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官妻-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顾绾也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只是好不容易即将相见,却又要与王偕分别了,顾绾一时间有些难过。

    顾绾收拾好东西,身后还跟着语秋。

    那个百户看到顾绾身后的女子,开口说道:“夫人,带这位去恐怕不是太合适吧?”

    “我从小出身江南,身边从来没有离过人,陛下让我去办差,又不是请我下诏狱,我带个丫头,却也不算过分吧?”

    顾绾说完之后,这位百户依旧是一脸为难,顾绾有些无奈的拿出来阿飞给的那张令牌。

    这位百户一看,顿时一震,而后说道:“请。”

    “可以到晋中马场一趟吗?”

    “夫人,时间紧迫,这不合规矩啊。”

    “夫妻之间高个别也不和规矩吗?”那位百户叹了口气,只好点了点头。

    顾绾坐上马车,一路颠簸,到了午间,才终于到了晋中马场。晋中马场四周空无一物,当真是浩浩乎平沙一片,在这样荒凉的地方,却不知道王偕过的如何。

    由于有锦衣卫这样的大杀器加持,顾绾很轻易的就进了马场,马场很空旷,地方也很简陋,看来王偕在这里也受了不少苦。

    一个管事带着顾绾到了马场后边,便看到一个穿着短打,身上套了个颜色怪异的夹袄的王偕。

    王偕手里拿着钉子一类的工具,正在为一匹马修剪马蹄,看起来非常的熟练,都没有发现顾绾的到来。

    “王偕,你夫人来了。”那位管事对着王偕说道。

    王偕转过身子,看到顾绾的身影,惊喜无比,忙走过来,按住顾绾的肩膀,开口说道:“如是,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顺便和你高别。”

    “高别?”

    此时王偕看到顾绾身后的锦衣卫,顿时一阵了然。

    “如是才华有目共睹,在我吧东西送上去的时候,我就知道,可能会有这么一天,但是却没有想到这么快。”

    王偕说的有些心酸。

    顾绾顿时有些无奈,她开口说道:“陛下让我到边城看一看,顺便写点东西,怎么你一说,就好像我要离你而去了一样。”

    “此时不就正是离我而去吗?”

    此时站在顾绾身后的百户开口说道:“夫人,已然告过别了,我们快走吧。“

    顾绾转过身来,看着这位着急似投胎的百户。

    “夫妻一起吃个饭都不行吗?”

    百户一阵无奈。

    马场条件十分简陋,只得在厅下支了一个小桌子,摆上了两碟菜,还在还有老头子珍藏的一壶老酒,使这顿离别饭不是太过寒掺。

    只是两人坐下来的时候,大雪翩然而至。

    鹅毛般的大雪轻轻飘落,顾绾端起一杯酒,轻声说道:“夫君,我敬你。”

    一口热酒下肚,顾绾才感觉温暖一些。

    王偕看着漫天的大雪,心中有些无奈,可是还是开口说道:“西北寒冷之极,如是要注意保暖。”

    “我知道,你也是,虽说这些日子以来,夫君的身子强健了不少,可是也要注意保暖。”

    王偕笑了笑,为顾绾加了一筷子菜。

    开口说道:“多吃点。”

    这一顿饭吃的倒是非常的沉默,若是放在以往,他们两个之间吃饭,从来都是欢声笑语。

    一顿饭结束后,王偕拿起一杯酒对着顾绾说道:“如是,我敬你马到功成,平安归来。”

    顾绾饮尽了一杯酒之后,便站起来,两人对视良久之后,顾绾终究是离开了。

    王偕看着顾绾的身影消失在大雪之中。

    老头子拿着一壶酒,坐在王偕身边,开口说道:“你们还年轻,一辈子还很长。”

    顾绾坐上马车,阔别马场,一路向北。

    语秋见到顾绾面色不好,便有些担忧的说道:“夫人,我知道您很悲伤,可是您想一想若是这一次您写的东西,得到了陛下的认可,说不准老爷就可以回京师了。

    只是此时顾绾依旧不说话,语秋顿时有些着急。

    顾绾看到语秋这个样子,赶忙摸了摸她毛茸茸的脑袋,开口说道:“小丫头片子知道什么,这不叫难过,这叫离别的不舍。”

    “什么就叫离别的不舍啊?”

    “等到丫头以后成亲了就会明白了,这种感觉虽然不是很好受,可是却也不同于悲伤,悲伤是因为没有希望,而这种感觉则是因为要在等待一段时间的希望。”

    语秋似懂非懂。

    顾绾拉开车帘,往后看,漫天的大雪已然淹没了小小的马场,可是顾绾却能很明显的感受到那个人的存在。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延边() 
谢谢两位亲的打赏,新年快乐!!

    顾绾此次北境之行,却也可以概括为九边之行。

    九边,又称九镇,是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王偕被流放的太原府就是其中之一。

    管太原辖的长城西起河曲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一千六百里。

    因太原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故又称为内长城,而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在东边的蓟州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

    顾绾与王偕那一日所到的城墙便是关内长城,城墙多为沉重大石,十分的壮观。

    顾绾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延绶县,

    延绶县总兵初驻绥德州,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西至花马池,全长一千七百多里,在大边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与大边墙相接。

    顾绾不禁感慨,翻开中国历史,也就明朝打仗是这个模式,战线拉得如此之长,守了二百多年,最终还是没有守得住。

    顾绾他们沿着官道,向西北行进两月,总算是到了山西边界,单单如此,顾绾已然累的有些吃不消了,此时什么都还没有干呢,就已然累到如此地步。

    到了山西边界的一座小城,顾绾等人才真正找了个地方休息了一阵,其实说了这一路什么都没有干,可是在休息期间,顾绾还是带着语秋一路寻访,记录了很多东西,山西与陕西虽然是临省,可是风土人情,地理风貌倒是非常不同。

    此时的山西还不像后世,虽然是冬日,万物凋敝,可是却不是后世那般死灰一般的颜色。

    顾绾与语秋,将一路上的所闻所见纷纷整理。

    其实一路走来,顾绾倒是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两个地方的土地兼并倒是没有江南那么严重,甚至有很多无主荒地。特别是延边一代,更是人烟稀少。村落之中时常有售卖东西的货郎,但是真正成规模的商业活动,又几乎没有。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大爆发,便是在这片土地上,却也不是没有缘由。

    西北气候干旱,其实大部分土地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所以这里的农业生态十分脆弱,黄土高原很久以前是一片大森林,这里曾经也是很多王朝的中心,可是资源的不断利用,使得这里的生态变得越来越脆弱,这里逐渐变成了国家的边缘地带。

    农业生态的脆弱毁坏了小农经济的根基,明朝末年小冰期,灾害频繁,农民起义爆发。

    大明王朝灭亡。

    缺少商业,农民根本就没有其他的方式摆脱贫穷,加之边患四起,顾绾延边所见,不忍记述。

    顾绾将所知道的一切都记录在内,没有做任何评价,只是将所有的事实都陈列出来,希望哪位高高在上的帝王,能真正的看清楚他所需要守护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晚间用膳的时候,那位杨百户破天荒的对顾绾说了一句有所逾越的话,他问道:“夫人是太仓人,世人都说江南富庶,太仓更是天下粮草汇聚之地,定然和这个地方不一样吧?”

    “大人是哪里人?”

    顾绾问道。这位杨百户开口说道:“便是延绶人士。”

    “太仓和西北很不一样,气候宜人,作物一年三熟,风景秀丽,不是西北如此苍凉壮阔。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正德年间陕西大旱,我与母亲还有妹妹逃荒至宣府,方才知道这世上还有如此丰饶的地方。”

    顾绾沉默。

    “李大人,我们再走多远方能到达黄河?”

    李百户一愣,而后开口说道:“可能就要到明年了。”

    顾绾突然笑了笑,对着身旁的语秋说道:“我还从未见过黄河,倒也不错,只是估计是要在路上过年了,着实有些无奈啊。”

    众人在小城中休整一番,便继续往前赶路,只是不知为何,原本好好的天气突然开始下大雪,雪大的马儿都走不动,所以几人只停下,只是这荒郊野岭的,哪里有地方可以栖身,他们这些粗汉子倒是无所谓,关键是马车里面还有一位娇贵的状元夫人呢。

    所以这位锦衣卫只好四处找人家,终于算是在一户山坳里找到一个小村子。

    村子里的人住的都是窑洞,或许是长久没有外人来过,所以看到这带刀的锦衣卫们,还以为是俺答来了,一时间村子里的人紧张兮兮,倒是让这些凶狠惯的锦衣卫们好一阵解释。

    村子里的里正出面,将村子里最好的房子借他们住了一宿。

    待到吃完饭的时候,顾绾顿时一阵心酸。

    不知是哪户人家养的老急了的老母鸡,肉柴的塞牙,还有就是烙得杂粮饼和大酱,顾绾吃的很不是滋味。

    因为她方才出去的时候,也见到村里人家吃什么东西。

    不可描述。

    顾绾问村长村里面为什么没有见到小孩子。

    村长说,很多人家太穷,夏天光着也就光着,可是冬天出来冷,所以就索性一家人躺在被窝里不出来得了。

    语秋吃着这些东西,没有说话,她也过过苦日子,却也从来没有想过竟然还会有人穷到这种地步,没有衣服穿比没有东西吃更让人觉得绝望。

    锦衣卫中有一个性子特别活泼的,本来一路上,他的话最多,可是来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家伙,却一句话也没有说。

    村长还说前些年收成不好,村子里饿死了不少人,所以空房子还挺多的。

    所以他们倒是不愁没有地方住,顾绾晚上睡不着觉,胸口闷闷的,穿好衣服到外面透了透气,发现一个穿着破絮夹袄,下面什么都没有穿的小孩子,躲在一棵树的后面看着顾绾。

    那孩子的一双大眼睛在这黑夜中异常的明亮。

第一百一十三章 孩子() 
那孩子似乎知道顾绾发现了他,赶忙扭头一跑,然后捂着自己的屁股,样子十分的滑稽,只是好像是被脚下的石头给绊住了,结果一个跟头晒到了一旁的山沟里。

    顾绾吓了一跳,赶忙跑过去拉着那孩子细弱的胳膊。

    小孩子似乎被吓傻了,都不知道往上爬,顾绾赶忙说道:“往上爬啊。”

    小孩子明白过来,赶紧死命的往上爬,最后爬上来了,只是腿上开了好大一个口子,流的血几乎都把周围的雪地给染红了。顾绾赶忙抱起这个孩子,来到李百户的屋子里。

    这位李百户正睡得香呢,却突然被人摇醒,睁眼一看发现居然是那位美貌的夫人,顿时一阵呆愣。

    顾绾看着这货还没睡醒的样子,顿时有些着急,伸出手掐了一下这货的胳膊,然后赶忙说道:“这孩子受伤了,老大一个口子,你不适会点医术吗,快救救他。”

    李百户脑子顿时一清醒,只看见一个光着屁股的小孩子,左腿上有一个老大的口子,血流不止。

    他赶忙点上油灯,拿了一些水,给这光屁股的小孩子清洗了伤口,着小孩子看起来才五六岁,胳膊瘦的吓人,也只有一个脑袋大点,小家伙看着顾绾,眼睛眨都不眨。

    只是当李百户给他清洗伤口的时候,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此时李百户对着这小孩子说道:“你这小娃娃,大晚上的,连个裤子都不穿,也不怕冻坏了。”

    “村里人说,村里来了个神仙姐姐,我就偷了哥哥的夹袄出来看了看。”

    顾绾顿时有些无奈,偷了哥哥的夹袄,这孩子真是顽皮,她该说什么好呢。

    “好在只是伤口大了一些,并没有伤到重要的地方,算你小子命大,快回家去吧,以后可能出来乱跑了,再乱跑就把你的腿给砍掉。”

    小娃娃一听到把腿给砍掉,顿时吓的缩到顾绾怀里,顾绾这还未干什么呢,就弄了一身血迹,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夫人快去休息吧,我把这个小娃娃送回家。”

    “那就多谢大人了。”顾绾与李百户一同出了门,刚出门就见到一个只穿着裤子的青年男子抱着胳膊在雪地里大喊。

    “二蛋!快给我回来,我知道你在这里。把衣服还给我。”

    很明显顾绾身后的这个小娃娃,就是二蛋。

    那个青年似乎也看到了二蛋,赶忙跑过来,一把将二蛋拉走,在看到顾绾的时候,方脸一红,赶忙低着头抱歉,然后扛着二蛋便跑了。”顾绾一时间觉得有些好笑。

    “虽说这个地方穷的可怕,可是孩子们该顽皮,还是很顽皮。”

    李百户笑了笑,但是随即又想起来什么似得,绷住了脸。

    “夫人该回去休息了。”

    第二日一早,风雪停歇,顾绾一行人赶紧上路。

    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看到一个青年抱着抱着一个小娃娃跑了过来,小娃娃手里攥着一块半透明的石头,看成色应该是方解石,是一种非常常见没有任何价值的石头,可是看起来却很好看,这或许是小家伙最珍贵的东西了。

    “神仙姐姐,送给你。”

    顾绾笑着接过,拿出一支还未用过的毛笔,递给小娃娃。

    “送给你的,可要好好利用。”

    小娃娃接过毛笔,郑重的点了点头。

    几人重新上路,天晴之后,大地上一片雪白,本来就十分明亮的阳光反射在白雪上,变得更加耀眼。天地间一片明亮。

    顾绾忍不住打开车窗,看着这一片北国风光,正要感慨时,却发现车帘旁边出现了一张大脸。

    那张大脸上偏偏生了一个圆圆的极其无辜的眼睛,倒是让这个本来有几分英武之气的男子变得有几分好笑。

    此人乃是保护顾绾的锦衣卫中,话最多的,这一路上接的话可谓是数不胜数。本姓张,因为话唠,所以其他人都叫他话唠张。

    “夫人是不是想要说北国风光,千里雪飘,这首诗?”

    顾绾顿时有些无奈,这话唠张又开口说道:“状元公的诗词可是依然流传四海了,外带这您这个同样有才的状元娘子也是四海皆知。”

    “四海皆知?”

    这些事情,顾绾倒真是不知道。

    那话唠张见到顾绾终于有了兴致,便又开口说道:“夫人是不知道啊,您和状元公的奏表可是被皇上他老人家一顿猛夸啊,还让大臣们相互传阅,说以后奏折都该这么整,不要写那些有的没的。”

    顾绾顿时一愣,倒是没有想到那位陛下竟然如此的给面子。

    这话唠张可算是打开话匣子了,他又说道:“您可不知道我们来这一趟,有多少达官贵人给我们私下里好生照顾您,连那陛下身边的大红人黄公公都给我们大人赔小心,说是要好生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