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将门- 第4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别看耆英社被干掉了,旧派的臣子数量还非常惊人,尤其是王宁安不在了,就凭你王安石,也想压制我们,做梦去吧!

    宋庠也不是白痴,稍微脑补一下,就能猜到朝廷的局面。

    “王介甫不是个轻言认输的人,他如何应付的?”

    “恩师英明,王相公派遣了提举官,去各路巡查,强推新法,弟子就是秦凤路的提举官。”

    “原来如此!”

    宋庠看了看吕诲,突然轻轻一笑,“提举官,数量不少吧?”

    “嗯,有四十几个。”吕诲老实回答。

    “嗯,这就是了……其中每个人的主张也不同吧?新旧官吏,充斥其中,我说的可对?”

    不得不说,老狐狸就是老狐狸。

    哪怕在诸多老狐狸当中,比较弱的,也能碾压后辈!

    王安石希望用提举官,帮他推行新法。

    想得很好,可是每一个官员,都有不同的心思,就算是王安石精挑细选,这四十个人当中,也未必都是一心一意,服从他的指挥!

    而这个吕诲,就是其中最反对王安石的一个。

    吕诲官职不高,只是侍御史,年纪也不大,资历更是浅薄,他凭什么和王安石叫板呢?如果你去查查吕诲的家室,就不会有这种怀疑了,他的祖父叫做吕端!

    有人不知道吕端吗?

    想必有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叫做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没错,就是能和诸葛孔明比肩的宋初明相吕端!

    吕诲出身名门,不骄不躁,好学不倦,当年拜在宋庠门下,不是宋相公开恩,而是人家资格足够!

    你三元及第又如何?

    比起人家真正的名臣,还差得远呢!

    有显赫家室,吕诲又踏实肯干,低调做人,在士林之中,声望极高,正因为如此,他才有充足的自信,没有人敢轻易把他怎么样。

    “恩师,弟子承认,我反对新法,不过弟子没有私心,完全是为了大宋着想,为了祖宗江山社稷,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胡来!”

    如果放在几个月之前,宋庠或许会相信,可是此刻的宋相公,早就没了义愤填膺的热血,他是真的听进去王宁安的话了,没有利益,鬼才反对呢!

    “献可,为师劝你一句,新法也好,旧法也好,只要对大宋有利,就值得推行……至于其中会有多少弊端,一定要就事论事,没有真凭实据,能说服人的东西,可不要冒然抛出来,全盘否定,你可知道,陛下,还有无数人,是寄望新法的。”

    宋庠这话,和以往的口风大不相同。

    吕诲吃了一惊,他并没有觉得老师变了,而是以为老师是提醒自己,不要搞诬告,不要随意罗织罪名,毕竟对手非常强大,这不,老师都被发配西北了吗!

    “恩师,弟子绝不会随便诬陷构害,这是弟子查到的东西,请老师过目。”

    宋庠将信将疑,把东西拿在手里。

    他一目十行,扫了一下,原来上面写的是青苗钱的借贷清单。

    秦凤路最近一年,尤其是半年之内,借贷数额,暴涨了五倍不止,而且其中九成都借给了横山沿线,包括兰州等地。

    吕诲怒冲冲道:“恩师,这里刚刚经历战乱,人口锐减,百业凋敝,怎么会消耗这么多的青苗钱?而且把这些钱借给了他们,能还得起吗?”

    吕诲杀气腾腾,“根据弟子猜测,应该是贾昌朝他故意放水,贾老儿把他的孙女嫁给了王宁安的弟弟,双方结了亲。老家伙便公然拿着朝廷的钱,去帮着王宁安扩充实力,收买人心,他们这是图谋不轨啊!”

    宋庠听完,忍不住摇头,想象力还真丰富。

    “献可,老夫只能说,你想的未必对。”宋庠语重心长道。

    吕诲也急了,“恩师,昭然若揭了!如果没有问题,弟子情愿意拿人头谢罪!”

    宋庠摇了摇头,“这样吧,老夫陪着你去四处转转,亲眼看看,究竟这些钱流向哪里,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老夫也不拦着。”

    说实话,宋庠是不想管的,当问题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看在死去的吕相公的面子,也不能看着他的孙子一头栽进去啊!

    而且宋庠隐约有了猜测,他似乎知道这些钱去哪了。

    吕诲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

    宋庠心中暗笑,年轻人没吃过苦头,可不就是这副德行!

    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

    从宋庠的家里出来,循着之前的记忆,宋庠找到了马涛的家。

    才几十天的光景,门口就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摆了两个石狮子,十分威武。

    卫慕越能非常得意,谁都知道他的女婿是王爷面前的红人,他也不用担心被宋军抄家,相反,他可以肆意抄别人的家,灭别人的部落……要说起来,各个部落最恨的人不是王宁安,而是卫慕越能!

    大家都说他是狈,比狼还下作的畜生!

    专门害自己人,喝自家人的血。

    甚至有人还刺杀卫慕,只可惜没有成功。

    殊不知越是如此,卫慕就越要抱紧大宋的腿,对他这个女婿,那是近乎巴结,有什么好东西,都往这边送,弄得马涛很不好意思。

    这不,他又被叫去喝酒,还得了40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别误会,不是给他的,而是希望他能帮忙,送给王宁安。

    马涛倒是记得,王宁安邀请他去府上喝酒。

    可问题是带着美女直接上门,万一被王妃发现了,还不把他劈了!

    正在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办!突然发现宋庠带着一个人,站在了门口。

    “宋相公!”

    马涛疾步跑过来,抢步施礼。

    宋庠淡然一笑,把来意说明了。

    马涛连忙点头,他邀请宋庠和吕诲进入家中,一边走,一边迫不及待,说起了好话,“宋相公,这个青苗法,可真是太及时了,我就借了1万贯,才两分利息,太便宜了……”

第732章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文及甫被老爹从京城叫到了西北,天寒地冻,风沙漫天。

    坦白讲,文公子是一肚子埋怨。

    您老一个人受苦也就是了,何必拉着我一起下水啊!

    只是到了兰州才半个月,文及甫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哪里是一片荒蛮,简直是黄金遍地,商机无限!

    除了官方的青苗钱之外,西京银行拿出了300万贯,投资农业和道路,皇家银行,联合平县的钱庄,又拿出500万贯,投资西北的水利。

    几乎整个金融圈,都被西北当成了一块宝地儿,准备分一杯羹!有人要怀疑,莫非是王宁安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能逼着大家都往西北投资?

    显然不行,就算王宁安再强大,也只能因势利导,总不能逼着大家赔钱吧!

    说穿了,还是西北的潜力太大了,值得投入巨资。

    王宁安,文彦博,文及甫,他们正站在一片辽阔的土地前面,一眼望不到尽头,在土地的旁边,还堆着不少砖头石料,这是建引水渠用的。

    “这片土地,应该有几万亩吧?”文及甫好奇道。

    “准确说是四万八千亩!其中适合种田的有一万亩,剩下的是牧场,不过等水渠修好,可耕之田,就能达到三万亩!”

    文彦博准确报出了数目,文及甫张大了嘴巴,露出了吃惊的神色!

    文家也是土豪,文彦博当了这么多年官,光是赐给他的田就有几百公顷之多,几万亩土地,还不至于让文家父子失态。

    但是,别忘了,这几万亩田,一望无际,是完整的一块,可以随心所欲,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而且得到土地的成本几乎是零!

    王宁安当初在平县,把老百姓组织进了农场,也建立起颇具规模的农业,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平县的农场产出的粮食总是要比岭南和交趾的农场贵,这三块农场之中,交趾最便宜,产量最大。

    而平县的农场,甚至不比周边的粮食便宜。

    这一点让王宁安一度很困惑。

    按理说规模经济,大农场,大农庄,怎么会没有价格优势,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初多少讲经济学的老师,提到霉国的大农场,都垂涎三尺,充满了羡慕,还有无数人鼓吹土地集中,效仿霉国,建立起大农场,然后就能和人家搞农业竞争……这一套想法,王宁安最初也是相信的,否则,他就不会在平县尝试了。

    可是当真正做起来之后,王宁安突然意识到,他也被忽悠了。

    就拿平县的农场为例,因为是所有百姓自发加入的,农场要给百姓工钱,要给百姓分红,相比之下,老百姓的收入的确增加了,看起来是有利于百姓,但是别忘了,给老百姓分红,给老百姓工钱,这些最终都要打入粮食价格里面,怎么可能降低粮价?

    另外,因为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就要照顾老百姓的利益,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各家各户,都要预留一些土地,给他们种菜,种植杂粮,满足生活需要……这当然是合理的,哪个农民会去市面上买菜吃啊!

    可这项合理的要求,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些土地,不得不拿出来分掉,因此很难见到一望无际的大片良田,中间必然会有隔断,残缺,因为这些土地老百姓需要,还必须给。问题出来了,土地不完整,修水利就有麻烦,也没法执行统一的标准,甚至以后有了农业机械,也没法实现机械化作业……

    为什么想法很好,老百姓的要求合理,结果弄到最后,居然没有弄出传说中的大农业?

    这一点困惑了王宁安很久很久!

    直到横山之战打赢,开始规划西北的发展,王宁安才骤然想通,终于知道了问题出现在哪里!

    想想吧,后世哪些国家有大农场?

    霉国!加拿大!澳洲!南美!

    这都是什么地方!

    都是特么的殖民地!

    他们的土地是怎么来的?

    一个字:抢!

    把土著都宰了,一个不剩,土地自然而然是他们的,庞大的土地,稀少的人口,想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什么值钱,什么方便,就种什么。

    因此这些大农场普遍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一类能拿到国际市场买卖的大宗农产品!

    反观大宋呢!

    几乎所有人,都是汉家儿郎,都是生活了几千年的原住民,说穿了,也是土著!

    大家彼此都是自己人,能下手杀人,放手抢夺土地,随意划分吗?

    当然不成!

    几千年来,历代之中除了国初唯一一次均分土地的机会,其他的时间,只能眼看着均田制不断被破坏,朝廷根本束手无策。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自己人,面对自己人,需要谈条件,需要妥协,需要给予补偿……这些东西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交易成本!

    当成本增加到一个限度之后,传说中的大农业,变得无利可图,自然就没人做了。

    有人要问,那大宋不也有几十万亩的地主吗?他们巧取豪夺,霸占了那么多的土地,为什么不能形成大农业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要站在土著的角度来看,就拿文家举例子,他们的确弄到了很多土地,但是毕竟有些人是他们动不了的,账面上几十万亩土地,并不能连成一片,中间有很多阻隔,被切成了一块一块的,这样一来,也就没法进行标准化作业了。

    另外呢,文家虽然兼并了土地,但也仅仅是所有权落到了他们手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一部分不得不跑到城里之外,剩下的还都留在了农村。

    杀人不过头点地,文家能如何?

    他们敢把人都逼上绝路,一线生机都不给吗?

    显然不能,失去土地的农民,多数还是变成了佃户,还要继续给文家种庄稼,文家也只能拿走大多数的粮食,还要给人家留点口粮果腹。如果连佃户都不让人家当了,那是会出大篓子的!

    反过来,什么是大农业?

    当然是大规模,机械化,追求效率,排斥劳动!

    在满是佃农的情况下,你怎么建立大农业?

    ……

    王宁安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这个要命的问题想透了,他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后世先进经验,如果不仔细弄清楚来龙去脉,不想清楚实现的条件,就随便照搬,以为只要是进步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能做到,那就太荒唐了!

    另外后世大多数学者的水平,也真是让人不齿!

    规模化,大农业,说得好听,那要牺牲多少人的利益?这些人会答应吗?要去补偿这些人的损失,你补偿之后,还有利益可言吗?

    当然了,这里是大宋,不是后世。

    王宁安脚下的土地原来属于西夏,并不是大宋的疆域,这上面住的人也不是大宋的子民……完全可以不用顾忌错综复杂的关系,放开手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文及甫稍微计算了一下,三万亩水浇地,一亩能产一石半的粮食,三万亩就是四万五千石,放在西北的市场上,能卖到三万贯左右,而实际上,他只付出了种子,农具,牲畜,和人工花费,最重要的土地,他的花费极少。

    因为按照规定,只要每年缴纳500贯,连续缴纳五年,这片土地就属于他了。

    “如果使用奴隶耕田,人工成本还能压下来,只要给他们吃饭就够了。因此一年最多只要8000贯成本,剩下的两万二千贯,全都是赚的!”

    文及甫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最重要的是,这些农场出产多,品质好,完全可以左右粮食价格,不管是哪里的粮商,都没法争!”

    文公子仿佛看到了无数金山银山,正在向他滚滚而来!

    “要更多的土地,要更多的农场!”文及甫放肆大吼,“爹,西京银行还要增加贷款,青苗钱,越多越好啊!”

    王宁安面带笑容,既然大农业在大宋境内,无论如何,也推不动,那不如就在外面搞大农业!

    只要产出足够的粮食,能保证吃饱肚子,大宋就可以释放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相应的,农村的人口压力小了,人地矛盾缓和了,国家的基础也就稳定了,不用担心会出现农民起义,遍地烽火!

    王宁安觉得他找到了跳出治乱循环的路子,整个人都升华了……有人高兴,就有人郁闷,比如吕诲,他兴冲冲找到了宋庠,希望靠着老师的一臂之力,将黑暗掀开,把王宁安的面目显露出来。

    这么多年了,无数名臣都栽在了王宁安的手里,唯有他吕诲,找到了王宁安的命门!

    可是在马涛家里坐了一阵子,把青苗钱的事情,仔仔细细问了一遍,比如借款的数量,是不是真的那么多?比如还款能力,会不会出现坏账?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马涛都听不下去了,“我的田就在城外,大人不妨去看看能不能还得上!再奉劝大人一句,不要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吕诲被怼得无言可对,只能狼狈败退。

    马涛反倒不好意思,他偷看了一眼宋庠,却发现宋相公浑不在意,呵呵一笑,“年轻人嘛,不摔几个跟头,长不大的!”

第733章 圈地热() 
王宁安把庶政大权让给了文彦博,就表示偌大的土地,无数的资源,都要听从文彦博的裁决,虽然王宁安的那一份,王系人马该得的东西少不了。但是文彦博手上,依旧有庞大的资源可以支配,相比而言,所谓首相,除了位置高一些,地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