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地主- 第4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相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我时常拜读,非常喜欢。这本书内容丰富,尤其是有许多战役详细数据,完整的还原模拟了战役,对于战役,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兵法谋略之书,还是一本朝政军事,甚至包括了后勤动员等各方面的一本大作,读了之后受益良多,得此启发,我也打算写一本兵书,到时还请李相斧正。”

    论年纪,李靖都是李超爷爷辈的人了,这年代结婚生育早,李靖的曾孙都出世了。但论地位,李超年纪虽轻,可却是当朝宰相。而且不论文武方面,名声都很响亮。李靖称唿李超的时候,还得带着敬称。

    “卫公,咱们随意些就好,你这么客气,倒是让我也很不自在啊。”李超笑着说道。

    入了城,到了城东的李府,一大片宅子相连,外面看着低调,不显山不露水的。可自皇帝驾临,襄阳的宅子也是涨价不少,尤其是好宅子有价无市。三原李家,能拿下这么大一片相连的宅子,还是很显实力的。

    李家真不缺钱。

    进府,虬髯客张仲坚和红拂女张出尘一起出来迎接。李超还是头一次见到红拂女,第一眼看过去,觉得年轻、漂亮。

    虽知道红拂女肯定比李靖年轻,但两人往那一站,真不像是夫妻,倒像是父女。倒是虬髯客与红拂女,还真像是一对亲兄妹。

    李靖三人往那一站,风尘三侠。

    这顿饭,只请了李超一人,也没请其它人。

    饭菜也准备好了,都是红拂女亲自做的,简单但不普通,很精致的一桌菜。

    “怎么不见李家的小郎君们,不请出来见见吗?”李超见李靖也不把儿孙叫来,笑着道。

    “都是些没出息的,李相愿意见他们,那就叫他们过来拜见。”

    一会功夫,李靖的两个儿子,五个孙子都来了,还有几个曾孙。

    往那一站,满满一堂。

    李靖长子德誉在将作监任职,三十多岁人,比李超还年长十几岁,却得拱手躬身喊李超叔父。李靖长孙李伯瑶看着比李超也小不了几岁,本来都算是同辈人了,现在却比李超低了两辈,得尊称他为相爷。

    李靖的子孙,史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守业都不行。倒是李客师的孙子李令问,年轻的时候跟李玄宗关系好,后来算是玄宗的功臣,因功封了宋国公,算是重振了一下三原李家的门风家声。

    李靖这一支,史上也只有李伯瑶后来因为入闽平乱,立有战功,后来就在那边开枝散叶。这李伯瑶也能生,生了十三个儿子,都跟着他打仗,后来就在那边繁衍,算是传续下去。李伯瑶在宋朝时,还被赠封为威武辅胜上将军。

    李伯瑶的现在还只有三个儿子,莅汝、朝汝、莛汝。长的都虎头虎脑的,很壮实,很有几分将门子弟的样子。

    李超看着李靖的这些孙子,挺喜欢的。

    一时没忍住,问道,“不知道莅汝可有订亲?”

    这话一问出来,大家都怔了一下。

    意思太明显了。

    李伯瑶现在还只是一个亲卫校尉,听到宰相李超如此相询,面露喜色,连忙扭头望向祖父。

    李靖愣了下,与红拂相视了一眼。

    李超可是朝中最炙手可热的重臣啊,李家的姻亲那也都是遍及朝野,不是重臣家就是名门,若是跟灞上李家联姻,倒也不错。

    只是,李家风头太劲,李靖有些顾虑。

    虬髯客在一边看着,觉得这是个好事。李靖的顾虑他知道,臣子地位高些,就害怕卷入朝中党派之争中去,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臣子结党,尤其对于李靖这样史有些不太好的臣子来说,更得小心。

    但他觉得其实没必要活的这么小心谨慎,他也跟李世民接触过几次,觉得李世民不是那种皇帝。

    “药师,李相这可是难得相问啊。”张仲坚在一边笑道。

    李超看李靖那神情也知道他在担忧什么,李靖这样子,反倒让李超觉得三原李家其实算是个不错的人家,跟他们联姻,不用担心牵连上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是我唐突了,只是卫公和夫人也知道,我新诞一女,如今见卫公曾孙辈一个个都如此出色,非常喜欢,一时有了结亲联姻之意。一时冒昧相问,倒是唐突了,就是不知道卫公夫妇意下如何啊?”

    李超这般主动相问,这可是很难得的。

    如今身份地位,灞上李家可都比三原李家强的多。

    虬髯客笑着抢先道,“这可是好事啊,很好啊。”

    李靖见义兄如何支持,想了想道,“承蒙李相高看,我家这些小子倒都还没与人结亲,听怕他们高攀不上李相家千金。”

    “有什么高攀不高攀的,我看着挺好的。要不,咱们今天就趁热打铁,我家二姑娘,与卫公家的这长房曾长孙就此订下这门亲事?”

    李超的二女儿,那是庶女。但李伯瑶是李靖的庶长孙,李伯瑶的长子,当然也不是嫡系了。

    李超把庶女嫁给李靖的庶曾孙,倒也挺相配的。若是李靖的嫡系曾长孙,李超若主动提亲,反倒有些过份,除非是李靖自己主动提亲。

    李靖看着长孙李伯瑶那激动的样子,最后还是没法说出拒绝的话来。李超如此主动结亲,找不到理由拒绝,况且,李家的家风名声也还都不错。

    这李家二女虽是庶出,但母亲却是荥阳郑氏家主之女,曾孙莅汝与这位千金订下亲事,可就等于有了灞上李家和荥阳郑氏两个姻亲了。

    “既然相国厚爱,那是莅汝的福气,咱们今日就结下这门亲事!”李靖终于道。

    今天好困啊,只能两更了,哎,眼睛都睁不开了。。。(未完待续。。)

第723章 预留退路

    跟战神李靖成功联姻,李超非常满意。

    灞上李家如今越来越有豪门气象了,结亲都是跟那些豪门联姻。长子长女跟皇家联姻,次子定的是博陵崔家家主崔干的女儿,三子定的是御史中丞孙伏伽的女儿,四子说的是工部侍郎武士的女儿,五子说的是太原王氏家主之女,如今二女儿也跟三原李靖曾长孙结亲。若再算是大妹与秘书监魏征子结亲,二妹与宰相房玄龄子结亲。

    李超联姻的本事,已经跟李世民是不分高下了。

    李世民把宰相全变成了亲家翁,李超则把五姓中的崔郑李王四姓都变成了亲家,就差一个卢家了。

    五姓七宗,博陵崔、清河崔、荥阳郑、太原王,加上皇家的陇西李,现在还差一个赵郡李和一个范阳卢,李超觉得等以后再生几个,可以跟赵郡李和范阳卢也结个亲。还有什么河东裴氏柳氏,京兆韦氏杜氏,关西杨氏,江南的萧氏什么的,天下名门,都结个亲。

    李超也不怕犯忌讳什么的,这年头,看一个家族兴不兴旺,是不是名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那些名门只跟名门联姻。好比五姓七宗,他们一般都只跟五姓七宗联姻。这种事情,就算皇帝,心里不爽一万遍,也没办法。

    记得后来,李家的皇帝还特意下旨,禁止五姓七宗通婚,禁止卖婚,但效果并不好。

    李超的辈份一下子矮了李靖好几辈,成了李靖孙子的亲家翁了。好在,还可以各论各的。

    既然成了亲家,李超便也得为三原李家谋些好处,李超在席上邀三原李家入股他和太子的南海商行。

    “最近我也常听说南海商行,好像在招集股东,据说募股一百万贯?好大的摊子,做什么生意,需要这么大的本钱?”李靖问。

    他一直在河东,整天想着打突厥。连家里从长安搬来襄阳,都是兄弟儿子们操持的,这次来襄阳朝集,他又外出的少,对于近来很火热的南海商行一事并不算太清楚。

    “正式的名称定为四海贸易公司,起步确实较大。”李超道。

    原来叫南海商行,虽然挺符合经营的性质的范围的,但毕竟带了个商字,这么多勋戚入股,经商总是不好听的。

    李超对于名字倒无所谓,重要的是结果。

    考虑之后,李超改名四海贸易公司。

    公司这个词一听说有点高端大气上档次,司,那可是朝廷里的官方机构组织名称啊,而公字,更是了不得。

    公司合起来,既显得高大上,又没有违规。

    当然,公司这个词,其实并不是后世的舶来之词。公司真正的原来,其实一开始是明末清初时,福建农村里的一种带有帮会性质的组合形式,就好比各种社各种行是一样的。

    后来这种名称,又为闽粤的天地会在海外华侨社会中使用,许多在南洋的华侨,组织起了一些同乡组织,这些组织里,又有许多洪门子弟,他们的组织之名就是公司,各种公司,什么聚胜公司,兰芳公司等。

    其中的兰芳公司,甚至一度规模极大,在当地还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其规模和权力之大,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一个国家了。

    兰芳公司,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东印度似的殖民公司,但又有些差别,他们没有得到多少来自官方的支持,反而都是由底层的帮派组织支撑起来的。

    最后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席卷了整个爪哇群岛,这个由华侨组建的兰芳公司,也最终退出了史舞台。

    兰芳公司之后,许多洪门子弟,依然使用各种公司的名义进行反清活动,甚至后来的小刀会,也一样用义兴公司的名义,他们的告示末尾处盖的章就是大汉天德义兴公司印记。

    只是到了后来,公司才慢慢的不再具有深厚的政治色彩,成了单纯的经济实体组织。

    李超选用公司这个名词,除了后世的经济组织的定义外,其实也是看中了公司早期的色彩。他希望这家四海贸易公司,不仅仅做贸易,不仅仅是做生意,还能充当着一个大唐非官方的开拓先锋角色。

    甚至这里面,李超也并不是没有一点私心的。

    公司是李超上次在太子断腿之后,才有意组织开办的。那次他被李世民揍了,揍的鼻青脸肿。

    然后李超明白了一个道理。

    跟皇帝关系再过硬再铁,可也有关系变淡的一天。

    伴君如伴虎。

    李超希望给自己一条退路,或者说是给自己的家族一条退路。本来李超原来是寄希望于世封刺史的,觉得以后说不定就会有一块领地了。

    但事实告诉李超,那不过是李世民画的又一张大饼罢了。三十六位世封刺史功臣,十八家宗室分封,提的很响亮。

    但到现在都没半点动静,而且这世封的也只是一个刺史职,仅仅是个官职而已,顶多相当于明朝的世袭卫所武职。而且以李超对李世民的了解来看,李世民完全就是弄出来一个噱头。

    他连行台制度、总管制度都容不下,一步步的罢除行台、总管制度,改成了现在文武分离、军政分离的都督和刺史分开制,还弄出了天下十七道,每道一大三小四个都督,又有宣抚使、刺史这些文职分离,实际上李世民根本无意分封放权,反而一直在中央集权收权。

    给大唐打天下的关陇军事贵族还有大唐军功新贵们,慢慢的在被圈养起来。文武分离后,文官就是文官,武官就是武官,不能再随便的变动,也不能再随意兼任。

    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北朝起,一直久经不衰的武勋集团,手里的权利迅速的被收走了。武将们只是武将,在朝只能坐衙门里喝茶,非战时都见不到兵。而在外的将领,也没法再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了,军政分开,只能管着自己防区的一亩三分地的军事,其它的什么都管不着。

    虽然如今一些高级的武将,也还没被限制的这么严格,可这却是一个趋势。

    以前战乱不止,武将们最易立功获勋。他们出将入相,在地方上也是文武一肩挑,权利极大。甚至凭着功勋可以让子弟承荫入仕,等于武将们完全把持了朝廷的政治权力。

    但现在,武将们的权力越来越小,过去高高在上的军功贵族们,如今已经大不如从前。反倒是士族,再次得势。

    李世民还在搞科举,文举武举,这是在名门士族之外,又要扶持寒门小地主阶级来权衡那些大士族,就如同李世民用大士族来分军功贵族们的权,把军功贵族隔离起来一样。

    这一手,玩的很熘。(未完待续。。)

第724章 狡兔三窟

    李超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会被李世民容不下。或者说,他不知道,灞上李家能兴盛几代,能被朝廷容忍几代。

    都说狡兔三窟。

    李超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总得替以后打算,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啊。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绩、李靖、魏征这些贞观名臣,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善终都没有,可就算善终了,他们的家族也大多没保住,子孙卷入谋反被砍头抄家流放的,不知道多少。

    长孙无忌晚年被流放,身死客乡。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事涉谋反,李绩的孙子谋武则天的反,李靖倒是谨慎小心,可家族也很快败落。

    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但到了李超这个位置时,总又不免想多做点。

    建起这家四海贸易公司,也算是一步退路。眼下是做贸易的,暗里也可以做为李家在海外的布局,置业置产,以后可以安排些子孙到海外去,在那边主持产业,甚至是开枝散叶。

    若是有一天,万一中原风声不对,李超还可以来一个扬帆入海下南洋,海阔天空,李世民总不能追到南洋去吧。

    或者这世安稳,但以后子孙的时候,万一有个把不肖子孙,也傻傻的卷入了什么夺嫡谋反什么的,李家也不至于被连根拔起啊。

    想的有点多,但李超觉得自己想的没错。

    “卫公若是愿意入一股,我是非常欢迎的。如果卫公愿意入股,我给卫公多数决策股。目前决策股只留了一百多家的位置,而其中多数决策股,占据决策股七成的决策票数。持有多数决策股的股东席位,我只设有十三家。”

    李超跟李靖解释了下公司的股权结构,给朝廷两成公司股份,给其它商人们预留三成。朝廷的这两成股份,不需要出钱入股,只是到时划拔一些土地给公司营建港口、仓库等就行了。

    商人们那三成股,则需要出钱入股。公司总共募集一百万贯钱,每股就相当于一百来贯钱。

    但朝廷和普通商人们的这五成股,只享受分红,没有参与决策投票权。

    有投票决策权的是剩下的那五成股,这五成股只给勋戚贵族们投钱入股。一共是招募一百多家勋戚贵族入股,但里面也有区别,绝大多数贵族入的股,拿到手的股票是单股投票权,一股就是一票。

    而李超给自己和另外十二家股东,留的是多股决策权,一股相当于有好几票。

    这样的结果,就是十三家大股东,虽然人少,但手里不多的股票却反而比那一百多家贵族们手里的多数股票的决策票数还多,十三家完全掌握公司决策大权。

    这样的设置,显得似乎有些不太合理,但这是自由合作,愿意来就加入,不愿意也不强求你。

    现在想入股的可是非常多,大量勋戚贵族,甚至是地方的豪强地主商人们都想入股,可名额就这么多,一般人想入还入不了,因此虽然条件看起来有些不公平,但还是那句话,愿意加入就入股,嫌不公平别来。

    “需要投多少?”

    红拂听说是个董事席位,有些动心的问道。

    那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