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第2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言蔽之,王荆公不失为君子、诤臣。而蔡京则是个十足的jiān佞之臣,王、蔡二人岂能混为一谈!”赵柽笑笑总结道。
  “嗯,王爷所言令人顿悟,王荆公与东坡先生、涑水先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在于王荆公看到的是自己变法处于善意,为国为民,且仓廪丰满,税赋剧增。而东坡先生、涑水先生看到的却是新法执行的种种问题及实际社会效果。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截然不同,矛盾当然便无法调和!”陈东击掌言道,
  “也可以这么说吧!”赵柽笑笑道,心却说果然‘年轻人’敢说,可也说到了点上,当年有着高度政治敏感的司马光,觉察到了变法的不妥,但具体哪里不妥限于其见识,他不可能作很准确的描述,只能通过变法造成的一些恶果来解释他反对变法的原因,在宋神宗面前不断和王安石争辩,却无法对变法方案作出有力辩驳,只能以“不妥”二字蔽之,结果造成了神宗认为他在无理取闹,他也不得不出走洛阳。
  “圣人有‘体用、本末和义利之辨,王荆公即为圣人弟子,读的也是圣贤书,但其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以及‘当深念国体,有先后缓急’云云,一切尽为求财,有违圣人之意!”杨时道。
  “龟山先生此话也不错,但圣人也是人,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说出这些话,正恰如干旱逢霖,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已过千年,有些话就有些不合时宜了!”赵柽喝了口水道,他明白自己和这些大儒讲这些,十个绑在一起都不是个,只能往务实上引导,“当年的熙宁变法,是以解决国用不足,或是府库不丰的问题为急务,并不是以发展民生经济为急务,而其在行动上与言中常用理财,确与圣人语和国体不合,且神宗皇帝一味地强调‘当今理财最为急务’,王荆公也不得不俯就、迎合这一旨意,以致激起朝臣之间的政争以至党争!”
  几个人听赵柽说得新颖,也合情合理,频频点头,赵柽话锋一转道:“但错在王荆公当时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和不合适的人去做事,如果其以范公仲淹所说的厚农桑、开河渠等为号,实施‘农田水利法’,恐怕事情也更能为大部世人接受,就不会引起党争;而神宗帝和王王荆公强力推行新法,致使‘旧党’诸公退散,‘新党’又只能越次提拔了一些并非品学兼优的“‘财利之人’,他这就在变法的时机、策略和用人路线上犯了为政者大忌,为以后更加激烈的党争以及新党的愈变愈下埋下了祸根。”
  “有理,今人在评论新旧两党之间的是非曲直时,皆以为旧党中多是一君子,而新党中除了王荆公之外尽是一些小人。”陈过廷插言道,“现在想来,王荆公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也只好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可这些人不仅缺乏历练,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动机不纯,这些德行败坏、胸怀私心的人来主持变法,已然败了!”
  “熙宁变法中正是因为吏缘为jiān,掊克rì深,民受其病,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赵柽摇苦笑道,“靠这样的官员去实施新法,新法只能成为他们的又一条生财之道,任凭王荆公有几不畏,也无法改变这种官场陋习。可惜王荆公急于求成,用人不查,错把上下官员都想象成像他一样是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清官。”
  “唉,恩师颢也曾谈起,熙宁年间的党争本来也是其所要避免的,他与王安石虽道不同,但与之论事亦心平气和,荆公也多为之动,但言路好直者,必yù力攻取胜,由是荆公与言者成敌矣!”杨时想想王爷说得不无道理,“其后恩师又言:王介甫xìng狠愎,众人以为不可,则执之愈坚。君子既去,所用皆小人,争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使众君子未与之敌,俟其势久自缓,委屈平章,尚有听从之理,则小人无隙以乘,其为害不至此之甚也。”
  ‘王安石变法’在后世也多有争论,这方面的东西赵柽前世也曾看过,知道杨时其实他还有半句他没说,程颐后来反省说:新政之改,亦是吾党争之有太过,成就今rì之事,涂炭天下,亦须两分其罪可也。现在杨时既然知道了,不管是其碍于面子不肯说,还是不想言其师之过,赵柽也不想让其下不来台,便只是笑笑没有揭他老底!
  “既然大家都明白了,本王也不多言。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是希望我们放弃什么新旧之争的老账,取其中有益之处,对民对国有利的都要为我所用,但也要勿忘其中教训,再入歧途,在西北留下一段佳话!”赵柽起身道。
  “愿追随王爷,为民谋利,为国尽忠!”众人起身齐齐施礼朗声说道...
  窝心奔忙数rì,终于挑定了新房,进入装修阶段,这也是个大战役,又要省钱,又要舒心,左思右想真是窝心!。。


 第三十五章 难题

  古人将夏、商、周三朝合称“三代”,而宋朝连同先前的汉朝、唐朝又被称为“后三代”。所谓“三代”,即古人理想中的美好时代。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则认为,岂止夏、商、周,即使汉、唐,也不能同宋代相提并论。他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古人的“三代”说具有浓厚的崇古复古倾向,而陈氏的“造极”说则不无道理。的确,宋代纵比前代,超越前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又一个新高峰;横比世界各国,超过世界各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科技最先进的泱泱大国。
  分裂与统一都各有一种相对xìng。宋代确实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传统观点也认为宋的建立消灭了分裂,实现了中原王朝的统一,标志着晚唐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重建。但倘若把视野放宽到大中国的范围内,相对于宋朝来说,辽、金、西夏都已经不是周边附属xìng的民族政权,而是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与之长期抗衡的对等的少数民族王朝。
  比起宋来,契丹族创建的辽朝在立国先后上和疆域上都应该排位老大。唐天祐四年,耶律阿保机通过部落选举成为契丹族的部落联盟长,十年以后,耶律阿保机废除部落联盟制。正式称帝。国号契丹。辽朝的疆域东临今天的rì本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北至今sè楞格河和石勒喀河一线,西接额尔齐斯河上游,南在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县、陕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接壤,迤西过河套与西夏交界,领土面积实际比北宋还要大。
  在疆域的大一统方面,宋朝确实前不能比汉、唐。从大中国的视角看,把宋时期看作所谓“后三国”或者“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也是有其理由的。就此而言。就不得不承认,这一时期分裂依旧是主流,大一统并未实现,宋朝确乎还称不上大一统的王朝...
  单纯的富民不能充分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感。而如今在东南民变和联金伐辽的大背景下,强兵的旗号更加神圣正确,也让人壮怀激烈,心驰神往。可‘一统神州,再造中华’的远大目标,也会让那些心怀天下的文人士子们壮怀激烈。而现在杨时等人身边这位论武刚刚大胜西夏,论文讲起治世济民也是一套套的,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不是不可能的,让他们这些在官场上饱经沧桑,惨遭排挤的失意的士人们。觉得遇到了明主!
  赵柽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可他却把这些人都骗了,他的目标不过是想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活下去,不做亡国奴,但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不得不画张大饼让这些想成就番事业,名垂青史的老头们充饥了。而他却要趁机加强军备,准备面对的民族灾难,但眼前还有两件事情需要迫切处理――惩贪制腐,收拢人心;另一个是离秋收还有四个月的时间。如何解决众多人吃饭的问题...
  “诸位,西北如今形势十分紧张,朝中在河东与河中设立了括田所,强占良田,侵占蕃部牧场。一些官吏趁机从中中饱私囊,现在这股歪风已经蔓延数州。搞得民怨沸腾!”赵柽见众人已经听进了自己的话,暂时放弃了执政理念上的争论,心中大慰,便来点现实的问题讲一讲。
  任手握忠勇强兵的赵柽也得承认,宋军与刚刚崛起数年的金军相比,也确实存在差距。但是两军的差距既不在装备上,更不在数量上。尽人皆知,战争依赖经济,经济支撑战争,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然而无论人力、物力、财力,金朝较之在当时世界上屈一指的北宋都差之甚远。就人力来说,发动攻宋战争之初,金朝辖区估计不过百多万户而已。而这个时期却是宋代人口最多的时期,全国总户数超过两千万,十数倍于当时的金朝。就物力来说,女真社会还处于半原始半奴隶社会,进入中原之初,对农业的重要xìng还毫无认识,其物力很有限。那么宋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稳定发展和长期积累,到此时时,号称‘中外靖绥,年谷登稔,承平既久,帑庾盈溢’,军费更占到了十居七八
  即使就军事力量而言,当时金朝的军队总数不足二十万,可投入攻宋战争的兵力仅十多万,兵临开封城下者不过八万人。而宋朝的军队总数则在百万左右,虽然缺编问题严重,但可投入抗金战争的兵力,仍数倍于金军。至于其装备,沈括曾指出:本朝“器甲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此说虽有吹牛之嫌,但北宋弓管刀剑等兵器的制作水平无疑超过靠进口和缴获的金国。
  如此优势下,为何亡国?一句话,军政。在中国,民贵君轻、主权在民是个由来已久的古老观念。思想家如此说,是其难能可贵的理想;统治者如此说,则往往是自欺欺人的谎言。赵佶经常以勤政、廉洁自诩:“勤于政,庶以图天下之佚;俭于家,庶以资天下之丰。”还多次作过将造福于民的承诺,说过‘经营yù致黎元福’之类的话、赵柽都忍不住骂他爹说的都是屁话!
  “如今‘六贼’援引亲故,广结党羽,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其手法无所不用其极,心腹溃了!”陈东咬牙切齿地说道。
  “方贼刚平,转息间河朔、山东群盗蜂起,大者攻犯城邑,小者延蔓岩谷,多者万计,少者屯聚。皆因朝政,王黼、蔡京之流把持朝政,政失厥中,徭役荐兴,使民不能自存,乃纷纷转而为盗。”陈过廷痛心疾地道。
  “诸位皆是清正之人,东南之事不能在西北重演,本王管不了它处,但是西北不能让这些人搞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些蛀虫必须从西北清除!”赵柽拍了下案几说道,如今正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政治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且不是枝枝节节的一般xìng,而是全方位的、不可救药的制度xìng,而就要挨打,更是一条铁的历史定律。
  “王爷有治腐诉贪之志,乃西北万民之福,下官等愿为万民请命,不惜颈上头颅!”许宗衡起身说道,他们这几个多是由于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所为,才被人排挤,所以对王爷的提议可谓一拍即合。
  “你们不惜头颅,本王又怎能在乎这一腔热血,大家尽管放手去做,一切自有本王承担!”赵柽说道。
  “王爷,地方官员也是盘根错节,上下勾连,黑幕重重,我们也须小心谨慎,更要从长计议,陈判官曾任御史中丞,下官以为由其主持此事,少阳从旁协助可好?”许宗衡建议道。
  “二位可有异议?”赵柽正有此意,一个是专家,一个是热血青年,两人搭对正合适,可他也没有擅自应承,而是征询了下两位当事人的意见,见两人点头,才又道:“好,二位不要有什么顾虑,只要触犯纲纪,咱们就不管他是玉皇大帝的亲戚,还是佛祖的朋友,皆依法惩处!”
  众人听罢又是jīng神一振,更觉跟对了人,自然兴奋异常,虽已二更但是却毫无倦意。
  “诸位,肃贪治吏虽可以收拢民心,但是西北战事持续十数年,府库枯竭,仓廪无粒米,自给尚不足。现今十数万流民涌入,也难以维持,如不出本王所料,去岁虽缴获大批粮草,加上河东存粮也难以坚持到六月,怕要到秋收才能有所缓解,如果无法解决这几个月的粮食,饥民也会生事,必然要搅乱西北!”赵柽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王爷所说甚是,此事不解,民心依旧难安,而西夏又yù寇边,两下相加恐重演东南之祸!”许宗衡点头道,众人刚刚的兴奋劲儿被打消不少,无粮无钱那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一时陷入了沉默。
  “王爷,下官又有一策,不知可行否?”一直沉默的周行己突然说道。
  “先生请言!”赵柽急忙说道。
  “王爷,前时西北战事频繁,朝廷以盐引为饵,诱商人千里运粮援边,但蔡京屡变盐法,导致盐钞无信。如今王黼执政,不得不取消榷务司,王爷西征攻取了盐州,夺得大量盐池,可仿效前法,发行盐钞,以盐换粮,以补不足!”周行己说道。
  “嗯,此策甚妙,东南民变,盐田尽毁,海盐几无出产,而解盐产量rì减,导致盐价飞涨,青白盐如若进入中原即可降低盐价,又可使我们得粮,却是美事,但盐钞崩溃,如何才能取信商贾,还需详议啊!”杨时点头道...。。


 第三十六章 下落

  赵柽并不担心这几个人的能力;他是后世来人当然知道些公开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温州商人;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渊源?
  历史上有个学派盛于南宋;他们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重视历史和制度的研究;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反对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xìng
  永嘉学派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重视史学研究;尤其重视实用;重视事功为特sè;批评理学和心学;提出“道在物中”等许多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认识到商品经济对国家、社会的作用;主张发展商业;务实创;他们要求抵御外侮;维持社会安定;主张买卖zì yóu;尊重富人;并希望能减轻捐税;发展商业
  而永嘉便是温州的古称;宋时永嘉地区工商业经济发达;出现数量众多的富商、富工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这和宋代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周行已、许景衡等学于王安石的学、吕大临的关学、程颐的洛学;并将学说带回浙江二人便是永嘉学说的开山祖师;成为今rì“温州模式”的传统渊源与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创业jīng神的历史源头
  如今赵柽手里有两朵奇葩在手;虽然还只是花骨朵;但谁敢说不提前在西北抢先绽放在这北宋末年搞出个西北模式;也省的千年之后再费力搞什么开发大西北;所以有他们在赵柽对西北的经济建设还是有信心的;那么自己就可以专心的搞好军事工作
  赵柽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做屯田、安民、整肃官吏;都是为未来的战争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