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其GDP占世界GDP的份额由战后初期的1/2降至1/4,世界经济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分天下的格局,德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日本取代美国跃升国际竞争力榜首,并大有赶超美国之势,以致在美国竟有人惊呼“日本正在买断美国!”但经过冷战后10年的持续发展,美国重新夺回了它的经济霸主地位,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1992——2000年的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美国重新恢复并保持了国际竞争力第一的宝座,日本则降到了第17位。在《财富》杂志2001年排名的世界企业500强中,美国达197家,欧盟为143家,日本为88家。而在1995年,这一数字还分别是151、155、149家。美国把日本和欧盟重新甩在了脚后。其次,在军事领域,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随着与之抗衡的另一军事超级大国的消失,美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自然高居世界军事霸主的宝座。90年代初,美国曾削减军费开支,裁减军队数量,但到90年代末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和对外干预的加强,重新开始大幅增加军费。特别是2001年遭遇“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在反恐战争的名义下军费开支急剧增加,1998年其军费开支为2561亿美元,到2003——2004财政预算其军费开支就超过了4000亿美元,使美国的军费开支达到全球军费开支的37%,超过了紧随其后的20个军费最多的国家的军费总和。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最庞大最先进的海军和空军,以及最庞大的核武库。此外,美国还拥有全球最多的海外基地和最大的海外驻军。美国在世界各地大约40个国家建有军事基地或享有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美国的军事存在或大或小遍布联合国191个会员国中的132个国家。第三,在文化领域,随着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迅速扩张,形成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在饮食文化方面,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风靡全球,即使在像我国这样有着几千年饮食文化传统的饮食文化大国,美国的洋快餐也已成为少年儿童的最爱。在服饰文化方面,T恤衫,牛仔裤,旅游鞋等这些美国青少年的典型服饰,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时尚。在影视文化方面,好莱坞大片几乎统治了世界电影市场,据统计,2000年好莱坞电影占到了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左右。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王国的“心脏”,每年这里生产制作的成百部大片成为全世界民众的娱乐品和精神食粮,每年一度的奥斯卡金像奖举世瞩目,这里推出的影星影帝成为全世界青少年之偶像,世界各国的演员和制片人等都以获取奥斯卡金像奖为最高荣誉和奋斗目标。迪尼斯公司制作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狮子王》等动画片成为各国儿童百看不厌的经典。美国的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广播公司(ABC)、国家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之音》等是向全世界输送新闻的最重要的广播电视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在全世界兴风作浪,呼风唤雨。在音乐体育文化方面,美国的摇滚乐、迪斯科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最喜欢的音乐舞蹈,美国职业篮球队(NBA)的球星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总之,在当今世界,美国文化几乎无所不在,到处都可看到它的影子。美国文化以其更贴近大众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加之美国独一无二的雄厚经济军事实力所产生的影响力,美国政府对大力传播美国文化的重视与支持,就使美国文化产生了很强的辐射力与穿透力,从而形成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使美国文化充斥全球,以致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第四,美国“软实力”的兴盛。所谓“软实力”(soft power)是相对于“硬实力”(hard power)而言的,“硬实力”是指经济、军事实力等有形的力量资源,“软实力”则是指文化、意识形态、机制等无形的力量资源。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曾任克林顿政府国防部长助理、现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在1990年针对保罗·肯尼迪等人的“美国衰落论”,出版《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提出了这一概念,认为当今世界美国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优势,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软实力”的优势,硬实力是通过经济胡萝卜或经济制裁、军事大棒威胁利诱别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软实力则是通过制度、文化、精神和道德力量,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3。之后,国际政治学界逐渐接受了这一概念,作为衡量一国国力的一个重要范畴或要素。美国软实力的强势,已从前述其“文化霸权”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还有更多表现。在教育方面,美国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最先进的实验室,因而也成为各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每年全世界大约1/3的留学生涌向美国,到美国去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无数青年学子的梦幻。为了赴美留学,无数青年学子发奋攻读英语,为通过托福、GRE考试废寝忘食、殚精竭虑。顺便指出,英语不仅是渴望留学美国者学习的要目,也成为许多国家大、中、小学生外语学习的首选。语言是观念的载体,当这些青少年学子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之时,事实上也或多或少程度不等地接受了它所传达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先进举世公认,“二战以来,人类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大都由美国人或其他国家在美国工作人员完成的。”以各国公认的一年一度颁发的最高科学奖诺贝尔奖为例,1990——2002年这13年中,美国科学家获得10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5次为和外国科学家共同获得),12次诺贝尔化学奖(其中6次为和外国科学家共同获得),11次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其中5次为和外国科学家共同获得)。美国几乎垄断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美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领先地位“不仅带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张扬了美国的文化或精神力量”,发散出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虽因人的立场不同而对其评价各异,并非像自然科学那样举世公认的先进,但由于美国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学术研究传统,对世界各国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中经济学独领风骚,1990——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学者获得12次。让我们再看看世界各国几乎无人不知的计算机吧,它已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忽缺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已把整个世界联在了一起,只要轻轻一摁键,便可瞬间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网上设计图纸,制作画面,发送文件,指挥作战,进行攻袭,购物聊天……。可以断言,如果现在某一国家的计算机、因特网全部停止运作,那么该国一定陷入政府瘫痪、无数企业停工停产、许多科学实验无法进行、社会一片混乱的状态中。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发明可谓是一场革命,它整个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而美国则正是这场革命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当今世界,尽管日本、印度、西欧、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这场革命中奋起直追,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制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美国仍然是这方面的龙头老大。正如有学者所言:“只要打开计算机,我们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美国人设计的学习和工作程序;只要进入因特网,我们就与美国人的或美国人发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连在了一起”。4就美国对国际制度、机制的影响力来说,也是无人可及。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原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均是在美国的倡导推动下、按美国的理念与利益成立的。之后美国始终在这些组织中居主导地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就设在美国。长期以来美国操纵和利用这些组织为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服务,制订和建立有利于美国的规则和秩序,打压其竞争对手或美国所不喜欢的国家,如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派出以美军为主体的“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导致战争的扩大化和惨重损失;美国曾长期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阻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阻扰世界银行对中国贷款,等等。美国还主导建立了一系列地区性政治经济军事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洲国家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通过建立一系列全球性、地区性组织,美国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独一无二的庞大网络,通过这一网络来维护美国的利益与霸权地位。美国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理念与美国的社会制度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国一贯以“自由、民主、人权”的捍卫者与传播者自居,自诩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民主国家”,是高高屹立在世界之上的“山颠之城”,负有领导世界摆脱专制奴役走向自由民主的责任。这种“天赋使命”的“使命感”随着美国实力的增长不断膨胀,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把冷战的结束、苏联集团的崩溃看作是美国领导自由世界反对专制奴役捍卫自由民主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此时美国已成为惟一超级大国,加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决心继续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如1995年10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就美国对外政策发表的演说中称,冷战结束后,“美国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和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和促进美国的利益”。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在竞选演说中也宣称,“美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力量和天下无双的影响力,我们将借重这些为民主服务,年年向世界宣扬和平”,并说“通过促进民主,我们奠定了一个更美好的和更稳定的世界的基础”。总之,美国力图在全世界推进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为此,美国一方面竭力宣扬“美国梦”,标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乐土与典范;另一方面在对外关系中高举“民主、自由、人权”的大旗,利用各种手段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喋喋不休地批评谴责一些国家违背“人权”的行为,甚至进行武装干涉。正是由于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使命感”的激励和利益的驱动下,美国的执政者及其支持者必然要走上一条“帝国”之路,或曰不称之为“帝国”的“帝国”之路,这不仅有纲领计划,更有行动。2002年9月20日,小布什政府公布了其精心打造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小布什政府明确提出,“美国在世界上拥有前所未有和无与伦比的实力和影响”,美国的安全战略就是要“维护美国在全世界不可调整的领导地位”,美国的部队“将具备足够的实力阻止潜在的对手进行军事集结,企图超过或者与美国的力量抗衡。”同时文件规定,如果有必要,美国将“毫不犹豫地单独采取行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它标志着小布什政府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确立为其基本国策,因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日本《读卖新闻》9月21日的一篇评论认为这是布什政府成立以来无视国际条约的“单边主义”的集大成。西班牙《起义报》10月7日发表詹姆斯·皮特拉斯题为《布什的理论:随心所欲地建立帝国》一文,文章尖锐指出布什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是要“征服全世界”,“布什理论所昭示的极端帝国主义政策是对全人类的威胁”。英国《卫报》10月9日刊载理查德·诺顿…泰勒题为《布什新主义扼杀国家主权原则》的文章,指出“根据布什政府已经提出的有关战争的新主义,所有传统国际法原则以及联合国和北约宪章都被扔到一边”。基辛格也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指出,这是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来一直存在的国际制度的直接挑战”,因为该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规定一个国家只有在遭受侵略时才能发动战争。总之,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在对外事务中一意孤行,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自大狂倾向。“9·11”恐怖袭击后虽然一度也曾表示要在反恐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但由于其唯我独大、唯我独是的心态作祟,干涉别国内政的积习难改,以及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使合作深受制约。2002年《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台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发动则使其单边主义自大狂登上巅峰。美国似乎成了“新罗马帝国”。②各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对美国霸权构成最大挑战的,首先是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欧洲的联合是十几代欧洲人的梦想。早在17世纪,法国大臣苏利公爵就提出了一个建立欧洲“联邦”的计划,主张把欧洲重组为15个实力均衡的国家,各国派出代表组成总理事会,在武力支持下行使仲裁权力。1713年,法国人圣·皮埃尔又发表了一个《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提出建立“欧洲邦联”的设想,主张所有欧洲国家缔结一个永久盟约,制订并服从共同的法律,同时组建一支统一的军队来保证盟约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此后,欧洲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提出过类似设想,如1925年,法国总理赫里欧满怀期望地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看到欧洲合众国的出现;1930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向欧洲各国递交备忘录,倡议建立欧洲主权国家联盟。但由于历史条件的不成熟,这些设想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二战后,世界形成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在二战中遭到严重削弱的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抵制美国的控制与苏联的扩张。同时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各国经济上的联系与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法、德这一对冤家世仇首先捐弃前嫌,实现和解,组成煤钢联营,迈出了欧洲联合的第一步。以此为基础,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西欧六国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组成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西欧六国又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成立后,不断向横广与纵深发展,成员不断增加,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组成欧洲联盟。目前,欧洲联盟已拥有25个成员国,囊括了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其疆域从大西洋一直推进到俄罗斯边境,总人口达4。5亿,国内总产值达9万多亿美元,为美国的五分之四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其某些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如据统计全球20家最大的商业银行中有14家在欧盟国家,《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榜上140个最大的公司中欧洲公司有61个,美国公司仅有50个。欧洲联盟虽然与美国同属资本主义世界,有着相近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但也存在着不小的矛盾。主要是在对外政策上,近年来欧美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作风和单边主义行为日益不满,并越来越敢于说“不”。如严厉批评小布什政府单方面宣布废除美国参加签署的《京都议定书》的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