乡下柴火不要钱,可也得要力气。

    不过今年不同。

    今年的冬天,张家沟的村民们多在张家找到了活干。就是那些没给张家做活的老头老太小孩子们,也都不再窝在家里了。

    张家的蒸房成了最好的去处,这里每天都有许多口大灶不停的烧火蒸着面点。大家带点针线,坐到灶火前,一边能烤火,还能一边聊天,顺带纳个鞋底缝补个衣服什么的。

    甚至中午都不用回家,带几个窝窝,到了快吃饭时放到灶上加热下,再到厨房去打两碗免费的骨头汤喝,这一顿就美美的了。说来张家父子真是好人家,大方仁厚。

    大家来蒸房里烤火,他们也不会拦着,甚至还给大家提供免费的骨头汤喝,管饱都行。而且蒸房里每天面点蒸完后,大锅里的热水,还让大家随意打回家去。

    那些村里的小娃子们,也不用再冬天时冻的面色发青,鼻涕长流了。

    张超也挺喜欢蒸房的热闹,这比一个人呆在窑洞炕上可舒适的多。一人呆窑洞里实在太寂寞,没宽带也没wifi,简直就是没有了一切。电视信号没有,收音机信号也没有,笔记本和手机还没电了。

    虽然张超还有太阳能充电器,但这玩意充电太慢,而且很不方便被人发现。尤其是这些天经常是阴雨甚至雨雪天气,想充个电也难。

    张超甚至想看个书都难,张家沟就根本找不到一本书。

    别人还可以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张超没孩子,想打也打不了。到了晚上,漫漫长夜,别人还能吹了灯跟婆娘亲热造人,张超也没媳妇。

    后世人常说,网络让人与人疏离了。

    张超现在觉得这话超级对,有了网络,人都沉浸在网络之中,在网上交朋友,网络越来越发达,人们在网上几乎可以满足一切需求,不管是社交还是其它什么。

    但是到了唐朝,没有了wifi,就等于失去了一整个世界。

    张超只能回到这现实社会中来,他如果不跟人交流,那他就成了最孤独的人。

    不过整天跟着一群老头老头小屁孩们烤火聊天,久了也腻,实在是没什么共同的话题。

    “莲儿,咱们来打牌吧!”

    灶膛火很大,烤的很舒服,但也很无聊。张超对着身边的莲儿姐妹笑道,七娘虽还没过门,但六礼已经完成了五礼,日子都定了,只剩下等新窖建好后就正式迎亲过门。

    因此现在莲儿兰儿两丫头,也算是张超的妹妹了。

    两姑娘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不用再跟着母亲在乡上店里帮忙营生,不用洗碗做事。穿着也好了许多,两丫头现在每天就是做做女红,这也是为嫁人做准备。一个优秀的姑娘,肯定得女红好的。

    不过两丫头这方面似乎天赋不行,看她们绣一个枕套,一副鸳鸯戏水,却活活的绣成了两只小胖鸭打架。

    “打什么,打跑的快还是叫地主?”兰儿年纪小些,因此还是比较爱玩的,一听说打牌,立即就放下了手里的针线。

    “叫地主吧,正好咱们三个人。”

    昨天,张超闲的无聊,就用薄木片制作了一副扑克牌,他拉着两个妹妹玩了半天,两姑娘已经学会了,而且都喜欢上了这游戏。

    “哥哥抓到了翻牌,你要叫地主不?”兰儿看着手里的一手好牌,笑呵呵的望着上手的张超。

    张超看了眼手里的牌,一张花牌都没,大小地主也没有,就几个顺子,还中间断了,这肯定不能叫。

    “不叫。”

    兰娘一听,迫不急待的就道,“叫地主。”

    莲儿看了下手里的牌,“有一个大地主,还有一对二,三只熊一对豹子,不错的牌。”

    “抢地主。”

    兰娘不乐意的瞪了姐姐一眼,然后嘟起嘴,“我再抢。”

    “好了,你抢到了。”张超笑着对兰儿道,地主可以叫三次,现在无疑兰儿成功抢到地主了。

    三张底牌翻开,一张二,两只狼,还不错的牌。

    张超做的牌其实跟扑克牌差不多,只是略做了些改动。中国古代早有了牌,不过是叶子牌,比较复杂,有各种动物走兽等,据说早在春秋之时就已经有了,经过历朝改动,一副牌有好几十张。

    不过张超觉得那牌比较复杂,还是扑克牌简单些,就直接弄了扑克牌,但也做了点改动。

    大小王,改成了大小地主。

    jqk则改成了狼豹熊,原本张超是想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