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美国当大师-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偷眼一瞧,果然亚当斯教授露出了不明觉厉的神情,而钱德勒教授也挑了挑眉毛。这年头相对论那是装逼利器,在西方世界你没看过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当然搞得懂与否是另外一个问题。),你都不好意思叫自己知识分子。

    装完逼就该说正题了呀。

第二十一章 翻译体

    本章副标题:他们穷就是因为他们懒

    “穆勒大师早年间的工资论和质能公式一样的优雅清晰。两位一定都知道,他最先提出了工资基金这个概念。”

    什么是工资基金呢?这就是以工人饿不死为标准定量的最低生活费用……什么,你说他们还要养家?这可真是低估了我们资本家的慈悲心肠,他们的工厂对妇女儿童一视同仁,来了就有活干,有活干就有钱拿,有钱自然饿不死。

    “工资是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劳动的供给即是工人人数,劳动的需求即是购买工人的劳动的资本。在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前提下,供需关系会把工资调节到工资基金这个定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工人多了资本家愿意付的工资就少了,但是不管怎么少还是不会让工人饿死的,不然就没人愿意干了不是。

    “他还认为,政府实行的最低工资或补贴行为,都是没有实际效用的,并不能真正改善工资环境。”

    这么天公地道的事情,这么自由的双向选择,政府为什么要去干涉呢?什么最低工资税收补贴,这简直就是对自由两个字最大的侮辱。

    “当然作为绅士,对于下层人民爬不出贫穷的深渊是有道义上的责任,完全不应该坐视不理。所以只要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勤劳的人就能得到更多报酬,用来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至于那些懒鬼……自由的劳动力市场自然就会把他们淘汰掉。”

    袁燕倏轻轻地弹了一下烟灰道:“马尔萨斯早就说过,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在于穷人们的道德低下。他们要摆脱贫困唯有靠勤奋和……压制自己的生殖冲动。”

    这还需要翻译吗?你穷就因为你懒,你过不好因为你生得多,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道理。

    而他所说的马尔萨斯就是提出《人口论》的那位。不过作为十八世纪的经济学家,这么认为其实也无可厚非。至少他还没像明末的君子们说“不做安安饿殍,尤效螳臂挡车。”来着。

    我们的袁大师摇着头痛心疾首地道:“但是穆勒大师婚后接触到了一些不良思想。女性纤细心灵所不能承受的事实对于一位能直面人生的绅士来说应该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只能说人无完人,他也开始转向了自由的另一面,真是让人痛心不已。”

    “在轻率地混合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方面,他可算第一人。正是这种混淆导致了自由主义在英国的衰落,并降低了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好好一位古典自由主义大师居然娶了一位反传统反基督教甚至反对婚姻热衷左翼思想的女权主义分子,娶了也就算了,他居然开始从自由这边偏到了公平那边,而且还妄想把不可调和的两者混在一起,这只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了。后来他当了一任英国国会议员,任内大力推动改善工人条件的法案。

    这位仁兄简直就是自由主义之耻!

    袁燕倏用力地掐灭了香烟,沉痛地道:“他晚年写的那些更适合当做优美散文而不是严谨著作的文章里面多次提到,只要工资按照工作时间计算,而不是按照工作表现计算,自由的资本主义也会遇到激励问题。”

    “这种说法也是最近几十年来左翼思想的主要支柱之一,吸引着那些连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都不懂小布尔乔亚们,”

    所谓“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心理预期所决定的。好比说你觉得老板工资给低了,他还觉得给高了。但是你没找到更好地工作,他也没有找到更好的人,所以只好各自将就了一下。其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他也是第一代奥地利学派的奠基人。

    “当然因为人性的弱点,在计时工作制下,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以保住饭碗不致丢掉为限。但是如果他能够多做,如果他的知识、能力和力量允许,他会寻求难度更高,从而收入也更高的职位。他也可以因为懒惰而不这么做,但这不是社会的错也不是资本主义的错。”

    “在激励人们发挥最大的勤奋方面,这个制度作了它所能做的一切,因为它保证每个人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袁燕倏心说,你们二位是没有见过新生劳动力涌入就业市场的速度,和各种知识更新速度快得让人咋舌的二十一世纪。同样是大学毕业生,27、28岁算是资深员工了;30岁出头做不好ppt就可能被公司辞退;34岁以上的功勋老员工跟不上形势的话照样卷铺盖走人;40岁基本没公司要了,再往上大概只能自己“创业”或者去做小区保安了。

    没他这样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大师出来为资本家这种“自由”的行为正名背书,那能行吗?

    “啪啪啪……”

    欧文…亚当斯教授叼着烟斗轻轻鼓了鼓掌,表示对自己“得意门生”的满意之情。

    没办法不满意,这年头又不是二十一世纪也不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既没有百度百科也没有《西方经济学史》。也就是说如果袁燕倏不是后世的经济学硕士的话,他要发表这番高论就得把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早年到晚年的著作大致看一遍,看了之后还得看懂,懂了之后还要提炼精粹。提炼完了之后就是最后一步,找出其理论逻辑漏洞。

    别看这轻飘飘的几句话,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学富五车那是不可能办到的。这就是治学精神和学术天分啊。

    而尤里安…h…钱德勒用手扶了一扶眼睛,重新打量了一番袁燕倏,开口问道:“袁先生,为什么我没在我的课上里见过你?”

    当然是因为我去吃喝玩乐了啊。

    “当然是因为亚当斯教授!他……”袁大师瞥了一眼有些局促的胖教授道,“对我的课业督促得十分严格,尤其是我在上次硕士论文没过关之后,所以一直没有时间去您的课上聆听教诲。”

    “但是比起和数字打交道,我还是比较喜欢研究更加宏大,更加形而上,更加与人类普遍命运切身相关的命题。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更为广泛的阅读和思考,这才有了这篇论文的雏形。”

    “亚当斯教授不因为我的年轻而冒进感到不快,还让特意邀请您来参与审核评定,更加让我心存感激。当然,钱德勒教授能拨冗前来也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不管我这篇论文能不能申报博士学位。两位都是我学术道路上的榜样。”

    说着他就站起来向着两位教授躬来个四十五度鞠躬,而他们也带着欣慰的目光地向着这位中国学生点了点头。

    花花轿子人抬人么,说几句好话出了口水又不费什么,何乐而不为呢?

    ps。本章主角基本只是在转述自由主义大师们的观点,不代表笔者的个人立场。另外翻译体写起来很累人的啊,大家是不是给点刺激。

第二十二章 小钱钱

    本章副标题:帝都半套四合院换纽约一个phd。

    袁燕倏这么投之以桃,欧文…亚当斯教授马上报之以李,他转头向着同事问道:“尤里安,你是什么观点?”

    钱德勒教授回道:“欧文,我这里没问题。不过跳级申报博士需要三名教授联名,如今还差了一位。”

    亚当斯教授一挥手中烟斗,难得豪气地说道:“我相信袁的论文只要写出来,斯特恩学院不会找不到愿意和我们联名的人……”

    自己指导的学生中出一位博士不稀奇,但是能写出这种理论经济学大作的博士,含金量自然大大的不同。以后还有谁敢说自己只能去当银行柜台经理?

    钱德勒教授点头道:“你说得对。那么……”

    他转向了袁燕倏道:“你必须在明年三月份之前完成这篇论文。而且……还得交钱。”

    果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要谈钱啊。

    袁燕倏皱着眉头道:“可是我已经交了学费了啊,难道其中不包含论文答辩的费用吗?”

    两位教授闻言一愣,这个中国人重点搞错了吧。相比六个月之内完成一篇至少三四百页的博士论文,对一位“绅士”来说,交点钱算个什么事啊?

    不过绰号“老好人亚当斯(当然因为他的同事们没有去过女支院,或者去的时候没碰上他。)”脾气不错,耐心地开口解释道:“袁先生,你交的是硕士学位的学费,而现在你申请的是phd。。这当然不一样咯。”

    如果有的人交了两年硕士学费,可是等到写论文的时候却提出申请博士,万一这家伙还真的通过了,这不是等于花了硕士的学费当了博士吗?

    堂堂nyu是私立大学,又不是开工人夜校。所以必须交钱……那就交吧。

    亚当斯教授站起身来从书架上拿出一份档案,翻了一下,然后说道:“两年phd的学杂费(tuition&;general…fee),不含宿舍和书本费(room&;textbook),一共八百美金。(笔者注,:此处参考1920年哥伦比亚大学学费,不过各位也不必太过较真。)”

    800美金多吗,实际上真还不多。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大致相当于袁鸿渐时代的12000美元,如果按照黄金价格(22美金/1盎司黄金)计算的话相当于三十多万人民币。如果按照工资水平计算的话,大概相当于现在美国熟练技术工人一年的工资。当然如果按照伊万诺夫娜女士的“工资”来算,那是80次。

    不过这笔帐还可以这么算,此时800美金在魔都已经可以全款买房了,而且还不是远郊一室户,是大世界周边这种市区繁华地段至少一百平方米以上的复式房!

    如果要算帝都的房价……五四运动发生的1919年,鲁迅先生他在北京买了一处四合院,前后三进,房子二十多间,总价3500块大洋。按照汇率计算,正好相当于800美金的两倍1600美金。这可是帝都三环以内的四合院啊!

    不过就算这800美金能买紫禁城,袁燕倏终归还是要付的。当然他身边肯定没有这么多钱,只好写信给家里去要了。

    既然事情说完,他正要和两位教授告别,就听到大师球再次发出了奇怪的声响。

    “叮叮叮,宿主获取b币,系统计算中……”

    “当当当,宿主收获17b币,当前余额20b币。”

    “啊,这次只有这么少啊?!”

    “请宿主仔细阅读说明书。”

    斯特恩学院这两位其实教授在历史上只能说是籍籍无名;不过对专业了解度还是蛮高的;可是因为袁燕倏这本《socialism》现在只不过是大纲和目录,所以也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只能说是比较看好罢了。而且,这两位还难免有点种族歧视来着,要给印象分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

    这么一算的话,其实按照百分之五b币这个基数,13b币并不算低,当然比起安娜塔西亚提供的10003b币,那就小巫见大巫了。

    袁燕倏真的搞不懂为什么随手送给“皇后区的红皇后”的《五十度灰》会能拿到那么多b币呢?

    上次被大师球糊弄过去了,这次一定要问问清楚。

    “宿主,你问这件事情啊。上次不是告诉你了吗,因为这本著作大大地加快了历史往正确方向发展的速度。而做了大量普及工作的那位女士,在计算她的所提供b币的时候,因为变量乘数放大所以才有那么多b币啊。”

    “s/m也算历史的正确方向?!”

    “那是当然的啦。宿主,你知道米歇尔…福柯吗?”

    “就是那个后现代主义大师兼同性恋?”

    “宿主,本系统发现你对大师们性取向十分关注啊。”

    “切,大师球你懂什么,后现代主义大师们的理论绝大多数正常人都是看不懂的,他们要是不干点正常人不干的事情,我这样的正常人哪里还记得啊?”

    “宿主不用一直标榜自己是直男了,这在你那个时代完全是封建落后的象征好伐。”

    “好了,快回答问题。”

    “米歇尔?福柯认为十八世纪末是s/m文化现象出现的准确时间。但是在其后的几百年间,它仅仅是一些人们的个人行为,也是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纯粹在私人场合进行的活动,一直要到本世纪下半叶才逐渐地成为一种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社会和文化的现象,最后成为了真正的亚文化。”

    “而宿主你推动了这个历史进程,而且完全地无伤历史主线的发展,所以……请继续努力吧!”

    这要怎么努力啊?!难不成下次抄袭《洛丽塔》……袁燕倏背后一寒,这可是三年起步的啊。

    这个时候,袁燕倏已经觉悟了,自己先要把这本《socialism》写出来再说,到时候就能从经济学的学术圈里面搞点b币,然后么……要不抄抄《断背山》或者《丹麦女孩》?

    说干就干,他在回家路上从文具店和杂货店买了打字机色带、标准稿纸、食物、咖啡还有香/烟。没办法,袁大师没有后面两样东西支撑精神还真盯不住。

第二十三章 关键年

    本章副标题:向左向右,一战而决……嗯,其实还要那么两三次来着。

    袁燕倏终于正式地踏上了大师之路。

    实际上,《socialism》他真还没有通读过。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他也是久仰大名不过并不怎么熟悉。

    米塞斯他老人家最有名的一件事情是有了一位好弟子,就是公知入门必看读物《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也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奇…奥古斯都…?冯…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

    这对师徒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印证了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参考历史进程。

    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兼历史爱好者,袁燕倏知道1920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就在一个月之前在欧洲发生了一件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事件,那就是“维斯瓦河的奇迹”。

    历史有其必然性,比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但是也有其偶然性,比如“维斯瓦河的奇迹”就让两大集团真正成型延后了三十年,而因为核武器的出现,它们终究只是“冷战”,没有真的打起来。

    在今年八月份中旬,苏联红军逼近华沙,全世界绝大部分军事专家都认为波兰必定失败。如果红军突破华沙防线,那么他们就会点燃已经铺满了干柴的老欧洲。这把火真要烧起来,整个欧洲被迅速赤化并不是不可能。

    正如那位还没成为大胖子的丘吉尔所说:“在后退的波兰战线后面,每个城镇的**的生殖细胞和组织都从隐蔽处出现,准备欢迎新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德国的失业工人和一战老兵已经组织起来,准备在柏林复制十月革命;法国民众正在游行抗议本国政府支持波兰的作战,搞不好巴黎公社盛况即将再现;在伦敦英国工党宣布英国工人决不参加以波兰为同盟国的战争,这次别指望“欧洲搅屎棍”组织反法联盟一样的***同盟;中东欧各国的运输工人们拒绝运输送往波兰的军火,反倒是截留了一部分军/火秘密组织起了地下武装。

    老欧洲看上去那是吃颗红枣就药丸,新罗马相比之下真的算是好的了。铁路工人提出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