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如猛虎,海既有平静如镜海鸥飞翔的一面,也有波涛汹涌六亲不认的一面。
同济大学给了他知识的力量,老师为他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四年寒窗苦读,他对海洋地质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为今后致力于海洋石油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师的帮助下,朱伟林羽翼渐丰,渴望着展翅飞翔。
地震剖面图是一部地质演化史书
朱伟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涿县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海洋油气资源评价所工作。所长龚再升是个老石油,深知石油行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他立刻安排这批新来的大学生到华北油田地质大队实习。冬天的华北大地异常寒冷,卷毛风刮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朱伟林住在车厢式的帆布帐篷里,狂风把帐篷吹得摇摇欲坠。无孔不入的风沙把帐篷里床铺上弄得尘土飞扬,吃饭时汤里全是沙子。朱伟林是南方人,从小吃米饭长大,到了北方,最不习惯的是每月百分之六十的粗粮。到了井队可以暂时不吃粗粮,可细粮是那种又黑又硬的馒头,他咬着牙往下咽。只有到了星期天井队才做一锅米饭,他才能舒舒服服地吃顿饱饭。尽管条件艰苦,可他却非常乐观。
地质大队位于河北省河间县。俗话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河间县的驴肉闻名遐迩,可朱伟林却没有心思去品尝驴肉,他一门心思扑在打井上。那一年他跟着井队打了四口井,打井时钻头磨地层,并往下走,泥浆带着砂子往外走。打井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寒风呼号的夜晚,朱伟林身穿大棉袄与井队技术人员一道去捞砂,捞出砂子后还要烤干挑样,然后根据不同层位砂子的变化来判断下面是什么地层,记录井下岩性的变化。童年乡村的生活和下乡劳动锻炼了朱伟林,他不惧怕艰苦的体力活。他是个捞砂能手,活儿干得特别漂亮。干完后就把捞砂的过程认真地记了一笔账。除了捞砂,他对泥浆活儿也心里门儿清,用什么密度能捞出砂样,他了如指掌。他翻遍了岩芯库里的岩芯,看了六七十口井的岩芯资料,记了好几本笔记,详细地描述岩芯和地层情况,解释地震资料,熟悉了这个地区沉积相的变化。钻井、录井、测井……他终于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从华北油田回到评价所后,朱伟林心里有了底。他所在的沉积室是研究沉积物的环境变化,从地震剖面上来作解释。地震船产生地震波,穿透海水到不同岩性地层界面会反射信号,检波器将反射波接收下来,经过计算机处理就是地震剖面图。桌子上十几米长的地震剖面图,他觉得越来越亲切。地震剖面图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激发了他的灵感,每一条剖面,每一组反射层的变化都让他引发出种种地质联想。
朱伟林参加了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项目的研究,这是他毕业以来参与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他看了大量的东海盆地的地震剖面图,对此一一做出科学的解释。地震剖面图是一部地质演化史书,从东海盆地到渤海湾盆地、辽东湾盆地,从珠江口盆地到中国全海域……剖面图给了他很多信息,联想起来很有意思。哪里有异常,哪里有一个什么现象,哪里是砂泥岩,哪里有火山岩,他都统统记录下来,他整整看了几十万公里的地震剖面图,像熟悉自己手心手背那样熟悉了这些地层的特征。接着,他又参加了珠江口盆地地层划分项目的研究,他虚心向前辈和同行请教,熟悉了中国各海域和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基本地质条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勘探和研究经验,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朱伟林在这批大学生中年龄偏大,显得老练懂事。慧眼识珠的龚再升深知海洋石油事业要与国际接轨,英语不行是无法沟通的。大学生们从油田实习归来,他又送朱伟林去学英语。朱伟林没有辜负所长的期望,扎扎实实地打下了英语的基础。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要起步,必须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一九八六年,朱伟林进入挪威工学院石油勘探专业深造。挪威毗邻北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相当先进。朱伟林一方面认真学习挪威石油勘探开发的先进技术,把挪威在北海石油勘探的地震资料在机器上做解释;一方面了解挪威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从世界石油发展史,特别是世界几大石油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经验教训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他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与世界各地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融合、比较,对中国海洋石油勘探有了全新的认识。
后来,海洋油气资源评价所从河北涿县搬迁到河北高碑店。高碑店花园式基地的环境虽然很美,但周围的学校毕竟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较差。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孩子上学要自己带凳子到学校,教室里没有电灯,孩子早晨要拿着蜡烛进教室,在如豆般的烛光下念书。冬天天冷,教室里的炉子没有烟囱,生煤炉子,把孩子们的鼻子下面熏得黑糊糊的。从高碑店到北京办事特别不方便,有一次朱伟林从丰台火车站上了火车,车厢里人满为患,不但没有座位,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他只好一只脚站在地上,另一只脚悬在半空中,整整站了一个多钟头,车上的汗味儿烟味儿熏得他头昏脑涨,他就那样金鸡独立地坚持着。直到到了涿县,才有了双脚站立的机会。高碑店和大都市城乡差距太大了,很多人考虑到孩子的前程,无奈地与高碑店告别了。同期分来的大学生出国的出国。调离的调离,只剩下了朱伟林一个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向往大都市呢?朱伟林来自于上海,同济大学母校要他回去当老师,中海油上海分公司也想调他,他还曾打算考母校的研究生,可当龚再升表示不希望他走时,他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伟林,你要记住:一辈子都不要做对不起人家的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培养个大学生不容易,龚所长对自己够意思了,又是送井队锻炼,又是送出国深造。如今自己翅膀硬了,怎么能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呢?想到这里,他便顾全大局,义无反顾地在高碑店这个偏僻贫穷的县城扎了下来,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六年。
十六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六年?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六年扎根基层,这其中需要怎样的坚守啊!这是意志的较量,这是信念的抗争。朱伟林在基层的十六年,不是默默无闻的十六年,碌碌无为的十六年,而是脚踏实地的十六年,大展宏图的十六年。
在这十六年问,他担任了勘探研究部副经理,先后承担了珠江口盆地中新世碳酸岩盐生物礁相研究、辽东湾地区区域沉积体系研究、东海盆地沉积坳陷比较性评价及勘探方向、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勘探目标选择和评价、中国南海南沙海域油气资源评价等近二十个研究项目。他走遍了中国的近海,从北中国海的渤海、黄海到东海,从东海到南中国海的珠江口盆地、南海西部海域,到处都留下了他艰辛的足迹。他不仅学习了大量国内外勘探开发理论知识和成功的案例,而且在长期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对如何解决中国海域的勘探难题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他带领科研人员潜心开展科技攻关硕果累累,其中“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珠江口盆地地层划分”项目,获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东海盆地沉积坳陷比较性评价及勘探方向”,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优秀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的学术成就在海洋石油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每年都组织各国地质家开会,宣读有水平的论文。朱伟林是美国地质家学会会员,他觉得中国人应该去世界上展示自己。只有看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他经常阅读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的学术刊物,上网浏览国际最新海洋地质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早在一九九。年,朱伟林就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作过关于东海问题的学术报告,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反映说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好的一份报告。
朱伟林应邀到休斯敦参观美国的石油公司,一个朋友劝他:“朱伟林,你这么好的学问在高碑店多埋没人才,你的好多同学都到了美国,你就不想动一动吗?”
他诚恳地说:“美国的条件虽然好,可我不想在国外当二等公民。美国的石油公司里华人上不去,有本事发挥不了,而在中国我是主人。自己可以干事。高碑店所有中国海洋的地质资料全都有,我可以天天看地震剖面图,我们可以把世界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请到高碑店讲学,那里是个做研究的好地方。在祖国我可以在整个中国海巡回讲学。”
朋友不死心,一个劲儿地好心相劝:“朱伟林啊,别死心眼儿,你别走了,你只要在机场的最后一分钟改变主意,给我打个电话我马上去机场接你!”
休斯敦的夜晚喧嚣而热闹,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霓虹灯光五颜六色,爵士乐冲撞着人的耳膜。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现代化的都市风光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里的烤牛排比比皆是,这里喝牛奶像喝水一样便宜,这里的学校比高碑店的农村学校不知要强多少倍,这里湛蓝色的天空比高碑店乌蒙蒙的天空不知要蓝多少倍,这里怡人的气候比高碑店寒冷的卷毛风不知要温暖多少倍。美丽的得克萨斯州伸出双臂热情地挽留这位东方学子,谁不想在富庶的地方生活呢?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为了心爱的女儿的教育,也该挪个窝了。可此时此刻,母亲的话又在他的耳畔回响:“伟林,你要记住一辈子都不能做对不起人家的事!”
对不起人家的事不能做,对不起祖国的事就更不能做了!面对朋友的好意,他微笑着谢绝了。他忘不了自己的祖国,那里是养育他的摇篮,有他的父老乡亲,那里是他生命的根啊!
大头针终于扎着了桌子下面的芝麻粒
如果说石油产业是一条流水线的话,那么流水线上的第一道工序是勘探。朱伟林从事的工作就是流水线上的第一道工序——勘探。一九九三年,他担任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副总地质师兼珠三坳陷项目经理,主管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评价研究。八十年代初期,美国的埃克森、英国的BP、英荷皇家壳牌等老牌的西方石油公司相继与中海油签订了石油合同,花了两三亿美元在中国南海海域的珠三坳陷里打了三十多口探井,做了大量的二维地震和少量的三维地震,结果一无所获。大多数西方石油公司都撤出了,只有美国的埃克森公司在海南岛附近的文昌凹陷发现了两个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小油气田。一九九四年,埃克森公司实在耐不住寂寞,无奈地与文昌凹陷“拜拜”了。世界顶尖级的石油公司都撤退了,中国石油人还要不要继续挖潜?有领导发话了:“外国石油公司像篦头发那样把文昌凹陷篦了一遍都没有找到石油,你们几个人还能找到吗?这不是白花国家的钱吗?”
海上钻井比陆地钻井成本高多了,每钻一口井平均要花四五千万元。钻井的失败率是很高的,打十口井有两三口井有商业价值就算烧了高香了,所以一句上马并不是那么轻巧就能说出口的。中海油的石油勘探是按照海域划分的,按理说文昌凹陷的开发应该由南海西部公司负责,可当时湛江方面从人力上顾不上文昌凹陷,龚再升问研究中心总地质师杨甲明和文昌凹陷项目负责人朱伟林:“老杨、小朱,你们来研究研究,看看文昌凹陷这里到底有没有希望?”
杨甲明和朱伟林斩钉截铁地说:“龚总,有希望。文昌前景相当好,应该坚持勘探,不应该轻易放弃!”龚再升严肃地问道:“朱伟林,你是文昌项目的头儿,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敷衍,你主张上马理由何在?”
朱伟林在桌子上铺开了一卷地震剖面图,用红蓝铅笔指着剖面图说:“龚总,我们研究、解释、评价了多国石油公司做的地质地震资料,这个凹子确实是个富生烃凹陷,绝对值得打井。我觉得应该从文昌8—3构造着手干,它在石油运移的通道上。如果它成功了再接着往上钻,凸起上还有几个构造。”
当时所有的外国石油公司都撤走了,主管南海西部海域的湛江方面又力不从心,真是万马齐喑究可哀。沉默,难耐的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海浪一浪高过一浪,一望无际的南海神秘莫测,谁也不知道文昌海域的海洋之心理的究竟是宝藏还是废品。杨甲明和朱伟林等科研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提出了井位,龚再升和中海油勘探部负责人茹克果断地拍板:别人不感兴趣,你们高碑店来啃这块硬骨头吧!
一艘海上钻探船驶人文昌海域,面对蓝色海洋,当年朱伟林和海上石油人一道同台风搏斗的情景像放电影似的在他的眼前闪回:肆虐的台风打着旋子发出凄厉的狞叫,他们一边抛锚一边全速顶风。浪盖过了船舱,船舱里全是水,仿佛像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那样。人被浪头推到船头,又被巨浪卷到船尾。一个巨浪把人压在水底,刚要抬头,说实迟那时快,又一个浪头硬邦邦地砸了过来,砸得人半天都抬不起头来。人在船上见到什么固定的东西就要抓住什么,否则就会被浪头掀到海底。办公桌上所有的东西必须用绳子绑住,否则全晃悠到地下。甲板上待不住人,办公桌前待不住人,躺在床上也待不住人。船晃荡得厉害,人躺在床上滚来滚去,晕船吐得昏天黑地,有的人难受得都不想活了。
亲临其境的感受使朱伟林对海洋石油人的艰辛有着切身的体验,为祖国找石油的宏伟志向使他一往情深地扑向海洋之心的怀抱。朱伟林穿着浅蓝色的工装站在甲板上,和蔚蓝色的大海交相辉映。这个弄潮儿死也不相信翡翠色的南海会一无所获。他紧紧地握着钻杆,向海洋之心发起了挑战。人生有时候就像赌博,钻探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如果连赌一把的勇气都没有,那就太可悲了。但这种赌不是赌徒盲目的赌,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赌,是对海洋地质心中有数的赌,是在拿青春赌明天,拿生命赌奇迹。随着钻杆的移动,8—3构造出油了。测试竟然获得高产。这说明文昌凹陷的确是个富生油凹陷,它的成功拉开了文昌海域勘探的帷幕。石油风云变幻无常,大伙儿还没来得及欢呼雀跃,朱伟林就发现这口井控制的储量少,独立开发没有商业价值。一网打上来的净是些虾兵蟹将,真是刚出海就遇顶头风,究竟还要不要继续钻探?
南海的太阳热烈而坦率,把海洋石油人烤得汗流浃背。朱伟林的眉头拧成了“川”字形,额头渗出了豆大的汗珠。他抓起一瓶矿泉水,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水珠儿沾在他的下巴上,他用手抹了一把下巴,眼眶里蒙上了一层薄雾。浩瀚的文昌海啊,我对你这么一往情深,难道你对我就这么绝情绝意吗?不,爱是一种直觉,一种感悟,一种心灵的呼唤,一种精神的沟通,一种知己的寻觅,一种情感的撞击。爱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就可以心领神会。“莫名我就喜欢你,我已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爱是没有条件的,朱伟林对南海的爱就是这样一见钟情,这样走火入魔,这样不可救药,这样刻骨铭心。面对着一些人怀疑的目光,朱伟林觉得既然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