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安突然心中一暖,看起来自己是教出来一个好徒弟!
“殿下,臣就作死一次,不让殿下回京了。只是西夏人马,须臾杀来。他们能用计对付大宋,臣也不是吃素的,我会回敬他们一计,想占大宋的便宜,没那么容易!”
王宁安可不是不懂用计的人,只是以前大军平推,不犯错误,就能干掉对手,又何必多此一举。
如今情况危急,王宁安肚子里的坏水也不少。
西夏会玩诈降,老子还读过三十六计呢!
就看咱们谁的计策多!
坦白讲,这一次宋军的损失,可谓是伤筋动骨,但是最能打的王家军没有动,折家军也没有动,另外禁军的精锐捧日军,还没有动!
加上从巴蜀调上来的川军,这些都是最精华所在,丝毫未损,当然可以一战!王宁安现在的问题只是兵马不够用,没法守住上千里的战线而已。
既然人马不够用,用特殊的办法,完全可以补足兵马缺口。
而且西夏如果以为他们消灭了高遵裕,歼灭大宋十万人马,就让西北的大局彻底扭转,那是他们异想天开了。
王宁安抖擞精神,拿出了十二分的本事,全力调度,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这一次王宁安可不会犯错误了。
他立刻将整个战局,原原本本,写得清清楚楚,派人送往西京,交给赵祯。
我的赵大叔啊,现在情况很糟糕,你可千万别添乱了,不然就算我有通天的本事,也要完蛋!
王宁安想得有些多余了,当灵州战败的消息传来,赵祯目睹了那一串惊人的损失,顿时眼前一黑,一口血喷了出来!
刹那间,皇帝就晕过去了。
御医赶快给赵祯诊治,开药。
太子不在京城,只能请皇后侍疾,亲自照顾皇帝陛下。
到了傍晚的时分,赵祯才幽幽转醒。
看到了皇后眼圈通红,六神无主,赵祯也是无比哀伤。
“梓童,你,你把王卿的奏表拿来。”
曹皇后惊得连忙摇头,心说那要命的玩意都把圣人气得吐血了,怎么还要看?
“拿来吧,朕挺得住!”
见赵祯无比坚持,曹皇后也无可奈何,只能把奏表拿来,并且扶着赵祯,靠着枕头,坐在了床边。
这一次赵祯看得非常仔细,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当他看到谭宪和高遵裕自以为是,逼迫着种诂出兵,气得拳头攥得紧紧的。
“这两个畜生!朕当初就不该派他们做钦差!”
皇帝陛下沉吟了一下,立刻道:“去把推荐他们的沈端,还有王珪,都给朕叫来!”
……
小太监飞奔离去,皇帝吐了血……这个消息,在短短一个时辰之内,就惊动了整个京城!
损兵十万!
西北危矣,每个人的心头,都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
在洛阳皇宫的西北,有一片建筑,十分低矮逼仄,看起来就跟普通宫人住得没什么差别。可是稍微知道情况的,都没人敢往这边来。
这就是凶名赫赫的密谍司!
只是今天,密谍司仿佛被乌云笼罩,几乎所有的脸上,都能读出四个字:如丧考妣!
大太监沈端坐在红木椅子上,衣服一丝不苟,收拾得格外整齐。
他咬了咬牙,灵州一败,全盘落空!
老祖宗,儿子无能,罪该万死!
不过请老祖宗放心,有多大的罪,儿子会一力承当的,绝不会坏了老祖宗的计划!
沈端猛地站起身,毅然奔皇帝寝宫而去……
第692章 一个跑不了()
王宁安的奏疏,赵祯反反复复,看了足足五遍,每一次看,他都心惊肉跳,不寒而栗。说起来,谭宪不过是个太监,高遵裕也是个过气的武夫。
两个人别说比起狄青和王宁安,就算和三种相比,也是差之天地。
可就是因为他们是钦差,拿着赵祯的旨意,打着皇帝的旗号,便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把西北的大局弄得一团乱。
归根到底,这个错是朕的!
想到这里,赵祯就不停咳嗽,嗓子里发咸,几欲昏厥。
年纪大了,受到刺激,又吐了血,赵祯的情况很糟糕,就连御医都建议立刻休息,什么事情都不要管。
可面对这个局面,赵祯能不管吗?
想要休息,也要把欠的债还了!
他的责任先放在一边,从头到尾,包括密谍司蒙蔽圣听,误导赵祯,政事堂随便下令,两个钦差肆意胡为……这些事情要一样一样查!
有一点马虎,就是对不住死去的将士!
“启奏官家,他们都来了。”苏桂低声劝道:“圣人,要不明天再召见吧?”
赵祯把眼睛一瞪,怒斥道:“怎么,你也想学谭宪吗?”
“奴婢不敢!”
苏桂吓得连滚带爬,出去叫人,不多时,首相文彦博,副相王珪,大太监沈端,三个人先后走了进来。
见礼之后,一起抬头,见赵祯斜靠在床上,屋子里还有淡淡的血腥气和药味,皇帝的脸色白的像是宣纸。
文彦博眼圈发酸,连忙道:“都是臣等不忠,遗君父之忧,臣等死罪!”
“不要说了。”赵祯低沉着声音道:“朕不想听乱七八糟的事情,眼下无非两端,西北战局,还有欺君大案,文相公,你身为首相,拿出个方略吧!”
“遵旨。”
老文定了定神,不愧是浪荡多年的老江湖,到了关键时刻,文彦博很能稳住,他非常清楚,这是一场风波的开始,风究竟会刮多大,文彦博不清楚,不过他没有掺和进去,只要能把大局撑起来,到时候风波听了,他文彦博又是不倒翁,常青树。
“陛下,刚刚王相公已进向政事堂行文,西夏反扑在即,老臣斗胆恳请陛下旨意,横山一线……还要不要?”文彦博偷眼看了看赵祯。
“当然要!”
皇帝几乎没有迟疑,“灭西夏,复河套,是朕拍着胸膛,向列祖列宗保证的,绝对要做成!咳咳……不管付出多大代价!”
文彦博点头,“老臣谨遵圣人旨意。政事堂立刻拨400万贯军费,由枢密院主持,重新补充神卫和龙卫两支禁军,恢复兵力。另外,再从河北调两万人马,从巴蜀调一万五千,还有青唐,集结各路兵马,全力保住横山。老臣会让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征调0万民夫,尽快调拨军饷军粮,鼓舞士气,补充物资……”
老文滔滔不断,把需要做的事情说了一个遍儿。
赵祯颔首,用赞许的目光看了看文彦博。
不愧是老臣,就是有经验。
“人马钱粮,固然要紧。不过最重要的是西北的军令要统一,朕决定加封王宁安为秦国公,中书令,陕西诸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兼掌钱粮户口,位居各转运使之上。”
这道旨意一下,可把大家伙吓坏了,等于一下子把西北都交给了王宁安。不管是军务,还是民政,他能独揽大权,相比之前,和狄青对掌军务,提升了不止几倍!
放在平时,肯定有人反对,不过此时谁也不敢触霉头。
西北的烂摊子,除了王宁安,也没人能处置,但愿他能挡得住西夏的反扑,不然,大宋几年的功夫付诸东流,数千万贯军费打了水漂,到了那时候,就算文彦博的脸皮再厚,也没法留在政事堂了。
想到这里,老文躬身道:“陛下,值此危难之际,正需要力挽狂澜之人,王相公是不二人选,老臣以为非常妥当,可以立刻执行。”
第一件事情谈完了,自然就剩下了第二件,赵祯先是看了看大太监沈端,只见他垂手侍立,腰板笔直,头一直低着,也看不清面部的表情。
赵祯沉吟了一下,把注意力又放在了王珪身上。
作为著名的三旨相公,王珪是个很没有存在感的宰执。
可偏偏就是这么个家伙,竟然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王珪!”
“罪臣在!”
王珪扛不住压力,直接跪在了地上,痛哭流涕,他像是竹筒倒豆子,把什么都说了出来。当初派遣钦差前往西北,为防止意外,是要给钦差一道公文,可以命令诸军。
当时就是王珪写的,正常的指令,应该是节制马步诸军,以备不时之需,结果王珪在上面多加了一句,各军要尊奉钦差指令,服从调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句,神卫和龙卫才被调走了,种诂也不得不跟着北上灵州。
“说,为什么要加这一句,又是谁让你加的?”赵祯虽然身体虚弱,可越是如此,就越是吓人,看皇帝须发皆乍的模样,简直随时能把人吃了!
王珪被冷汗湿透了衣服,拼命磕头。
“启奏陛下,这道政事堂令,不过是仿照之前钦差旨意拟定,老臣以为是寻常旨意,就让下面的中书舍人草拟,老臣有失察之过,老臣愿意领罪!”
他趴在地上,浑身颤抖。
赵祯看了他一眼,冷笑了一声,“失察?军国大事,你也敢失察吗?”
“啊!”
王珪直接瘫了,痛哭流涕道:“老臣的确只是失察,老臣本就不是宰执之才,情愿意致仕回乡,还请陛下恩准。”
说着,他把乌纱摘下来,放在地上,一想到长安宦游,要就此结束,王珪还是很伤感的。可接下来赵祯的话,让他直接掉到了十八层地狱!
“想走?”
赵祯轻笑了一声,“没门!来人!”
皇帝一声断喝,有人冲进来。
“把他带到皇城司看押起来,等候调查!”
王珪一下子都懵了,他知道事情不小,但最多也就是罢官而已,怎么要抓人啊?不对啊,我可没有那么大的罪过啊?
他想争辩,可是宫里的侍卫丝毫不给他机会,直接拖着就走了。
把王珪拿下,赵祯喘了半天,终于恢复了一丝元气。
“文相公,从今往后,你总领政事堂事宜,所有旨意命令,必须由你核准,方可执行,此为永制,不许更改!”
这话说完,文彦博的心差点跳出来!
乖乖,我的官家,你可太够意思了!
众所周知,大宋的官制,就是互相制约,叠床架屋,乱七八糟。
尤其是政事堂,更是一团乱。
最初大宋仿效唐朝,一般安排两到三位宰相,后来又增设了副相,也就是参知政事,最初的参知政事没什么权柄,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说穿了,就是宰相的属吏和幕僚而已。
后来,参政的权柄越来越大,渐渐把所有的“不”字都抹除了,变得和宰相差不多。
一个强势的参知政事,甚至能架空宰相,比如庆历新政当中的范仲淹,有什么政务,他和皇帝商量,然后以政事堂的名义发布,就成为了政令。
在原本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也是以参政开始的,是典型的副手欺压正职。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宋的政事堂,虽然位阶有差别,但是归根到底,还要看皇帝和臣子的亲厚程度。
只要皇帝赏识,副相也可以叫板宰相。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能维护皇权,削弱相权。
但是害处同样明显。
令出多门,没有规矩,随意性太大。
比如这一次给钦差手令,因为不管是文彦博,还是王安石,他们都不愿意得罪王宁安,就把事情分给了王珪。
王珪以副相之尊,就可以在里面增加一些东西,动一点手脚,给谭宪和高遵裕更大的权力,结果到了地方之后,他们就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
赵祯痛定思痛,不能继续模糊混乱下去了。
上面的一点差错,到了地方,就会被无限放大,十万人马,代价太惨重了!
文彦博简直是喜出望外,要不是碍于寝宫,他都能跳起来。
有了赵祯这句话,以后首相就名正言顺,位压群僚,相比汉唐的宰相,都要更加威风。
文彦博人老成精,这是皇帝在放权,不止放权给王宁安,也放权给自己。
既然有放就有收,有些人注定了要倒霉……文彦博把眼神落在了大太监沈端身上,你们这些阉竖,报应来了!
咱文相公从来不是好人,他是真想看热闹了。
“沈端!”
“奴婢在!”
“朕问你,禹藏花麻投降的消息,是谁告诉谭宪和高遵裕的。”
“是奴婢!”
“那你为什么要告诉他们?”
“为了抢功!”沈端回答很干脆,“奴婢见西夏大败,以为胜利就在眼前,奴婢不甘心功劳都被王相公和狄相公抢走,所以奴婢就授意谭宪,抢先出兵,拿下灵州,把生米煮成熟饭。只是奴婢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个陷阱,奴婢有罪,奴婢情愿意把人头奉上,请圣人处罚!”
赵祯迟愣一下,突然冷笑道:“王珪把罪责推给属下,你比他英雄,想自己扛!朕告诉你!休想!朕一定要彻查到底,背后的人,一个跑不了!”
第693章 撒谎的慕容轻尘()
“去,把密谍司封了,从沈端以下,所有人全部交给皇城司和大理寺的人看管……不许他们暗通款曲,也不许销毁罪证,或者是死了。”
赵祯艰难交代完,一翻身,又昏过去。
等到他再醒过来,文彦博等人早就不在了,只剩下曹皇后,还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监,正是陈琳。
曹皇后眼睛哭得和包子似的。
“圣人,大宋江山,还有臣妾母子都指着圣人撑起一片天呢!圣人可要善保龙体啊!”
赵祯面前点头,“梓童别难过了,朕还死不了。”强打着精神,赵祯问道:“事情都落实下去了?”
“嗯,密谍司已经疯了,文相公说光是皇城司和大理寺还不够,他,他让景休也过去了,臣妾原是不想……”
赵祯却道:“文相公的安排是妥当的,让曹佾盯着他们,三方互相挟持,也就不会出错了……”
赵祯念叨着,却又想起了西北的事情,他明明安排了三个钦差,结果高遵裕和谭宪走到了一起,至于那个陈升之,传说是病了,不能理事……这个滑头儿,他这是想脱罪!
内廷阉竖,将门,还有朝臣,到底是谁,居然能协调这三方,一起发难,简直是可恶!
赵祯越想越愤怒,如果说是蓄谋已久的,应该是在王宁安反对继续进军,上书阐明观点的时候,这帮人就行动了。
禹藏花麻投降的消息,在这时候,密谍司已经知道了。
结果他们没有上奏,也没有告诉前方,更没有交给枢密院和兵部进行评估,结果就擅自做主,以为是个天大的便宜,就毫不犹豫跳了进去!
中了西夏人拙劣的诈降计,葬送了十万大军!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和西夏勾结,一起出卖大宋。不过赵祯稍微想了想,就果断摇头了。
如果真是西夏在背后,那就不只是十万人这么简单了!
想到损失十万大军,赵祯的心就跟被摘了一样。
大宋军制改革之后,针对士兵的待遇提高了很多,相应的,抚恤标准也就高了,打下横山的战功,死去将士的抚恤,加起来就有几千万贯也不一定够,朝廷又要债台高筑,怕是几年都还不清了。
朕这是给皇儿留了个烂摊子啊!
赵祯更加伤感,追悔莫及。
坦白讲,历来帝王都是无情的,秦始皇发动百万人修长城,连眼睛都不眨,隋炀帝征调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