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表用了一半文字自我表白,渴望宋朝承认他的王权正统性。宋太宗管你是怎么上位的,只要你能反抗契丹,就会对大宋有利,立即给予承认。双方书信来往不断,定安国由是胆子壮,虽败,在契丹辽东小动作搞个不停。辽圣宗征伐高丽,因为土河(东辽河上游北大河)突然涨水,军事行动受阻。辽圣宗想了想,顺便调头将这个定安国弄掉吧。然还没有灭掉定安国。直到十年后,契丹忍无可忍,派大将萧恒德驻于铁骊,准备数月时间,直伐兀惹城,城中投降,萧恒德不许,于是城中百姓皆死战。萧恒德知不能克,掠地东南,循高丽北界而还。
可是在契丹多次讨伐下,乌氏政权垂垂将息,燕颇势力抬头。双方产生分裂,这次分裂使得定安国势力大减,又过了二十年,也就是在三十二年前,契丹终于好不容易击败燕颇。陆续用了五年时间,才于此地建立龙州,迁一千汉户于此,重置黄龙府。不过反抗势力并没有完全消灭,残部迁于东方马纪岭与牡丹江一带,其中就包括兀惹部。
此次萧惠多征调各部族配合,然没有征调兀惹部,很自觉,不征调还好,一征调这个部族说不定派兵配合郑朗逃窜。所以萧惠看到宋朝用女真人,没有感到奇怪。不说用奴隶,就没有奴隶,有的部族对契丹仍然很不满,只是在契丹强势打压下,加上澶渊盟后,宋真宗不愿意多事,女真人才与宋朝联系减少。这一减少,女真人,特别是生女真便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加上契丹重压,生活贫困,其实不知不觉,一支强大的种族正是在这种落后封闭的环境里生成。
这个危险,除了郑朗外,还没有人察觉。
萧惠盯着信,然后又看着杨八望。若是一开始就追,即便是兀惹部,也不敢阻挡自己三千铁骑,但追错了方向,最可恨的是这个杨八望还用了什么琴,使自己耽搁一天多时间。
差错了五天,若是步兵,五天纵使再快,在这个冰雪的环境下,也走不出五百里路。但是骑兵,骑的又都是优良耐寒的契丹马,过了五天,郑朗逃到什么地方?
他恨不能一脚将杨八望踩死。
与耶律义先商议一下,让萧阿剌率一千兵马,先去鸭绿江的下游保州、宣州、定州(丹东一带),于此再征调部分兵马,防止郑朗自鸭绿江逃走。这也是以前女真人与宋朝勾勾搭搭来往的路线。萧惠也希望郑朗自这一条路线逃跑。那样时间还来得及。又让耶律义先率领两千骑,带着卢毛朵归服的一些部族战士,向东而行,防止郑朗翻过马纪岭,逃向高丽。这个国家与宋朝也是拧不清。
又派出一百名斥候前往马纪岭打探消息,然后押着杨八望等人返回混同县。
随着斥候消息不断反馈,都不是好消息,打探到郑朗一行的下落,先是翻过马纪岭,然后到达靺鞨池(牡丹江西南的大湖),但没有南下,而是继续向东,向率宾府出发。这个府是渤海国置立的,契丹灭掉渤海国后,继续保留其编制,可管辖能力很弱,名义上管着率宾水(绥花河)附近的地区,治所还是在原来的治所(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实际契丹都没有在此地派过驻兵。名有制,实乃废。
这里百姓更稀少,契丹也不会产生什么兴趣。然而想到地形,契丹君臣全部色变。因为过了率宾府,便是大海,还有一个优良的海湾。偏偏在此,因为离契丹远,更没有驻扎任何驻兵。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立下令,让耶律义先率军前去阻拦。
耶律义先还未到,斥候再次传来消息,郑朗一行已经上了船。一共是七艘大船,不但有郑朗一行,还有相助的两个小部族百姓,一起迁向宋朝内地。
魔术翻转成功!
……
郑朗放下了笔。
仁义篇写完,没有中庸长,共分十篇文章,讲人性善恶,不仅是论证人性善恶那么简单,着重是包容与复杂性,还有后天的教育,成长环境,牵涉到一些心理学,讲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这更复杂,讲仁与义的对立互生互存关系,讲一。在这篇文章中,着重因势利导,而将善恶模糊化。总之,第一次读的时候,会很头痛,感觉非常绕。特别是一,善恶仁义是能转换的,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仁中有义,义中有仁。不能绝对性的一分为二。就象庆历党争,君子党好名,阳气太重,带来了戾气。小人党手腕太黑暗,阴气太重,更不好。但事实呢,天地一开,乾坤分二,阴阳交会,形成万物。已经再没有绝对的纯阴与纯阳。后面六十二卦,无论那一卦阳气多重,也有阴卦,无论阴气多重,也有阳卦,这才是万物生存的至理。治国做人不是将阴阳分开,而是学会调和这个阴阳。但不止这些,这是一的主题。
某些方面也结合了他的中庸,刻意还写了仁义不同环境的分配,对国内百姓以仁为主,以义为节,不要内战动辄出现上百万军团作战,对外时,看不到军队影子了。对内残酷,但对外呢,宁肯自己老百姓活活饿死,也死要脸,活受罪,进行什么无偿支援的啥。没有内部的团结富裕强大,靠这个支援能换来什么友谊?
比如汉唐,不用支援,相反对外手段残酷,也有国家从遥远的地方赶来臣服,但象宋朝,即便拉拢,西夏人还会叛乱。所以仁与义的调节,对内必须以仁为主。
但对外呢,必须以削弱,虚与委蛇为主,以战争为主,也就是以义为主,以仁节之。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是一国的人,不可能对中国长久保证一条心。比如吐蕃,李世民对他们很不错的,最后呢。所以仅能相互利用,别当真。
这个仁义很重要。
自宋朝以后,统治者都出现失误。
就没有改正过,老百姓成了猪狗,外国人不论敌我,皆成了活大爷。
统治者这么做,老百姓能不出汉奸么?所以中国的汉奸特别多,而且越来越不团结,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便成了一条虫。想想就让人无语。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平均智商第二高的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宋以后,却越活越窝囊……
这个仁义在契丹就想好了,一直没有动笔。因为对外国敌意太浓厚,一旦契丹君臣看到,对自己必然改变态度,那么休想逃回来。
到了船上将草稿子抢出来,这也重要。宋朝儒学创新,一是特定的宽松政治气氛,只要不谋反,那怕直指皇帝做得不好,都不会有事,更不会出现什么河蟹,所以文人敢写敢想。
但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是为了政治服务的。看到宋朝羸弱的局面,许多士大夫想国家更好更强,而治理国家各有各的想法,想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家承认,必须有一套理论支持。俺是从孔夫子里学来的治国理论,如何如何的,从舆论上换取更多的人对自己进行配合。于是王安石创造了新学,司马光创造了朔学,二程创造了洛学,还有陈亮、朱熹等人。用意是好的,最后效果……又让人无语。
自己一回去,便要接受枢密使之职。
自己年龄还是稍轻了一些,可资历与功绩来说,担任伴相,也能为之。首相还是不行,太小了。
也欢喜。
首相何必?下面人会不服啊。做枢密使也不错,宋朝诸多弊端中,唯有军队利益牵连得最少,或者可以从军队着手,进行一些进一步的改良。故先创造一种理论,进行舆论上的支持。
用笔洗将毛笔洗干净,放在笔筒里,走到甲板上。
进入渤海,风浪渐渐小下来,前面隐隐地能看到陆地。自浮阳水靠岸,入沧州,从沧州到霸州,还要喊关,对契丹人通知一声,郑朗也害怕契丹人一怒之下,将郭逵与杨八望等人扣押,不放回来。
喊一喊,增加释放的机率。
张亢说道:“郑相公,终于要回家啦。”
这一行,惊心动魄。虽返回来时,没有遇到什么危险。然至今杨八望一行人音信全无,多半遇险。这也证明了郑朗的直觉。若没有那一分,即便逃出契丹大营,多半也会被捉回去。
“是啊,终于回家啦。”郑朗说道。
海鸥阵阵,浪花轻簇,地平线越来越清晰,甲板上传来无数欢呼声。一会儿,船只到了浮阳水的入海口。但船速慢了下来。
本来浮阳水十分清澈,可是黄河改道,与浮阳水会成一体,同样给浮阳水带来大量的泥沙。于是在入海口处积淀了许多泥沙,以至海岸线缓慢地向大海延伸。
郑朗为了抢速度,几艘大船于登州登陆,他自己这艘船却是一艘小船,上面有诸多将领,还有一百余名甲士,十几匹马,载重量不大。可也时不时地搁浅。
这是来路,去的时候,兵士与马卸下船,船载重轻,会好些。
经过一段艰难的航行,终于进入河口,不能再往里去了,用木筏载着大家靠岸。
郑朗与张亢也上了岸,岸边长满芦苇,开始冒出青意,岸上开着大团大团的野花,花香袭人。远处有百姓在耕种,郑朗狠狠地呼吸了空气,说道:“春天来了。”
第十卷 首相路
第五百六十三章 奸人
春天到了深处,屋外的柳树已经转青,只是数月干旱,雨水不足,叶子似乎没有生机似的,萎萎的,无力彼在枝间,耷拉着脑袋垂下。
吴育看着窗外,喝着闷酒。
朝堂的局势让他看不下去,可是对手的手段太高明,吴育气得跳脚,却拿对方无可奈何。
先是刘湜,刘湜阳奉阴违审问尹洙,实替尹洙开脱,贾昌朝心中很生气。可做得十分巧妙,耐心的寻找时机,终于让他找到。按照旧制,紫宸殿宴请契丹使者,三司副使当坐于东廊下,刘湜身为盐铁副使,看不惯契丹人,合门使以告,刘湜与度支副使、吏部员外郎陈洎,户部副使、户部员外郎梅挚不听,大咧咧的坐在殿上。
合门使禀报赵祯,赵祯怒,贬刘湜知沂州,梅挚知海州,陈洎知濠州。
单看这件事,好象合乎情理。
接着又发生一件事,李京看不惯贾昌朝的种种,这个人也是欧阳修所说的奸人之一。其实错误的,其人也许有私心,可是有几人做到没有私心的,郑朗都做不到!总体还是不错的,贾昌朝做得不好,他是谏臣,便要说。贾昌朝不悦。可是其人耿直,贾昌朝抓不住把柄。正好李京犯下一个错误。他看到直官李实不错,写了一封私信给吴鼎臣推荐。吴鼎臣便告于高若讷,怎么弄的,将李京贬为太常博士监鄂州税,一降好几级。
李京也懵了,他想不通,到鄂州后上奏,臣为御史谏官,首尾五年,六次上章,四次与陛下亲对,也曾因病故恳求外补,非是贪恋权贵之臣。闻听御史王贽、何郯将告归,正好推直官李实岁将满,因此写信给鼎臣,留实补御史,鼎臣也以为此议公望。可没有想到不满两月,乃诬臣与实为朋党。臣初被贬,看其诸行李中,鼎臣与臣的私书全部,让儿子李谌愁数烧毁。臣与实是僚友关系,鼎臣与臣也有乡曲之旧,鼎臣为御史,臣延誉推荐,颇有力矣,于是待之不疑,以诚相告。没有想到此人倾险包藏,甘为鹰犬,请陛下察之。
不服气啊。
就是一封私信,大臣间常有,推荐李实也是按照制度来的,咱不说功劳,即便贬,也不能将咱贬得这么惨。
书上后知道有贾昌朝在朝中,自己休想能报之,本来象他这种耿直敢言的大臣,都有一个毛病,气量狭小,一气之下病死。赵祯无奈,只好录其子李谌为效社斋郎。
李京怎么就这么惨的?
吴育在家中想不通。
然后找杨伟,他是杨亿的弟弟,其性清慎,属于那种做事稳重,胆小的人,连上朝的牙笏也刻意用小笏,省怕召来不好的故事。正好朝廷缺少知制浩,中书省以杨伟名进。赵祯想起来了,说:“此非是持小笏者?”
让其为知制诰,权知谏院。
也说明赵祯让欧阳修弄怕了,想知谏院安静一点,故拨此人主持知谏院。
吴育就说,你是知谏院之首,国事如此,你要说话。
事情有些大条,自去年年底,北方一直干旱无雨。但这才是一个开始,后面的灾情更严重,不但北方出事了,南方也出了事。现在大家还不知道。本来问题也不大,因为郑朗进谏,各处陆续增加许多储粮,郑朗所说的两千万石储粮数额没有达到,可储备了不少粮食。只要中书稍有能力,进行调度,各地就不会恐慌。
问题就在中书。
贾昌朝阴人的本领一流,政事本领却是末流,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没有协调好,到了下面更严重。明明有粮,各地却出现许多不好的状况。甚至因为这两年在贾昌朝带领下,官场作风陆续腐败,即便账面上有粮,实际库里却无粮。那怕新仓法开设的一些储仓,虽用高薪去贪,贪墨情况不减,导致空账。
吴育是西府副相,管不着,于是希望言臣指出。
不会找御史台的高若讷,此人最恨君子党,当年欧阳修炮打高若讽,蔡襄又写了四君子一不肖诗,将他列在吕夷简之上,当朝第一小人。找到了也没有用。
所以吴育找到杨伟,希望杨伟站出来,指责贾昌朝,不让这人再败坏朝政。
杨伟答应。
其实他心中很苦逼,这是一个很胆小的人,怕吴育,更怕贾昌朝,不敢得罪吴育,也不敢得罪贾昌朝,上奏说:“谏臣宜陈列大事,细故的琐事何足论也。”
在贾昌朝的压制下,言臣不敢作声,可是言臣,总得要说话,于是一天到晚说鸡毛蒜皮的事。杨伟说的便是此事,大家一起开火吧,与我无关。世人讥其空谈。
喝了一会儿酒,吴育最后自语道:“还是我来。”
不说贾昌朝奸邪,就说此人能力也不能担任首相。这与政见无关,而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
下了决定,将酒杯子一扔。
他妻子吓了一大跳。
天边晚霞升了起来,又一天过去。
第二天早朝,赵祯下罪己诏:自冬讫春,旱暵未已,五种弗入,农失作业。朕惟灾变之来,应不虚发,殆不敏不明以干上帝之怒,咎自朕致,民实何愆,与其降疾於人,不若移灾於朕。自今避正殿,减常膳,中外臣僚指当世切务,实封条上,三事大夫,其协心交儆,称予震惧之意焉。
李京懵了,赵祯也懵了,自他主政以来,也能算是兢兢业业,力求完美,爱民,俭朴,清政,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老天灾情不断?这才过了几年,又落下大旱灾。于是下罪己诏。
让翰林学士杨察写诏书,诏书写好,赵祯看了看,还不行,我自己写。这也是赵祯的第一次,以前让学士写诏书,赵祯从来没有做过增减,反正意思表达出来,论文笔这些学士比他文才还要好,何必做增减。这次增减,乃是杨察说得不重,不能表达他的心情,才做的修改。是朕不敏不明使上帝发怒,上帝,过错是朕一个人引起的,与老百姓没有关系,你若生气,不要移灾于百姓身上,降灾于朕一个人吧。
吴育听了这封诏书,两眼热泪翻滚。
这样的皇帝,还要怎么样?
心情激荡,不顾前程,于朝会上弹劾贾昌朝。贾昌朝让他轰得没有办法,只好争辨。
争辨正中吴育下怀,俺们一道自尽吧。
于是争辨更急,得引发大朝争,失去礼仪,两人皆会罢相。
此时他就是一个孤独的战斗者,带着满腔悲意,在与贾昌朝战斗着。
贾昌朝真让他弄怕了,辨了辨退回班列,俺怕了你成么?实际贾昌朝很精明的,非是吴育所想的那样。贾昌朝的一些做法,也引起更多的人不满,所以吴育话音刚了,一些大臣也站出来替吴育说话。
贾昌朝一看形势不妙,再度站出来说:“陛下,时方闵雨,请陛下依汉朝例,若是灾异册免三公故事,罢臣相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