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秦农-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规定,一般的车马驾驭,车士至少要经过四年的训练,四年后若是不能良好的驾驭车吗,不但本人要服四年劳役,就连教官也要受到罚款。

    合格的车士,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跑起来要能够追逐奔马;身手灵活,可以在飞驰的战车内跳上跳下;车技熟练,能够驾车前后左右周旋,也就是漂移;强壮有力,能够在车上掌控兜风的旌旗;武艺高强,能够引八石强弩,而且要在驰骋中前后左右开弓。

    如此恐怖的要求,绝对就是训练杀人机器的标准了。但不要忘了,中车府聚集的是秦帝国车御的精华,对于他们的要求,更远在普通车士之上,用后世的眼光来看,他们人人都是《谍中谍》系列中的阿汤哥!!!

    赵高任职中车府令十余年,能够牢牢坐稳官位,正是因为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娴熟于弓弩和各式兵器,武艺非同寻常!

    “哦,对了,下吏还有一事,差点忘记。”赵高说着就从怀中取出一份竹册,递给章邯道:“再有半月便要返回咸阳,正是小女出嫁,还望少府令赏光!”

    章邯接过喜帖,就见上面写着的新郎名字是“阎乐”。

    “府令好眼光!”章邯收了喜帖,称赞道:“竟把咸阳令收为佳婿,可喜可贺!”

    “哈哈哈!”赵高也得意笑道:“哪里,小女刁蛮,只要日后能和和美美,下吏就心满意足了!”

    “善!”章邯道:“后日黄昏,本吏定要叨扰!”

    “多谢多谢!”

    两人再次施礼,就此别过。

    刚一出营门,就有少府小吏过来送上缰绳,章邯翻身而上,却没有催马。他思虑了片刻,吩咐道:“速调咸阳令阎乐存档,不得迁延!”

    “诺!”小吏领命,就要离开。

    “慢!”章邯一抬手,嘱咐道:“不得声张!”

    “诺!”小吏再次领命而去。

    少府专门干这种暗中调查的勾当,所以这吏员并没有什么意外。只需派出信使,咸阳总部三日内就能将档案送来。

    另一边,赵高见章邯远去的背影,面无表情的转过身去,哼起了家乡赵地的小调。调子悠扬,却暗含悲切,似有万般愁苦······

第一百二十一章 赵高(中)() 
赵高缓缓迈着步子,哼着小调,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军帐。

    这座军帐十分整洁干净,甚至还有些寒酸,没有丝毫的装饰和用以享受的奢侈物品,处处都透着文法吏的精干气息。

    他看着桌案上整齐摆放的案牍,不禁满意地点点头。跟随他的吏员都是有了些年头的老吏人,早就熟悉了自己的习惯。

    跪坐到书案后,随手拿起一册书简,扫了两眼后就放下,他的心思有些乱,根本看不进去中车府的杂乱事宜。

    赵高揉了揉眉心,想强迫自己平静下来,对他而言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烦躁过了,今日会如此,真的很让他意外。

    这时候,一声禀报在帐外响起,紧接着便有吏员奉着一份案牍走了进来。示意将案牍放在案上,挥了挥手,吏员低头退了出去。

    赵高这才将其拿起来一看封印,却是大秦皇子——自己的学生胡亥完成的课业,定期送过来给他审阅。

    扯掉丝线,将卷在一起的课业书简展开,就见工工整整的篆字,一丝不苟的书写在上面。先不说内容如何,光是这份用笔的功力,就足见胡亥进步神速了。

    当下,赵高满意地点了点头,开始读起胡亥所写的内容。

    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才开始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也就是说,在魏晋之前,并没有人特意提到书法。但是这并不妨碍世人对美的追求,中国人是最追求意境美的,天生就会对写字好的人产生一种好感。

    赵高不得不承认,从水平上来说,弟子胡亥已经有了自己的三分功力,倘若假以时日,未必不能超越自己。

    而且从内容上来看,胡亥对大秦制度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赵高留给弟子胡亥的策论题目是“法后王”,也就是效法后王的意思。

    秦国取天下暴行很多,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对策,建树的功业非常巨大。秦人一直强调说“法后王”。这是为何?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胡亥的论述很有新意,不但提到了先孝公与商君的变法,而且对大秦未来的道路也做了规划,即便有些稚嫩,但以他的年纪来看,已经难能可贵了。

    弟子学得好,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一想到这里,赵高的内心就更加焦灼。他放下胡亥的课业,挑开帐帘,信步走了出去,望着威武雄壮的侍卫,以及远处来回奔走的侦骑。赵高怅然一叹······

    他心中暗道:“大秦如此昌盛,吾日日委身于仇敌。亲眼见到仁人志士被秦贼所杀,却不能施以援手。国仇家恨,报之无期。公子扶苏、胡亥皆乃世之人杰,大秦难道真的会传之无穷?”

    赵高,姓赵。这本来是一句废话,但却给其本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赵”姓,在这个时代,与“秦”有着特殊的关系。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赵高的父亲更是赵国王室的疏族。

    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有些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被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困潦倒一辈子,终生至死不得归还。

    赵高的祖上,就是由赵国到秦国做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已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xy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的庶民无异。

    按理说已经在秦国生活了这么多年,赵高应该并不痛恨秦人才对。但事实却恰好相反,赵高对秦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

    秦愈强盛一分,他就愈痛苦一分。秦强,意味着国仇难报,更意味着他永远也不可能超越那个端坐在御座上的男人。

    有关赵高的身世,2000年来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东汉以后赵高被丑化为阉宦,其家族也被丑化为宦阉家族,不实的成见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即将嫁给咸阳令阎乐,这就是赵高不是阉宦的明确证据。

    实际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

    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的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的文字“隐宫”所作的曲,丑化曲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误解为宦阉的一条材料。然而,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宫门者的登记册。

    在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被阉割男人所担任内宫官职的含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阉,定义非常清楚。根据这个最新的材料,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势的宦阉。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宦阉的另一条材料。“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引申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母亲与她人野···合生下的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

    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

    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就更加清楚明白,它是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与宫刑阉割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请把赵高的***还给他吧······

第一百二十二章 赵高(下)() 
其实无论是历史研究也好,还是历史小说也罢,人们往往会追求历史本身的真相。越深入,就会发现疑点越多,最后怀疑一切,就变成了历史虚无主义者。

    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

    顾先生认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历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

    东汉因阉宦之祸亡了国,前文中所提到的刘氏对“隐宫”一词进行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阉人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的祸首是宦阉的流言。

    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发扬光大,成了不堪的定论。

    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莲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

    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啦,我只是借此感慨人性的软弱,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至于真不真,假不假,倒在其次了。

    此时的赵高,并不知道在未来的两千多年里,他都是以一个没有小吉吉的阉人身份出现在世人眼中的。倘若能预见未来,他可能也会后悔葬送掉秦朝。

    脚下是冒着青尖的嫩草,他脱下皮履,光着脚行走在松软的地面上,感受到微微凉意,内心总算平静下来。

    章邯并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对逆案的侦缉并不能草率结案,而是要拿出切实的证据才能过关。以少府那些人的性子,肯定会重新复查,倘若随便揭过,那无异于引火烧身。

    方才章邯又向陛下举荐了两个人才,一个是有过几面之缘的少府内史司马欣,一个是从没见到但却闻名已久的少府太官令鹏。此二人担任了侯县的守县令和守县丞,虽然身处蛮荒之地,但算是一步登天了。

    只要进入始皇帝的视野,还怕不会飞黄腾达么?

    说起培养亲信,赵高就忍不住有些气恼。他的弟弟赵成学法不堪,连自己一半还不如,若不是自己极力维护,恐怕早就受罚回乡了。

    赵高与兄弟赵cd出生于隐官,而隐官却是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专门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赵高的母亲正是隐官内的罪囚。他们的父亲是任职于隐官的吏员,于囚女子相爱,才有了赵氏兄弟二人。

    生在这种地方,天然就会带有一种自卑。只不过赵高变自卑为动力,而他的弟弟却把自卑变成了阻力,处处都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在秦代的等级身份规定中,在隐官劳动生活的人,其身份也叫隐官。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在秦朝,他们的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

    帝国法律注重公正,隐官虽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却不受限制,隐官子女的身份也同于普通庶民。赵高的父亲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通于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赵高兄弟。

    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后来成为帝国的国策。赵高成年以后能够走上文法的道路入仕,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人民敬畏。秦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男子17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参军,杀敌立功;或者入学室学习,通过考选,出任官吏。

    由于父亲是文法官吏,也是严格要求子女的人,赵高兄弟从小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读写和法律,打下了相当扎实的文化基础。

    赵高从小精明强干,敏捷好学,有恒心,有韧性。他在文法入仕的仕途上,从来都是一帆风顺。

    17岁以文法官吏子弟进入学室,成绩优秀;三年后,资格考试合格,被除授为史;继而初等选拔考试合格,以最优秀者出任为令史类的文法官吏。三年后,他又参加高等选拔考试,再次以第一名成绩中选,进入秦王宫廷担任了尚书卒史,直接在秦王身边从事文秘工作。

    在秦国万千的文法官吏中,赵高可以说是最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赵高进入宫廷以后,他的能力举动开始进入秦王嬴政,也就是未来秦始皇的事业中。

    看看,开了挂的人生就是这么彪悍,如果不是一手搞垮了秦国,赵高绝对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贤相。

    赵高进入宫廷时,在二十三岁左右,时间大概是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这一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岁,亲政后第五年,开始在政治上施展宏图。秦国的官僚制度严密完整,文法官吏的升迁多有例行考核,积年累进。赵高算是有幸,他在秦宫的任职中得到秦王嬴政的直接赏识,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不过,表面上忠心耿耿的赵高,并没有因为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而死心塌地的效忠。实际上,他一直都是六国遗族中心心念念反秦的最强支持者。甚至包括不久前张良准备在博浪沙埋伏刺杀秦始皇,情报的来源也是赵高暗中传递出去的。

    要不然以张良这等远离中枢的在野乱民,是如何能够得知始皇帝的行踪?只是赵高行事一向小心,张良只知道反秦的仁人志士当中有在中央任职者,但究竟是谁就不知道了。而赵高却因为职务的便利熟知张良的一切。

    甚至此次从章邯手中主动接过逆案的侦缉权,也是他出于对张良保护的紧急措施。

    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前后生于秦国首都咸阳。当时,秦国和赵国间的长平之战正进入后期,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重重围困。三年以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此时正与母亲一道困处城中,惶惶不可终日。

    想来也是有趣,秦始皇和赵高基本上是同龄人,他们之间只有三岁的年龄差,他们在历史上扮演了交换毁灭的角色。

    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的王族,他由秦入质于赵,娶赵人为妻;秦始皇出生于赵都邯郸,后来消灭了赵国。

    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

    明明是几乎相同的人生际遇,但目前来看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一个是横扫六合八荒、君临天下的帝王,一个是委身于这帝王身边,每日为其驾车、书写的秦吏。

    嫉妒和不平衡的心态就如同一剂致命的毒药,不断地在赵高的内心中发酵。当它彻底爆发的时候,赵高就走上了毁灭一切的道路!

    ps:玉米今日荣获起点征文大赛“秦时明月”银奖,备受鼓舞,谢谢众多书友的支持,玉米会继续努力,饮胜!!!

第一百二十三章 秦朝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