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地主- 第3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超没理会衙中官吏送上来的各种报告,他直接叫来自己带来的吏员。

    “我说,你们写!”

    李超靠在椅上,闭着眼睛酝酿一会,猛然睁开。

    然后开始述说,一名老吏提笔速记。

    李超说的就是今天码头上发布的三条新规,每条规定都有详细的解释。尤其是第三条,李超把粮本粮票,以及粮食限额凭票供给,禁止钱粮直接交易等一一言明。

    一群吏员围在边上,看着老吏笔走龙蛇把李超的话记下。

    越看越心惊。

    粮本粮票?有户贴才能办粮本?按户贴上人丁数量、老少定额?有粮本了,还得再出钱向官府买粮票,然后粮店不论官私的,也只能收粮票给粮,钱粮直接交易直接禁止了?

    一条条,无不让人惊讶万分。

    从未听说过,官府还这样做的。

    人家粮商自己的粮食,官府凭什么这样规定?自己的粮食,还不能卖钱了?

    每一条,都充满着不合理。

    跟李超禁浪费粮食一样,人家自己的粮食,你提倡节俭就好,人家浪费了你凭什么处罚?可李超就这么干了。

    不但这么干了,还一条比一条苛刻,一条比一条管的宽。

    有粮都不是想怎么卖就怎么卖了,因为李超还规定了,以后粮价由官府统一定价,不得私自定价。

    每家粮店以后都要由官府派驻胥吏驻店,不需要粮店管他们吃住工钱,他们会自己带着粮票下来的,给粮票店里面,搭伙吃饭。。。。。

    这意味着以后粮店开门做生意,还得天天有官府的人在一边盯着。每天的帐本还得交官府检查,他们粮食卖了,只能得到一把把粮票,拿着这些粮票得到衙门去再换成钱。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李相国这是直接把人家粮店当成自家的了,当人家的粮食当成官府的粮食了?

    粮商们会愿意?

    “李相国,此公告一出,只怕整个山南东道都要哗然啊!”

    “是啊,太过惊人了。”

    “会不会操之过急啊!”

    一群随李超前来的官吏,都忍不住出声劝李超。

    步子太大了,这会不会扯到蛋啊。

    连李超带来的吏员们都如此想,那粮商们会如何想,就更不用说了。可李超这次很坚持,不坚持也不行。

    虽然他杀了十三人,得了五百万石粮。

    可山南东道有十六个州呢,而且到时不光得保着山南东十六州,山南东道还得准备接应从长安过来的几十万号人。更不用说,还得负责从中原地区弄上十几二十万号青壮来以工代赈。

    要只是负责山南东十六州的百姓粮食,李超倒不用那么急的。

    可山南东坚邻着中原和关中这两个明年的重灾区,甚至山南东道明年也会有大半地方也要遭灾,不强硬点,如何保的住。

    真等到局势不可救的时候,再想挽救,可就难了。

    洪水到来前不加固堤坝,洪峰一到,想抢救都不行了。

    “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等度过眼前难关,自然恢复照旧。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李超说道。

    “相国,粮本粮票是所有人都办吗?”有人问。

    李超点了点头,所有人都办。

    粮票这东西,其实后世的国人都不陌生,动荡年月,商品不足,许多商品都是凭票供给。而中国也不是第一个用票的,什么苏联美国等都曾用过。

    事实证明,当商品紧张时,票证购物其实是很有帮助的,票证就是商品有计划的分配,而不是自由经济,这种计划分配,主要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公平的分配到商品,是为了最低保障。

    当然,在后世中国用粮票的时候,只有那些城市户口的人才能办粮本粮票,农民人是没资格办粮本粮票的,他们是自己种地,产出的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交完公粮后,农村会留下口粮,然后分口粮生活。

    不过眼下,粮票粮本都不是为了长期的。

    李超也不想要搞长期,也搞不了长期,只是为了即将到来的粮荒的权宜之计,灾荒一到,不论城里的人还是乡下的人,到时都一样没粮吃,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区分什么城里城外了,所有人都办粮本粮票,包括那些大户富商们,也给他们办一份,反正他们也不能多分一些额度。

    “那这个定量怎么算?”

    有人见李超态度坚决,便转而问起了定量标准的问题。

    弄粮本,搞粮食计划限量供应,总得有个标准吧。

    “是不是按身份等级来分?”

    不管什么时候,阶级观念总是深深留在大家的心中。

    士农工商,士里又有贵族官僚读书人,这粮食借量不是是因此多定些?

    阶层、品级、身份、职业,这些都能划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

    就如后世中国那些年月发行的粮票,北京市民就按照不同的年龄、职业,分成了一百多个等级。

    而上海定量标准则按工种分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中类七等二十七级。到后来,工种更是从一千三百零七个,增至七千二百九十九个。

    李超打算不搞那么复杂。

    “只按年龄、性别来分,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划为男女两等五级。”

    至于定量,这个比较难定。

    以军队士兵为例,秦军规定,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而如站岗这样的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而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士兵,一个月二石九斗三升粮,食盐三升。

    到了唐代,则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二升粮食为口粮。

    宋代禁军士兵月粮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后期,禁军也只有**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虽然各个朝代的计量单位不一,唐军的军粮多以粟为单位,而粟的容重较少,约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约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一立方米为一千升,一升粟实为六百来克。

    而唐朝的一升,实际上只有现在的零点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实并不多,大约为三百**十克的样子,不到四百克。

    一个战士,一天发放两升粮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还要考虑到古人的粮食较糙,一个战士,也就是一个青壮,还是从事当兵这样体力活动较重的青壮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粮食。

    一顿饭只有三百来克粮。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从事的又是比较高强度的职业,还又年青饭量大,一天三百来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后世粮票时代,一个婴儿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干,一般成人都定时三十斤左右。

    李超知道,以前的人活动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饭量都比现在大的多。李超自己小的时候,都经常能吃两三碗饭,还是那种比较大的碗,而成年后,反而饭量越来越小,一顿有一碗半就行了,还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斗、中男四斗、老人三斗、小儿二斗,婴孩一斗。女子,则比男子少半斗。”

    考虑了一会,最后李超定了一个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标准。五斗,也不到二十千克粮。

    成丁一月五斗,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标准。本来这个标准,在灾年还是有些高的,但李超也不能一来就定的太低,以后视情况可能要减,但不能马上就直接订个太低的量。

    “那价格呢?”

    粮食不但要定量,还得定价。

    各粮店以后要实行统一售价,而且还得要用粮票。

    现在的粮食市价节节攀升,谁都知道旱灾过后,粮食需求大。

    市价如今大米又达到了斗米一百五,粟米都斗米百钱了。而且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是有价无市,要买粮,价格还更高。

    只是之前李超和买粮食,一直是用的这个价格。

    “就以大米一斗一百五十钱,小米一斗一百钱这个价格吧。”

    这个价格,依然还是极高的。

    但李超也不能再降了,再降,粮商们不会同意。

    “百姓有钱买到供给的足额粮票吧?”有人提出问题。

    李超虽然给大家定了每月粮食额度,可定了量也不是白给的,得先拿钱换粮票。可现在粮价这么高,百姓有这么多钱来换粮票?

    面对这个疑问,李超也没法回答。

    他只能说,一步步来,能先把他今天说的这些先做到,都已经万分不容易了。如果能做到这些,起码粮食能控制的住,粮价也会控制的住。

    至于说连李超想办法控制住的这个价格,百姓都还买不起定量额度内的粮,那李超也没更好办法能解决。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得涉及到官府救济那一部份了。

    自己买不起粮的百姓,到时就得由官府施粥赈济,或者以工代赈,来给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去吧,把这些抄写多份,然后张榜公布,宣传告之!”(未完待续。)

第641章 众怒

    一百文一斗小米,一百五十文一斗大米,小米一斗还不到四千克,大米一斗不到五千克。一个成丁一个月起码需要五斗粮,哪怕就是吃小米,也得五百文钱。而一家如果五六口,得需要两三千钱。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难以负担的。

    天色昏暗,虽还未全黑,可襄阳城里已经响起了净街鼓。

    李相国到了襄阳,除了一来就公布了三条震惊整个襄阳的新规之后,接着就是下令山南东道各城晚上实行宵禁。

    天一暗,就开始关闭城门,各商铺也禁止晚间营业。

    白天在街上跑了一天,四处敲锣打鼓宣告衙门新规的宋安业总算也下值回到家,一推开门,便对屋里道,“有没有吃的,弄点来,饿死我了。”

    他的妻子从里屋迎出来,帮他换下外面的长袍。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啊,没在衙门吃饭么,我去给你做饭,再给你热壶酒。”

    “下碗不托就好了,酒不要了。”

    “怎么了,你平时不都爱喝两杯吗?”妻子奇怪的问。

    “不能喝了。”宋安业长叹一声,“今天太子和李相国到襄阳了,都说李相国厉害,以往没见识过,今天可算见识了。一来就是三条新规,一条比一条狠,头条就是禁酒。不但禁酿还卖酒和喝酒。我的个天,还真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酿酒卖酒不许,喝酒也不许了。”

    “还有这样的事啊?”

    “何止啊。以后上饭店吃饱,得多付两成的饭菜钱,而且吃不完了浪费的话还要罚款。”宋安业在襄州衙门里也算是个小班头,平时没少上饭店吃饭,反正也不用他掏钱,都是些商户百姓之类的请客,喝点小酒点桌子菜,有时还会叫个歌女弹琴唱曲,挺逍遥的。

    但今天新官上任,却对所有衙门的公职人员下了令,禁止到酒楼饭店吃喝,不得接受商户百姓的请吃请喝,衙门以后会派人在各地巡查,一经发现有官吏敢到衙门吃喝,立即就地免职。

    “不是说李相国是个很不错的宰相吗?”

    “不错?”宋安业摇摇头,“不错个什么啊,一到山南就杀了十三人,破了十三家,人称李阎王,现在看来,一点不差。这以后的日子难过了!”

    妻子安慰,“估计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等这阵火头过去也就没事了。不让在外面吃,那就在家里吃就是了。”

    “家里吃?家里以后也不好吃了。”宋安业告诉妻子,明天就得去衙门办粮本,然后交钱换粮票,以后买粮,都得拿粮票去买。一个男丁一月还只有五斗粮定粮,简直要命。

    “还有,我们家的那几个奴仆,也得给他们到衙门登记,上户贴,要不然就办不下粮本,换不到粮票了。没有粮本粮票,都没地方买粮去。”

    “有钱粮店也不卖粮了?”

    “对,不卖了,只收粮票。而且以后办下粮本了,每家每户还都划定了指定买粮的粮店,只能凭粮本到那个店买粮,其余的地方有粮本粮票也不得跨区买粮。”

    “这。。。”宋妻也觉得匪夷所思。

    “这样弄能行吗?”

    “现在就看这李相国的本事了,这么一搞,这襄阳城接下来估计有的是热闹了。”

    “还好我们家里有些存粮呢。”宋安业在襄州衙门做事,家里父亲兄弟在郊区耕种,家里也有二百来亩地,也算是个小地主,平时宋安业衙门里领份粮,一家人都还有多。凭着宋安业的关系,宋家还在襄阳城里开了家小粮店。

    想到自家粮店先前已经把一半粮食和买给官府了,现在这粮店又等于是被官府抢了,宋安业也是心头不畅,本想喝壶酒,可想到官府禁酒令,又不太敢以身犯法,万一被查到了,丢掉公差不值啊。

    “咱家这粮店岂不成官府的了?卖不卖得官府规定,卖什么价也得官府规定,这还不如直接把粮交给官府好了,让他们卖不就更好,省得还收什么粮票然后再去换钱。”

    宋安业冷笑一声,“都把粮扔给官府了,官府哪有这么多人手来售粮?李相国那是打的极好主意,我们粮店都按他的意思做,实际上就是在给官府办事了,还不费官府的人手。”

    “这李相爷还真是精。”

    “精,只怕精过头了,这是要犯众怒的。”

    宋安业感觉十天疲惫,这李超才来一天,已经让他万般不自在了。一想到,以后李超就常在襄阳,他就头疼。这日子,以后还怎么过啊。

    “这李相国怎么下这么多奇怪的规定呢?总有些原因吧?”

    “原因自然是有的,我也是听上面人说的,据说今年秋旱还只算是小灾,明年还会有大旱灾和大蝗灾,所以朝廷现在才急急忙忙的四处弄粮,李相到襄阳后又弄出这么多苛刻的规定,都是为明年做打算呢。”

    “原来是这样啊,明年真有大灾?那我们也应当多存点粮啊。”

    “存什么存啊,有这李相国在,我们存多少粮都保不住。你看,你刚出来的时候,是说给我们留了定额,然后超额的才和买一半。可是这才多久,他一到,马上又把各家粮铺算是收编了,粮价由官府定,还不能直接卖,得凭粮本定区凭粮票定量卖,卖粮收粮票然后到衙门去换钱,可我估计,到时衙门多半是没那么多钱兑换的,又得打白条,说白了,就是抢粮了。”

    他妻子道,“你也别这么烦心了,反正我们家的粮铺也没多少粮食,亏也亏不了多少。这李相国来头那么大,我们还是不要去触犯他的霉头的好。好了,你坐会,我去给你做饭。”

    门砰砰的响起。

    宋安业不满的起身开门。

    是衙门里的小王,小王他爹以前是宋安业的老上司了,还算是他师傅,后来人老了退下去了,宋安业顶了老王的位置,再后来,老王让小王也进了衙门,老宋便成了小王的师傅了。

    “师傅,不好了,出事了,李相国让衙门里的人都回去听差呢。”

    “出什么事了?”宋安业皱眉问。

    小王气喘吁吁的道,“好像是城里好些粮商在和丰楼聚会,似对李相国的新规不满,准备联合反对什么的,现在李相国要去抓人,让衙门里的人都回衙待命呢。”

    宋安业吸了口凉气,这还真是预料不及啊。

    李超的命令苛刻强硬,而粮商们的反弹更是迅速,白天李超刚到,马上发布了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