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文彦博还是很会演戏的,他可不会轻易吐露心声,反而是不停诉苦,跟王宁安讲有多少人辞官了,有多少政务压着,又有多少御史弹劾他……弄得跟受气包儿,小媳妇似的。
王宁安居然也满脸惶恐,“文相公,这事情真的这么严重吗?三条腿的蛤蟆找不到,两条腿的大活人还能找不到?”
“哎呦……王相公,你当这是益州府啊,说辞了就辞了?宰执重臣,哪个不是历练几十年,出将入相,屡立功勋,要能服众,才能坐稳位置。如今一下子去了六位,天都塌下来大半了,现在的政事堂,就跟阎王殿的那口大油锅似的,老夫就像是油条,在里面滚来滚去,早就炸苏了!”
他说的有趣,王宁安轻笑道:“文相公素来智慧过人,别管多难的事情,你都会有主意的,我说的没错吧?”
文彦博一愣,而后咧嘴笑笑,“二郎,咱们也是好交情,你愿不愿意听老夫的办法?”
王宁安正色,“文相公,我现在也是六神无主,一点办法也没有,自然愿意听你的,不过陛下的脸面,朝廷法度,如何取舍,你可要拿捏好了,只要陛下点头,我无所谓。”
“当真?”
王宁安笑道:“要不要拉钩?”
文彦博被他的举动也给逗笑了,这时候苏桂走出来。
“两位相公,官家都等急了,快进去吧。”
两个人连忙点头,跟随着一前一后,到了宫中,行了君臣之礼,而后垂手侍立。
赵大叔脸色阴沉,略带疲惫,心情显得很不好。
“文相公,如今政事堂如何?你一个人,能撑得住吗?”
文彦博立刻说道:“启奏陛下,老臣披肝沥胆,就算熬干了心血,也断然不敢让政务稍有懈怠,只是老臣一人之力实在有限,难免疏漏,还请陛下宽宥。”
宰相说话就是不一般,先是表了忠心,接着又推卸了责任,就算出了天大的事情,火也烧不到他的头上,绝对是功力深厚,登峰造极。
赵祯果然也被文彦博感动了,竟然主动站起身,走到了他的身边,拍了拍文彦博的肩头。
“宽夫啊,你可真是朕的萧何!”
称呼臣子表字,那可是少有的殊荣,而且那明相萧何相比,可是把文彦博捧上了天,老家伙也不由得嘴角上翘,露出了喜色。
心中暗道官家是个明白人,这种乱局,只有他文彦博能收拾,像王宁安一般的小青年,除了能惹事之外,别的本事,还真是稀松平常!
想到这里,文彦博的信心更加充足了,他的计划也渐渐成型了。
“陛下隆恩,老臣就便是累死了,也难报万一……奈何老臣一人孤掌难鸣,还请陛下即刻填补宰执重臣,方能不误国事。”
赵祯颔首,凄凉一笑,“文相公,朕这里有几百份辞官的表文,哪里有人愿意出任宰执,替朕遮风挡雨啊!”
文彦博喉咙动了一下,发现在这是绝好的良机,立刻说道:“启奏陛下,老臣推举原枢密使梁适回京接掌西府,另外宋庠和富弼久在家中,他们都在政事堂做了许久,熟悉政务,只要调回来,就能立刻替陛下分忧。再有,老臣建议将张方平调回,让他继续执掌御史台。”
这几个人名一出,王宁安嘴角就露出了一丝冷笑,真不愧是文彦博,这么短时间,居然把新的政事堂人选都定好了!
枢密使梁适,当初也是和王宁安不和,被赶出了京城,富弼更是打赌输了,老脸几乎丢光了,宋庠也看王宁安不顺眼。
这三个回来,加起来比韩琦和王拱辰还要可怕三分。
至于张方平,他和王宁安联手办了益州的案子,被视作王宁安的人马,让他接御史台,未尝没有安抚王宁安的意思。
只是三比一的比例,到时候还不如留着贾昌朝呢!
而且这些人都是文彦博举荐的,有了这份香火情,在很多事情上,怎敢违背文彦博的意思?
这个老货分明是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趁机吃干抹净!
王宁安眼珠转了转,他没有说话,这倒不是王宁安怕了文彦博,而是他觉得赵大叔不会点头的,文彦博捞过界了……
等了好一会儿,赵祯不置可否,将话题岔开了。
“文相公,不只是政事堂,百官纷纷求去,你觉得原因何在,又该如何解决呢?”
“这个……”文彦博刚刚抛出来的几个人,是想试探赵祯的底限,如果答应了,就代表赵祯会言听计从,他再继续要东西。
可皇上没有点头,也没有反对,弄得文彦博摸不准赵祯的脉……这就不好玩了……文彦博还是个赌心很强的人,刚刚王宁安说听他的,只要这小子不捣乱,还是有把握摆平皇帝的,一统朝堂的机会就在眼前,断然不能错过!
想到这里,文彦博满脸凝重,躬身道:“启奏陛下,百官求去,原因还在韩琦和王拱辰的案子上。”
赵祯把脸一沉,“文相公,这个案子你也参与过,他们的罪证历历在目,莫非你让朕赦免他们吗?”
“老臣不敢。”文彦博迟疑一下,而后道:“陛下,骤然处置两个相公,的确造成了一些惶恐,百官无所适从,才会纷纷求去。老臣提议,应当转移百官的注意,事缓则圆,争取些时间,就可以从容处置。”
“哦?文相公有何妙计?”赵祯好奇道。
文彦博咬了咬牙,突然撩袍跪倒,“陛下,老臣恳请立刻册封太子!”
“殿下乃是国之储君,根本所在,只要储位一定,人心安稳,天下咸服。百官自然会忽略韩琦的案子,专心处理政务。”文彦博又道:“殿下虽然年幼,但是天资聪颖,英睿过人,又兼王相公悉心教导,非同凡响,此时立储,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赵祯瞳孔紧缩,微微笑道:“朕的确有意立皇子赵宗垕继承大统,本想着过几年,再昭告天下,没想到文相公这时候提出来了,容朕思量一二,文相公,你先下去吧!”
文彦博满腹狐疑,不知道赵祯有什么打算,他的大招都放完了,好歹给个响动啊!
当然了,他也没胆子直接质问皇帝,只能起身离开。王宁安跟在文彦博的身后,也想离开。
“王卿,你等等。”
王宁安咯噔站住了。
留身独对!
王宁安又享受了特殊的待遇,赵祯把左右全都赶走,而后一拍桌子,怒道:“文彦博给了你什么好处?是不是让皇儿当太子,你好成为名正言顺的太子师?你们都觉得朕老了,糊涂了,把宝押在下一代人身上了?”
王宁安一听,敢情是赵大叔误会了。
“陛下,臣和文彦博可没有任何交易,更何况殿下纯孝,今年又7岁而已,何必急着立储!”
赵祯气咻咻道:“谅你也没有这个心思,朕问你,文彦博提议立储,是打得什么算盘?”
“还能有什么算盘。”王宁安刚刚稍微一转念,已经猜透了。
“他无非是想借着立储大典,然后大赦罪犯,韩琦和王拱辰就能活命,这两个人不死,就代表文官们胜过了陛下,自然可以回朝了。”
赵祯点了点头,“没错,你说的极对!那朕再问你,要不要按照文彦博的想法来办?”
“当然不能!”
王宁安断然道:“韩琦和王拱辰,罪行确凿,陛下已经降旨,天下皆知,如果自打嘴巴,出尔反尔,威信何在,又如何刷新吏治,变法强国?”
直到此刻,赵祯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很满意。至少王宁安和他是坦白的,而且站在一起。
说实话,哪怕做了40年的天子,独自面对群臣,赵祯还是无力感十足啊!
“当年朕亲政之初,百官就把什么政务都推到朕的手里,结果朕累得病倒了。那些谏官却大言不惭,说朕沉迷酒色,掏空身体……哼,如今他们又故技重施,而且更加肆无忌惮,欺负到朕的头上了!”
赵祯怒吼道:“朕这一次绝不妥协!绝不!!”良久,赵祯长出口气,“王卿,你有什么破解之法,说出来吧!”
第584章 很惨的文彦博()
“陛下,臣以为韩琦和王拱辰绝对不能赦免,只能按照判决处置……至于朝廷缺官,补充就是。”
赵祯哼了一声,“说得容易,谁能替朕分忧?王卿,你愿意接昭文相吗?”
冷不丁赵大叔冒出这么一句,可把王宁安吓了一跳。
他的官衔是够了,功劳也还马马虎虎,除了年纪太轻之外,其他的都没什么。可问题是王宁安不想跳火坑啊,政事堂是百官之首,他进去了,除了每天鸡飞狗跳,绝没有第二个结果。
只是此时赵大叔脸很黑,王宁安觉得还是顺着他比较好。
“如果陛下不弃,臣愿意接任何官职!”
这回倒是轮到赵祯上火了,刚刚文彦博的一番奏对,充满了自私自利的算计,赵祯十分不满,能真心站在他这边的,只剩下一个王宁安,不能乱用,他没在文官圈里混过,骤然接首相,只怕会出乱子。
“王卿,光是你一个人也不行,还要有人帮衬,你觉得参知政事谁合适?”赵祯沉吟一下,又补充道:“刚刚文彦博提的几个人,朕绝不会答应!他们都回来,岂不是换汤不换药,还有什么差别可言!”
天可怜见,文彦博不但没有成功,还惹恼了赵祯,其实梁适、富弼都德高望重,尤其是富弼,又是庆历老臣,韩琦死后,就剩下他一个能撑门面的,王宁安还有点担心富弼会咸鱼翻身,没想到弄成了见光死,王宁安心情很不错。
歪打正着,文彦博也算干了一件好事。
“陛下若是要整饬吏治,大有作为,自然首选之人是王安石。”
赵祯犹豫一下,道:“此人可用,还有吗?”
“陛下,我那个学生司马光如何?”
赵祯瞪了王宁安一眼,“人家比你爹小不了几岁,真当是你徒弟了?据朕所知,司马光和庞籍走得很近,这次逼宫,庞籍也算一个,朕用他的人,算什么?向他认输吗?”
赵大叔是脾气上来了,恨屋及乌,连有瓜葛的人都不想用了。
王宁安却笑道:“陛下,司马光做事圆融,忠心耿耿,他和庞籍只有私谊,并非朋党,要不然司马光也不会极力推动青苗法了。有他在,或许可以制衡王安石,免得倔驴跑得太快,把车拉翻了。”
赵祯呵呵一笑,想起有人管王安石叫拗相公,想想,这个人还真是头倔驴!
“好吧,让司马光回京,不过他不能直接进政事堂,先去三司历练,正好你不说是你的弟子吗,朕就要看看他会不会理财,学了你的几分本事!”
司马光接任三司使,那原来的三司使包拯呢?
“让包爱卿进西府,接枢密副使,他素来清正廉洁,正好整顿一下乱局,王拱辰在西府多年,留下的烂摊子可不少,必须有铁面无私的干吏才成。”
……
王宁安和赵祯两个,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填充人选,还真别说,商量到最后,竟然把空余的位置全都补齐了。
张方平回京接任御史中丞,司马光接任三司使。
另外苏洵也被调回京城,接了开封府的差事。
张方平和苏洵离开之后,巴蜀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还有直道要修,江卿世家留下的烂摊子要处理。
赵祯任命余靖做了川陕四路都转运使,全权负责巴蜀的事情。
至于西府,赵祯让包拯接枢密副使,同时又下旨,让太尉狄青重新回西府,执掌枢密使大印。
“这个……陛下,狄相公固然功勋卓著,可是他……未必合适吧?”王宁安有些犹豫,上次狄青做枢密使,就闹得纷纷扬扬,对于狄青这种纯军人来说,政坛实在是太复杂了,让他接枢密使,等于把他推到了火坑,王宁安于心不忍。
“你不要管了!”
谁知赵祯铁了心,不愿意听王宁安的。
“狄相公是朕的亲家,朕不信任他,还能信任谁?想当年,狄青进京的时候,赶上东华门唱名,他指着状元,意气风发,对身边人说,贱儿未必不能出头!王卿,你可知道当年的状元是谁?”
“是……是王拱辰!”
“没错!”
赵祯显得非常震怒,声色俱厉!
“朕真是瞎了眼睛,点了一个白眼狼当状元。而真正忠心耿耿,替朕南征北战,浑身是伤的好汉子,却要屈居小人之下,险些遭到小人暗算,试问,天下有识之士,能不心寒吗?”赵祯大声道:“朕这一次用狄爱卿,就是要昭示天下人,绝不以科举论英雄。而且朕要大有作为,扫平青唐、西夏,狄爱卿专心负责作战,其余的杂事,都不用烦他。”
赵祯的话语里带着强烈的懊恼悔恨,显然,王拱辰和韩琦给他很大的伤害和启发……貌似狄青再次出山,也不用担心文官暗算,皇帝一定会庇护。
狄大将军,驰骋沙场的时候到了,等着你替大宋开疆拓土啊!
王宁安满心激动,终于不反对了。
西府摆平了,现在就剩下一个东府,除了王安石之外,赵祯决定再补充两个人,一个是王珪,一个是刘沆。
王珪在庆历二年中榜样,之后扶摇直上,做到了翰林学士……但是这个人没什么出彩的,只是文采极好,是朝廷有名的一支笔,想来他在政事堂,也就是个跟屁虫而已。
至于刘沆,此人倒是值得说道说道。
他是天圣年间进士,也是榜眼,资历胜过王珪,而且为官相对清廉,他的族人曾经大肆兼并土地,并且打着刘沆的旗号,拒绝纳税,逃了上千贯田赋。
刘沆知道后,曾给地方官吏手书,要求他们依照规矩办事,不许看他的面子,乱了朝廷法度。
这次韩琦和王拱辰倒台,很大程度上是家人约束不严所至,提拔刘沆,正好作为榜样,昭示天下,要严格约束家人,不可乱法。
“王卿,朕给你配得这三个助手如何?”
“我啊……”
说了半天,又回到了王宁安身上。
“陛下……真,真让臣接昭文相啊?”
赵祯哼了一声,“你当朕是开玩笑嘛?”
“这个……陛下,臣觉得一口气罢黜所有宰执,是不是太过了?而且文彦博也没有什么大错,他只是建议而已,采不采用,还要看陛下的意思,就不要诛心了……”
赵祯可不这么看,“文彦博居心不良,分明是想庇护罪臣,朕要是不严惩,朝廷威仪何在?再说了,朕要推行变法,也离不开王卿,你就不要推辞了。”
“陛下!”王宁安咽了口吐沫,“臣的确不擅长庶政,此时入政事堂,只会添乱……再有,臣不入政事堂,一样能推动变法……臣准备全面推开交子,推动青苗法,只要纸钞通行天下,陛下要南征北战,多少钱都拿得出来!”
赵祯见王宁安不断拒绝,有些不高兴,可转念一想,他这么说也没错……让王宁安在外面盯着文官,好过亲自跳进烂泥塘。
“嗯,这次你就不用进政事堂了,但是,你一定要做好准备,下一次不许推辞!”
王宁安只能诺诺答应。
从宫里出来,就已经黄昏了,等他回到家里,一家人正准备吃晚饭。
杨曦就忍不住抱怨,“苏妹妹马上就要生了,这俩孩子出生的时候,你都不在家,现在到了老三,你还是一天天不回来……也不知道有多少事情要忙,你再这么下去,我干脆带着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