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征服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征服者-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猛见自己的建议都被刘邈采纳并迅速做出妥善安排,心中大为满意,高兴地应承下来。

    三人又愉快地交谈良久后,刘基才带着王猛去安排住处,熟悉郡务。

    两人走后,刘邈进入系统之中,查看一个刚才未及时查询的消息。

    这是一个任务提醒。

    任务:解锁自创新武将

    任务描述:宿主自创的所有新武将在一年内都投效宿主,武将数量8人。

    完成度:已完成,完成时间8个月。

    任务奖励:宿主统御10,魅力10,技能“人望”级,银色将军令一枚。

    这个任务奖励竟然这么给力?刘邈感到非常意外,原本他对这个任务根本就没有在意,他最渴望的只是将所有自创武将集齐而已,现在看来似乎新武将的投效也并没有那么简单。

    刘邈又仔细看了一下任务描述和完成度,这才发现里面竟然隐藏有时间条件。他不由惊出一身冷汗,这么说如果他在系统限定时间内没有完成,这些武将极有可能就不属于他了。看来以后对待系统任务得更认真一些才行,谁知道又有什么坑人的隐藏条件呢。

    不过这次总归是圆满的结局,他所设定的八个自创新武将全部到位,这是他最大的资本。

第114章 长安长安() 
汉初平二年191年冬,对峙数月之久的袁绍与公孙瓒终于在界桥展开决战。公孙瓒引其王牌之师,纵横塞外无敌手的精锐骑兵白马义从强行冲阵,却遭遇到命中克星由冀州名将麴义率领的先登营,一战之后,白马义从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战大大超出天下人的意料之外。当初,公孙瓒携剿灭三十万黄巾的余威,兵压冀州,幽、青、冀三州的很多郡县纷纷归附,声势何等浩大,袁绍不敢直撄其锋,只能死守。而此时一旦分出胜负,剧情立刻反转,公孙瓒自此元气大伤不说,昔日倒向他的郡县又纷纷叛向袁绍。

    袁绍声威大振,远胜过去,天下很多豪杰、士人都慕名前往投效,渐渐压过了与之并立的袁氏嫡子袁术。袁术由此嫉恨不已,当着部属的面怒道:“袁绍不是我袁家的子弟,不过是我的家奴而已!”

    话很快传到袁绍那里,袁绍大怒,命令其附庸曹操及盟友刘表整兵,准备攻打袁术。

    袁术没想到一句气话却搅乱了他自己的扩张大计。原本他打算亲自带兵夺取扬州的,现在只能搁浅了。

    这倒便宜了刘邈,虽然刘邈并不知道九江郡免去了一场兵祸。

    近半年来,刘邈一直在稳步地发展着。丹阳郡拿下了,治下的豪强盗贼也肃清了,屯田初见成效,第一季就获得了丰收。

    工坊的科技树也开始发芽长大,不仅造纸术与印刷术成熟,可以批量制作图书,而且还有了不少与民生相关的独特技术,比如陶瓷、织布染布等,这些九江特产渐渐地开始流入大汉各州郡,换回的是大量的财富和刘邈对天下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有赖于图书的出现,刘邈在属地内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除了培养顶级人才的华夏学院之外,每个郡县都有了郡府供养的官学,不论出身、籍贯、家庭贫富,只要是适龄者,均可在官学就读。

    此外,对刘邈来说更加重要的是,系统中再次积攒到了几十万的贡献点。

    可以说,现在刘邈有钱有粮有兵有发展潜力,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缺的大概是一个更高的名位,比如说扬州牧!

    虽然说现在朝廷在地方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各大诸侯如袁绍、袁术、公孙瓒都在私自任命郡守甚至州刺史,但刘邈身为汉室宗亲,又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却是不能这么做的,否则最终损失的是他的大义名分。之前拿下丹阳郡之后,刘邈请回原丹阳太守周尚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当然周尚现在名义上是丹阳太守,但丹阳郡的大权却掌握在刘邈手中。

    目前的扬州还没有州牧,只有州刺史陈温,各个郡的大权都掌握在太守手中。刘邈要想完全掌控扬州,拿到朝廷任命的扬州牧职位是最快捷、最名正言顺的方式。

    刘邈与几大心腹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却没有太好的办法。州牧这样的地方大员任命,不仅需要朝廷重臣的举荐,还需要被举荐者有着相对应的名望资历。目前的刘邈显然达不到其中任何一个条件。

    这天,刘邈又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却突然收到一个来自长安的消息。

    九月,太史令夜观天象,预测到不久将有朝廷重臣被诛杀。董卓担心应在自己身上,于是想找个替死鬼,就指使他人诬陷卫尉张温与袁术勾结造反,将张温逮捕,当众在长安市集中鞭打而死。

    之所以选择张温,是因为张温是荆州南阳人,而袁术正是南阳太守,这个理由倒算牵强,可哪里能糊弄得过那些精明似鬼的朝臣?自从董卓诛杀太傅袁隗全家之后,张温不是第一个冤死惨死的朝廷重臣,但张温之死却成了朝臣反董的导火索,董卓的残暴滥杀彻底引爆了朝臣心底的愤怒。

    当即就有人策划了刺杀董卓的行动,刺杀行动由越骑校尉伍孚亲自执行,可惜的是,伍孚并没有成功,反而枉送了性命。但伍孚的死并没有吓退朝臣反董的热情,反而使朝廷的气氛越发紧张。

    “伍孚刺董案”与刘邈没什么关系,不过刘邈却因此想起了原本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吕布刺董!如果吕布刺董还会发生的话,大概也快了吧?不知道是否真有美人计?

    或许这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在这个事件中捞到一些资本,扬州牧或许很容易得到。刘邈想着,突然觉得似乎应该去长安走一趟。

    刘邈当即找众亲信前来商议,刘邈说出了自己想去长安的想法,当然并没有告诉他们吕布即将刺杀董卓的事,而是说希望去长安碰碰运气,看看是否有得到受封的机会,要众人商讨一个方案出来。

    刘邈刚一说完,钟繇就站起来道:“我反对!九江郡距离长安千里迢迢,往来时间太长,而且现在局势动荡,不说路途中的危险,只是长安城中也可能会有许多意外发生。万一出了什么事,这边实在是鞭长莫及。”

    “我也以为主公不能以身犯险,更何况朝廷有规定,地方郡守不得圣命不能随意进京,更不能带领重兵前往,万一董卓或某些朝臣揪住这一条,欲对主公不利,将会很麻烦。”这是张辽。

    刘邈笑了笑,问其他人:“还有谁认为我不能去长安的?”

    又有两三个开口的,基本都是担心刘邈的安全的。

    刘邈见刘基一直老神在在地坐在那里,似乎在闭目养神,于是问:“伯温什么想法?”

    “我认为主公去长安散散心也无妨!”刘基终于睁开了眼睛。

    “什么啊,还散心?”其余人都对刘基腹诽不已。

    刘邈倒是很高兴,忙问:“以什么名义?”

    “主公自上任以来,还未曾给朝廷上贡过吧?”刘基道。

    “现在朝廷为董卓所掌控,各地诸侯连朝廷的合法性都不想承认,谁还去上贡?”薛礼道。

    “正因为如此,主公才更应该去。诸侯不是不承认朝廷,而是反对董卓,但天子只有一个,只要天子在位,朝廷就是名正言顺的。主公给天子上贡不也是天经地义的么?如今其余诸侯都不上贡,而唯独主公前往,正好显示主公对汉室的忠心。天子和朝廷对主公只会嘉奖,即使是董卓,也一样会对主公另眼相待,因为他也是当今朝廷的一员。”刘基道,“如果再在天子或者一些重臣那里下些功夫,主公就此上位扬州牧也有可能。”

    听到刘基这么一说,先前反对的众人都不说话了,刘邈眼睛也亮了一下,他之前还未想到这个关节。

    “当然,诸位的担忧也有道理,对于主公的安全也不得不做安排。”刘基继续道,“主公虽然不能带重兵,但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让精锐兵士分批前往,哪怕去个三五千都没问题。”

    “长安又不是龙潭虎穴,哪里需要那么多?”刘邈笑道,“我看这样吧,就带一千铁鹰锐士,我身边带一百人即可,其余的都装扮成商旅或流民分批前去。”

    “一千人太少,不如将两千铁鹰锐士全都带去,主公还需带上贡物品,随行人数多些也无妨。另外,我也跟随主公,前去长安涨涨见识。”刘基道,“主公此行,谁做护卫?”

    “末将愿往!”几乎所有的武将都站起身来,争抢着要去。

    刘邈看着他们,深感欣慰,但也不能将所有人都带去,只好点名道:“我看就薛仁贵和张文远吧!仁贵武艺最好,文远对董卓军比较熟悉。”

    “我再推荐一人,合肥长顾雍顾元叹,此人是蔡中郎的弟子,蔡中郎在朝堂饱有名望,可能对主公此行会有帮助。”钟繇补充道。

    “好!就这么定了,今天起,即可开始准备,我十天后出发。”

第115章 字如其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城中到处可以听到大声念诵类似句子的孩童。与此同时,三字经启蒙诗“刘邈”这几个词眼也时常被百姓提起。

    此时,左中郎将蔡邕府中也正在谈论着与此相关的话题。

    “这些小诗还真有意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其中却似乎又有着丰富的内涵。”蔡府小院中的篝火旁,一个年轻女子捧着一本书,喃喃叹道,“我最喜欢这首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寥寥几句就赋予了梅花一种高洁、坚强的品格,就好像是在写一个孤傲却又才华横溢的人一样。”

    这个女子身着一件白色的裘袍,秀美的面庞在火光的映衬之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正是名满京城的才女蔡昭姬。蔡昭姬名叫蔡琰,字昭姬,是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因为博学多才又精通音律,年纪轻轻就被人尊称为“蔡大家”。

    坐在蔡琰旁边不远处的是一个身材不高、其貌不扬的年轻男子,其名叫王粲,是蔡邕新收的弟子。王粲眼中倒映的火花跳动着,他隐晦地瞄了蔡琰一眼,附和道:“师妹所言极是,这些小诗与方今盛行的五言诗大有不同,其中还隐含着一定的格律。”

    “王师兄也发现了?所以我觉得这小诗大不简单呢!只可惜短了些,如果句式再长一些,就能配上音律演唱了。”蔡琰翻到书的封面,看着上面的文字,轻声念道:“启蒙诗,刘邈。”

    “其实我家主公也写有可以配上音律吟唱的诗,恩,主公称之为词。”另一边的一个年长一些的男子说道。

    “是么?顾师兄,快给我看看!”蔡琰兴奋地看向那人。

    这个顾师兄不是别人,正是跟随刘邈到长安来的顾雍顾元叹,他是蔡邕以前流亡扬州时所收的弟子。蔡邕在士林中很有名望,又为董卓所敬重,是刘邈准备拜访的重要人物之一。于是让顾雍先来蔡府打个前站,方便将刘邈引荐给蔡邕。

    顾雍见蔡琰对此很感兴趣,于是笑道:“这个词可没有大量印成书噢,只在九江郡的华夏书院中有。不过我曾经看过,也记得几首词,其中也有一首写梅花的呢,词牌名好像叫卜算子咏梅。”

    “词牌名是什么?”蔡琰好奇地问道。

    “就是词的一种格式,听主公说,词可以有很多格式,每种格式可以配上一种曲调,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卜算子。”

    “那顾师兄赶快将词的内容诵读出来!”

    顾雍想了想,也酝酿了一番情绪,然后念诵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念完后,几人都默默地回味着。

    好半晌之后,蔡琰才道:“写得真好,与那首梅花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阳都侯写的都是这种风格的小文么?”先前一直未曾说话的蔡邕这时问。

    顾雍恭谨地答道:“也不全是,我读过的有一百多首,包含很多种风格,有类似这样写物的,还有写人写情的。而且诗也不全是这样五言的,还有七言,四句八句的都有,不过都很工整。”

    “这种新奇的字体也都是阳都侯捣鼓出来的么?”蔡邕又问。

    顾雍摸不清老师对这种楷体简化字的态度,于是答道:“听说是由我家主公提出改进方向,钟元常整理出来的。”

    蔡邕点了点头,道:“不论是几本用于启蒙的书还是这字都很不错,看来阳都侯有旷世大才,而且也是忠诚正直之人。”

    顾雍一听老师的评语,心中就暗喜不已,看来老师对主公的印象很好。

    一旁的王粲却问道:“阳都侯能写出这样的小诗,的确有才。可是老师从哪里看出他是忠诚正直之人?”

    蔡邕似乎非常喜欢王粲,丝毫没有介意这个弟子语气中的质疑,道:“你们刚才也读了阳都侯写的不少诗了,有没有从中体会到阳都侯要表达的一些看法或情感?就像你们刚刚谈到写梅花的小诗,这不仅是在写梅花的品格,也是在写人格。再看那本三字经,在教人识字启蒙的同时,也在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还有这种楷体字,规整大气,堂堂正正,能写出这种字的人,品性也不会差。结合这所有的种种,我才得出阳都侯忠诚正直的结论。”

    王粲听老师这么一讲,觉得很有道理,他又隐隐看了师妹蔡琰一眼,脸上感觉有些燥热。

    其他人并未关注王粲,所有也没有发现他的异样。

    蔡邕继续说道:“元叹,先前听你说已经为人效力,为师尚有些担心,现在反而为你感到欣慰。阳都侯目前虽然只是一方郡守,但以他的品性才华,将来必然大有前途,甚至有进入朝廷开府建衙的可能。”

    开府建衙?为何不是问鼎天下呢?顾雍知道老师一直在朝中为官,对汉室正统抱有很大期望,也可能不太清楚天下的形势,所以他也不好明说自己的看法,万一坏了主公在老师心中的印象就不好了,于是附和道:“弟子觉得也是,老师是不知道,主公在九江郡深得民心呢!”

    “恩,从他重教化这一点就能看出一二。”蔡邕点头道,沉吟片刻,突然又道,“元叹随我到书房去吧!”

    顾雍心喜,知道老师可能是要问些关于主公的事,于是跟着蔡邕站了起来。

    “父亲,有什么话就在这里说呗,我还等着顾师兄多给我诵读几首诗词呢!”蔡琰正听他们讲得起劲呢,却发现父亲要单独找顾雍谈话,于是不满道。

    “你手上不是有一本启蒙诗么?这里还有好几本书,有你看的!”蔡邕轻声叱道。

    “我都看完了!”蔡琰撅着小嘴道。

    “师妹,等有时间就将我记得的诗词都写出来给你。”顾雍连忙打圆场说道。

    “这可是你说的,可别忘了!”蔡琰瞬间转嗔为喜。

第116章 共同敌人() 
蔡邕的书房。

    两人一就座,蔡邕就严肃地问:“元叹,你来长安应该不只是探望我这么简单吧?”

    顾雍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坦诚地答道:“老师明见。我来长安一是想念老师,听说长安局势很不好,有不少重臣都死于非命,弟子有些担心另外就是我家主公很仰慕老师,想来拜访老师,托我引荐。”

    “你说阳都侯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