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域民族矛盾的根源是什么?怎么解决?
三、西域开发这么多年,成败原因是什么?
四、西域的真正优势是什么?怎么发挥?
五、我能为西域做什么?
问题发下去后,等了三天没有一个交上来的,我不得不又召开了委员会。
正文 第五十二章 谈水
(更新时间:2004…8…22 16:21:00 本章字数:3496)
第二次的委员会会议在我的要求下又召开了,会议一开始就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我巡视了一下开会的人,有几个竟然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我拿着空白的问卷说话了,“我不知道你们是为了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是过于简单还是你们有意的用沉默来反抗?试问你们这些父母官到底有多少心思是用在开发西域的?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这里有一些是从基层熬到现在的位置的,有的是大错没有的几朝元老,还有的是挂职到边疆等着平安的回去升官,但是你们现在的这种对西域开发的态度能够对得起你们的良心吗?能够对得起你们的子民吗?能够对得起你们的子孙后代吗?我在这里不跟你们去讲什么党性、原则,这些话早就被你们这些官油子讲烂了,我要同你们讲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有人说我的年纪大了,发展空间有限了,不错,我的年纪是比较大了,如果是在省一级的岗位上差不多都要退休了,可是我们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责任有年龄限制吗?我们努力的去做好每一件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能受到年龄的限制吗?你们倒是年轻,你们这里最年轻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海章同志还不到43岁吧?可是你们为什么变的这么圆滑和世故?
还有的人说,成立西域军区,党政军权利过于集中,中央能放心吗?我可以告诉你们,到这里来我是立了军令状的,现代社会已经不是100年前那样,有枪就是草头王,现在的军人也不是可以随便就给鼓动的去拉山头搞宗派,就可以成为军阀手中的炮灰,成立这个军区一是国家发展形式的需要,国际形式的需要,二是表明中央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域边陲问题的决心,我们不仅要解决边陲地域的经济发展问题,还要解决这里的民族问题和安全问题。”
说到这里,我用眼睛看了看年轻英俊的海章,他是中央作为重点培养的年轻一代接班人里的一个,到任西藏2年后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有魄力和胆识,但是,海章在经济发展上缩手缩脚,还是一个官名把自己给压着了,想着平安的在西藏干上一界后顺利的回到中央机关,同时在经济上他也没有什么新点子。至于几个自治区的主席大多是当地干部出身,这也是我党民族政策决定的,但是,这一代少数民族干部文化底子并不薄,党性也强,不过是历史的惯性使他们不大出头,也弄的在官场上得过且过,新疆的买买提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几个少数的从清华毕业的维族学生,原来一直在北京的国防科工委工作,后来新疆需要干部才调回新疆,从地委专员干起,一直做到自治区主席的位置,已经做了6年的自治区主席了,他的汉文化水平比我们汉人还要厉害,因为他的妻子林蔷就是汉族,而且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甘肃省委书记邓发祥是河南人,在省委书记的位置上也是干了多年,原来是副书记提拔上来的,在甘肃是根深叶茂。宁夏的自治区书记陈宝山则是刚上任不久的新人物,原来是在贵州担任省长,处理民族问题还是很有一套的,至于青海省委书记张二平则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是从北京副市长的位置升迁过来的。
总的来说,这几个都不是笨蛋,都不是庸才,只是没有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所以,对我提的问题,他们都回答了,但是都不交,目的是要看我的底牌。既然他们要看底牌,那么我就给他们看。要是不把这些省一级的干部给弄顺了,我今后的工作就别想开展起来。
“我知道大家都填写了答卷,可是对自己的回答还是没有把握,都想知道我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那么好吧,我今天就专门谈这个问卷。
第一道题,西域最缺少的是什么?怎么解决?大家其实都知道,西域最缺少的是水,没有水就没有了可以让人生存的生态环境,也没有了发展经济的基础,从地形上看,沿我国西藏边境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几乎完全阻挡了来自印度洋上的湿暖空气,使在不到500公里的距离内,地理气候存在着天壤之别,孟加拉是热带雨林气候,而我们的西藏则是高原气候,在北面,阿尔泰山脉和萨彦岭基本上阻隔了从北冰洋吹来的湿冷空气,弄的中国最大的两个沙漠都在新疆,西域地区缺水少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点历史,大约在一万年前,新疆这块土地上还茂盛的生长着许多植物,参天的大树到处都是,我国的西北和中原一代也是郁郁葱葱的暖温带气候,那时中国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而周文王‘姬发’也是发源于西北,姜太公不是在渭水上用直勾钓鱼吗?到了战国时期,秦国也是在西北蓄势待发的,能够说西北贫穷吗?按现在西北的条件,就是秦穆公秦始皇再有本事,恐怕也是没有那个可能。到了西汉年间,敦煌古城还是很繁华的,丝绸之路也很顺畅,可是那时候新疆已经开始沙漠化了,等到南宋时期,新疆这里基本上就已经被放弃了,从历史的版图上可以看到,即便是北宋对于西域的管辖也是松散和放任的。有的人说这些自然的变化是由于人为破坏林木造成的结果的,而我不这样看,按历史档案记载,在西汉年间,全国不过5000万人,即使消费再大也不可能把西北的林木一扫而光,是什么造成的呢?是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尽管有异族侵略,但是,只要修一道城墙就可以防御了,如果效能比不高,我们的古人也不会去劳师动众的修那个‘劳神子’了,可是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地球气候开始变冷,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逐步向南扩张,这些史实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宋代,当时的北方民族契丹、女贞、蒙古等反复向南方扩张,根本原因是北方的气候越来越不适合他们生存,直到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北方民族已经放弃了在他们原祖籍的发展,蒙古族在元朝统治失败后基本上没有再继续他们的辉煌。
而现在地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现实,从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的表面温度以每年0。3度在增加,上个世纪我国在三北地区建立的防护林带也开始了效益,但是,在我们西域从根本上解决水源的问题还没有做到,从航拍的资料上看,青海湖还在缩小,河西走廊的用水紧张到人畜争水,甘肃张掖市黑河的分水方案据说还是年大将军遗留下来的,邓书记,你说是不是啊?”说道这里,我停顿了一下。
“是,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讨论,到现在也没有定论。”邓发祥回答道。
“为什么解决不了呢?就是因为水实在是太少了,我查看了近几年的天气记录,每年的降水都在增加,可是还远远赶不上我们工农业生产的需求,有些地方的地下水都已经枯竭了,怎么办?怎么解决?”我看着大家,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个老问题,谁都知道,可是靠种树能解决也就不存在荒漠了,问题是气候决定生态环境的建立的,而不是生态环境去维持和改变地球的气候,对于大气环流来说,局部的人工营造的生态环境实在是太渺小了,从50年代开始治沙,越治越多,连北京都快被沙漠给淹没了。显然,大家没有好的办法。”
我开始启发大家,“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科技水平已经达到空前的状况,我们现在已经有能力控制一定范围内的气候,那么在地形上我们为什么不也去考虑一下?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在喜马拉雅山上炸开一个60公里宽的大口子,让印度洋上的湿暖空气越过喜马拉雅山,吹化青藏高原上的常年积雪,改变西域的地理气候,据说还注册了专利,由于那个时候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一直没有能实现,况且,长江下游的水利建设还没有准备好,那么现在有这样的可能吗?我说有,现在三峡水利枢纽已经建成多年,南水北调工程也基本完工,我们打开这个地貌枷锁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没必要去炸开一个那么大的豁口,但是我们有能力开凿大型隧道,可以逐年开凿多个隧道,并且可以人工调正隧道的通气量,那么发源于喀拉昆仑山北麓的黄河上游的水源就会变的丰富起来,流入青海湖的河水也会增加,还有,在阿尔泰山的风口处,蒙古的萨彦岭上,我们也可以照此办理,那里的难度要比喜马拉雅山上低的多,对相临的哈萨克斯坦和我们的盟国蒙古都是有好处的,相信他们也会支持,你们说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我诡诘的望着大家。
当我讲到我对这里的认识的时候,几个委员都已经开始兴奋起来,现在都在用一种惊奇的眼光打量着我,我又接着说了下去,“这次的开发是以军队为主,15军和33军都配套成立了工兵旅,15军负责南面的,33军负责北面的,各地方军区给予人员、物力和后勤方面的保障,还有我们的三葵公司成立了新的挖掘公司,将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规模最大的设备进行挖掘,各个省和自治区要充分保证全面的配合和支持,施工地段一律划为军事禁区,任何他人和民间人士不得进入。针对这个方案还有很多配套的事情今天在这里就不说了,整个设计方案将在一个月以后公布,到时候我们还要开专题会议落实具体的问题。”等到我说到实施计划时这些人才明白,我可不是来混事的,是要叫真的。
“接下来,我们谈民族问题。”我的话锋一转。
正文 第五十三章 融合
(更新时间:2004…8…24 12:49:00 本章字数:3444)
其实,我是要借这次会议向这些干部交底,也是鼓劲,要想西域动起来最基本的还是要靠地方政府。我接着说道,“西域地区居住着不少的各族人民,这些民族大多在历史上都比较强悍,而且,有许多民族并不是土生在这里的原属居民,他们不仅同汉民族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同时各民族之间也有矛盾,那么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是什么?我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还有就是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更有些是由于宗教问题而引起的,当然,由于历史上清朝政府对于西域不断的武力镇压也造成了多民族间的冷漠隔阂。
我们汉民族从历史上讲,是一个兼储并收的宽容的民族,历史上有很多的外来异族被汉化,从战国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唐朝的安史之乱,从西夏王朝的覆灭到北辽国的消亡,许多分封割据的小国和他们的统治者大多是少数民族,后来这些民族逐步都被汉化了,西夏王朝的党项人就是一个例子,还有建立大辽国的契丹人也是这样在历史上消失的。
还有一些是因为另外的机遇来到中国,当年清朝大军雅克萨一战俘虏了2千多俄罗斯士兵,后来这些士兵基本上都在北京附近定居,现在能看到这些人的后裔已经同我们汉族没有什么差别了,二战时期和中世纪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定居中国,也只有在中国的犹太人被汉族给同化了,从文化和外表以及血缘等方面都找不到犹太人的痕迹了,而散居在世界其他各地的犹太人都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异族之间通婚的甚少,主要原因并不是犹太人怎么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而是他们所处在的环境不包容他们,不接受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延续自己的文化参加生存竞争,从这一点上来说,不能不说明我们汉文化的包容性和宽厚精髓。
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是反应在西藏和新疆两个地区,主要的现象就是一种离心离德的民族分裂活动,这种分裂行为如果我们单单用行政手段,武力的手段去处理,显然是不够的也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去考虑,从国家大局去考虑,从国际形式去考虑。从历史背景上说,这些地区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晚也比较少,由于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基本上是只要这些地区的民族臣服了,也就对他们放任自流了,对于这些地区的发展根本不关心。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和对这些地区的经济投入,极大的缓解了这些民族对汉文化的抵触情绪,但是,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新的思想和文化的传入总是比东部发达地区落后半拍。还有就是外国分裂势力利用民族的信仰以及愚昧的族群劣根性,大搞分裂活动,用以牵制我国的发展,这种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就变的很严重了。地区的宗教势力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这是与我们当初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原则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在这些地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政策是否适合现代改革的要求。”说到这里,我看了看在座的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好像没有听明白。
“我这么说可能过于理论化了,现在我用一些通俗的例子来说明我的看法。买买提,你是维族,是土生土长的维族,你长期在汉族的地区生活,如果把你是国家高级干部和高文化素质的因素抽象掉,给你一个自由的选择,你会选择在北京生活还是在你们的喀什生活?”买买提看着我笑了,“当然是在北京了,现在回到家乡已经闻不惯那里的一些味道了。”买买提答道。
“是啊,任何一个人都向往从恶劣的生活环境走到优越的生活环境,从贫穷走向富裕,关键是你要叫他看到什么是优越,什么是落后,要叫他明白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那些狂热的东突份子就是利用消息的闭塞和民族的盲目信仰,颠倒黑白蒙蔽群众,其实他们自己并不是很能吃苦也谈不上什么信仰,那种有奶就是娘的做法也体现在他们身上,有些人根本就是为钱和女人而战的,如果他们鼓动的那些群众过的富足和安逸,他们会去搞分裂吗?会去参加那些朝不保夕的动乱吗?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劳作的方式使得他们比较懒散,阿拉伯人在历史上是以经商出名,尽管他们有幼发拉底河和低格里斯河两河肥沃的平原,但是在农业和牧业上他们都不擅长,而信奉伊斯兰教的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是从事于游牧业,游牧业显然比农业要在体力消耗上要轻松的多,形成散漫的生活习惯也是自然造成的。而现在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需求已经不是单纯的游牧业的收获就可以提供的了,因此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习惯,年年等待国家给予补助,靠国家救助已经过去了60年,成效如何?我不说大家心里也清楚。
还有的就是生活在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由于社会文明发展的落后,他们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跨进现代社会的,跨越空间太大,使他们不管是解放的还是被解放的群众都在意识上跟不上时代,加上人烟稀少和经济不发达使得他们虔诚的笃信宗教,而对于如何的去发展经济他们表现的并不热中,单就人口发展来看,从1950年的百万人,发展到今天也不过250万人,我们并没有在那里实行计划生育,可人口的增长是全国最低水平,仅仅是严酷的自然条件就制约了他们的人口发展。说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真正制约民族发展造成民族矛盾的难道不是经济吗?如果大部分的这些民族的青少年都能到内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享受一下繁华经济的乐趣,那么大家想想,他们回去后还能够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