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唐朝当皇帝- 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丝毫隐瞒,他将事情的始末如实的告诉了李恪,李恪听后对当前突厥的战局又有了新的看法。

    只是阿姆在太原拜见完李恪,休息了两个时辰便率领团队继续向长安进发。毕竟,军情紧急,阿姆一行人的目的是觐见李世民,像大唐求援,因此,李恪跟阿史那云会面只能用匆匆形容,两人之间没有说一句话。

    阿姆走后,李恪开始和苏定方、许敬宗都督府人开始商量如何出兵的问题。

    而阿姆一行人继承了突厥人强悍的马背上的生活习惯,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赶到了长安。李世民早已收到了云州的奏报,知道事情的紧急,因此在第一时间便接见了阿史那云和阿姆一行人。

    在两仪殿,阿史那云和阿姆两人将突利的降表递给李世民时,李世民就已经肯定了大唐跟突厥的战争早已有了定局,那就是大唐赢而突厥必输。李世民看完突利的降表,又从阿姆口中了解了一些突利的情况,对突厥两汗之间的战争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让王德将阿史那云和阿姆送出两仪殿,李世民开始召集重臣商议是否对突厥出兵的问题。

    太极殿,群臣分列两班,李世民高坐在龙床上面对群臣高声说道,“昨日,突利使者进宫见过朕,突厥递上降表愿意归顺大唐,希望大唐能够出兵帮他击败颉利!”李世民话说道这里,王德便吩咐内侍捧上了突利的降表,将降表递给了站在前面的司空长孙无忌。

    “你们大家说说,大唐是出兵呢?还是隔岸观火呢?”李世民询问道。

    长孙无忌看完降表,将它递给一旁的左相房玄龄,出列道,“启禀皇上,微臣认为突利二汗既然心向大唐,我们不能坐视不理,理该出兵帮衬于他。”

    “启禀皇上,微臣的建议也是出兵突厥,给突利二汗解围!”房玄龄看完降表,出列说道,“如今大唐国库充裕,新军训练已成,是该大唐出兵突厥的时候了!”

    确实,现在的大唐国库很充裕,李恪通过想高丽和扶桑索要的赎罪银解决了大唐财政的危机,再加上两年的修生养息,大唐在钱粮方面根本不用发愁。而新军已经训练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以侯君集的才能虽然没有经历战场的洗礼,离铁军还有一段距离,但要说已经精锐之师的话并不为过。

    “皇上,臣也赞同司空和左仆射的建议,大唐确实不能错过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杜如晦此时也出列说道。

    “恩!”李世民心里欣喜不已但脸上古井不波,他想兵部尚书李靖看了一眼,开口说道,“李靖,你的意见呢?”

    李靖作为大唐的军神,大唐要是支援突利就等于向突厥颉利宣战,这样重大的战争即便是李世民的心腹爱臣已经表示同意,但李世民还是不能不询问李靖的意见。

    “启禀皇上,微臣认为支援突利可汗势在必行,但要大唐跟突厥开战需要等些时日。”李靖出列说道,“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大唐大军调动最为关键的粮草辎重运输问题,现在已到了十月季节,在漠北到了十一月份就该下雪了,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要是大规模出兵,如果军需不准备充分,遇到寒冬风雪之日,肯定会影响军心,影响战局。”

    李靖的话寥寥几句,内容也不是很完整,但确实说道了行军大忌上,那就是粮草的运输和大唐士兵对漠北天气的适应情况。李世民同样的马上皇帝,听完李靖的话,刚才被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还有杜如晦的话刺激的豪情万丈的雄心冷静了下来。随即,他又询问道,“那以李爱卿的意见,该如何行事呢?”

    “北伐!”李靖铿锵有力的吐出了两个字。

    “北伐?”李世民奇道,而太极殿内群臣也疑惑道,“什么样的北伐?”而房玄龄还有杜如晦听到李靖的这句话,微一沉思便想通了问题的关键,脸上露出了一副不解之色,而魏征却是含笑不语,似乎听懂了李靖话中的深意,只有长孙无忌脸色不悦,显然李靖的“北伐”让他想到了其中的含义。

第二百八十章 北伐之争(上)

    “启禀皇上,因为粮草和辎重问题还没有准备妥当,我们还不能调动大军对突厥颉利开战,但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可以的施行的,这样不但能够解突厥颉利围困突利之围,还能为大军的调动争取时间,是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李靖坚定的说道。

    “回皇上,微臣也赞同李尚书的建议,现在我们只能先派一支人数不超过五万的军队北伐,以解困突利之危,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调集粮草和辎重,等待时机一到就可以跟突厥开战。”魏征也出列说道。

    “恩!”李世民想了片刻,觉得李靖和魏征的话很对,又问房玄龄和杜如晦道,“两位爱卿认为呢?”

    “启禀皇上,微臣支持李尚书的建议!”房玄龄道。

    “臣也赞同李尚书的意见!”杜如晦道。

    长孙无忌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魏征都支持李靖的建议,再看大唐诸官包括王珪、孙伏伽和戴胄等人都没有反对,他知道事情已经成了定局,便开口支持道,“回皇上,微臣也没有异议!”

    李世民见长孙无忌不反对,心里安慰了不少,他及怕长孙无忌反对,随即又向众臣问道,“那诸位爱卿的意见呢?”

    “臣等支持李尚书的意见!”太极殿中的众臣不是白痴,自然清楚李世民已经同意了,自己何苦在持反对意见呢?再说李靖的建议很正确,现在的大唐要想跟突厥开战就必须要提前准备粮草和辎重,因此没有一个站出来反对。

    “既然大家都赞同,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李世民将突厥的降表放到玉案上,开口说道,“但北伐之战是大唐对突厥开战前最为重要的一战,它的胜负关系到大唐对突厥战争中军队的士气问题。因此,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马虎大意,而主将的人员也尤为重要,不能太过草率。”话说道这里,李世民停顿了一下,但大殿上的众人心里开始不由的紧张,因为议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北伐主帅的问题关系到他们的贴身利益。只听李世民继续说道,“众位爱卿,我们既然已经确定要北伐,那么大家也说说这北伐的主帅由谁担当合适呢?”

    李世民的话音一落,大殿上的沉静被打破,朝堂上发出了议论的声音,慢慢的议论成了争吵,一时之间太极殿成了菜市场。作为皇帝的李世民虽然对早朝吵成这样颇为不悦,但见众臣为了主帅的问题争吵激烈,心里多少有了些安慰,毕竟这样争吵的结果可以避免一家之言的出现,根本上来说还是有利于朝政的清明。

    突然,听见有人大声说道,“禀报皇上,微臣推荐朔方行军总管李绩担任此次北伐的主帅。”

    这句就像一声惊雷,让吵闹的太极殿安静了下来,而开口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刑部尚书刘政会。刘政会的话一出口,大殿上的群臣终于明白了太子党党魁长孙无忌的意图,他的目的就是将功劳给李绩,同时也给了大家一个情报,那就是李绩已经成了太子党的人。

    “皇上,微臣也推荐李绩为北伐的主帅!”说话的人是侍中高士廉,对于高士廉开口支持李绩众人一点都不惊讶,毕竟高士廉身为长孙无忌的舅舅,可是太子党绝对的核心人物。

    刘政会,高士廉开口说话,支持太子李承乾的朝臣和一些中立派也随声附和,大殿中开始了太子党一家独大的局面。

    “皇上,微臣反对刘尚书和高侍中两人的举荐!”然而,就在太子党行事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展开群臣末位的一人开口喊道,“皇上,刘尚书和高侍中这两人的举荐是是误国之言啊!”

    大殿一片沉静,谁都没有想到这个说话的人胆子这么大,敢说堂堂的门下省侍中和刑部尚书的话的误国之言。众人随着声音望向说话的人,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说话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御史台御史马周。

    高士廉和刘政会低头看了一眼马周,脸上露出了怒色,只是在大殿上不能出口怒斥,只能怒目不语。而李世民有点欣赏的看了马周一眼,问道,“爱卿,大殿之上可以畅所欲言,但不能随便诬陷他人,你给朕说说为什么刘尚书和高侍中的话是误国之言?你要是不说出个道理,朕绝对不会轻饶于你。”

    “皇上,突利可汗的牙帐在幽州的北边,统治突厥草原东部地区,距离朔方数千里之远。而朔方行军道总管李绩在朔方已经待了两年多的时间,对于幽北之地的地形和环境不是很熟悉,试想要让他从朔方之地到幽州统军北伐,让他率领原本就不熟悉的并州军攻打对他而言不熟悉地形的幽北草原的颉利,即便他有过硬的军事能力也不见得能够取胜。”马周说道这里,继续说道,“而皇上说北伐之战对大唐和突厥今后的战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臣认为李绩将军既然没有绝对的取胜的机会,刘尚书和高始终举荐他担任此处的北伐主帅,难道不是在误国吗?”

    “皇上,臣赞同马御史的刚才说的话!”戴胄出列说道,“两军交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显得很重要,而李将军不熟悉幽州的地形,又率领不熟悉的并州军,在地利和人和方面就落了下乘,让他担任北伐的主帅似乎不妥。”

    “回皇上的话!微臣同意戴少卿的观点!”大理寺卿孙伏伽出列说道。

    马周的分析,戴胄的诛心之眼,孙伏伽的力挺,让朝堂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而就是傻子到现在也清楚了他们三人为什么会反对李绩当北伐的主将,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汉王李恪的人,他们肯定是支持李恪担任北伐的主帅。

    通过到突厥和谈,成功逃脱,幽北草原歼灭颉利血狼卫,成功破获皇宫下毒案,李恪在大唐朝堂上的声望很高,马周、戴胄和孙伏伽三人开始反对李绩,朝堂上不少看好李恪的官员也喊出了反对李绩的话。

    顿时,太极殿两极分化严重,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支持李绩的,但也有反对李绩的人。

第二百八十一章 北伐之争(下)

    朝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李世民的心里自然高兴,作为帝王的他更喜欢看到这样争论不休的局面,而不是一边倒的情景。只是相对于李世民的欣喜,长孙无忌为首的太子党和太子李承乾心里则很愤怒,特别是高士廉和刘政会两人,作为老臣的他们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了大半生,现在被一个后生晚辈在朝堂上当着众臣的面说自己的话是误国之言,他们两个岂能不愤怒。

    但是,现在朝堂上的争吵已经两个人颜面的问题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权利的争夺上,涉及到太子党和汉王党双方利益冲突。因此,两方势力开始将太极殿当成了战场,上演了一场舌战群儒的好戏,两方都是吵的不可开交。其中,汉王党中的马周和戴胄两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仗着自己的一身热血和才学,驳的太子党的一帮老臣哑口无言,脸色极为难看。

    李世民的心情似乎很好,尽然没有干涉这样的争吵,而是端坐在龙床上欣赏着马周和戴胄两人的表演,而长孙无忌则的一脸的沉静,城府深不可测的他这是表现的却很淡定,其他的如房玄龄和杜如晦、李靖、魏征、王珪和越王李泰等人一副事不关我态度,越发的放纵了太极殿上的争吵。

    “好啦!”李世民见跟随自己的老臣被戴胄和马周驳斥的脸色发红,开口制止道,“马周、戴胄,你们既然发对李绩出任北伐主帅,而且为了这个问题不惜于几位老臣吵的面红耳赤,那你们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李世民这是明知故问,而马周和戴胄却在李世民的话中听到了弦外之音,两人同时给李世民施礼,马周说道,“微臣认为并州大都督汉王李恪可以担当此任!”另一边戴胄也说道,“微臣也举荐并州大都督汉王李恪。”

    “噢?”李世民好奇的问道,“说说你们的理由,朕想知道你们举荐李恪的目的是什么?”

    李世民这么问是有道理的,通过李恪的一系列表现,李世民对李恪的期望很高。现在见有部分朝臣支持李恪出任北伐主帅,他的心里也为自己的儿子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而高兴。虽然,他可以任命李恪为北伐主帅,但他更希望两人能说理由,让朝堂上的其他人信服,这样他的任命才能让李恪名正言顺,而不至于被人说成是自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刻意任命他的。

    “皇上,汉王李恪就任并州大都督已经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里他不但将并州兵马训练成了一支精锐之师,而且还是训练出了一支匹敌于突厥骑兵的鬼面骑。并且,他作为并州大都督很清楚并州各州府将领的统领能力,更熟悉并州各州府的兵马部署和粮草辎重,对兵马的调动和情报的了解也比远在朔方的李将军更熟悉。因此,臣才会举荐他作为北伐的主帅。”戴胄开口说道。

    戴胄的话说完,看了马周一眼,示意马周继续,可见两人之间很默契,戴胄没有独占这份要表现的机会。马周对戴胄报以微笑,上前说道,“皇上,汉王曾经出使突厥跟颉利有过和谈,对颉利本人的脾性方面的了解胜过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既然汉王了解颉利优于他人,他就更胜于别人能够击败颉利对突利围困。而且,当年和谈结束后他只用八百人就从阴山杀出了重围回到了长安,可见对突厥骑兵的战术相当的了解,再加上两年前在幽北草原一战歼灭血狼卫一役可以看出他骑兵战上的才能。因此,微臣才会举荐他做北伐的主帅。”

    “是啊!汉王确实天纵之才啊!”马周的说一说完,朝堂上不少人开始回忆到李恪的这仅有的两战,不由的感慨道。

    “确实,汉王殿下每次对上突厥骑兵还真是以少胜多!”有人开始附和道。

    大殿上出现了称赞李恪的声音,除了极少数朝臣,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李绩当年辉煌的战绩。

    李世民看到朝堂上众臣的声音,不动神色的说道,“你们两个说的也有道理,诸位爱卿还有什么更好的人选吗?”

    局面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再傻的人已经看到了结果,太子党和汉王党之争基本都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而看李世民的态度,他更倾向于自己儿子李恪。因此,李世民询问大家还有没有别的人选时,众臣开始沉默不语。

    “房爱卿和杜爱卿,你们两个的意见呢?”李世民见众臣不再说话,便询问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意见。

    “皇上,微臣举荐兵书尚书李靖担当北伐的主帅!”房玄龄的话平地起惊雷,让大殿里的群臣惊讶不已,同时暗骂自己真笨,怎么就没有想到举荐大唐军神李靖呢。

    “微臣也举荐兵部尚书李靖!”杜如晦开口说道。

    “臣等举荐兵部尚书李靖!”长孙无忌开口说道。

    长孙无忌的话音一落,众臣开始醒悟过来,都说自己支持李靖担当北伐的主帅,只有马周和戴胄还有孙伏伽坚持自己的意见,依旧出列支持汉王李恪。

    李靖作为大唐的军神,在大唐未尝一败,在军中的威望也很高。现在,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长孙无忌、魏征等中枢宰相们都支持他率军北伐,自然就没有敢再反对,即便是想反对,他们也找不出什么反对李靖出任北伐主帅的理由。

    只有愣头青戴胄和马周两人依旧极力反对,他俩认为李靖现在任职兵部尚书,该坐镇中枢掌控全局,而不是作为先锋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