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我们只是为了减少威胁,而不是吞并。”小婉笑了笑:“我们租他们的牛耕地,不一定要将他们的牛买下来。”
“是,夫人。”
张忠点点头,又介绍了长安其它产业和山阳、岭南那边产业的情交,总的来说,各大产业都开始良性发展,而且能够互相扶持,尤其是咖啡树已经在岭南种植成功,就看今年能不能结实了。
听着这一切,小婉非常满意,这些产业全部和她安排的那样发展,只要规矩不变,既便她不在,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失控现象。
在张忠的报告当中,有一部分是利润的使用情况,这是出自张杨氏的计划,但被小婉稍作了一下改动。在最初的计划中,张杨氏原本打算每年拿出一部分钱做些善事,后来裴夫人等几个闺友知道之后也跟前凑趣出了份子钱,连长孙皇后也拿出一份钱。
但小婉听了之后,便出主意让她们将这些钱集中管理,成立了一个类似于现代基金会的组织,这会长当然是皇后,下面几个个体执行人员就好办了,关键在于——这个组织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张府。每年张府都会拿出一部分不菲的数额放在基金中,专门用于赈灾、修桥补路等善事上,像这次沧州修路,也使用了这个基金的一笔款子,将一些原本不在规划之内的线路也做了修建。
这个想法也是为了免祸,随着张家的产业越做越大,利润像滚雪球一样的膨胀,偏偏人丁又不是很旺,极易引人觊觎,如果直接行善,少一点倒无所谓,多了未免有邀名之嫌,倒是用这个方法最易消除帝王的疑心,而且也能够受到有力的庇护,至于捐资的多少,张家自有一定的章程,这一点却不足为外人道了。
按照预计,十一月初就要出发,因此准备工作也在进行,除了船只的改造和水手训练外,还要准备各种货物,这做生意就要像个做生意的样子,虽然具体工作有人在做,可小婉也要检查、听报告,忙得不可开交。
就在小婉在沧州忙于准备的时候,位于长安的皇宫御书房里,在李世民的桌前,正放着一份奏折,这是太子李承乾和工部尚书高士廉的联名奏折。
久不行武事,这位大唐至尊如今却有些发福了,在旁边还坐着长孙无忌和李靖。这一文一武显然也看过那份奏折,眼中露出沉思的神色。
“船厂的事情建得比较顺利,但太子担心新式轮船会引起高句丽人的关注,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李世民问道。
“太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长孙无忌微微点头:“粟末靺鞨人本来就不擅长海事,所以不必担心,高句丽人确实有这个可能,但臣以为,夏大家必然会有所对策,如果高句丽人想在海上拦截,肯定是徒劳无功,倒是船厂方面要杜绝高句丽人的奸细渗入,毕竟那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一定要加强戒备,不能将轮船的秘密泄露出去。”
“李爱卿有何意见?”李世民又看向李靖。
李靖拱手答道:“长孙大人所言甚是只要先解决了突厥大患,高句丽指日可平,不在话下。这次太子所奏的火枪训练之法,当真是精妙绝伦”
“哦?有何精妙之处?”李世民颇感兴趣地问道。
李靖拱手答道:“这火枪最大的弊端就是准备时间较长,准备射击一枪的时间,足以射出数箭,所以微臣准备了可防止箭矢的特制铠甲。但是,由于装填火药的时间过长,在与突厥骑兵交战的时候,很容易被其突进身边,届时火枪兵必乱。但这种三段击、五段击的办法就非常不错。”
“说下去。”李世民微微点头,李靖一直在训练火枪兵,所以对此最为熟悉。
“将火枪兵分为三排或五排,第一排射击完后,立即蹲下去开始装填弹药,第二排开始射击……依次而行,当最后一排射击完毕后,前一、二排已经装填完弹药可以射击了,周而复始,自无间断之虞。尤其是在后面辅以长枪手护持,待敌兵冲近之后,火枪兵可退到长枪手后面休整。”李靖赞叹不已。
“太子找了个好老师啊”李世民摇头笑道。
“此乃大唐之福、太子之福”长孙无忌不失时机的戴上一顶高帽。
“太子和越王在那边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了,皇上,何不委任太子来督帅火枪兵呢?如果能够尽早回来,也好熟悉火枪兵的指挥。”李靖拱手说道。
火枪兵虽然有诸多缺点,但威力也是显而易见的,让他们掌握在其他人手里,哪有掌握在皇室手里来得强?李世民当然不可能亲自掌兵,而太子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李国公所言极是,皇上,太子殿下处理政务,颇多建树,但在武功方面还稍有欠缺,如果能够利用这次机会,也是一次磨练。”长孙无忌也在一旁进言道。
“朕知道了。”
李世民想了一下,点点头表示认可,火枪手这种强大的武力,当然还是掌握在亲近之人的手上好,而且他已经考虑过了,等解决完突厥人的麻烦之后,这支重要力量一定要打散,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分而治之。
“两位爱卿,突厥人为了缓解内部压力,频频放纵手下寇边,二位可有什么对策?”李世民问道。现在不是对突厥作战的最好时机,可如果放任他们掳掠,损失也是不少,所以他也有些矛盾。
“皇上,突厥人不谙农事,所谋不过是财帛、人口。”
长孙无忌拱手道:“只要让他们抢无可抢,掠无可掠即可。”
李世民站起身,踱了几步道:“如果对方攻打城池呢?”
“如果他们肯这么干,那就更好”长孙无忌说道。
“朕知道了,长孙爱卿,就按这个意见办理,将边塞的百姓都迁回内地,让草原狼在那一带无所得。”李世民下令道。
上京城。
两艘怪模怪样的船驶进了小龙泉的码头,码头上刹那间便汇聚了无数人,都来看这两艘怪船。
“你们看到了吗?这两艘船用的不是帆,刚才进港的时候都着火了,浓烟滚滚的。”
“你们看那两个大轮子,有没有两程房子高?”
“带着这两个大轮子怎么走?”
“你这就不知道了,那两个大轮子是划水的,就跟划船似的,可快啦”
……
码头上人头攒动,议论纷纷。同泊一个码头的其它船只上,也有不少人纷纷涌上甲板,打量这两两艘奇特的船只。
小龙泉码头,是在龙泉以东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粟末靺鞨人的造船厂,也有渤海湾唯一的一个码头,沿海设有七、八座望楼,因为有高句丽人称霸海上,所以海贸不是十分繁茂,包括刚刚进港的张家两艘轮船,还不到三十艘大船,倒是有不少渔船往来穿梭——这个码头,连大唐内地的一些水边城市的小码头都不如,更别提类似于扬州、泉州这类的大码头了。
不过,这里的防守倒是不弱,在离岸不到半里的地方,分左右建有两座石堡,每座石堡约可容兵数百,堡墙上有数张巨弩,主要是对付海盗或者马贼,不过要是遇到真正的攻城大战,这两座石堡跟平地也没多少区别。在码头的西北方还有一片兵营,里面大约驻着一千余名骑兵,也是护卫码头之意。
小婉站在甲板上,她换了一身胡人的装束,脚上踏着鹿皮马靴,腰间配着大马士革弯刀,身长玉立,也颇显刚健婀娜。
在她的身后是同样装束的紫鹃,还有几名护卫警惕地站在甲板的不同方位,而站在小婉身旁的正是客素,他指点着岸上风物,向小婉一一道来。
“客素,你其实不必冒险过来的。”小婉说道。
“夫人请放心,我的那个仇人已经死了。”客素说道。
“哦?”
“时间是最强大的复仇者,那个仇人两年前病死,随后他的家族也被人瓜分,下场与我家相似。”客素的脸上有几分怅然。
“过去的就过去了,客素,相信令尊泉下有知,也会为你骄傲的,我们上岸吧。”
小婉安慰道。
她转身对张有吩咐道:“告诉船上的水手,看好了船,任何人不得随意登船,必要的时候可以武力震慑”
“是,夫人。”张有答应一声,立即将小婉的命令传达给两艘船的船长。
第一卷 乱世 第三百七十七节 龙泉上京
第三百七十七节 龙泉上京
龙泉上京城是大草原东北最具规模的城市,南傍镜泊湖,城环长白山余脉,三面临水,建于一块开阔的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以农业为主,畜牧为副,所产响水稻,名闻大草原,被视为米中极品。
上京城只有长安四分之一大小,亦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四面开十门,南北各三、东西各二,中央大街把城市分作左右两半,当然亦唤作朱雀大街,直通内外城的正南门。另外尚有四条主街,纵横交错,配上其它次要道路,像长安般把城内民房划分作大小坊里。内城位于北部正中处,周围九里,宫城处内重。城东是禁苑所在,内设池塘、小桥、假山、亭榭,景致极美。
上京城的城墙虽然远远不及长安城那样宏伟壮观,但在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上,也算得上是巍峨了——城墙高达五丈,同样是以玄武岩筑成,非常坚固,配合城头上高耸的箭楼,在草原上已经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了。
“客素,粟末靺鞨人的建国企图不是被突厥人阻止了吗?怎么还让他们保留如此坚固的城防?”小婉问道。
“这里靠海,又比较富裕,正是海盗和马贼垂涎的肥羊,如果再没了城墙,那就只能是任人宰割了。后来大王贡献了国库大半的积蓄,又将箭楼拆了大部分,这才被允许保留城墙,上面还留有拆除的痕迹呢。”
“这里的建筑似乎仿的都是长安城的模样?”紫鹃问道。
“是的。早在隋文帝的时候,大王就派人学习中原文化,还特地派人绘制了长安城的图样,命人缩小比例建造,连街道的名字都取的一样,只可惜,在大草原上,突厥人强横霸道,而且高句丽人也心怀不轨,大王的这番心意却是迟迟难以达成。”
粟末靺鞨人在学习方面可谓再彻底不过了,从服装、习俗、文字、文化甚至各种制度,与长安如出一辙,置身于上京城的街头,让人觉得几乎是回到了长安城,而且因为规模较小的原因,朱雀大街仿佛比长安的朱雀大街更为热闹,街上除了那些粟末靺鞨人之外,还有形形色色、服装各异的其他草原各族人,而且街上不时有盔甲鲜明的战士走过,看其军姿仪容,与想象中的草原蛮子大不相同。
在她们到来之前,客素已经命人在城东的包下了一座四合院,据说这原本是某个粟末靺鞨贵人仿照长安一位公侯府邸建造的,哪里知道等建造完成后,这位贵人却犯了事,后人便将这座宅子卖了出去,接手的人将里面一些违制的建筑拆去,扩大了花园凉亭,倒是更像一座园林建筑。
在院子里,还有一个温泉池子,众人进去之后,自有下人们收拾行李,张有将所有人等都驱走了,小婉和紫鹃就穿着小衣泡进池子里,全身立即被一片温热包裹,二人竟沉沉的睡去,直到有人呼唤方才醒过来。
小婉看看天色,不知不觉中已经是晚间了,天空中繁星闪烁,似乎是因为洗去了凡间的铅华而显得格外的亮丽。二人重新换上一套崭新的胡服,一名服侍的小婢进来禀报客素求见。
“客素,好歹你也算是半个地主,晚饭怎么准备的?”小婉出来便笑着问道。
“张夫人,在下已经在稻香居为您订下了饭菜,马上就会送过来。”客素拱手答道。
“唔,我们直接去稻香居就好,何必那么麻烦。”小婉说道。
“这个时候去稻香居很难订到好的位置,而且那些人品流复杂,恐夫人嫌他们聒噪,我已经预订了明天中午的位子。”客素答道。
小婉笑道:“那里就那么金贵了?来了这里,自然要观摩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哪里会怕这怕那的。”
“张夫人有所不知,这要看大草原的风土人情,却是不能在这上京城里看,这里几乎已经成了长安的翻版,看不出来的,还是要到草原上才能领略大草原的风情。”客素说道。
说话间,外面已经有人送饭,张有进来请示,小婉吩咐将饭菜摆到回廊上的一座亭子里,她喜爱这里的星空,虽然季节有些不对,但受了温泉的影响,空气中暖意融融,并不觉得如何寒冷。
这稻香居送的菜式也自普通,但那一桶香气四溢的米饭却着实刺激人的食欲,小婉平时的饭量不大,可也吃了两大碗……当然,菜就少吃了一点儿,总得保持一下淑女形象,维持菜饭平衡嘛。
“小姐,这米饭是好吃,可为什么要被叫做响水稻呢?难道是扔到水里会响?”紫鹃问道。
小婉失笑道:“哪里有这个道理?我们人跳进水里的动静比这个大多了,可没听着叫‘响水人’的。客素,你说说这是个什么道理?”
客素闻言也不禁莞尔:“所谓响水,是因为稻田下为玄武岩凝成的石板,板上是腐植质的肥沃泥土,石板间隙间泉水作响,水温较高,自然灌溉,得尽地利,故米质特别,并以响水为名。”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这里的建筑用的也都是玄武岩。”
小婉点点头:“客素,这里的响水稻可否移植?”
客素摇头道:“不可能,除非有同样的生长条件。曾经有人将响水稻移植到别的地方,第一代还凑合,等第二代就完全不行了。口感和外貌都相差太远。”
小婉若有所思地道:“响水稻的产量怎么样?”
“产量很大,不过大多数响水稻都是由王宫里统一收购,然后用来交易。”客素道。
“如果是平民百姓要吃响水稻怎么办?”紫鹃好奇地问道。
“族中的贵人们都有一些不用户缴的稻田,足够他们自己吃的。普通平民百姓也会为自己留下一些,他们也基本上是用来换钱,很少有自己吃的,所有我们粟末靺鞨人大多从事农业和贸易,很少有从事牧业的。”客素答道为。
吃过晚饭,小婉等人就早早的歇息了。这个时代的船,远没有现代船只那么享受,既便是没有风浪,乘坐的时候也谈不上舒适,直到上了岸很久,才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这一觉,没有日上三竿也差不多了。
洗漱之后,小婉遣人去看客素来没来,回报人已经等在厅里了。
“不好意思。”
出得厅来,小婉先表示歉意。
“我也刚过来,这两年若不是跑惯了,也肯定不会习惯。”客素笑道。
“现在吃早饭有些晚,吃午饭却有些早,干脆等到中午去稻香居一并解决吧。”小婉看看天色道。
“悉遵夫人的吩咐。”客素答道。
“好啊,”
朱雀大街的格局虽然是仿的长安,但建筑却不如长安那般堂皇,街道两边的店铺五花八门,各具特色,这些店铺有的五花八门什么东西都卖,有的只卖同样种类的商品。还有些虽然什么都卖,但是,他们卖的东西显然不是普通人能够购买得起的。
俗话说,爱不爱逛街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购买力,今天的女主角(小婉)、女配角(紫鹃),显然都不是那种购买力低下的人物——两个人兴致勃勃的逛过一个又一个的店家,随着时间的流逝跟在后面的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