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周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大周天下- 第3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桓玄遣人去通知西、南、北三面城墙的守将、监军,请他们各选精锐,速来集合,准备战斗。

    ——因为这些天刘辟的主攻方向一直是东城墙,并且刘辟的帅帐、他麾下的披甲主力至今也依然在东城墙外,又结合周涌的观察,其余三面城墙外的黄巾将士都有消极倦战情绪,故此城中诸人推测,下午决战的地点应该还是在东城墙处。因而,大家约定在东城墙内结合。

    今天下午这一战将是关系到守城成败的关键一战,所有能用的部队都要投上去。除了郡卒,城中豪强各家,如张氏、袁氏、郭氏、陈氏、黄氏等等家中能用的宾客,桓玄也征召了。

    袁尧早先征用的青壮民夫,等挖完地道后也会被编为后备队,一旦城头吃紧,他们也要上战场,不能置身事外。

    最先来到的是郭济,他摘下了高冠,脱下了儒服,换了一件黑色的铠甲穿在身上,没有戴兜鍪,发髻露在外边,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腰佩长剑,马鞍边挂了一副弓矢。

    远处望去,只见他双眉入鬓,颔下短髭,黑甲长剑,跨马而行,其后数百执矛甲士,前呼后拥,铠甲、兵器反射上午的阳光,耀人眼目,甚是威武。

    这个郭济郭仲淮虽称不上美男子,但换上戎装之后,却也十分陵厉雄健,堪称鹰扬虎视,绝非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俗儒可比。

    桓玄下了城楼,带着韦强、庆锋、许阳、文瀚等人上前迎接。

    郭济一路行来,穿过了半个城池,招惹来许多百姓仰慕的目光,气势正足,见桓玄来迎,先不下马,而是勒住坐骑,挥手示意身后的甲士停下,然后按住鞍头,俯视桓玄。

    桓玄见他驻马,亦按刀停下脚步,从容不迫,抬脸迎对他的视线。

    两人对视了会儿,郭济脸上露出笑容,从马上跳下。

    “郭君。”

    “桓兵椽。”

    两人皆铠甲在身,相对行了个军中之礼。

    郭济问道:“刘辟那竖子上当了?”

    “袁功曹亲自出马,刘辟岂有不上当之理?”

    “好!我西边城墙上共有郡卒、诸家宾客、民夫青壮一千余人,其中骁勇能战、可称精锐者五百人,我都给你带来了。今日杀贼破敌,决战沙场,惟兵曹椽之命是从!”

    郭济左手按住剑柄,右手将剑抽出,高高举起。

    跟着他过来的那五百甲士随着他的动作,也将手中的兵器举起,齐声大呼:“今日杀贼破敌,决战沙场,惟兵曹椽之命是从!”

    五百人齐声大叫,声音不小,桓玄欢喜笑道:“郭君真人杰也,不过五天,就将麾下诸卒训练得如臂使指。今天下午一战,要多仰仗郭君之力了。”

    郭济嘿然,熟视桓玄,还剑入鞘,说道:“贼兵攻城多日,吾城所以安然不失,悉赖兵曹之力。今大敌在前,你我当携手并力,共为我汉室除此大贼。”

    “正当如此。郭君,请。”

    “请。”

    行近城墙,桓玄划出了一块地方,给他带来的士卒歇息。

    铠甲很重,穿在身上太久会消耗体力,离开战尚早,郭济令麾下的士卒们暂将甲衣脱下,席地而坐,待饭后、战时再披甲不迟。

    郭济是辰时末来的。巳时正,南城墙来了四百多人。巳时三刻,北城墙来了三百人。加上东城墙现有的兵力,桓玄手上如今有两千人可用。

    午时正,在郡丞、五官椽、郡功曹等郡中大吏和张氏、黄氏、陈氏、袁氏等城中豪族家长、子弟们的陪同下,赵太守来了。

    桓玄、郭济、李钟带着先来的军中诸将下城相迎。

    赵太守没有披挂铠甲,把稀疏的白发勉强扎起一个发髻,戴两梁的进贤冠,身穿黑色的官袍,腰系三采青绶,带剑携印。

    他本就身材短小,形容枯瘦,这些天先是受了风寒,又几乎没睡过好觉,容貌越发憔悴,此时虽穿着官衣,印绶齐全,却无半点二千石的风范,乍看之下,倒似一个行将就木的老朽。

    他挥了挥手,免去诸人的行礼,问道:“贼兵可有异动?”

    “袁功曹与贼将刘辟约定的是下午‘献城’,这会儿才刚午时,贼兵尚无异动。”

    “郡卒各营可做好接战准备了么?”

    桓玄侧过身,遥指近城墙处,说道:“郡卒诸营并及城中诸家协防城池的宾客中,凡是勇武敢战的都已经来了。明府请看,就在那里。”

    太守五十多岁了,眼神不太好使,有点老花眼,眯着眼,朝桓玄指向的地方看去,朦朦胧胧看到人头簇拥。按照营头、兵种的不同,桓玄给来援的郡卒、宾客、青壮分别划下了休息的区域。太守离他们还有段距离,从他这里看将去,但见一千多甲士席地而坐,井然有序。

    “我军能用者总共有多少人?”

    “两千人。”

    此时城外的黄巾军已有七八万人,哪怕是除去老弱,剩下能战的青壮至少也有五六万人。以两千对六万,上至太守、郡丞,下至桓玄、郭济,众人都深感压力。

    郡丞魏昶脸色苍白。

    黄巾军初来的那天,桓玄亲率百名宾客出城逆击,杀伤无数,大胜归城,当时这一幕深深震撼了费畅,给了他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原先他忌恨桓玄,现在变成了畏惧。他鼓起勇气,怯生生地问道:“贼众近十万,我军能用者仅两千人。兵曹,今日一战可有把握?”

    桓玄说道:“吴子云:‘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我军虽少,只要自明府以下皆有必死之心,‘一人投命,足惧千夫’,则贼兵虽众,不足畏也。”

    “必死之心?”郡丞魏昶艰难地咽了口唾液,强笑说道,“这,这,不至於此罢。”

    “今数万贼兵围城,城池若破,魏丞以为你还能活命么?当此之时,非有必死之念方能求生!”

    城池若破,受灾的不只是百姓,首当兵冲的定是太守、郡丞等郡中吏员,其次则是袁、黄、张等城中豪强。

    太守尽管不知兵,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好歹是两千石的大吏,又出身冀州大族,见识远比魏昶要强,因此,虽然他也胆怯,但强自支撑着没有表现出来,默然了片刻,向桓玄一揖,说道:“今日一战,拜托桓卿了。”

    太守对桓玄都没好感,然而在此时此刻,却都把破敌的希望寄托在了桓玄的身上。平舆是汝南的郡治,郡朝里的吏员大多是本郡的名士,就算不是名士,也多为本郡各县大族家的子弟,不知觉间,桓玄已成了他们共同的希望。

    桓玄此时在想些什么,没人知道,但他仍然不骄不躁,脸上亦无半点“得志”的喜色,而是急忙闪到一侧,避开太守的行礼,随即谨慎守礼的还了一礼,说道:“明府不以下吏浅薄,把兵曹椽这样的重任授给了下吏,下吏感恩戴德,敢不为明府效死!”

    说完,他转过身,恭敬地肃手相请,请太守等一干郡吏、豪强家长登城。

    登城前,太守先去看了看地道。地道已经挖好了,周涌、邢刚、严伟正在检查,以求务必万无一失。

    听见太守来了,周涌从地道中钻出来,灰头土脸的,在两个民夫的帮助下,爬到地上。

    “地道挖好了?”

    周涌被太守任为右兵曹史,也是郡吏了,行完礼后,答道:“挖好了。总共三条,出口选的都是贼兵此前攻城时所列阵势的薄弱地点。”

    “会不会被贼兵发现?”

    “不会。三条地道都没彻底挖通,在出口处的上边各留下了三尺土没有挖,只要不是重骑、大批甲士踩踏,绝对不会坍塌。”

    “留下了三尺土没有挖?”

    “对,打算等到开战后再挖。下吏已经计算过了,只需两刻钟就能挖通。”

    “好!”

    看过地道,太守略微放松了一点,叫上周涌一块儿,诸人登城。

    桓玄在前引路,诸人鱼贯上城,远望黄巾军营地。

    一些豪族的家长、子弟这是头次登城。先前在看地道时,他们还觉得新奇好玩儿,有几个人且忍不住侃侃而谈,讲论兵法,卖弄才智,这会儿上了城头,浓烈肃穆的战争气氛扑面而来,许多人当即变色。

    临城近观,城头血迹斑斑,城下残肢断体,折断的刀戈、箭矢散落一地,两三个断成几截的粗木云梯歪倒在城墙之下。这些物体虽是死的,虽是静物,也可由此看出这些天的战事有多么的惨烈可怖。

    展目遥望,午时灿烂的阳光下,蓝天白云之下,无边的原野之上,城池四面八方,旌旗如林,鼓号深沉,成千上万额抹黄巾的“贼兵”把平舆城围得水泄不通,近处者能辨其眉目,远处者如蚁大小,或执兵戈,或持竹枪,或立或卧,极目望去,大大小小的营盘连绵十几里不见断绝,直到视线的尽头。在这股黄巾的大潮下,平舆城就像艘小船,似乎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之前发生过的战事已够惨烈,而敌人却仍无穷无尽。

    还未开战,几个胆小的已经两股簌簌,冷汗淋漓,之前侃侃而谈的也再无卖弄唇舌的兴致。

    午时二刻,伙夫做好了饭。

    通常来说,一天两顿饭,一顿在上午,一顿在傍晚,午时是没有饭的,但因为下午可能会有决战,故此提前开饭。相比前几天,这顿饭也做得十分丰盛。城中的几个大族捐出了十几头牛,又有羊、猪、鸡、狗,虽不能保证每个士卒都能吃到肉,但喝完肉汤是没问题的。

    除了肉、肉汤,菜、饼管够。

    未时二刻,军卒饱食毕。

    申时正,十几骑黄巾骑士打着旗帜,扈从一个披甲的壮汉来到城外。

    袁尧诈降时,对刘辟说:“城中狼藉,奸民四起,为免贵军入城时生变,吾军需半天时间收拾整治。收拾整治完后,才能献城”。以此为借口,正是把献城的时间约定在了“申时”。

    得了守卒的报告,太守一行人离开休息的地方,重聚城头。

    贼曹椽陈佑手搭凉棚,瞧了几眼那个披甲的壮汉,笑道:“伯舜,此必是来问你何时献城的。”

    果然,他话音未落,城下那个披甲的壮士叫道:“吾家渠帅军令:申时已到,城中速开城门。”

    桓玄退开半步,请太守上前。

    太守虽然有种种缺点,也对“贼兵”颇为畏惧,但士大夫的骨气还是有一些的,不屑於“贼兵”对话,说道:“‘诈降’是右兵曹史想出的计策,入贼营、递‘降书’的是袁卿。这个贼兵的问话你们来回答罢。”

    周涌不是个好出风头的人,把答话的机会让给了袁尧。

    袁尧是个勇於任事的人,当仁不让。桓玄拽住他的衣角,小声提醒:“伯舜,不要忘了诈降之计的本意有两个,一是为泄‘贼兵’之气,二是为激怒刘辟。”

    袁尧点了点头,万众瞩目之下,他按住城垛,高声答道:“我说的申时献城,不是今天下午,而是明年今日!只要汝辈能在吾城外待足一年,我便将此城送给汝等又有何妨?”

    袁尧性子刚直不假,需要的时候,他却是也能诙谐幽默。

    城头的守卒不知“诈降”之计,初闻那披甲壮士的叫喊,无不吃惊莫名,此时听了袁尧的答复,听出来他显然是在戏弄黄巾军,回过神来,顿时哈哈大笑。

    城下那披甲的壮汉愕然半晌,破口大骂。

    袁尧横眉立目,厉声骂道:“先前,张角谋逆,圣天子宽悯为怀,赦免其罪,汝等受我汉室此等隆恩,不思报效,反继续以妖道祸乱乡里,今叛乱为贼,大逆不道!吾汝南袁氏,清白家声,焉会於贼为伍?食汝等肉、寝汝等皮尚且不能解吾恨!汝等竟还痴心妄想要吾献城?”

    那披甲的壮士语塞,调转马头,带着扈从折回本营,自去帅帐禀报。

    李钟说道:“桓君,刘辟与你有杀弟之仇,今又遭功曹戏弄、痛骂,可谓奇耻大辱。下午一战,不可避免了。”

    桓玄请示过太守,急下军令,命城头守卒做好应战的准备,召来韦强、庆锋、许阳诸人,问道:“入地道的勇士选好了么?”

    韦强沉声答道:“选好了,共二百人。”

    相比郡卒和别家的宾客部曲,桓玄更相信他自家的宾客部曲,突出地道这个重任还是得由他们担任。

    (本章完)

第577章 伯涛论战似曹刿 刘辟出阵效名将() 
就在桓玄安排好部曲出击之时,已是申时二刻,这时刘辟的中军擂响了战鼓。几十面大鼓同时击响,声动如雷。即使在城头,这鼓声亦清晰入耳。只可惜,鼓声再大,也难以宣泄出刘辟的愤怒,杀弟之仇、戏弄和痛骂之辱,只有刀和血才能洗清。随着鼓声,黄巾军的营地起了一阵阵的骚动。西城墙、南城墙、北城墙外的营地中,接二连三的有骑士驰出,向中军奔去。

    城头上,周涌指点说道:“贼兵数万,人马众多,本就是乌合之众,又分散於四面城墙之外,彼此消息传送迟缓。这肯定是西、南、北三处贼营中的贼将突闻战鼓声响,不知发生了何事,故飞马前去中军帅帐询问刘辟。黄巾小帅询问过后,他们大概就要出兵了。”

    李钟接口说道:“伯涛所言甚是,贼军出兵应就在眼前了。依我之见,如果他们能在半个时辰内就展开攻势,则对我军而言,或将会迎来一场苦战,但如果他们没能在半个时辰内出兵,则今日一战,我军将会轻松取胜。”

    太守不解其意,问道:“此话怎讲?”

    “袁功曹晨入贼营,诈言献城,此事贼军诸将皆知。如今,咱们不但没有献城,袁功曹刚才更高临城下,放声痛骂,对刘辟辱之甚矣!大丈夫义不受辱。贼军诸将若以此为耻,同‘敌刘辟之忾’,那么肯定就会迅速出兵,至多半个时辰就可展开攻势,如此,敌为雪耻而来,来势汹汹,对我而言,就将会是一场苦战。”

    “如果他们没能在半个时辰内出兵呢?”

    “如果他们没能在半个时辰内出兵,那就说明贼营诸将不以此为耻,不与刘辟同仇敌忾。”

    “不同仇敌忾?”

    “不错。袁功曹说:他今晨去贼营递交‘降书’时,刘辟本来是不愿接受我军献城的,只是挡不住其它各营贼将的劝说,因才无奈答应。由此可见,贼营诸将已萌退意,多已不想再与我军交战、攻我坚城,只想撤退远走、转掠余县了。如此,他们即便被刘辟强迫着继续与我作战,也必斗志不坚。胜之易矣。”

    文瀚、许阳虽是豪野之人,也无官身,但他们是本地土豪,因得侍立在太守的身侧,听完李钟的解释,恍然大悟,佩服地说道:“李君真高才也。闻君一席话,贼军尚未动,我已视它如阶下囚!只觉反手就可擒来。”

    黄巾军是一支刚刚“组建”而成的“军队”,乃是由全郡十几个县的太平道信徒组成的。

    刘辟是他们的渠帅不假,可他之所以能当上这个渠帅,只是因为他的威望最高,并不代表他就能完全地掌控全军。在他之下,几乎每个县又都有本县的“小帅”,县以下,每个乡又各有本乡的“小帅”。

    简而言之,与其说刘辟是黄巾军的“主将”,不如说他是本郡太平道信众的“盟主”。在打胜仗的时候,各县、乡的小帅会服从他的命令,一旦失利,底下的小帅们就难免会各有心思了。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就像周涌、李钟说的,即便刘辟用他“张角弟子”、“本郡渠帅”的身份,用他以往的威望强压各县、乡的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