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君上,共五百又十二人。”那个工头连忙答道。
“三百人采石,其余的全部采集这黑火石!”赵凡回头看向李四,“李四,你到时候派八百人在此地守着郑渠他们搬到此处来!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李四冷汗连连:“喏!”
第二十七章:军械制造 上()
刚回到沮阳城,赵凡就让李四去寻郑渠,这家伙好久都没有出场了,所以这次赵凡找到自己很高兴地就来到了沮阳宮。
郑渠这些日子一直投身于武器锻造当中,手下管着一百多位铁匠,可谓是部门经理。
前些时候,赵凡让郑渠研究如何冶炼出高品质的铁,郑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后来赵凡告诉他可以尝试把风炉改进一下试试,可郑渠总觉得还是因为火候不到。
木柴燃烧得很快,在不断添加木柴的过程中,热量会突然流失,如此就会导致铁矿冶炼不出高质量的铁。
郑渠只感觉到火候不到,却并不知道问题出在燃料身上,这就是这个年代的局限性,因为在古人的潜意识里只会有木柴这一种能够大规模使用的燃料,而其他的,或许也会有人知道石煤,但石煤燃烧起来火势不大会让古人潜意识里认为不如木柴。
然而学过化学物理的都知道,木柴蕴含的能量跟石煤比起来简直就不是在一个档次上,一块石煤释放出的能量几倍甚至十几倍于同体积的木柴。
“君上,唤卑臣前来,可是有何发现?”
郑渠跟随赵凡也有两三年了,赵凡的水涨船高他是非常乐意见到的,最关键的是,赵凡有时候的言语总是带着奇思妙想,竟然能够让自己不时觉得豁然开朗,作为一个铸剑宗师,对于冶炼、锻造的探索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郑大师请入座。”现在身份虽然越来越高,但赵凡还是喜欢尽量以平等身份去待人,而像这种与他人对座而谈的情况可能也会随着自己势力的不断扩大而减少。
“大师,今日那些石匠发现了不少黑火石,或许对大师的铁矿冶炼有所帮助。”赵凡取出一小块石煤,递给郑渠。
郑渠有些意外,接过黑火石,观察了一番,苦笑道:“君上莫要戏弄卑臣,这黑火石我也见过,不过如何能够像木柴一般燃烧旺盛?”
“非也。”赵凡摇了摇头,拿过石煤,指着上面道,“不瞒大师,这黑火石我做过一番考察,一块人头大小的黑火石能在炉中燃烧近两个时辰方才殆尽。”
郑渠是铸剑大师,又是前辈,赵凡在他面前一般都是自称“我”,在这个世界,他现在估计也只有在赵瑞和李玟、郑渠面前才会自称“我”了。
“那又如何?”虽然有些惊讶这个玩意儿能燃烧这么久,郑渠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其火势孱弱,如何能够熔炼矿石?”
赵凡很有耐心,想了想,再道:“大师可知弱水?”
“何意?”这会儿郑渠有些不明白了,怎么说着说着就说到传说中的弱水上去了?
“传说,一滴弱水可淹城池,三千弱水可覆九州,这黑火石火势虽小,但熔炼金铁丝毫不弱于柴火,如弱水比之小溪,且火力持久,比木柴更为适合用来冶炼铁矿。”赵凡适合文科生,不太懂化学,而且就算懂给这家伙说了估计也不知道什么能量这些,只有胡编乱造了。
“那卑臣尚且一试!”见赵凡如此坚持,连神话传说什么的都来了,郑渠也没辙了,这地盘和东西都是人家的,包括自己的命都是人家的,别说黑火石了,用大理石来做燃料郑渠也没意见。
不过,要说郑渠对于赵凡的话还真有一丝信任,从赵凡要他帮忙搞出马镫开始,郑渠就觉得赵凡思路新颖,有时候的想法虽然跟异想天开差不多了,赵凡的奇思妙想让郑渠在锻造之上受益匪浅。
比如那个短戟,他从没想过把戟只加五六尺长的柄,在草原上时,当骑兵首次配上马镫和短戟,骑兵们一手一支,与匈奴骑兵相错之时造成的杀伤力是恐怖的。
还有那短矛,既可以近战又可以投掷,简直就是变态。
这个时代的骑兵作用顶多就是一两轮骑射和侧翼骚扰、探敌等,比辅助兵种还要辅助兵种,别看大秦和赵国都拥有着几十万轻骑兵,用来对付匈奴人、胡人那叫一个爽,但是在中原战争中简直乏力,长平之战和巨鹿之战就能够说明这个时代骑兵在中原大型会战中到底有多垃圾。
可赵凡捣鼓出来的骑兵,不仅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的认知,甚至在整个骑兵史上也没有这种搭配的。
短弓或骑弩短矛、短戟,长剑,按照赵凡的思维以后兴许会加上骑枪等,这完全是把一个兵种当几个用。
“嗯,大师,还有一件事劳烦了,能否用铁做出铠甲来?若我要在骑士和战马上披铁甲,如何?”
赵凡趁着这个时候,把自己想要的玩意儿都说出来,殊不知郑渠心中有多少个MMP,别说战马披铁甲了,用铁如何做铠甲都还不知道呢,而且,这连铁兵器不如青铜兵器的解决的冶炼方法都还没有试过呢…
“呃…”看到郑渠张大着嘴巴,胡须不停颤抖的模样,赵凡也知道自己心急了,连忙道,“郑大师,以后军械制造将会换一个地方,那里更加清净。”
“呼——”郑渠松了口气,总算消停了,“只要有水源就行。”
冶铁、锻造,对水质要求特别高,最好是泉水或者溪水用来浇铸最好,而且人也需要喝水,沮阳距离那里三十里虽说不远,但来回运水也麻烦。
这一点赵凡早就考虑到了,在那边深山中有几个泉眼,汇成一个水潭,那里也是唯一一处植被茂盛的地方,阴森森的估计有蟒蛇,潭水从中流出,向东南方向流进桑干河。
“水源自然有,而那里有黑火石的产出,我会派八百士卒守在那里,一切日常所需无需担忧。”
现在军械方面需要完全保密了,马镫这些东西一看就能仿制出来,但铁甲、铁兵器什么的,这些不但需要制造技术,还有铁的冶炼技术、冶炼材料,以后就算搞出来了也不怕被人仿制。
“郑大师,从现在起,我命你为军械制造总领,其职责为军械制造、研究、矿物冶炼,为我直接管辖!八百士卒,若有紧急情况,尔可自行调用!”
这种军工厂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古代,也只有军械制造蕴含的科技含量最高,以及工业值最高,如果让他人窃取,后果不堪设想。
“卑臣…谢过君上。”其实郑渠并没有重视自己这个官,现在比起以前也就多了个可调用八百士卒而已,但他也知道赵凡对这个军械制造的重视程度,而赵凡对于自己又是多么信任。
所以,郑渠这个从赵凡起义以来一直自称“卑臣”的人,第一次朝赵凡行了君臣之礼。
第二十七章:军械制造 下()
军械制造所总共有一百三十六人,加上郑渠的话也就是一百三十七人,其中,有三十人都是提炼、冶炼、熔炼各种金属矿物的人,其他的,则有一半制造长兵器,一半制造短兵器,其中,长兵器包括弓弩。
箭矢和弩箭箭头由十人制作,到傍晚之时在与用药水浸泡晾晒过的木杆拼接,拼接处用特殊的树脂凝结,箭尾用树脂在两侧粘上两片羽毛。
仅仅十人实际上每个人一天能够制造出三十到五十根箭矢或者弩箭,而赵凡的硬性标准则是每人每天至少制造出三十根,每日最高者赏金一两。
这个产量在这个时代完全属于高产了,平均每天四百根弩箭或者箭矢,半年就是将近十万支,要知道,这只是十个人的工作量。
因为弩机较少,给骑兵制造骑弩所需要的弩箭之后只储存了三万支弩箭,从八月开始就一直在制造弓箭箭矢了。
赵凡让郑渠带着五六个人改良冶铁技术和实验创新各种新式武器,这样下来,其实能够生产出来的长短兵器并不是很多。
古代兵器还是以长兵器为主要装备的,隋唐以前,长兵器主要以戈、戟、矛为主,隋唐以后,则是以槊、枪为主。
戈、戟颇为耗费材料,其穿透力不如矛,但一旦大规模混战、组成阵型,以及各种车战,戈和矛这两种兵器造成的杀伤力不是矛能够比拟的。
因为矛只能做出刺和挑两个动作才能够给敌人造成创伤,戈与矛在这方面却没有多大要求。
所以,赵凡并不打算制作长矛,戈和戟与矛得区别就相当于弩与弓,后者需要长期训练才会发挥出最高的战斗力,而前者不然,当然,相比较起来,矛穿透能力要强很多,这时候的护甲几乎没有能够挡住长矛突刺的。
这个时代之所以大多数士兵不愿意穿戴甲胄的原因就是因为护甲挡不住长矛和箭矢,这时候的护甲都是皮甲制成的软甲,防御力低下,只能挡住短弓和部分戈、戟的伤害,可一旦大规模装备起来后防御力也是非常恐怖的,如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秦军因为对装备的管辖宽松,且大秦官方除了长兵器外,其他的都是自带,连军饷都没有,而中底层士兵、军官并不能意识到穿上软甲的巨大用处,图个自身方便也就导致了秦锐士几乎不穿铠甲的局面发生。
汉代以前的头盔则是青铜盔和古老的兽骨盔,铁头盔虽然也有,但质量不如青铜盔,兽骨盔更不用说,而青铜制作的头盔笨重,我想谁也不愿意戴个几十斤重的东西在脑袋上,更何况是带去打仗。
只要冶炼出质地坚韧的钢铁,尽快搞出鱼鳞甲甚至是锁子甲,以及轻便的铁头盔、马甲,赵凡或许就不会出现以前听到一千套软甲而兴奋不已的情况了。
因为军械制造所的性,赵凡将那边设置成了军驿,相当于现在的军事禁区,除非拥有自己的手谕是不能私自进出的,而运送粮食、石料的事情现在都直接交给李四去做了。
布置完这些,赵凡也不觉得累,这段时间最多就是多费些精神,相比起刚起义或者在草原上又费力又费神的情况要好多了,这让自己多少有些不习惯。
拿出一张图纸,在上面圈圈画画着,古代战争说白了拼的就是兵器护甲和战马粮食,拼的就是人口地盘和城墙关卡,舆论什么的在这年代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最多也就是像刘邦那样让别人以为自己真是赤帝子,与陈胜的做法没多大区别。
而且,这舆论是借了鬼神的名义,如果别人知道你是瞎说,恐怕会被撕成碎片。
对于甲胄这两个东西赵凡也不是特别懂,尤其是头盔,而对于护甲,赵凡还是通过一些影视剧知道不少。
汉代主要是以鱼鳞甲为主,由小铁片和布、皮缝纫而成,其制造成本相当高,也只有军官才穿得起,汉代普通士卒普遍还是以穿皮和木块做成的片甲为主。
而历史上护甲的变革最大的朝代则是唐代,前世赵凡看过相关资料,发现唐代的士兵穿的都是锁子甲,以铁链或绳索串联起来的铁片组成,平时可以脱下,好处是轻便防御力高,缺点则是穿戴较为麻烦。
唐代军官主要穿明光铠等护心甲,顾名思义,护心甲就是在背心与胸口位置有一大块厚厚的铁制或者铜制的护盾,也就是护心镜,而其他部分则主要是皮甲,从唐代开始,儒将等出现,且不是每一个将领都需要冲锋陷阵,避免敌军的弓弩手射到高级军官,穿戴护心甲就有效地保护住了胸口和背心这一大块要害部位。
赵凡现在在画的,就是锁子甲和护心甲,他相信,以古人的智慧,一旦有所启发还是有很大的几率能够将这些东西研制出来的。
现在自己拥有九县之地,虽说都是小县,但其中还是有不少木匠铁匠,赵凡也打算从中挑选一百多人调进军械制造所,大敌当前,于是开始了大搞军备。
第二十八章:咸阳风波 上()
赵凡这边搞得热火朝天,面对着班余秦军的虎视眈眈也紧张地扩军备战,北御胡人,南挡秦军。
公元前二零九年,秦二世元年秋,眼看着就要九月深秋了,关中的百姓们都忙着收庄稼,随着秦二世登基和赵高乱政,秦律其实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有震慑力了,当然,奖励生产和军功制度却还在实行着。
秦人除了通过打仗以人头赚取军功获得爵位之外,在家的人也可以通过种地上缴粮食来获取爵位。
这与后世那些朝代强制征收农税不同,秦人反而会积极地上缴粮食,而对于大秦朝廷来说,金银不如实在的粮食辎重,所以也不会吝啬赏赐奖励拥这些人。
白灼是个六官大夫,他的爵位本是世袭的父亲的五大夫,后来在秦国横扫六国时,在灭楚时他立了大功,那一年秋天家中大丰收,于是爵位升到了六官大夫,前些年在鲁地做了个县令,不过新皇登基后,他便辞去官位了。
今天他听说发生了一件大事,丞相李斯要死谏皇帝,希望有志之人大秦随他一同前往。
对于李斯这个人,白灼心里是非常矛盾的,李斯不是秦人,却辅佐始皇帝一统天下,一篇《逐客令》可谓是古今劝谏君王的传世佳作,可后来李斯一己私欲,将与之不和的蒙恬阻挡在咸阳宫廷之外,竟然扶持了公子亥上位。
秦人对此无不感到失望!
而公子亥上位成为秦二世后,却在赵高的怂恿下杀害了公子苏和蒙恬、蒙毅,以及不少嬴姓宗室,简直是丧心病狂,天理难容!
但此时事情已成必然,李斯虽然后悔当初的决定,哪怕胡亥已经有将近四个月没有上朝,可他还是对胡亥抱有一丝希望,前些日子传来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这位老丞相就急急忙忙地串通大臣,打算在今日去死谏皇帝。
这天下虽然不是他李斯的,但也是他李斯与始皇帝、尉缭等人,以及千千万万的秦人共同打下来的,他如何舍得这天下这样就败在胡亥手中?
现在秦人对李斯是报以可怜的,毕竟他曾经为大秦付出那么多,如今也是在真心大秦…
白灼身为六官大夫,又是土生土长的老秦人,曾经也亲自提着三尺秦剑为大秦奋战过,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决定与李斯一同进殿死谏。
咸阳宮,当今天下最为豪华庄严又宏伟的宫殿,哪怕是经历了数百载的洛邑,在咸阳面前也略输光彩。
奋六世之余烈,进而东出崤山,灭山东之六国,北破匈奴大单于在河套的王庭,南扫百越,四方皆伏!
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再到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秦人自孝公起,跨度近两百年,以这咸阳宮为起点,谱写出大秦帝国的传奇!
孝公立志变法强国而东出!惠文王立志称王称霸而东出!武王立志问鼎中原而东出!昭襄王立志称帝代周而东出…
最后到了始皇帝,终能达成历代秦国君主之心愿,东出,一统!
然而,如今连出六七位贤明的君王,却在今朝,出了个胡亥!若是公子苏继位,那该多好!
又有哪个朝代如大秦这般,代代出贤君?
这一次,不能说例外,只能说意外,若是扶苏上位,以他的仁德定然会下令全国修养生息,可胡亥篡位后,不思进取也就罢了,竟然变本加厉,再征数十万民夫修宫殿、皇陵!还丧心病狂地杀害了朝中重臣和血脉宗亲!
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佝偻着站在皇帝的寝殿之外,白发苍苍,满脸风霜,何人能够想到,此人就是曾经写下《逐客令》,建议赵政实行郡县制,帮助始皇帝着手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