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第3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前线战事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赵柽殚心竭力忧国忧民,为大宋的前途担忧,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那朝中那帮宰执们又在忙神马呢?
  在金军大举入侵之前,燕山知府蔡靖前后写过总计一百七十多份奏表,密报边境情况,苦口婆心的告诉大宋君臣女真人可能南侵。但不知道是蔡靖人员不好,还是升的太快遭人嫉妒,朝中的某些人认为其不过是为了坐稳燕京府这个位子才会小题大做,言过其实的编造金军压境的谣言,制造紧张空气,所以根本不予理会。
  而结果就是等金军攻打过,前线战报雪片似的飞到朝廷处来的时候,他们都还坚持己见,认为不过是宋金在边境上的小冲突,情况不是很严重。这时又赶上皇上举行郊祭大礼,为了不打扰皇上的雅兴,战报就被都压了下来,不但赵佶不知道此事,就连两个宰相李邦彦、白时中都不知道。
  直到十二月初五,金国遣使到了东京要求见皇上,其实就是来下最后通牒,告之大宋如果要想停战就需割地赔款。这下李邦彦和白时中两个宰相才知道前线真是的情况,但这两个人也和那些人一样,依然继续瞒报前线情况,给了重礼将金使尽快打发走了,免得让皇上听到风声。
  到了十二月十六日,两河宣抚使童贯从太原跑回了汴京躲避战乱,这下盖子终于捂不住了,可这几个人还在想办法推脱责任,怎么将自己的从中摘出来。别说他们几个一碰头还真想出办法来了,只告诉皇上说郭药师及常胜军是恶战后被金军围困,无法突围最后被迫投降的。
  别看就改了几个字,事情的性质就变了,明明是他们失察导致郭药师主动叛国投敌而没有采用预防措施,改了几句话不但把事情的真相掩盖住了,且把一切责任推给了被俘后拒降被杀的蔡靖,那边死无对证大家都逃过了惩罚似乎是没事了,可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却不惜将大宋抛到了毁灭的边缘!
  盖子揭开了,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可一个个的起哄架秧子行,却没有人能力挽狂澜想出解决的办法,面对严重的形势毫无办法。赵佶也是吓得麻了爪儿啦,问计于群臣,别说还真蹦出来一位能人,大臣李邺上书愿出使金国议和。
  这个时候有人挺身而出,赵佶岂能不答应,当即准了。可李邺又提了个条件要求携带黄金三万两,作为议和的费用。但这时国库中居然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金子,最后还是赵佶从内帑拿出两个各五百两的金瓮两个,命书艺局熔化后重铸为金字牌,交给李邺先去办事。
  然而金军都打到了燕京府,当然不会将这点散碎银两看在眼里,李邺白跑磨鞋底空走一遭,没有任何结果。可花了那么多金子怎么也得给皇上个交待,于是李邺告诉赵佶‘金军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下水入濑;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
  这话鲜明生动,比喻恰当,大涨敌人气势,灭自己的威风,将朝野上下人等气得够呛,可李邺也给自己赢得了个‘六如给事’的荣誉称号史册留名,但是也把赵佶给吓住了,更加慌张。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赵佶才感到事情严重,可一切似乎都晚了点。金人不久就送过来一封声讨他的檄文,满篇尽是不逊之言。童贯与大臣商议,恐赵佶看见伤心,不敢上奏,李邦彦提议说,如果此时把檄文呈上去,可促使皇帝下决心颁布求言之诏。
  于是众大臣在宣和殿将檄文呈上,赵佶看完檄文果然涕泗俱下,只说了三字:“休、休、休!”然后就…就晕了过去。
  窘急之中赵佶召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商议如何处理。这老实人竟说老实话,果然钻进了李邦彦等人设计好的套中,宇文虚中劝说皇帝应先降罪己诏,更改弊端,以回天意,顺人心,至于防御之事,可委托将帅任之。谁都知道前几年方腊起义时童贯也曾御笔代书了‘罪己诏’落得什么下场,差点给打发回家,大家都憋着不提,偏偏他提了。
  无计可施的赵佶当即采纳,并命宇文虚中草诏,数说了自己即位以来的种种不是,下令废花石纲、应奉局等弊政,要求天下官僚士庶直言时政,希望天下方镇郡县率师勤王。
  从这道诏书来看,赵佶对于国家的积弊,政策的阙失,自己的胡作非为早就心知肚明,但没有外力的强势打击,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有错,恐惧才是最好的清理醒剂!事情都真的,但是这份罪己诏还是遭到多数大臣反对,七嘴八舌地批评宇文虚中过于偏激。
  可这时金兵愈来愈近,警报如雪片一般飞报宋廷,京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双方还在激烈争论,御笔诏书经过几次修改还是未能通过。军情危急,枢密院报告金兵快到黄河北岸!赵佶无暇再考虑此事,于次日诏告全国,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如何能从这混乱局势中脱身,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替罪羊…(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七章 选择

  ()    赵佶这些rì子吃饭味同嚼蜡,睡觉也是一夜数惊,噩梦连连,女真入侵的事情折磨的他苦不堪言,不禁心生退意,想着不如禅位,自己做个甩手掌柜,从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每天作画赋诗、听曲喝酒,尽享人生之乐,岂不比当皇帝过得有滋有味。
  但是随即问题又来了,赵佶此时不过四十四岁,但是却有了三十一个儿子和三十四个女儿,除了五个皇子与十四个帝jì因病医治无效而早早夭折外,还有二十六个皇子和二十个公主。传位这事儿女儿可以不用考虑,可儿子还有一堆,给谁比较合适呢?
  老大赵桓是嫡出,当太子十年了,是法定接班人,但这孩子跟自己不对眼,两人也xìng格不合。自己喜欢梁师成、童贯、蔡氏父子等人,可他不喜欢,且十分仇视,曾多次扬言等自己掌权后定要将他们严办;再有自己信道,一心向道,可这孩子却喜欢佛教,当年自己不过想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他就不愿意,在大殿上和自己吵,一点面子不留。
  还有自己平时喜欢吃的好点,穿的好些,住的舒适点,能玩儿的痛快点,但这怂孩子就不高兴,不过是在皇城中修了个花园,他就每天叨咕,说什么现在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国家经费紧张,咱们家还花钱修园子还是应该注意点影响的!跟他娘是一个德行,劝自己要当个什么‘恭俭之德,闻于天下’的明君。他烦不烦啊…
  老三赵楷其实最可心儿,这孩子的xìng情和爱好跟自己如出一辙,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可谓才华出众,众兄弟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如今这孩子越来越孝顺了,知道自己喜欢珍奇图画,得了好东西马上就给自个儿送来。再一个是赵楷不但长得英俊,而且特别有才。学问渊博,自己这么多孩子中无人能出其左右,他画的小笔花鸟和自己画的酷似,简直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另外这孩子还能团结同僚,跟朝中这些大臣们关系都不错,宫里宫外都说他的好。如果让他接班自己那些班底还都能保全。要说资历也有,进士出身,在皇城司任提举一职十多年,搞得也还不错,将皇城司的亲从官从四个指挥发展到五个指挥,人数将近三千。现在自己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要不是伐辽时白沟一战失利,自己还准备让他担任讨伐军总司令,让其在军队中历练一下镀镀金!
  “唉,只是这个孩子母亲出身低点,不是嫡子!”赵佶思来想去叹了口气,嫡子尚在,如果让他接了班。定会落人把柄,自己也会被人诟病。
  现在是国之危难之际,要用可以干事的,那些还在吃nǎi的,撒尿和泥的先都排出在外了,那剩下的还有十多个,赵佶猛然想到还有一个儿子可入法眼,那就是老二赵柽,这孩子论出身他母亲是皇后,他也是嫡子。只是不是长子,可这也要比老三继位阻力少不小。
  “可他行吗?”赵佶把心思有转到了赵柽身上,这孩子自幼出宫在乡间长大,不喜读书又缺少管教,做事鲁莽。天不怕地不怕的爱耍个混,他想着儿子第一次回京后在宫中市井街上的一幕笑了。
  可是这小子不大会做人,不会拉关系,一身的匪气,将朝中的几个重臣都得罪了,几个宰执除了蔡京那老东西还真没有几个没挨过他打骂的,但自己就喜欢他身上这股子痞子劲儿,爱听他讲故事,爱吃他做的菜,喜欢跟他聊天,让他知道世上还有父子真情。
  赵佶虽然做事看似迷糊,但是有些事情还是看得明白的,当年的东宫之争他也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二儿子的嘴上说是不想因此闹得父子失和、兄弟反目才退出了这场争斗,而选择支持赵桓上位,平了悠悠众口。可从这件事情,赵佶也看出此子绝非平凡之辈。
  入主东宫可以说是每一个皇子的梦想,可他说放弃就放弃了,看似大度,其实是他明智,看清了形势。他自己虽有皇后的母亲,可是母族式微没有根基。而他远离京城,和朝臣、名流交往甚少,根本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不如以进为退。
  接着赵楷的外庄一夜间被烧为平地,庄客一个未留,当时各种传言都指向他,可开封府查了很长时间却未能找到凶徒,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么大一件事情他能做得滴水不漏,能说他鲁莽吗?
  随后赵柽大闹京城将几个‘神仙’整的灰溜溜,下了趟江南罢免了大小官员数十位,连号称东南王的朱勔都让他收拾的没脾气,可他结怨江南后却能毫发无伤的平安回京,足见其脑子不但够用,而且极有心机,也难怪赵楷那么聪明的人都被他耍得团团转。
  后来考虑到赵柽在京城中结怨甚多,自己出于保护他的目的,同时也为了牵制权势愈众的童贯让他宣抚河东,没指望他能平定边患。可这孩子却一鸣惊人,连败西夏诸军,打得西夏名将察哥单骑落荒而逃,收复了灵、夏等数州,西夏俯首称臣,完成了几代先皇想做却未能做到的事情。
  几年间,河东和河中让他治理的井井有条,成功的收服蕃部首领,安抚了各族蕃民,解决了东南民变后大量流民涌入西北等几件大事,由此见得其绝不是不学无术之人,而是胸怀韬略,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大才…
  再三比较之后,赵佶认定老二其实才是最为恰当的继任者,但是越是这样自己越不能将皇位传给他。因为自己打算禅位不过是为了对付金军南侵,保全自己的应急之策,如果以老二的手段他继承大宝后,自己要想再重掌权柄那就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
  再三权衡后,赵佶眼前闪过太子赵桓幽怨的神情,事到如今也就顾不得许多了,把手中这棵烫手山药扔出去才是要紧事,希望赵桓将来能‘体谅’他的良苦用心…(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八章 禅位

  赵佶主意已定决意内禅,看似他不恋皇权其实这是他不敢勇于任事,大难临头想要逃避责任,把责任与重担一丢,做缩头乌龟。如果自己让位,直接把权位交给赵桓,又会惹的朝野震动,物议沸腾,如何既保了自己体面又顺利让儿子接班才是他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皇上想传位太子,又想迁都南京,此时王黼已罢,蔡攸深知赵佶的意思,他更知道自己一直是推赵楷上位的,太子早就恨透了自己,如果赵恒真当上了皇上,自己绝对没有好果子吃。现在得了信,他忙告诉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讲吴敏,因为蔡攸知道皇上如今最能听得进他的话,意思是让他劝劝皇上打消内禅的念头。
  可蔡攸没想到吴敏现在新交了个朋友,这个人就是掌管礼乐、郊庙事务的太常卿李纲,两人政见相和很谈得来,恰好这两天说起过皇上让太子出知开封牧的事情。李纲认为这个时候让储君出牧,想是为留守起见,但敌势猖狂,两河危急,非将大位传于太子,恐不足号召四方。
  吴敏深以为然,但是他认为内禅这种话,他们当臣子的在这个时候不便于出口,不如奏请太子监国妥当。但是李纲并不苟同,他以当年唐肃宗灵武之事为例坚持认为‘不建号不足复邦’,让吴敏入内时私下相告探探皇上的口风,吴敏答应了。
  各种消息不断传到汴京,但此刻已经难辨真假,宫廷内卫一夕数惊。赵佶先后下旨罢花石纲,并内外制造局。召天下勤王,可能还觉得不够真诚。又遣散宫人,罢道官及大晟府、行幸局,并任命宇文虚中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召诸军入援,其乃檄熙河经略使姚古、秦凤经略使种师中,领兵入卫。
  但是这一切远水难解近渴,赵佶召集近臣商讨对策,这时有人提议迁都南京,有人希望坚守。还有的主张和谈,乱哄哄的没有个结果,赵佶只好暂时作罢,可他露出了尽快脱身,避难江南的意思。
  吴敏得知后再次面见皇上,他作为和战两边的传话人,此刻如何说就看他的屁股往哪边歪了,结果他以李纲之言对答,以为如今京师之人闻听金人大举进攻。人心震动,有打算出逃者,有打算坚守者,还有打算叛国投敌者。以三种人共守一城,城池必破无疑。
  这正是赵佶最担心的问题,自然会问计于他。吴敏也不傻。当然不敢直言让皇上内禅,而是先玩儿了手周公解梦。从中露出让其让太子上位的意思。他这一番‘梦话’正说中了赵佶的心事,又见其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一腔忧闷不知不觉间消释了许多。
  那吴敏也是能察言观色之人,见皇上颜色稍霁赶紧趁热打铁再次上奏,问皇上如果巡幸东南,万一京师守卫不固,导致皇上半途而废怎么办?这话就有些露骨了,就差言明皇上你半道被女真人抓走了,皇位传给谁!赵佶已经打定主意禅位,但是这话现在自己说出来有点那个,所以他摇头装作不知,正好也看看手下人是什么态度,能否得到支持,于是示意吴敏继续说。
  “陛下委任守京师之人如有威信,则守御必固,这样陛下方可放心巡幸。”吴敏怕自己的观点缺乏说服力,又扯上了神仙道:“陛下如能采纳臣之计策,臣敢保圣寿无疆。陛下建神霄宫已好多年了,长生大帝君者,圣寿无疆之谓也。然长生大帝君旁若无青华帝君,长生大帝君便不能圣寿无疆,青华帝君就是太子。”
  吴敏所说,这正是赵佶所想,听罢不觉笑逐颜开,吴敏看皇上态度也知自己这一宝押对了,又趁机说道:“陛下如能定下计策,则中原自此数百年仍为中国,不能定计,则中原数百年便会沦于夷狄,中原数百年的命运,悬于陛下之手。陛下若早定计,以臣观之,应在三日内找出合适的守城人选,倘过了三日,守城者的威信不足以服众,金人攻到城下,便一切都无从说起了。”
  这话就是直截了当让皇上尽快禅位了,赵佶如何不明白!而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也需有人配合,而眼前之人正是合适的人选,他也就不必再装了,君臣二人便开了了闭门会议…
  十二月二十三日李纲怀揣所写奏疏进宫召对,赵佶召纲面议,李纲即刺臂流血,书成数语入陈。赵佶见是血书,不禁为之动容,览其奏道:皇太子监国,礼之常也。今大敌入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间,犹守常礼,可乎?名分不正,而当大权,何以号召天下,期成功于万一哉?若假皇太子以位号,使为陛下守宗社,收将士心,以死悍敌,则天下可保矣!
  赵佶看罢遂决意内禅,退朝之后,吴敏至都堂见李邦彦说:“上意已定,今日我当与相公商议应施行之事。”紧接着又召见吴敏和李邦彦,随手拿出一张帖子给李邦彦看,上面尽是赵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