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魔- 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后就变了脸色——他从没吃过这么难吃的玩意,不晓得是哪个小贩粗制滥造的。

    但白云心竟然吃得下。不但吃得下,还不停地吃了两块。然后停下来用一方白色的帕子擦了擦手,对丫鬟说:“这个,是你在哪儿买来的?”

    丫鬟想了想:“该是在平城吧?小姐你还记得么?那天是上祀节,咱们去晚市里逛,见一个小姑娘卖这个,你说没尝过,就买了许多的。”

    白云心想了想:“哦。这个难吃。下回去,将那小姑娘给我找出来。”

    然后才看李云心:“你这是做什么。你也要龙魂么?”

    李云心笑了笑:“我不要龙魂,但有些事需要你配合一下子。另外……还有些一直在心里的疑问想要问你——已经藏了很久了。”

    白云心皱眉想了想:“你要问什么?”

    “鬼帝的事。”李云心说,“那位邺朝的昭武皇帝。他生前一个凡人……你如何欠了他的人情?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窝在心里,很不痛快。”

    小丫鬟忽然掩住嘴,轻轻地笑起来。原本看李云心是略显焦躁的眼神,到此刻却成了幸灾乐祸。

    白云心倒是神色坦然:“你想要知道这件事?”

    李云心看了看天色:“反正现在暂时没事做,不如聊聊天,算深化一下子友情。我这个心结解开了,也好告诉你另一些事。总不好我对你一无所知,到头来发现你又和道统牵连在一起。”

    白云心便坐直了身子,看了看李云心:“这件事呀。说来也有趣呢。”

    说到这里笑了笑,笑一下子之后,脸色又平静下来。

    李云心觉得她是在试着回想些什么。

    于是他等了一会儿。然后听到白云心平静地开口说道:“应该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

    邺朝末帝吕正阳,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美貌的男子。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做帝王实在是一等一的优差。因为有道统与剑宗存在——道统希望天下和平稳定,人口增长。因而很不乐意看到朝代更替。

    因着这个缘由,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几乎没有过成功的“农民起义”——初成规模的叛乱会被官兵剿灭,一旦势力稍大一国之力难以弹压了,要么有道统与剑宗的人出手,要么会有邻国相助。

    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的和平——未经许可大肆攻伐,便是与天下玄门为敌了。

    因而皇帝们知道自己皇位永固,知道邻国不会轻易开启兵戈,也知道自己搞得国内民不聊生、饿殍千里会被替换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皇帝还是百姓都算是比较安稳的。

    因而这位邺朝末帝吕正阳在年轻时并不晓得自己会迎来怎样的命运。而觉得会与自己的那些先祖们一样,安安稳稳地享受极度荣华过完一生。

    但事情在一个夏天开始变得不同。

    那年夏天出奇地热,天下大旱。皇帝因此决定出巡体察民间疾苦——实际是游玩居多。

    吕正阳巡游至青州神女山的时候,发现山上有一间不知名的庙宇。这庙宇已隐藏在森林中很久很久,庙名也剥蚀不见,连皇帝身边最渊博的学士都无法从他们脑海当中的古籍里推断出这庙中供奉的究竟是谁、又有怎样的出处。

    这一个小插曲令年轻的皇帝感到快活,于是不顾侍从的阻拦,走进庙中。

    却发现庙中有一副画像,画像上有一个女子。纵使皇帝后宫佳丽无数,但在见到这画像上的女子时候仍然看得呆住了。年轻的皇帝的心神为之所夺,在怔怔地看了她一刻钟之后感叹着说,“如果能与这样的美人同床共枕哪怕一宵,便是用朕的江山来换也是值得的”。

    侍从与古板的学士认为皇帝这样说不妥,可并没有人敢坏了皇帝的兴致。

    吕正阳说了这话,便使人将庙中供奉的画像取下、要带在身边。

    一个侍从去取画像。但他的手刚刚碰到画像,便看到画上的女子容颜迅速衰败、腐烂,很快这幅画也变成了灰烬。

    皇帝登山的时候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但就在画像毁掉的一瞬间,天空风云突变、雷雨大作。

    倾盆大雨倒下来,便没法子下山了。

    学士和侍从都认为是皇帝对庙中的不知名的神女不敬,因此神女发怒降下雨水来,可仍旧是不敢说出口的。但皇帝本人并不很放在心上——他是皇帝。自我反省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一种很稀有的品质。

    可谁都没想到大雨竟然下了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之后皇帝一行人才能够下山。

    之前邺国大旱,如今则闹了洪灾。国境内许多江湖决堤,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算——那竟然是一场几乎覆盖了半个邺国的超级大风雨。

    吕正阳这时才觉得事情有些不妙,因而急急地回了渭都——便是如今的渭城。

    回京之后召唤渭都的道士,问天上降下如此的灾祸,是不是因为皇帝德行有失。道士听皇帝说了当日的情形,只笑道那并不是什么正神,只是山野中的精怪占据了神位、得些供奉罢了。七天七夜的豪雨不是那种精怪能够降得下来的,叫皇帝不要担忧。

    道统的道士虽然这样说,可皇帝也还不放心。

    于是又祭祀黑白阎君。

    皇家祭祀,祭礼自然丰厚。又兼吕正阳心中不安,则更是丰厚中的丰厚——于是就连阎君都被打动了。

    那白阎君便在夜晚给皇帝托梦,说保他皇位无虞、国运长久,大可放心安心不必担心。

    吕正阳得了阎君的保证才真的放下心,又奉献了许多许多的祭礼。

    对于寻常人而言,黑白阎君可是比道统、剑宗的仙人们更加神秘高贵的真神……又怎能不放心呢?

    随后……流民起事了。

第二百四十四章 兴云弄雨() 
流民起事这种事,几乎每隔几十年都会有一次。邺国总是容易干旱的。遇到了年景不好,饿死的人多了些,便会有些不晓得世间真相的人想要将“皇帝拉下马”。但吕正阳知道道统与剑宗不会允许邺国之内发生大规模的民变,也知道有那白阎君的许诺,就意味着大邺必然国运长久。

    因而先派兵去剿。边剿边抚,杀掉一部分,救济一部分,最终民变总会消弭无形。

    然而六个月之后吕正阳得到消息——那些起事的流民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越发地成了气候!

    彼时邺国的上下官员也晓得那些流民动摇不了国本,因此层层瞒报,并不担忧。历史上数千年都没有先例,怎么可能到如今降临在邺国呢?

    由此,起事的人马已有四万之众,占据了六个州的地盘。

    那逆贼的头领姓宋,名叫宋登科。他的老家乃是一个叫做庆阳的县城,因而在占据六州的地盘之后,公然称帝——国号,庆。

    皇帝终于焦急起来,向道统与剑宗求助。但渭都中的道士只说会回禀师门,后又说这种事皇帝自己便可以解决——区区四万而已,竟是怕什么呢?

    如此又过三个月。

    事情愈发地闹大了——那叛军竟又连下六州十八府,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的邺国。前线将士来报说,叛军当中甚至有妖魔、通晓道法的人助阵,邺朝官兵全然不是对手。

    皇帝便又求助道统与剑宗。

    可这一来才真真知道坏了事——不知什么时候,邺国境内道统剑宗驻所里的修行者们……

    已经全不见了。

    吕正阳这时候才意识到恐惧……因为这意味着,道统与剑宗已经默许了这件事。

    道统与剑宗想要改朝换代了。

    此后便是庆与邺长达数年的战争。

    在这数年之间,又发生了另一件事。

    皇帝坐在深宫里,看到前线传来并不乐观的战报,心情自然不会好。于是时常去散心。

    他伪装成普通人在渭都的街巷中走,见识了很多很多的人和事。亡国的压力以及对未来担忧令他终于能够认认真真地体察民间的疾苦,知道那些市井间的百姓到底是如何谨小慎微的过完一天、一年、一生。

    这令他的身上多了些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有帝王的华贵轩昂之气,也有了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坦荡之气。

    然后他遇到了一个妖魔。

    那妖魔名为白云心。

    吕正阳是一个美貌的男子,又有天下间少有人拥有的特殊气质。

    而白云心与她的丫鬟本就在人世间游走,喜欢一切好玩有趣新奇的东西。她很快喜欢上这位邺朝末帝。

    虽说妖魔的喜欢不同于人的喜欢、白云心究竟是不是拿他当一个特殊的玩物亦不得而知。但妖女终究知道了他的身份以及烦恼,意识到自己撞见了一件千年难得一遇的趣事了。

    而吕正阳也知道这女子并非人类,而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妖魔。

    便问白云心,能否助他保下自己的江山基业——一旦天下再定,将以整个邺国的香火来供奉她。

    朝代更替这种事,千年难得一遇,自然好玩极了。白云心欣然答应。

    随后……

    这白云心也不见了。

    之后的事情史书中记载得很详细。

    邺国覆灭、渭都被攻破、屠城、邺帝死于紫金宫殿中。

    而之前的事情,李云心也知道大概并不是胡乱编造的——在干掉月昀子之后,白阎君曾对他说自己为何要帮助那鬼帝。依着白阎君所言,他欠鬼帝吕正阳一诺。而今白云心的这些话与白阎君的话相互印证了。

    白云心说这些话说了很久。其间语气平和,略有些跳脱——看得出回想起当年与邺帝相处的事时还觉得是一段颇为开心的记忆。

    等她不说了,已经是正午。

    但三妖身处湖中,不但不热反而颇为清凉。李云心眯起眼睛想了想,忍不住问:“那么究竟和青州神女山上那破庙里的画像有没有关系?”

    白云心想了想:“不知道。”

    李云心点点头。也想了想,再问:“这么说此前你帮鬼帝和我拦住剑宗来的人,就是因为你也欠那吕正阳一诺。那么问题来了——那时候你答应帮助吕正阳,为什么后来又玩消失?”

    “我义父不许的。”李云心本以为白云心需要些时间来纠结、犹豫,好确定要不要同自己说。可没有料到她没有半点儿犹豫便说出口,“我那时候不晓得其中缘由,只听吕正阳一面之词,以为是流民作乱。可后来答应了他才知道……竟是天下的大势。那些人想要改朝换代,但因为什么,义父也没有说的。”

    李云心明白白云心口中的“那些人”是指道统与剑宗。

    这件事,以及数百年前邺朝覆灭的往事令他皱起眉。

    他觉得事情不对劲儿。

    倒不是他多心,而是——

    邺朝旧都在渭城。龙魂在渭城边的洞庭。洞庭君也在洞庭。白云心也跑来洞庭。最近的一切事都在渭城附近。

    这样多的人和事都发生在这样一片小小的区域……

    李云心觉得可能他眼下所知的这些看似毫不相关、发生在各个时期、各个势力当中的事,实则都是围绕着一件事或者一个缘由展开的。

    眼下他了解得越来越多,可也越来越迷茫了。每一次他觉得自己或许快要触摸到谜底,可转眼之前又会发现那所谓的“谜底”竟还是“那件事”的一个因素而已。

    邺朝末帝吕正阳在神女山上对画像不敬,转眼之间就降下大雨流民起义、被道统剑宗抛弃……这其中必有牵连和蹊跷。

    如今李云心是龙王。他清楚降雨这玩意是怎么回事。

    龙族都可以降雨,但能力有强弱。譬如他这样的真境龙子,又修了道法。在渭城中集合那样多的怨气搞出一场狂风暴雨——虽说并不吃力,但也不轻松。

    依着他的道行,他可以搞出一场笼罩整个渭城、洞庭的小雨来。也可以搞出一场覆盖面小些的中雨来。如果要狂风暴雨,大致只能覆盖渭城。

    想要那种下上个七天七夜的超级暴风雨……他自觉没可能做得到。

    他不知道还有谁做得到。

    他从前不属于这个世界,他从前看过气象云图的——一个大大的地球,上面覆盖着白色的云团。面积大的足有一个大陆那样大,面积小的,动辄也横跨数省。

    因而他很难想象一个妖魔的法力再高强……能不能高强到搞出一片几乎覆盖半个国家、持续数日的超级豪雨来。

    这个世界上各处都有妖魔装扮的龙王。但那些“龙王”大多是水族,天生会一点兴云弄雨的本领。然而那也是有限的。

    一条小河里的“龙王”可能卯足了力气,一个月能弄出一场淅淅沥沥的“大面积”小雨。但好在妖魔多,数量可以抵一抵质量。

    道士们也会“求雨”。但他们求雨,就纯属耍流氓了。

    道士们本身是没法子兴云弄雨的。

    在李云心来看这件事很好理解——寻常压得很低的雨云,你抬眼看去觉得就在自家的房顶上,似乎抬手就摸得到。

    实际上有一两千米高。

    那些行走江湖的意境、虚境道士,连飞行都不可能,哪有本领影响那样高的天空之上的水汽凝聚——还是超大规模水汽凝聚。

    但他们不会,当地的水族妖魔却是会的。

    妖魔行雨很好分辨——云层薄而低,大多一两百米高,持续的时间不会久,降雨量不会很大。

    于是道士们烧符箓,叫那些天生有本领的水族妖魔来行雨。

    这类妖魔既然可以做一地的“龙王”,本身便是安分的。想要香火修行,想要人间供奉。道士们又代表道统,且修天心正法。争斗起来具有优势,背后还有庞大的势力撑腰。到此处要“呼风唤雨”,那妖魔当真不配合,祭起符箓飞剑斩杀了,便说从前是这妖魔在此作祟,因而干旱——又到哪里说理去。

    因而李云心将妖魔行雨看做“做苦工”,倒将道士求雨看做“耍流氓”。

    所以他在想那吕正阳触动了神女山庙中的画像,随后就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这事儿到底是人为还是赶了巧。

    如果是赶了巧,又是因为什么……道统忽然要搞掉邺朝,新建一个庆朝。

    这样一想,他很快抓住重点。

    倘若是不喜欢吕家人做皇帝,直接换掉吕家人就好了。这事儿在他那个世界听起来可笑,但在这里却没人敢说不成。

    这个世界的帝王们,更像是道统与剑宗手底下的“职业经理人”吧。

    拥有无上权威的仙人们不喜欢这个经理人,那么就叫他滚蛋,换上新人即可——何必要弄出民怨暴动烽烟四起呢?

    要知道道统剑宗希望人间歌舞升平,百姓繁衍后代。

    可数百年前的那一场战争……如今的庆国人人都晓得有多么惨烈。州府之内十室九空,从流民起事到渭都覆灭,人口几乎减少了一半——这可是一国的“一半人口”。(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五章 助人为乐() 
那么李云心觉得重点就在于这“一半人口”。

    现在他知道人是个好东西,人命也是个好东西。

    道统与剑宗可以从人当中获得新鲜血液。还可以……杀了。死掉那么多人,那么多的怨气,总不会叫它们白白消散的。

    倘若道统剑宗为了那些怨气而杀人,那便是邪教、邪道。如今他们在渭城杀人,大概之后会叫别人背锅,又或者找其他的借口。可在整个邺国杀人,锅也难甩,借口也难寻。

    那么改朝换代当真是极好极好的手段了。

    人又不是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