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炸药、手榴弹、定时炸弹和一大堆敌特作案工具。缴获的爆炸品摆在一张长条桌
上,满满一桌子,令人触目惊心。敌特使用的手榴弹像圆饼,又称“牛屎”炸弹,
投过去就会粘在汽车上,杀伤力极强。
朗诺态度十分诚恳地问:“鉴于这种情况,中方是否考虑推迟访问?”这时,
离刘少奇的专机起飞时间,只有10 来个小时5 月1 日凌晨1 时,刘少奇指示王幼
平和陈叔亮大使,通知柬方,仍按原定日期访问,不再改变。这时,距离刘少奇的
专机起飞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了。西哈努克听后,眼圈都湿润了,他激动地说:“中
国主席是用生命把友谊送过来的。”5 月1 日,金边波成东机场挤满了欢迎的人群。
西哈努克亲王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王后带病赶到。
金边时间上午11 点,刘少奇的专机平稳地降落。
至于保安措施,柬埔寨作了最大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防止敌特机关再把爆炸、破坏物品运进柬埔寨,柬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
施。
4 月29 日,坑道爆炸案破获后,国防大臣朗诺将军立即下令封锁全国陆海空
各个口岸,严格检查入境人员和交通工具。
从4 月30 日夜到5 月1 日上午,柬军队和警察对机场路进行分段检查,出动
6000 名士兵对机场路分段保卫,这个数字占柬军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重要段派轻型坦克警戒,沿途高楼派警察控制制高点,直升飞机在空中巡逻,
侦察地面动态。
刘少奇下榻的王宫卧室,西哈努克亲自监督,仔细检查。代表团用餐,有安全
人员检查、尝膳。
刘少奇和王后,西哈努克和王光美乘坐的两辆主车,前后左右由35 辆摩托、
14 辆警车护卫。大、中、小学校推迟放假,青年团组织成员和华侨全部出动,分
别编队,警察和保安人员站在最前面……
街上人山人海,井然有序,铜墙铁壁,法网恢恢,敌人再狡诈,也休想前进一
步。
11 点55 分,刘少奇的车队在万人空巷、欢声雷动的热烈气氛中,开进了王
宫。
5 月6 日上午8 点,刘少奇乘坐的专机飞离波成东机场,刘少奇对柬埔寨的访
问圆满结束了。西哈努克望着北去的飞机,如释重负。
首次夜间击落B—17型飞机
为了配合“反攻”,蒋介石不但反复向沿海地区派遣武装特务,还不断派遣美
制蒋机飞赴大陆进行高空侦察。
从北京传出的讯息是:蒋机不断被人民空军部队、地面部队击落。美国对于蒋
介石的空中侦察予以配合,不断派机飞到大陆进行侦察与破坏活动。
人民空军予以有力回击,先后击落侵入中国领空的美机20 余架。与此同时,
人民空军还多次击落台湾从美国购进的U —2 型高空侦察机。
关于台湾如何配置美制U —2 型飞机,要从50 年代我军首次夜间击落敌机说
起。
1954 年以前,国民党军飞机夜间审入大陆每年达100 架次左右。主要使用B
—24、B —25、B —26、C —46 等几种飞机,从事空投特务、散发传单、接济潜
伏在大陆的残余势力等破坏活动。
由于受到沉重的打击, 1955 年以后,台更换以B —17 型飞机为主,夜间深
入大陆进行电子侦察。这种飞机是美国提供的,其使用权由美国情报机构——“海
军辅助联络中心”控制。实质上是美国出飞机、出钱,国民党空军出人,为美国获
取中国大陆战略情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间谍活动。
人民空军由于当时用于夜间拦截的作战飞机是米格—15、米格—17 型歼击机,
机上没有机载截击雷达,全靠飞行员目光搜索发现目标。有时飞行员看到了飞机火
光,但未等开火,目标便消失了。所以1955 年空军夜间拦截国民党入窜飞机达246
架次,均未获战果。
1956 年开始,空军调整了雷达部署,主要作战基地初步形成了引导网,引导
成功率有所提高。
6 月22 日午夜,当人们还在沉沉熟睡的时候,一架国民党“空军总司令部情
报署”的美制B —17 型飞机,从浙江路桥以南窜入大陆,高度约2000米。机上人
员带有电台,还有大量的造谣诬蔑传单,满以为乘这无光的深夜,可以神不知鬼不
觉地进行各种罪恶的破坏勾当。可是,这架蒋机刚开始进入祖国大陆上空,就在我
防空部队的严密监视之中。
深夜11 点许,我驻衢州机场的空军航空兵部队接到了来自防空部队观察哨的
情报,说有蒋机在附近活动。在辽阔的天空张开罗网的雷达,迅速准确地侦察到1
架蒋机正在飞行。指挥员下达了歼击蒋机的命令。机场和指挥所的战勤人员忙碌起
来。
很快地,歼击机满载了炮弹待命起飞。正在雷达站值班的军官包钰桥,全神贯
注地操纵着机器,牢牢地监视着蒋机,保持信号的清晰。
在各个高射炮兵阵地上,官兵们也时刻准备着开火。
空军一级战斗英雄航空兵第12 师第34 团少校团长鲁珉,一接到命令后,立
即驾驶高速度的喷气式米格—17 歼击机,腾空而起。
年轻的领航员汤志耀,注视着荧光板上蒋机的航迹,精确地计算着高度、速度、
方位,把敌情迅速报告指挥员、飞行员,引导着张开巨翼的雄鹰扑向蒋机。
已是深夜12 点多钟了,群峰和原野的暗影一直延伸到远方,我机雄壮的吼声
冲破了大地的寂静,无线电中回响着我空军指挥所引导飞行员前进的声音。
蒋机为了避免被发觉,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南不停地调换着方向。可是不管
蒋机怎样狡猾,在我地面指挥所的正确指挥和引导下,我歼敌机距敌机越来越近了。
在离敌机只有5 公里远的时候,狡猾的蒋机又改向南飞了,我歼敌机很快地跟
着改变了方向,并且根据夜间作战的经验,绕到比较容易观察敌机的有利位置。
“蒋机离你2 公里”,“你和蒋机在一起了”,无线电里不断传来师副参谋长
吴云山的声音。
鲁珉少校驾驶的歼击机迅速地追近敌机。他紧紧盯住那蠕动着的黑影。
到了射程之内。瞄准。放。
随着电钮的按动,一连串的炮弹飞向目标。
敌机中弹了,机翼顿时冒起一道火光。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机上人员发了慌。 敌机降低高度企图挣扎着逃跑。
鲁珉沉着地紧跟在敌机的正后方,对好了瞄准器,在距离270 公尺的时候,又
开始第二次猛烈地射击。炮弹的火龙呼啸着在夜空飞过,敌机的左机翼又闪出更大
的两团火光,很快又吐出了一道道火舌,像一团火球,划过夜空,坠毁在江西省广
丰县岭底乡境内的山沟里。此时是23 日1 时零6 分。被山坡撞碎而分成无数片的
蒋机残骸,燃烧着两堆熊熊大火,把山坡和小河照射得如同白昼。机上国民党空军
少校飞行员叶拯民以下8 人全部丧命。
这是我军第一次在夜间击落敌机。6 月29 日,国防部通令嘉奖参战空军和防
空军有功人员。嘉奖令说:6 月23 日凌晨1 时零6 分,我空军某部鲁珉少校在有
力情报保障和上级正确指挥下,在江西省上饶附近上空击落蒋军轰炸机1 架,特予
通令嘉奖。并责成空军、防空军首长查明有功人员,晋升一级军衔。希有关单位认
真总结此次在夜间无光空域条件下击落蒋机的作战经验,加以推扩,提高各级部队
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此后,夜间空战捷报频传。8 月23 日夜,航空兵第2 师第6 团领航主任张文
逸,在浙江舟山击落美军P4M —IQ 电子侦察机1 架。11 月10 日夜,航空兵第
3 师领航主任张滋,在浙江省萧山地区击落国民党美军C —46 飞机1 架。
击落敌改进后B—17型飞机
不到半年时间,国民党空军遭此连续打击,不得不改变方式。1957 年后,国
民党空军将过去月夜、简单气象的中空活动,改为暗夜、复杂气象低空活动,并使
用经过改装的B —17 型飞机进行电子侦察。
据此,人民空军亦将月夜、中空条件下的战斗,改变为暗夜、低空条件下的战
斗。
B —17 型飞机原是美国的活塞式轰炸机,经过改装后作为侦察机使用,低空
性能好,续航时间长达17 小时,机载电子侦察设备可侦察到地面雷达的部署和性
能,可窃听到对方的指挥活动。
1957 年B —17 型飞机夜间低空窜入大陆侦察达53 架次,人民空军出动69
架次截击,无一成功。尤其是11 月20 日夜,1 架B —17 型飞机飞越大陆9 个
省,接近到北京地区,在大陆上空活动长达9 个小时,未遭打击。这引起了党和国
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注。周恩来总理当晚即指出:“蒋机未能入侵北京上空,是不幸
的幸事,我们应用一切方法将蒋机击落。”为加强北京地区的防空,总参谋部向中
央军委写了《对蒋机窜扰大陆纵深情况及我采取的措施》的报告。毛泽东主席阅后
指示空军:“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据此,空军对战略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
制订了一系列措施,使夜间作战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使部队对在夜间低空击落敌
机的信心大大提高。
1958 年4 月21 日夜间,再次击中改进后的B — 17 型飞机。战况是:
当日夜间,国民党空军出动B —17 型飞机1 架,低空窜入江西地区上空,航
空兵第12 师截击机大队飞行员李顺祥,驾驶米格—17 波爱夫型飞机在指挥所的
引导下,使用改进过的机上雷达,在约300 米的高度上,距离1500米发现目标, 900
米截获, 800 米开炮,将B —17 型飞机击伤。
这次空战后,敌人的气焰降低了一阵。次年5 月29 日20 时58 分,1 架B
—17 型飞机从雷州半岛上空窜入大陆后,飞至粤桂边界山区,高度约150 —300
米,相当于当地山峰的高度,雷达掌握目标时断时续。驻广州航空兵第18 师值班
指挥员、副师长李宪刚判断,这架飞机很可能进入防区,遂命令指挥中队长蒋哲伦
驾驶米格—17 波爱夫型飞机起飞拦截。当时基地云高才260 米,有小雨,在领航
员王金彰、谭流光的引导下,使用机上雷达,在距离3。2 公里处发现目标,2 公里
截获,两次开炮,将B —17 型飞机击落。飞机坠于广东恩平县境内,机上国民党
空军少校飞行员胡平山等15 人全部毙命。
美制新型RB—57侦察机殒命
在连续数次击落B —17 的同时,我军还击落了其他敌机,主要的有RB—57
侦察机和F —86 战斗机。
1957 年12 月15 日和1958 年1 月7 日,国民党空军两次派遣RB—57 侦
察机飞临山东半岛上空进行侦察活动,我驻山东半岛的飞行部队两次升空都未能将
其击落。1958 年1 月中旬,海军航空兵某师十团奉命转场至青岛。
上级寄希望于十团的英雄们。
1958 年2 月18 日,春节。上午10 时52 分,我雷达发现敌RB—57 侦察
机1 架,从青岛东南方向400 公里处正不断上升高度朝西北方向窜犯。为打击窜犯
者,海军航空兵第4 师第十团中队长胡春生和飞行员舒积成奉命驾驶歼—5 飞机紧
急起飞,穿过胶州湾上空轻纱似的薄雾,双机10 度爬高,背敌出航,进入同温层
待机。
同温层是指12000 米以上高空空间层。这个空间层温度长年在零下56℃,通常
没有云、雾、雨、雪,飞行员进入这一层空间飞行,呈现在眼帘的天空不再是蔚蓝
色,而是深蓝色、紫色乃至近乎黑色。同温层空气稀薄,空气动力减少,飞机反应
迟钝,机动性能变差,在世界空战史上,还从未有过在同温层作战的战例。因为在
这个高度开炮,炮口喷出的瓦斯进入发动机,容易使发动机停转。每门炮射击时产
生的六、七千公斤的后坐力,有可能导致飞机失速,进入螺旋。这是一个空战的危
险高度。就是在这样的高度,海军航空兵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作战纪录。
当升到1。5 万米时,我方飞行员发现了敌机,胡春生首先发起攻击,由于求胜
心切,两次开炮未中。他又第二次进行攻击,在距敌机433 米处连续3 次开炮,一
直打到距敌机75 米,使敌机多处中弹坠落。敌机残骸坠毁在千里岛附近海面。
正在朝鲜访问的周恩来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打电话向海军祝贺。
这架RB—75 飞机残骸被捞起后陈列在青岛中山公园。该机驾驶员是国民党空
军上校赵广华。他曾获得过国民党的“飞虎”奖章。
击落敌RB—75 飞机后,十团威名大震。
地空导弹首次击落敌机
1959 年秋,国庆节刚过没几天。
10 月7 日9 时,台湾上尉飞行员王英钦驾驶RB—57D 飞机,从浙江温岭窜入
大陆,在18000 米高空向北京方向飞来,它的目标是到天安门上空侦察骚扰。
台湾国民党空军对大陆的纵深侦察,先后曾动用RB—57A 喷气侦察机、RB—57A
型侦察机,都被中国空军航空兵驾机把它敲掉了。于是,美国空军亲自出面,从1958
年3 月至12 月,由美国飞行员直接驾驶U —2 型飞机侵入中国境内侦察。中国政
府多次提出抗议后,美国便将两架比RB—57A 更高级的RB—57D 高空侦察机交给台
湾当局,由国民党空军驾机到中国大陆侦察。
RB—57D 能飞到2 万米以上,飞机装有4 架航空相机,在高度1。85 万米实施
航空照相,可摄取长约4000 公里、宽70 公里地幅的地面目标。当时人民解放军
的装备,休说高射炮对它无能为力,一般歼击机也对它无可奈何,所以台湾驾驶员
轻松得简直如同来大陆逗着玩一样,因为他们驾驶的飞机在大陆未遇到过对手。
仅在1959 年1 月至3 月,台湾国民党空军用美国人给它的RB—57D 高空侦察
机对大陆纵深进行战略侦察,该机进入大陆10 架次,活动地区遍及福建、浙江、
江苏、上海、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贵州、四川、河南、山东等十几个
省、市。我空军虽然起飞歼—5 、米格—19 型歼击机109 批、202 架次拦截,其
中有106 架次,我飞行员发现目标,终因飞行高度够不上而无法攻击,只得“望敌
兴叹”,终于无可奈何返航着陆。
然而,这次当飞机飞到通县上空,却突然有三道火光从地面扑来,王英钦见势
不妙,急忙跳伞。可是他那架飞机被火光击中爆炸,碎片切断了伞绳,他从万米高
空直坠而下,摔得如齑粉一般。那架RB—57D 则拖着熊熊大火,一头扎进通县东南
的玉米地里,亦粉身碎骨。
台北震惊!
五角大楼震惊!
莫不是大陆有了导弹?
然也。不过时间确实很短,难怪台湾猝不及防。
地空导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50 年代初期,一些发达国家的防空部队
装备了地空导弹兵器。1956 年,中共中央决定发展尖端武器——原子弹、氢弹和
地空导弹; 1957 年,苏联派专家帮助中国组建了空军第一个导弹营; 1958 年7
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元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以铿锵有力的语调传达了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防空部队除继续加强高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