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远在河北的袁绍上表,奏请曹操为东郡太守。

    曹操当仁不让,终于名正言顺地掌管一郡大权。

    在夷安的李贤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心里面不知道是喜还是忧。

    曹操毕竟是曹操,只要给他机会,他就能够降龙伏虎,成就不世之功。

    反观李贤,经过一年的发展,他也只不过在夷安站稳了脚跟,将麾下的兵马精简了一番而已。

    跟曹****起来,李贤所取得的成就不值得一提。

    六月,青州黄巾连破兖州多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

    北海国隶属于青州郡,听闻青州黄巾如此猖狂,北海相孔融勃然大怒。

    要知道,自打李贤将境内黄巾清扫一空之后,北海国内的百姓很是过上了一年的安稳日子。

    如今,乍一听闻临近郡县的遭遇,孔融很有些同情。

    同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有心出兵征伐黄巾,可听说何仪等人麾下足足有人马近百万,万一引火烧身,仅靠李贤的那几千兵马肯定是无济于事的。

    就在孔融纠结于出兵与否的时候,东郡郡守曹操在济北相鲍信的迎接下自领兖州牧。

    什么叫自领?就是说,曹操在没有任何朝廷任命的情况下在兖州占山为王,对着天下人说,这兖州是我曹操的了,谁他娘的也别动,谁动我就砍死谁!

    向来惟朝廷马首是瞻的孔融得知之后自然痛骂曹操,说其是朝之奸贼。

    为此,孔融特意把李贤从夷安唤到都昌,询计问策。

    “维中啊,青州黄巾嚣张跋扈,肆意妄为,连刺史刘岱都葬身贼手,我打算派兵剿匪,不知道你意欲何为呀?”

    “黄巾号称百万,不过,据我所知,可战之兵不过三成,北海若是有心剿寇,只要派一大将小心行事,区区黄巾根本不足为惧”

    “维中似乎话中有话,有什么顾虑不妨一并说来”

    李贤微微颌首,嘴里道:“据我所知,东郡郡守曹操曹孟德自领兖州牧,济北相鲍信等人大为拥戴,而袁绍与曹操为至交好友,如果我们贸然出兵,怕是会同时得罪这两位呀”。

    孔融明白李贤的意思,眼下曹操正在与黄巾军浴血搏杀,如果这时候北海军出击,很有些摘桃子、捡便宜的嫌疑,单单一个曹操也就罢了,偏偏河北的袁绍也不是个善茬,倘若过了黄河,北海军就要直面袁绍兵锋了。

    那时候,向来不以军力见长的北海国拿什么抵挡袁绍与曹操的两面夹击?

    指望徐州的陶谦?

    孔融叹了口气,道:“天子大权旁落,各地州牧名为朝廷官吏,实际却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我孔融枉为圣人嫡亲,却不能为君上分忧,实在有辱门风呀”。

    “使君何处此言,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使君身居庙堂之远,能够竭力为民谋利,这已经算是难得的忠臣了,若是天下州牧人人如此,百姓安居乐业,黄巾又怎么会三番两次剿而复起?”

    孔融深深地看了李贤一眼,嘴里道:“维中,那按照你的意思,我只能看着贼子猖狂、乱臣无道,却无能为力?”

    李贤连连摇头,笑道:“我有一计,可使得使君无需一兵一卒便可收取青州民心!”

    孔融好名,但凡是有利于自己声望的事情,他都显得极为热忱。

    此时,听说李贤有妙计献出,孔融大喜,嘴里道:“快快说来!”

    “敢问使君,我北海郡内可有余粮?”

    孔融皱起眉头,嘴里道:“除却黄巾滋扰那一次,我北海国向来平安无事,粮秣自然是有的”。

    “若是救济十万流民,可以坚持多久?”

    流民向来为官府忌讳,只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挣扎在死亡线上,早已经漠视了国法律法,只要有可能,他们便会为了一丝生机去搏杀,去劫掠。

    这样一颗随时可能引燃的炸弹,谁也不想放在自己身边。

    便是自诩爱民如子的孔融都不想过多招惹流民,毕竟,付出与收获所要承担的风险实在是太过悬殊。

    孔融虽然是个书生,却也知道不可好高骛远,而且听李贤这语气,好像人数还在十万开外!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整个北海国内也不过有人口六十万而已。

    真要是涌来十万流民,那放到什么地方安置?谁来管理他们?

    在孔融心目中,北海国内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已经是一处难得的人间乐土了,他可不想让一帮外来流民坏了这样的大好局面。

    救济流民?几百名几千名也就罢了,真要是超过了一万之数,绝对是一件令人头痛至极的事情。

    如果是其他人,孔融早就大声呵斥,把他驱逐出去了,可面对李贤,他却不好发火,“我北海国内粮秣有的是,除却百姓日常所用的粮秣之外,别说是十万人,就算是二十万人都足够食用个一年半载的,不过,流民一事事关重大,须得三思而后行”。

    李贤看穿了孔融的顾虑,这位孔北海就是典型的有贼心没贼胆,既想要名声,又不想付出代价。

    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在太平年月也就罢了,凭借孔夫子积攒的声望,兴许没有人会刻意的针对孔融。

    可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所谓的名门望族都抵不上兵强马壮来的实在。

    真正到了刀剑相向的战场上,谁去在意你的身份?

    后世里,曹操要是在意孔融的名望,就不会逼死他,袁绍要是避讳孔融的声望,又怎么会攻伐他的北海国?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自古皆然。

    李贤深吁了口气,平整一番思绪,嘴里道:“使君宽心,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乡民们不会背井离乡,而且,据我所知,青州黄巾多数为本地百姓,剩下来谨守本分的乡民少之又少,只要使君一纸文书传檄天下,名利双收之事唾手可得!”

    李贤已经说的够明白了,孔融不是蠢人,自然了解其中的意思,他迟疑一番过后,嘴里道:“倘若流民蜂拥而至,那又该如何是好?”

    李贤挺起胸膛,嘴里道:“如果使君信得过我,可以把安置流民的事情交给我!”

    “你?”

    李贤颌首,道:“不错,我愿立下军令状!”

    孔融陷入了沉思。

第146章 未雨绸缪() 
拒绝李贤的要求?这样做,势必会伤害李贤的感情。

    经过一年多的考验,孔融已经彻底把李贤视若心腹,李贤自己也很是争气,他治下的夷安县百姓富足,商贾众多,已经成为北海国内繁荣程度仅此于都昌城的所在了。

    答应李贤?听上去,李贤的建议确实惠而不费,只是,流民是否可控?

    思虑再三,对声望的渴求、对李贤的信赖还是战胜了疑惧,孔融缓缓颌首,嘴里道:“也罢,救济流民一事我便交由你全权处置,不过,你的东莱军须得抽调过来,这样我才能放心”。

    孔融麾下的北海国南面与陶谦接壤,而孔陶两家私交甚好,把人马从夷安抽调往北,倒也不必担心陶谦会趁虚而入。

    李贤欣然应允。

    又商议了一番细节,李贤便告辞离去。

    李贤走后,孔融深深地叹了口气,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觉得自己根本驾驭不了这个年轻的县令。

    未及弱冠之龄便有五千强军在手,这对北海国究竟是福还是祸?

    东莱军的勇猛之处,孔融早就亲眼目睹。

    这样一柄利刃,一旦反噬,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经过一年多的了解,孔融察觉到李贤根本没有过多的心思,他既没有到处勾连豪强,也没有大肆扩兵备武,只是安安稳稳地在夷安发展内政,精简兵马。

    据说,吞并夷安守军之后,原本李贤的兵马早已经超过了五千之数,可后来却被他想法设法淘汰了不少的老弱病残,使得兵马保持在五千的数目。

    如此谨守本分,倒是令孔融大为满意。

    不过,随着李贤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让孔融彻夜难眠。

    现在的李贤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实力得到更多,然而,孔融能够继续给他的东西却很少。

    长此以往,谁也不敢肯定李贤会做出什么事情。

    直到这时候,孔融才有些理解“赏无可赏”的概念。

    怎么办?

    自古以来,拉拢人心的方式无非三种,要么联姻,要么赏钱,要么赐权。

    李贤背后有糜氏的支援,又从黄巾手中夺了那么多的钱货,钱货对他来说是最不欠缺的东西。

    赐权?李贤未及弱冠,便已经是一县之令,这可是等闲人奋斗一辈子也望尘莫及的差事,再行犒赏的话,等他立下功劳,孔融拿什么来赏?他总不能退位让贤,让李贤掌管北海国吧?

    为长远打算,孔融不敢一下子把李贤提拔的太快,那样的话,对谁都没有好处。

    钱和权都不能大展拳脚,那剩下来的只有联姻这个手段了。

    孔融开始琢磨,自家的亲族中有谁的闺女待嫁闺中……

    有了孔融的准许,李贤很快便将兵马从夷安调到了都昌城外。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贤麾下已经有五千人马,分别隶属四营,其中最为核心精锐的正兵营由李贤亲自统领,李贤不在时,负责统领背矛士的胡庸便掌管军权,其余三营人马分别由胡七、周仓、徐盛掌管。

    此番大军开拨,李贤留下了胡七,让他坐镇夷安,负责县城的防卫事宜。

    胡七胆大心细,属于跟随李贤较早的人马。

    跟随李贤之前,胡七只不过是介亭游缴所内的一个头目,手里虽然有不少钱货,可却压根也没想到自己也能够有执掌千余兵马的那一天。

    后来,李贤宰了猪扒皮,自己做了游缴,胡七便把宝押到了李贤身上。

    这一赌,胡七赚大发了!

    谁能想到之前泼皮无赖一般的人物也能够坐镇夷安?麾下还有一千人马?

    胡七不懂得那么多大道理,他只知道,一直以来,李贤都对他信任有加,那么,他就不能有半点懈怠。

    有了这的心思,胡七把城防布置的井然有序,其严密程度甚至不下于李贤掌管城防的时候。

    诺大的一个夷安城,李贤自然不可能完全交给胡七一个人,他临行之前偷偷见了人在介亭的赵亮,暗地里嘱咐道,一旦胡七有任何不轨之处,赵亮需要第一时间把消息传出来。

    李贤发迹之前,赵亮是介亭赵家庄独一无二的主心骨,可李贤发达之后,莫说赵家庄,便是整个介亭都以李贤为荣。

    能够杀死张饶,击溃数万黄巾的人物,岂是等闲人?

    至于李贤自幼吃的苦,在寻常百姓看来,那也是上天故意考验他的手段。

    原本,赵亮对李贤还有些嫉妒之心,可渐渐的,随着李贤平步青云,两者之间地位的进一步拉大,赵亮早已经熄灭了原本争强好胜的念头,他只想好生抱着李贤的大腿,让自己,让赵家庄的乡民过上好日子。

    此番,李贤北上,赵亮知道,无论是夷安还是介亭都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李贤下过苦功的地方。

    真要是被宵小夺了基业,那定然会坏了李贤的大事。

    赵亮早已经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能跟着大队人马快马扬鞭,纵然有些遗憾,不过,能够就近照顾乡邻,陪着婆娘孩子,这样的生活依旧让人满意。

    宁家堡,李贤也留了话儿,真要是夷安有变,宁家堡只需要谨守不出,等待大军回援即可。

    宁家堡、夷安城、介亭的李家盐场,这三个地方只要守望互助,完全可以抵挡数千名兵马的侵袭。

    李贤之所以放心的北上,也正是因为他觉得后路无忧,如若不然,他才不会去管流民的死活。

    当然了,蹿啜孔融救济流民,也有着跟曹操抢夺人口资源的意思。

    经历过后世网络风暴的洗礼,李贤自然明白,人口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资源。

    后世里,三国鼎立,曹魏为什么能够连番大胜?因为曹魏占据中原,土地广博,人口众多,而川蜀的刘备和江东的孙权全都偏安一隅,人口较少。

    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实力。

    曹魏实力占优,所以才能在决定国运的战役上稳操胜券。

    土地,李贤还没有那个能耐去长期占据,可人口就不然了,只要有足够的粮秣,人口完全可以转化为战力,进一步壮大自己。

    眼下,曹操刚刚自领兖州牧,实力还没有大规模膨胀。

    要是不能够在这时候赚些便宜,等到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坐拥青州、兖州两州之地的时候,那时候,李贤跟曹操就不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物了。

    换句话说,李贤出了个招募流民的主意,其实就是想给曹操上眼药,想争夺青州的人口。

    既然曹操夺取青州已经无可阻挡,那么,尽可能的夺取一些人口,倒也是未雨绸缪的事情。

第147章 李贤的跋扈() 
孔融没有那么深远的眼光,意识不到人口的重要性,李贤却不想坐失良机。

    谁都知道,曹操麾下人才济济,指不定早有人盯上了青州的人口。

    有道是先下手为强,趁着曹操没有实际掌控青州,挖他一些墙角,想必他曹某人也只能捏鼻子认栽,断然不会大举报复。

    毕竟,就算曹操有通天之能,没有一两年的功夫,他也不可能把兖州、青州消化殆尽,更何况,如今青州根本就没在曹操手中。

    这一两年的时间足够李贤做很多事情了。

    五日之后,整整三千五百名东莱军卒抵达都昌城外。

    即便城头的守军早已经提前得知了消息,可当黑压压的军阵出现的时候,郡兵还是忍不住心惊肉跳。

    隔着老远,那股摄人心魄的气势就让人面面相觑。

    城头的校尉冷嘶一声,嘴里喃喃自语:“一年未见,东莱军似乎越发精悍了”。

    另外一人随口答道:“谁说不是,都说李三郎是天上星君下凡,原本我还不信,现在却有些信了,若不是星君下凡,李三郎怎么会发迹的如此之快?两年前的一个小小盐丁,如今竟然已经是手握五千兵马,掌控一县大权的人物了,在我们北海国,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嗯,快瞧,那里似乎起了争执”

    “嗯?”

    在守军的视野尽头,一伙风尘仆仆的骑军被李贤的兵马拦了下来。

    “你们是哪里的人马?”问话的是李贤麾下的一名校尉。

    “我们奉了兖州牧曹使君的军令,特意前来拜访北海相,还请诸位通融一番”,答话的曹军将领颇知礼数。

    曹操,曹孟德?那校尉隐约间听说过这个名字,忽而,他一个机灵,咆哮道:“快,快去通知李县尊,就说曹孟德的使者来了”。

    曹军将领没想到对方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他隐秘地做了个手势,四周的百十名骑军便握紧武器,提高了警惕。

    东莱军的校尉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反应有些过度,他眼睛一转,嘴里道:“我家县尊向来尊崇曹使君,他说曹使君以一己之力剿杀青州数十万黄巾,此乃当世之壮举,若有闲暇,他还打算去拜会曹使君”。

    曹军将领放松了几分警惕,这么解释的话,倒也说得过去,只是,自家使君在北海国真的有这么大的名头吗?

    连一个小小的军校都知道!

    “嗯,不知你家县尊名讳是?”

    “介亭李贤”

    “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