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文学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文学家- 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阵掌声后,舞台上帷幕拉开。

    戏曲人物杜士卿开始登台。

    对于这部戏,在座的无论是评委还是台下的观众,都已经非常熟悉。毕竟它已经被拍成了电影,如今满大街的放映,只要是喜欢戏曲的人都免不了看上一看,就是不喜欢戏曲的人,在如今电影稀缺,为了看一场电影,跑上十多里的都是常事的年代里,有这么一部电影看就已经很满足了。他们那还计较电影的内容是什么?有的看就不错了。

    这次参赛的演员,就是在录制电影七品芝麻官的原班人马。

    熟悉的伴奏,熟悉的台词,熟悉的演员,熟悉的唱腔,李飞阳纵然对这部戏烂熟于心,但是此时此刻现场观看,还是投入了进去。

    演员此时已经达到了最佳的表演状态,又因为这场戏已经表演过多次,排练的精熟。如今在台上表演起来,比录制电影的时候更要胜出三分。

    一个小时左右,整场表演结束,掌声四起,比昨天的两场戏曲都要热烈。

    这部戏的质量就摆在这里,即使最挑剔的评委也说不出毛病来。但是,总不能给满分,若是给了满分,这让后面的戏曲团体就没法表演了。更何况,这部戏的主题也有点不太符合当今的政治形势,无论如何是不能给它太好的名次的。

    黄世昌点评道:“这部戏我早已经看过,因为是飞阳小友的作品,我特意观看了一遍。故事我们就不用说了,大家也都没有异议,很精彩!”

    “唱腔念白、身段、都不错,整体的唱段也是非常精彩。相信这部戏以后会是汉剧里面的代表作。但是有一点,这部戏的乡土气息很重,这固然是他的优点,但也是它的缺点,优点是符合当地群众的观赏理念,甚至可以说符合绝大部分底层民众的欣赏理念和欣赏水平。”

    黄世昌继续道:“缺点却是泥土气息太重,格调不高,故事虽然精彩,但是很难达到演唱艺术的巅峰。这部戏的情节和唱词局限了它。不过,这部戏在整个汉剧剧种里面,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了,所以,我给九分。”

    黄世昌打完分之后,后面的评委陆续报出分数,王不知与黄河流都是给出来九分,其余的评委以八分居多,还有八点五分,八点六分的,没有低于八分的,平均下来,有八点八分。比昨天的昆曲的分数要高。

    李飞阳也因为这部戏再次惊艳了文坛。

    一个作家,写一部书难,写一部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少有作家涉足到戏曲创作上面,最多参与一下传统戏曲的改编,但是改编的前提是必须有老的戏曲演员在一旁辅助指导并现场测验。

    若是一个人创作一个全新的戏曲作品,不亚于平地起楼,难度极大,这要求创作者不但拥有极深的文学功底,还得对戏曲有全面的了解,还得对伴奏音律方面有高深的造诣。非是一个全面手不能完成。而李飞阳满打满算的也就十五六岁的年龄,他哪来这么大的精力学习这些?可这部戏偏偏就是他独立创作完成的,这不得不使人感到惊讶。

    一直到这部戏出世,李飞阳才总算坐实了“天才作家”这个身份。

    黄世昌评论完毕后,王不知站起来说道:“黄老先生把我想说的基本上都说出来了,不过我还有一点我自己的看法。这部戏的故事是新故事,但是形式却是老套的形式。没有走出传统汉剧故事的框架,创新的只是故事。不过有一点还是和过去不太一样,自古戏曲的主角无外乎生、旦、两角,丑角一般都是配角,只是起了烘衬作用,但是这部戏,却是一反传统,整个的都是以丑角为主角,这已经是形式上的创新,符合我们这次比赛的创新精神,所以我给九分。”

    对于这些评委的打分,邵紫龙和张昭夫感到非常满意,他们和李飞阳一样,压根就没想过要夺冠军,拿第一。在这么多剧种,这么多团体参加的比赛当中,能在汉剧剧种里面混上一个好的名次,两人就满足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另一个城市的比赛() 
评委们点评戏曲的时候,作为主创人员,是要和演员们一起站到舞台上面接受他们的指点和建议的。

    此时的李飞阳就站在邵紫龙和张昭夫的中间,后面就是一大群汉剧演员,众人如同众星捧月一般的将他拱在最中心的位置。

    几位评委点评完毕,黄世昌有笑着说道:“李飞阳,你的名字我想在座诸位也都听说过,以前有的文学界的老人说你是昙花一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且还分心多顾,不好好的专心写的你童话故事,画你的漫画,反而进军正统文学,颇有点自不量力。”

    黄世昌说到这里,嘿嘿笑了几声,“哪知道,你小子写童话故事有一手,写武侠小说更是了不得,就是写正统文学作品,也是不弱于人!现在竟然又瞄向了戏曲创作,我说飞阳啊,你能不能踏踏实实的干一件工作?你这样干一行,精一行,无论涉足哪一方面,都能做的风生水起,业内前茅,这让我们这些老人很有压力啊,跟你一比,这岂不是显得我们太无能了么?啊,哈哈哈。。”

    黄世昌他身后的一帮子评委里面,有几个就是当初看不起李飞阳的作家,此刻听到黄世昌这么说,都是有点脸红脖子粗,互相看了几下,陪着黄世昌一起干笑几声,明知黄世昌在讽刺他们,却也不敢多说什么。

    李飞阳不敢接黄世昌的赞誉,笑道:“黄老先生太夸奖我了!跟您相比,我还只是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当不得您这番话。”

    黄世昌好笑道:“好了,你也别谦虚了,你当得起这几句话!”

    李飞阳嘿嘿一笑,不再多说。

    好在黄世昌也只是夸奖了几句,转而和身边的评委们商讨了一下,便宣布散场,令李飞阳松了一口气。

    刚才黄世昌那几句话对李飞阳过于夸大,这已经不是赞誉了,甚至都有捧杀的味道了。虽然明知黄世昌是好心,但是李飞阳还是有点受不起。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飞阳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大名头,今天经过作为文学界的泰斗黄世昌这么一句夸赞,便更是身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以后找他麻烦的人少不了。

    李飞阳虽然不惧别人找麻烦,但是却不想将精力浪费在和别人打笔仗骂战的事情上面。

    这种事情,李飞阳不信黄世昌想不到,估计这个老头说几句夸赞李飞阳的话,存的就是看李飞阳和别人骂战的心思。

    这老头似乎看热闹不怕事大一般。

    接下来几天,全国几十个剧种的节目轮番上台表演,其实大汉国戏曲的剧种多得是,据官方统计,差不多有三百多种戏曲种类,但是有些戏曲的区域性非常强,出了它们的一亩三分地,外地人根本就听不懂,缺乏向外界展现的能力,所以只能局限于特定的地区。

    而真正能让全国大多数人民能够听懂的戏曲,也只有几十个而已,而在这几十个戏曲里面,真正能够称得上大剧种的也就有五六个,其中京剧、汉剧、越剧、评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而在舞台上真正争锋的也就是这五个大剧种,不出意外的话,这次比赛的前三名一定是这五大剧种里面的。

    这一年过完春节之后,不但大汉国京城的戏曲大赛令人瞩目,热闹非常。就是在南方的港城里面,也和京城一样的热闹无比,因为港城这里也有一场比赛在进行。

    自从马奇东答应了大江湖报社的少东家王振南的挑战之后,信心满满的王振南为了落马奇东的面子,特意在报纸上刊登了和新青年唱对台戏的事情,这件事被好奇八卦的港城市民互相传播,几天之后,整个港城都知道了。

    王振南和马奇东都是港城的富家子弟,两人不和已久,经常对着干,这种八卦消息在港城这个弹丸之地,但凡关注这种事情的人都知道。两人对抗了不少次,忽有输赢,但大多数是赛车、赛马等方式,双方报社互相比赛作品的事情,还是第一次发生,引起了港城人民极大的兴趣。

    过了新年,于北非的豪侠传已经在大江湖上面连载完毕。李飞阳的龙吟曲也接近尾声。在京都的戏曲大赛开始的同时,新青年报社也大江湖报社同时连载武侠小说的新作。

    这次于北非写的武侠小说名叫游龙戏凤,写的是一个男人和多个女人的故事。

    而李飞阳感觉把古龙的小说中的不太有名的小说都推的差不多了,这次正好趁此机会将其精品一一推出来,反正终究要推出的,至于到底是大陆的武侠迷先看到,还是港城的武侠迷先看到,这对于这点,李飞阳毫不在意,别管是现在大陆连载还是在港城连载,时间长了,总会流传开来的。

    李飞阳给马奇东的小说是前世古龙中期作品中名家气象初次显露的小说武林外史。

    其实在李飞阳眼里,武林外史这部小说除了情节上处理的有点不太顺畅以外,在古龙的小说之中,写作水平已经日趋成熟。这部小说可以称之为古龙小说中承前启后的作品。

    在它之前,的浣花溪剑录虽然已经有了古氏武侠风格中的武术的禅意,有了一种一招杀敌的精悍描写,但是还只是一种对武侠小说新风格的小心的试探之作,而武林外史却是一种真正的试水之作。而且试水的还非常成功,书中非常成功的描写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沈浪就不用说了,出身世家,功夫神秘,智慧过人,可以说是江湖中完美的大侠人物,而熊猫儿的慷慨豪迈,潇洒**,王怜花的多才多艺,阴险狡诈,白飞飞的深藏不露,白夫人的老谋深算,在这部书里面非常鲜明立体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也就是从这部小说之后,古龙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独有风格的武侠创作之路。

    这部小说破天荒的刨去了历史背景,只是描写江湖,对于时事,一点都不涉及。

    在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历史是一根墙上的钉子,而武侠小说就是挂在钉子上的衣服。这件“衣服”到底是什么颜色,到底是长袍还是短袖,就要看作家将它“裁剪”成什么样子了。

    但是武林外史这件“衣服”却是根本就不在乎墙上的那个“钉子”,它有单独属于它的挂靠物品。甚至可以说,他连挂靠都不需要!

    在这部小说之前的武侠之中,武侠小说的主角都是描绘成在什么地方习武,或者得到了什么样子的神功秘籍从而功夫大进,一跃成为当世顶尖高手。

    而这部小说里面,根本就没有主角的习武经历,甚至在书中还略微讽刺了一下武侠小说中所谓的“神功秘籍”的写作套路,把书中的神功秘籍写成了莫须有的假货。

    这部小说之后,古龙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套路,他不善于写套路的打斗,文史功底不如金庸、梁羽生,于是他另辟蹊径,去掉武侠小说中的打斗套路,转而描写主角的智慧,描写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力,而不再是纯粹的武力较量。

    这部小说之后,古龙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套路,他不善于写套路的打斗,文史功底不如金庸、梁羽生,于是他另辟蹊径,去掉武侠小说中的打斗套路,转而描写主角的智慧,描写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力,而不再是纯粹的武力较量。

    在大江湖报社开始刊登游龙戏凤的同一天,新青年报社针锋相对的将武林外史连载在自己的报纸上。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一百四十七章 处于劣势() 
于北非的游龙戏凤讲述的是一个青年侠客修习绝世武功,一路打怪升级,最终成为武林至尊的故事。期间掺杂着男主角和几个红颜知己的一段段狗血的爱情描写,故事的最后男主将几个红颜收到**,一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种故事在李飞阳的前世,已经是臭大街的设定,李飞阳在前世除了金古梁温的武侠小说之外,初次看的武侠小说,就是和于北非写的游龙戏凤一样,都是男主角和女主角中了春药毒酒了,或者在山洞里天寒地冻的互相拥抱取暖啦,等等等等,让后男女主角就开始发生了亲密的关系。然后两人就成了恩爱的夫妻情侣。

    这种武侠设定,在武侠小说的中期,是非常有市场的,这种小说的情节构思简单,不要求作者有多好的文笔,能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勉强说出来就行。只要读者能够看得明白,这种小说的设定就有他的市场。

    李飞阳前世幼年时期,初次接触武侠小说之时,根本就分不清武侠小说的好坏,看武侠看的如痴如醉,满大街的寻找武侠小说来看,只要是武侠,就会兴致勃勃的拿回家里翻看。

    在当时来说,他根本就分不清武侠小说的优劣,甚至有一次去租书,一个是金庸的作品,另一个是一个不知名作家的作品,李飞阳比较了一下,感觉还是那个不知名作家的作品合胃口,便将金庸的小说弃之不顾。

    而他挑选的那部不知名人士写的武侠小说,就和于北非如今写的一男多女架构的游龙戏凤极为类似。

    武侠小说之所以被正统文学所排斥,就和这类**流武侠小说不无关系。

    这武侠小说内容过于低俗,情节也极为生硬,书中的人物只是一个人名,根本就没有一个丰满的形象,一本书看完,书中的人物过几天就会忘掉,写这种小说的作者,本身文史功底不行,再写第二部武侠,还是千遍一律的抄袭前面那一部的情节设定。人物形象脸谱化,作品内容套路化,文笔没有一丝一毫的提高,还是那么“稳健”。这也是传统文学作家所诟病的事情,不是他们带有色眼光来看待武侠小说,而是这一类武侠小说确实有点不登大雅之堂,稍微有点文学底蕴的人看了之后,也会摇头失笑。

    但是这种作品,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却是非常受他们欢迎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极少有识字之人,就是识字也就是读报看信的水平,文学修养,文史功底那是决计没有的。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精神娱乐稀少,就和前世年幼的李飞阳一般,最喜欢这种低俗的一男多女的武侠故事。这种一夫多妻的情节设定,能深深的满足他们平日里的遐想。这使得他们很有带入感,自己没有做到事情,书中的主角做到了,对他们来说,那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就像孩子看童话故事,一向喜欢的就是那种幸福大团圆结尾的故事,对于悲剧性结尾的童话,无论写的有多精彩,大多数孩子们都不会太喜欢。人们总是以一己的好恶来选择文学作品,这一点和年龄大小没有多大的关系。

    至于文笔?对他们来说,文笔?那是什么东西?

    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情节好,看着爽,那就是好的作品!

    不要跟他们谈什么逻辑,什么人性,什么现实,什么文笔,我就是看一个武侠故事乐呵一下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你跟我谈这些高深的道理,你至于么?

    这也是武侠小说能够盛行的一个原因。。

    其实当初古龙刚刚开始写武侠小说,借鉴的也是这个一夫多女的套路,不过老这么按照套路走,千篇一律的捡秘籍,逢美女,遇高手,传绝技,最后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最后武林称王。这些写多了,估计他自己也烦,感觉不是个事儿。于是,他求新求变,力求写出自己的风格。他是一个有才气的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子锐气,一股子豪气,终究被他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而和他同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